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一部由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我很喜欢罗曼·罗兰那句烂俗了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每一次读到,都会想到一个我很喜爱的作家,一个看清世界的旁观者,一个热爱世界的反抗者,他是加缪。
大学时读他的《局外人》,阅读过程中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母亲死了,自己却可以无动于衷?为什么被人莫名其妙判了死刑也不为自己辩解,而选择默默接受?读完以后搜了大量资料,又听朋友介绍,最终才了解了一点点关于加缪的东西。后来又读了他的《反与正·婚礼集·夏》,才深深陷入了对他的痴迷。
翻他的照片,黑白的,看他穿着大衣,嘴里叼着一支烟,眼睛深邃,有些照片里是低着头的,清清冷冷,整个人身上有风霜掠过的痕迹。这感觉和他的小说一样清冷,拒人千里,却又吸引目光,比如这本《鼠疫》
看这书时,其实很痛苦,因为翻译的缘故,导致整个过程昏昏沉沉,所以看得不仔细。情节几乎没记下来什么,反而对其中人物说的话记忆要深刻一些。
他们说:“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造成,人如果缺乏教育,好心也可能同恶意一样造成损害。”
他们说:“凡罪孽都是致命的,一切冷漠都是犯罪,不是全有,就是全无。”
他们说:“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
……
句句都带有哲理性的思考,句句都敲醒人沉睡的脑袋。
书中通过一场鼠疫,描写了一个社会的荒谬,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面对灾难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态。有人惶惶不安,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有人不敢公布疫情,善用精妙政治谎言欺骗民众;有人借机发财,争夺利益;有人消极度日,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宗教信仰上;有人积极应对,投入到和鼠疫的战斗中……人性百态尽现,就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各种人。面对苦痛和灾难时,我们表现出来的和上面这些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通过里厄客观冷静的叙述,仿佛也能读懂点什么。里厄是这个城市的医生,在灾难来临时,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一线,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疲惫不堪。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几乎看不见他的表情,在和朋友聊天时,在母亲拥抱他时,在小男孩死时,在朋友塔鲁死时,几乎都没有任何情绪,他就好像是站这个事件的旁边,看着一切开始、结束。但他也不是全然客观,他在和疫情战斗,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在这期间,本来一开始想要迫切逃离的朗贝尔也放弃掉可以见自己爱人的机会,决意留在阿赫兰。明知留下来的结果是最坏的,明知一切的抗争可能都是无效的,却还是选择留下来,这一种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当然值得人尊敬。
有一个场景我很喜欢,说的是一个老人闲时会对着窗外的猫吐口水,后来鼠疫发生,外面没有猫可供他打发时间,这让他十分苦恼。这个动作似乎无聊,可这是自己掌控时间的一种自由,我也十分羡慕像塔鲁说的那样“在时间的漫长中体验时间”,无所谓浪费,自己的时间,应该是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
小说最后,里厄给一位老病人看病时,老人说了一句“可鼠疫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就是生活,如此而已。”这时我才明白,这一场鼠疫就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它的荒诞性就在于,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徒劳无功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命定的,都是像鼠疫一般想来便来、想走便走的,半点由不得人。
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情,最终都是走上一样的路。无论过得是名利双收、荣华富贵,还是默默无闻、一生贫穷,最终都是踏入虚空。我们就是一粒尘埃,不值一提,这世界又乱七八糟,没有拯救的希望。我也会常常问自己:“会好吗?”内心的答案永远只会是:“不会的,只会更烂。”
可就是这么一个不抱任何幻想的加缪,看清所处世界的荒诞、冷漠、丑恶,却仍然对自己的存在充满了强烈的热情。用消极悲观的想法去乐观勇敢地活着,这是对生活、对死亡最好的反抗,这也才算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作家和读者是很奇妙的关系,非得心神契合,才能做真正的知己。当然,加缪不懂我,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懂我,但是,无所谓,我能懂他一点点,就已算是我的幸运了。认识他之后,才有了更多对生活的希望,才会想要努力去创造一些东西,以便能多少留点曾经存在的痕迹。
这是我最真诚的反抗,这也是我最大的勇敢。
要好好爱呀,要努力生活呀,因为加缪说:“人的内心里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归比应该唾弃的东西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