《非暴力沟通》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马歇尔·卢森堡著作的书籍,网友们对这本书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终于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认真读完《非暴力沟通》的理论篇与实践篇。很多书籍、讲座或许对别人有很大作用,对我未必,可能是这些知识、讲座对我不够新奇的缘故,可能是书上得来终觉浅的缘故,可能是作者根据不同年代、不同地理位置、面对不同人群写的缘故,可能是我与作者生活背景相差甚远的缘故,可能我的需要与别人需求不同的缘故......
总之,书认真读就好,至于能否有收获及其大小,那就随缘,又反而想哪怕只有一个启发也是不错的。所以读书的宗旨不要信赖什么权威,只要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完善、更幸福的书都是有益的书。
《非暴力沟通》的理论篇介绍了:什么是爱、什么东西蒙蔽爱、体会与表达爱、倾听的力量等;实践篇介绍了:在亲密关系中如何表达真实的自我、如何修复关系、如何表达愤怒等。其实两本书的内容很多书籍都有,并不是作者的独创,只是作者结合长期咨询工作的实践第一次提出“非暴力沟通”,并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操作指南。从这个角度说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形成一些理论与方法,它是最鲜活且有意义的。
非暴力沟通是作者基于对爱的理解与对爱表达的渴望而提出的一种和平沟通方式,从书中看到,它不但适用于两性之间、亲子关系之间,也适用于发生冲突的国家之间。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真实需要对别人而言是一件礼物,通过表达各自需要,我们增强彼此的理解,从而传达了爱,真爱也只有在了解与满足对方的需要中得以实现。
作者强调了非暴力沟通中的几个要素或者叫几个步骤,一是要察觉自己的需要,即内心的真正需要,它往往被其他因素如评判所代替或掩盖,特别是我们处于消极情绪如愤怒时更难以察觉。二是学会倾听,不仅了解对方话语的内容,还要知道对方话语背后的内心需要,这种需要同样有时是被愤怒所掩盖,即作者认为的“愤怒是一种未被满足的需要的悲哀表达”。了解对方的需要,要应用到同理心,即与别人在一起,理解对方的感受,不是大脑所谓的理解而是心里情感的理解,更不是指同情心。
三是非暴力沟通提倡正面地表达需要,而不是采取否定的表达形式,这样的需要因为对方更明确而更容易被满足。这里碰到一个心理的坎——表达需要总被认为是极其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对需要的理解存在误区或者因为我们在表达需要时常常受到过对方的拒绝,这使得我们羞于或害怕表达内心需要。
关于误区,作者写到:大多数人认为表达内心需要是自私、依赖或懦弱的表现,如果这是误区,这该是多大的误区啊!关于对方的拒绝,作者认为拒绝恰好是了解对方需要的重要途径。当然这样高理智高情商的沟通,我认为只有大人参与的沟通才可以实现,对双方都是低幼的儿童不适合。
怎样做到非暴力沟通,特别在我们出现愤怒情绪时呢?我们一般人会认为愤怒是因为某个外界事件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导致的,认为这是别人的错。作者认为,外在事件是诱因,自己内心的需要没有满足特别是对事件的负面评价才是导致我们愤怒的真正原因,这个观点与埃利斯创建的ABC情绪疗法是一致的。当然真正愤怒的根源有时是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倾听愤怒,做到“闭嘴”——我认为这本书处理愤怒最简易最实用的方法。这样看来,愤怒就有了价值——找到愤怒的原因,察觉内心的需要。
怎样做到非暴力沟通,特别在面对孩子的家务活问题时,这几乎是所有家长都烦恼头疼的问题。我们常常的做法是“要求、命令、甚至是强迫”,作者认为这些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满足内心需要角度上是极少的。孩子们也许会因为羞愧、内疚、压力等负面情绪做家务——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在孩子的家务活上,作者认为更好的沟通方式还是非暴力沟通,即表达我们的感受,提出请求、从而才有可能被满足需求。比如说我会希望孩子做家务,我会提出我的感受与请求,孩子一旦发现自己没有被剥夺自由选择的权利,发现可以为别人带来幸福,应该会更愿意做家务活。
比如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对方责怪我们忘记做他交代的事情,一瞬间我们也是很来气,这时安静下来,闭嘴,透过对方的愤怒看到对方的需要,也觉察自己的需求,然后表达出来,理解了对方,对方就会更好地理解自己,这时再来表达被责怪的感受。当然恕我很难做到!
又比如妈妈们一看到孩子的玩具扔了一地,一瞬间也是很生气的,按以往会责骂,这时觉察我们真正的需要——我们对于整洁环境与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需要。表达这个需要,采用请求的方法,那样我们的需要是更容易满足的,当然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之所以很难做到,而还要生气愤怒,是因为认为那是对方的过错,抱怨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说,我如果有什么收获,那就是更学会了“说”与“不说”。“说”就是更会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与请求;“不说”就是适时的闭嘴,尽可能的倾听,可能闭嘴更简单易行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