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集锦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集锦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10:12:12 | 移动端: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集锦

《相约星期二》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下面就来一起欣赏吧!

01

这是一本让人获益匪浅的书,对莫里这样的人不由得会尊敬。身患重病,不久于世,普通人可能会愁云惨雾,深感不幸,无暇顾及他人,莫里却还是很关心别人,他在最后的时间,留下的人生感悟和教导让我很感动。这个世界灌输给人的价值观是错误的,读到这里,如果是以前的我,我会不以为然,因为我满心都是想追求好成绩,好工作,好房子,好车子这些标示着成功的东西。我没有想过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人云亦云地活着,那时我并不快乐。年纪有时候是件好事,时间和际遇会筛选掉对你并不那么重要的事物,就像莫里走到人生的尽头,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爱,这也是现在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莫里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人,他说身处痛苦的意义是对别人的痛苦可以感同身受;他说要完全投入到生活中去,然后才可以超脱;他说当你明白怎么死的时候,你就会懂得怎么活;他说要过一种奉献的生活,给予他人的过程就活出了人生真正的意义;他说对人对己都要及时的宽恕;他说相爱或者死亡……他给米奇上了生动的十四节课,也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人生课。在莫里的教导里,我还看见的是基督教导的影子,当你认真读圣经的时候,就会发现天父教导你的,也是爱,奉献,宽恕等教义,所以看这本书,好像是天父安排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他的教导一样。潜移默化之中,我慢慢改变成新的模样,就像一颗种子发芽长大,而你一直在付出,以各种方式,打开我的心扉,开阔我的眼界,给予我一颗温柔美好的心。而我有的,是满满的感恩。

02

1994年8月,七十多岁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被确诊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症。在一点点丧失对身体的控制,痛苦而缓慢的死亡过程中,他分享了自己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由他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记录整理,写成《相约星期二》。读完全书,我发现,它不仅记录了教授关于死亡、恐惧、婚姻、有意义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更让我们在阅读的中,扪心自问,找回做自己的勇气,活出自己的价值。

从无缘无故摔跤到踩不住刹车告别驾驶,再到依赖拐杖行走,不久后坐上轮椅,渐渐地每天只能蜷缩在窗前的躺椅里,吃、坐、移动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对莫里教授而言,能以物质衡量的幸福都不再有意义。他决定把死亡作为他的最后一门课程,让更多的人能从他缓慢的死亡过程中学到点儿什么。他记录自己在死亡阴影下对生活的思考,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接待来访者……

“只有当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莫里说。“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地萎谢的确很可怕,但它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我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他笑,“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的。”

死亡一步步逼近,痛苦与日俱增,莫里教授却从中感受到“幸运”。在病魔面前,能减轻苦痛折磨的,不是名望、豪宅,是勇气、幽默和智慧,是内心的力量。

只有当你觉得它是问题时,它才成为问题。尽管我们的安全感和舒适生活离不开物质,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解决温饱之后,决定心情或生活质量的根本因素更多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得失,面对不如意。

莫里教授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与他的成长经历和职业密不可分。他八岁丧母,不懂英语的父亲沉默而冷淡,从未给过他和弟弟感情的交流和关心。幸运的是继母补偿了他在母爱与家庭温暖上的匮乏。读完硕士和博士后,他在华盛顿郊外一家名为栗树园的精神病医院工作了五年,那里的病人多数来自富裕家庭,在生活中却都遭到别人的冷淡和厌弃,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财富并没为他们带来幸福和满足。

莫里对以名利衡量的成功,及所谓的信奉金钱至上的主流文化持批判和不接受的态度。他说“你应该建立自己的小文化,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

我们的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年7月,94岁寿诞之前,叶嘉莹先生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次捐赠,让一向不愿在媒体曝光的叶先生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面对这关注,她有些无奈“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但她又说“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一个人格的心性修养,是你内心自己的一种坚强和自足,不会说倚赖我外边拿了多少钱,我发了多少财,你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那里。”这就是叶先的坚守的自己的小文化。这坚守让她幸福地浸润在古典诗词中,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

建立自己的小文化,需要时不时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扪心自问,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

关于成功,关于有意义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来自于个人内心的追问与思索,关于婚姻家庭更是如此。

作为成年人,《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向教授坦承了自己在生育孩子上的矛盾心理:视孩子为自己事业上的绊脚石,觉得他们在迫使自己干那些本不愿干的"家长"活儿。

“每当有人问我要不要生孩子时,我从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莫里望着大儿子的照片说。“我只说,在生孩子这件事上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就是这么回事。也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它。你和朋友无法做这事,你和情人也无法做这事。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

家庭意味着什么?莫里教授这样回答“家不仅仅是爱,还是心理安全,知道有人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这是一个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老人的感悟。在他看来家和子女不是负累,也不是可以计较投入与回报的地方。是一个人爱的守侯和精神力量的源泉。因此,做选择时无需外在前提条件,更多关乎内心,每个人的一生怎样才开心幸福终究自己才最清楚。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嫉妒,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工作中是这样,人生大事的抉择也是这样。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给他带来的幸福,比一个人有什么东西或别人是怎么看他的给他带来的幸福要多得多。”《相约星期二》的莫里教授和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都践行和验证了这一观点,这践行和验证教我们思索与自问,活出自己的价值。

03

生活真的——这么简单吗?

老教授的回答,无一不是简单明了的道理。很多人或多或少,曾经知道的道理。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的教育如此,有些美好甚至理想主义的到底早在小学就已经教授。——大概课本上是这样教授过的,我这样记得。

不过,忘记了。或者说为了生活,这些东西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有用的。这是实际意义上的生活。

那么心灵上呢?——或者说,老教授说的精神上呢?

我又想起来tal给出的那一副图片,上面有小孩,车。不过大家只看到了一些东西,而忽略了另外一些东西。

所以他说,就好像简单的道理其实就在我们眼下,我们却看不到一样。

这个教授所给出来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有些我们都明白的道理,看不到听不到。

但是即使如此,

这本书这样说出来。

还是会,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其一:每个人都要生活,尤其是物质上的东西

其二:心怀爱,满心爱——最后心里宁静,这种感受,像大彻大悟。太难,年轻生命如果追求,生活的进取实在太难。

理想主义的生活,还是需要经济独立才可。

这就像是悖论。年轻时候的悖论。其实或许也不是,因为道理呀——就是生活之后才有的呀。

但仍旧有可取之处

“这是忌妒,我要离开它。然后我离开了它。

这是病,我接受它。

我会逐渐失去自理,我享受别人的照顾。

流泪不是那么难堪的事情。

这和tal说的:准许自己为人是一个道理。

这对于自己调节情绪,可以说这种思路的清理十分重要。

如果这种文化不对,就不要接受他,要建立起你自己的文化。可同时,他小声说了,这个世界,还要准许别人存在。

理解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明白不要为不同而感到难堪和难过。

相爱或者死亡。

爱真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很重要。我同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集锦》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2259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