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里昂·尤里斯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二十世纪,宛如一台戏剧,在这一百年里,整个世界的变化翻天覆地:中国人推翻帝制走向新生,美国人被金融危机砸下当头一棒,德国人的野心在初露端倪之后,搅起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美苏冷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战火纷飞,人性面临挑战,这个年代令人嘶吼,又令人沉默,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犹太民族却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已经忍受了几千年,如今即使世界风云迭起,"明年也一定要回到巴勒斯坦去!"。《出埃及记》以一个犹太人的视角,通过个人情感与经历,描绘出二战前后犹太人为重建祖国大批移民巴勒斯坦的画卷,阐述了犹太民族的精神信仰和社会存在。
提及犹太人,可能人们首先会想到"聪明"、"博学"、甚至"很会赚钱"这一类描述词,但我认为,这些也许是犹太人在漫长的压迫和欺凌下,为了生存而进化出的精明,如今令人羡慕的特质,对犹太人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历史尘埃厚重,却怎么也掩盖不了犹太民族曾经遭受的苦痛,近三千年来,散落于各个角落的犹太人传承着自己古老的风俗,用安息日等待弥赛亚,这个流浪已久的民族对家园的渴望深切得已经无法用言语诉说,然而二战前夕世界变革一番风起云涌,降临的,却是希特勒这个巨大的噩梦。
流亡、种族屠杀……外族人看来,犹太民族已然无法承受再多一点点打击,但犹太人却依然面朝圣城的方向祷告,依然追寻耶和华,依然坚定地说:"明年一定要回到巴勒斯坦去!"这就是犹太民族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敢说风雨无畏,但他们永远怀着一颗充满信仰的心脏。
《出埃及记》中有言:耶路撒冷是一剂良药。这个世界缺少的东西实在是不多,但谈到信仰,相信很多人会暗自唏嘘,犹太民族却不同。他们用古老的希伯来语歌颂《圣经》和神明,为了家园,男女老少,枕戈待旦,拒绝做飞鸟,更不当鱼肉,"我的耶路撒冷,我怎么能够失去你!",信仰是治愈身心缺口的良药,秉持信仰的时候,犹太人的内心已然无敌。这或许也是这个民族长久的自觉和清醒的体现。
其实,信仰从来不是犹太民族的专属。如果没有信仰,中国人如何能在鸦片燃烧的污浊中一次次站起来去建立一个新中国?如果没有信仰,美国人如何能从分裂的邦联制中摆脱矛盾而寻求团结?如果没有信仰,俄国人又如何能有勇气在缺少面包的寒冬中拉响进攻冬宫的警报?可以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那么它便不能被称作"民族",并且可以预见,它的存在也绝对不会长久。但上述,似乎也只是来源于特定的社会背景。
信仰这个话题早已不再新颖,但是永恒。如今,人类已经踏入二十一世纪,虽然只有短短十余年,但有了科技的助力,生活质量的提速效率完全可以用"极速"形容,这个世界在物质方面越来越富饶,可是人们的信仰,却似乎在慢慢变得贫乏。中国纵使有庙宇千万,可是盛燃的香火之下,真正虔诚跪拜的心又有多少?美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自由精神,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曲解成了雪茄和跑车……"不问苍生问鬼神"不是信仰,是迷信;"追随内心"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打着自由和信仰的旗号追求纸醉金迷的奢侈,那是愚昧,是肤浅,是对信仰的冒犯,是对精神的亵渎。信仰与时空平行,绝对不能只是在某个时代被激起的波澜,世界需要信仰,关于信仰,这是全人类都应当重视的课题。
《出埃及记》六十万字,开卷,我不只看见奥斯维辛的痛苦,更窥见特拉维夫的奇迹;掩卷,让人带着敬畏之心重新审视"信仰"二字,却又不由叹息现实中表面信仰实质迷信的遗憾。如今,古罗马,古希腊,希特勒都已经溺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犹太民族依然存在,命运带领他们穿过西奈旷野,回到流淌着清甜泉水的加利利,抵达那神圣的以色列国。这,是犹太民族用信仰等待了三千年的胜利,姗姗来迟,但满载而归。
世界富饶,愿你我都不忘初心,心怀信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