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十一月的此刻读后感书评

十一月的此刻读后感书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10:07:47 | 移动端:十一月的此刻读后感书评

《十一月的此刻》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约瑟芬·约翰逊著作的小说,剧情丰富,引人入胜,网友对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01

“当爱情、希望、信念一一离去,是什么给了我们面对每一个清晨的勇气?”被这句话吸引,买了这本《十一月的此刻》,读完。

今年十一月,我也过得异常艰难,因为一些人际关系矛盾和利益纷争的压力累积,隔三差五地失眠;天气里越来越冷,身边的同事一个接一个搬到了暖和的办公室,每天我独自往工位上一坐,周围又空荡又寒冷,言语和眼神交流全部中断;迟迟不下雪,赶上了严重的流感,还不止一波,跑了好几趟海淀医院。我这个人压力一大,就喜欢看知乎上各种杀人案件,直面人性最恶的一面。本意是想反衬自己还算幸运,但现实却是被刺激到神经更加紧张,彻夜难眠。这本书的及时出现,像是我的一剂药。我是真的想知道,当丧失了对朋友和尊敬之人的信任,如何让自己鼓起勇气面对每一个清晨?

书里的十一月,显然更加寒冷,更加残酷。作者描述了美国20世纪大萧条时期,一个中产家庭堕落为农民再沦为赤贫的过程,以及围绕着这个家庭几个萌发了爱意的年轻人之间错杂交织的感情。

这部小说是约瑟芬?约翰逊的处女作,年仅25岁的她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1935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大家比较熟知的是普利策新闻奖,其实这一奖项包含很多分支,每个奖项的奖金为一万美元。普利策文学奖属于比较高端的奖项,符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很难获奖。但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普利策文学奖进入大众的视野的,其中包括《飘》(1937年获奖)、《愤怒的葡萄》(1940年获奖)、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1961年获奖),等等。其中《愤怒的葡萄》也是描写大萧条时期的。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工人和农民是基本消费者,在这场危机中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后,消费品市场立刻受到影响。一旦消费疲软,美国20年代鼓吹的提前消费和分期付款就难以为继。女主的父亲就是分期付款中的一员,并抵押了乡下的农场。经济危机一来,他大概是既还不上贷款,又丢了体面的工作,只能变卖了房产和汽车,带着家人回农村生活。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生动地预示了这一灾难。随着股票巿场崩溃,人们疯狂挤兑导致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农民破产,整个社会都进入了疯狂无序的状态。最著名的就是密西西比河事件,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为了抵抗物价下跌,不惜销毁“过剩”的产品,把大量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作者隐晦地提到,为什么大部分小农场主穷到快还不上贷款,却还要参加倒牛奶的活动。父亲没有参加这类的集会,但家里的雇农格兰特去了,回来传达了集体决议,每个人都必须为“未来牺牲”。看着新鲜的牛奶被倒进了沟里、猪圈里,不到下午就散发出变质的气味,家里每个人都不好受。事后,牛奶的价格如愿提高了一些,但政府又增加了一种税,算下来收入基本没变,获得利益的仍然是上层阶级。

大萧条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而辍学,许多人适应不了生活的剧变而自杀。小说中的大姐凯琳就因为忍受不了生活的惨败,既无法继续去城里读书,又被妹妹举报,失去了乡村小学的教师工作,爱情也毫无希望,最后割腕自杀。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是失业和饥荒,无数人流落街头,城市里的人领救济,拣食垃圾;农村的人更惨,只能乞讨或者吃牲口的饲料。《光荣与梦想》曾这样描述这一时期:“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本书里也有相关的情节:玛格丽特家的农场里来了一个乞讨的男人,她和妹妹茉儿目睹父亲拒绝了他。两个女孩子动了恻隐之心,从家里拿了一些土豆、胡萝卜和苹果追了出去,想送给那个人。追到半路,她们因为担心被那个男人谋杀或拐卖,犹豫地放弃了。玛格丽特和妹妹的犹豫并不是杞人忧天,当时社会治安日益恶化,什么样的暴行和惨剧都有可能在光天化日下发生。在现代人眼里,美国就是人间天堂,人人都以去美国为荣。但翻开史书就会发现,美国也有不堪的过去。这本小说里描述的就是美国最艰难、最黑暗的时期。

雇农格兰特算是本书的男主,他也出身农户,家里惨遭破产,只能外出打工谋生。相比玛格丽特一家,他是更穷的一种人。但他的到来,不仅给这个家庭提供一个男劳力,还改变了三个女孩的生活。大姐凯琳爱得最为热烈。她在村里的小学做教员,领一份微薄的薪水,郁郁不得志,原本想在城市里施展抱负,如今只能困在一群孩子中间,这些孩子的将来也毫无指望,顶多识几个字,到了年纪男孩就要外出打工,女孩要嫁人。从来不屑做家务的凯琳为了吸引格兰特的注意,一天两趟地帮助他给蛇根木浇水。因为格兰特把蛇根木挖回来,是想送给自己的妈妈。玛格丽特也喜欢格兰特,但她自认为相貌平平,只能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从不表露。就连父亲发现玛格丽特夜晚和格兰特单独相处,也丝毫不怀疑他们之间会有什么。而格兰特喜欢茉儿,家里最小,但也最健康、最漂亮的一个女孩子。只是茉儿年纪还小,常常背地里嘲讽格兰特的一些行为举止。格兰特常常向玛格丽特抱怨:在茉儿眼里,自己就是一头会干农活的牲口,她的眼里从来没有他。

