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葛亮著作的《戏年》这本小说呢?该书剧情丰富,引人入胜,网友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看完这本书我沉默了很久,之前看过《七声》,现在《戏年》依然是一本好书,葛亮出生于1978年,是香港大学中文系的博士。他在青年时代就开始了写作,在《戏年》里,葛亮还是那个年轻的葛亮,或者也可以说是那个年轻的毛果。所以他也依旧是见证、记录,而不是去改变什么。其实即便到了如今,谁又能改变谁呢?就像于叔叔传里的于叔叔,一番打拼半生奋斗,兜兜转转最终还不如起点,可是说起来又能怪谁呢?葛亮的小说总是这样,留一个让人哭哭不得,恨恨不得的尾巴。就像于叔叔腿瘸了,儿子死了,人生没了目标和意义,活着甚至成了一种折磨。可是要怪谁呢?怪于叔叔的妻子依凤阿姨吗?她没见识,也不懂生活,成天吵吵闹闹,耽误了儿女的前程,于叔叔想对她好,却总也落不得好。似乎是依凤阿姨推走了于叔叔,所以于叔叔才会出轨,才有了后面小三的要挟,才会让于叔叔的儿子一时冲动起了杀念。可是依凤阿姨真的就是所有悲剧的制造者吗?曾经的依凤阿姨心灵手巧,为人朴实勤劳,她也只是希望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好好的过日子,可是日子越过越好,人心却慢慢的改变了。
小说向来是生活的缩影,这样的事情在现实里也并不少见,但我们大多时候却是听过即忘,至多不过骂几句负心男人弄得家破人亡。葛亮却以这样的一个故事,结构了中国婚姻生活的悲剧和无奈。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一坏到底的恶人,却总有人被刺痛伤害,而后他们反过来以自己的方式反击,就像于叔叔的不回家,燕子考的越远越好。说到底,这是困扰了中国几千年的情理难容,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现代的悲剧。
葛亮的小说总是这样,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映照出一类人命运。于叔叔代表了那些在奋斗与前行中渐行渐远的夫妻,阿德映射了生活在香港的千千万万个黑户的人生,老陶展示的是那些让人鄙夷不解的上访专业户的生活,他们的故事看似寻常,葛亮却在这寻常里写出了可供人细细琢磨慢慢品味的东西。
然而《戏年》却是不同的,戏年更像是脱开了虚构的记录,看来竟有些不似小说了。或许是因为在这里有太多葛亮对于戏曲电影的记忆,所以真作假来假亦成真。戏年由童年、少年、青年三部分组成,里面讲的都是与电影有关的人和事。葛亮依旧化身毛果,只是在这里,他带入了更多的感情,也使得小说有了让人沉溺深信的力量。
在这三段与电影有关的故事里,我更喜欢书写少年的那一段。有关于外公的描写,总能让我回想起与长辈的亲昵以及他们对我的教导,好莱坞电影又总是能够让人重回那个黄金时代。虽然故事里也有隐含着错过的伤感,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个故事带给人仍旧是对亲人的思恋。在葛亮的小说里,无可奈何是更常见的情绪,就像戏年里木兰阿姨和裘静的故事,她们的遭遇带给人的依旧是莫名的无奈和忧伤。由此,少年时来自电影的温暖便显得弥足珍贵,也让我对这一段念念不忘
葛亮在自序中写道“有人负责戏,有人负责现实。人生才有此而清晰妥帖,真实而有温度”。他负责起了现实,所以他的故事在叙事上内敛平实,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但在文字的下面,在真实朴素的表达背后,葛亮将许多人一生的起伏喜悲缓缓的揭开。葛亮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如戏,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生而为人的勇敢
书后面提到了很多的电影,很喜欢作者推荐的这些电影,一定去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