在抵押贷款的重压下,几个年轻人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只能每日拼命劳作,换取收成。在遇到人手短缺或者牲口短缺时,父亲就会异常沉默,家里的气氛也随之沉重。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赋税越来越重;母亲不堪操劳,倒下了;大姐凯琳的工作丢了,没多久就自杀身亡。家人隐瞒了姐姐早已自杀的消息,母亲临死前都不知真相。格兰特也即将离开。最后,家里只剩下父亲和两个女儿。玛格丽特深知,父亲也会老去离开,抵押贷款就要落到自己和茉儿的身上,大概这一辈子都要用来还债。爱情随着格兰特走了、乐观的信念随着母亲的死亡也消失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因为还有需求和欲望要满足,人还是要生活下去,这就是面对每一个清晨的勇气。

我觉得这本书虽然短小轻盈,却滋味十足,有些深刻的情节只有寥寥几笔,画面感就已跃然纸上。

其实,人与人之间肯定是存在赤裸裸的争夺的,尤其是在资源短缺或者非此即彼的时刻。在现实生活中,真诚、公平、不欺骗、不污蔑、不算计、不伤害等这些最基本的诉求往往很难达到。当国家遭遇危机时,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底层人民,而上层阶级永远优选保护自己的财产。只要有利益分割,那么就一定会有以权谋私的人存在。

如今,我的十一月已经过去了,搬到了朝阳的办公室,身体早已恢复健康,心里放不下的烦恼也得到化解。在生活中,谁也无法预知那些小小的暗流和漩涡,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提供积极的能量和解决方案,也许还会再遇到十一月,但我依然会首先选择理解他人,然后再保全自己。当然,我也学到了一点:一个人面临缺少监管的利益时的嘴脸,就是他真实的人品。

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再来读这本书,我理解了那些来自亲近和信任之人的阴暗选择,即便自己有可能是被辜负、被掠夺、被牺牲和被欺骗的人。

正如玛格丽特在书里所说:“仅仅损失点钱不算什么,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东西。”

02

《十一月的此刻》(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版)是美国女作家约瑟芬?约翰逊的小说。美国人的小说,大多很简单,简单中有一种单纯的信念。大约这也是这个民族的性格,先前我没觉得这有什么,这几年才体味出这很了不起。试想一下,你满身满脸都是泥水的时候,你还有灿烂的笑容,还能够赞美生活多么美好,这需要多大心力啊?这部小说,写的是一家人在大萧条时间,从城里退守到乡下,过上农耕生活。而这块最后赖以生存的土地,也被抵押出去,一家人头上随时都有还不上钱就得流浪的阴云飘过。父亲肩负重担,母亲隐忍一切,三个丫头片子各怀心事……随同窘境一起获得的居然是大地和四时美景,好一部励志小说,一点也不枯燥,我一口气就读了一百多页。

有一段话,让我停下了移动的目光:如果有什么给我面对未来困难的勇气的话,那就是这些微不足道却永恒的东西。(大意,原文见下图)她举的例子有鸟叫,蝉鸣,鹿奔,还有落日余晖。——阅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捡字行为,文字总会唤起我的情感、记忆。我也想起很多这样感动的瞬间,那种在沉闷的生活里突然让我们换一换气的一刻。它们随时都会在我们生活里闪现,问题是我们是否及时捕捉到了。

我记得,那年去郑州,从机场进城的路上,路边田野上是细细却挺拔的杨树,而杨树后面。则是圆圆的落日,它已经失去光芒,显得平和、慈祥,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安宁。还有一次从什么地方回来,在南浦大桥上,我看到落日给这个庞大看不清个人存在的城市涂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这样的细节很多,落叶,露珠,薄雾,都会打动我。有时候想,不需要刻意去旅行,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旅行,都在看风景,只要我们不是心灵麻木、无动于衷。其实,作者更打动我的是这句话里的“微不足道”,是的,我们都储蓄了很多感动,为重大场合、节日、时刻,却发现也不过如此。而对于不期而至的感动,随时随地的风景,小小不然的细节,轻而易举地放过了,忘了它们才是最贴近心灵的生活组成部分。

小说还没有看完,不知道等待这一家的将是什么。这是一部更适合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人看的小说,至少让他们明白,压力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常常无尽无止,然而怎么办呢?恐怕很难有标准答案吧。面对命运,大多时候,我们无能为力,对于很多微不足道的东西,我们倒多少还有一点自主权,或许它们才是我们活着的根本,清楚了这一点,就不会舍本逐末。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十一月的此刻读后感书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2218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