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台北人读后感书评集锦

台北人读后感书评集锦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10:12:26 | 移动端:台北人读后感书评集锦

《台北人》是一部由白先勇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欣赏吧!

01

去年听了白先勇先生讲《红楼梦》的公开课,先生打着哈哈讲话的语气亲切的像自己爷爷。

所以开始读《台北人》头两篇的时候,觉得尹雪艳是王熙凤,郭轸是我宝哥哥,朱青是悲伤却不失端庄的宝钗,一切都好亲切。再接着看了几篇,捂住胸口吐血感叹先生年轻的时候下手真的有点儿不知轻重,这份冷酷,是下笔带着刀打算直接戳作者几刀的。

我都惊呆了。

读到一半,感受到白先生年轻时还是力求一份体面,换做余华先生写,尹雪艳肯定逃不掉被剃个阴阳头去打扫厕所的结局。白先生没把伤疤撕开,轻轻碰了一下,让人看见周围流出来的脓血,只是冷酷无情,悲怆。那流出来的脓血,虽然没有像揭开伤疤的窗口那么触目惊心,但越是风轻云淡越有雷霆万钧的架势。

学《红楼梦》的作家见过不少,但像白先生这样词法功底的第一次见。《红楼梦》的用词,是让人绝望的,像一座不可攀越的高山,总引得读者感叹。类似「一对银耳坠子吊在她乌黑的发脚下来回地浪荡着」这样的句子,稍微注意下就会被「发脚下」这类精妙戳一下。

中文句子主语、谓语都能省掉,名词前又可以不管限定语,这份灵活释放出来的文章语气潇洒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70岁打着哈哈给大家讲宝玉的爸爸迂腐之余还保留了一份人性,能给贾母讲个怕老婆添脚的笑话;可自己年轻的时候却是那么凌厉残酷,时间这东西真难讲。

一篇《一把青》好像是新加坡中文语文课本的必修,它那种情绪的锤炼,不像是年轻的作者。或许是我们的情绪越来越浅,沟通越来越直白,情绪的委婉程度已经跟以往的文学描述不能比了。读的时候总担心,担心有人不理解朱青强颜欢笑的哪份悲伤,那是不失端庄的宝钗,她是忍耐,隐忍,不暴露自己,悲痛一点儿不少。先生节奏把握的很好,保持了哪份不失端庄的悲痛。

果然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知乎看了几篇「如何评价白先勇」这个问题的答案,特别滑稽。

《翻译乃大道》,余光中先生有一段话刚好概括了我的感受:“批评家要学有所专。他要介绍但丁,必先懂得耶教;要评述雪莱,最好先读柏拉图;要攻击杰佛思,不能对于尼采一无所知。一位批评家不解清教为何物而要喋喋不休地谈论霍桑的小说,是不可思议的。他必须是个相当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应该别具一种风格,而不得仅为表达思想之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笔锋迟钝的批评家如何介绍王尔德,也无法相信,一个四平八稳的庸才能攫住康明思的文字游戏。一篇上乘的批评文章,警语成串,灵感闪烁,自身就是一个欣赏的对象,谁耐烦去看资料的堆积和教条的练习?”

如果不读好《红楼梦》与《牡丹亭》,就不要奢望自己能评论几句白先勇。

知乎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在于:培养了一堆「批评家」,只管批评,而不太管门槛的「批评家」。

白先勇先生后期,力求向青年推广《红楼梦》与《牡丹亭》,他希望用《红楼梦》让中国人经历文艺复兴,或许是经历过那个时代,明白五四运动时青年们把孔教推翻心无安慰之处的彷徨,人类是需要文学的。

《台北人》写到了很多原声,按着名字依次搜了听一下,其中一首《叹十声》,居然格外熟悉,是小时候妈妈总在哼的调子,只不过她夹一半方言的彩色普通话加上模糊的记忆,我一度以为那是唱的土家族民歌。微信发给妈妈,果然隔几分钟就打电话过来了,有点惊喜兴奋的声音告诉我这是我小姨最喜欢的一首歌,她们小时候都会唱。

大学看过白岩松那本《幸福了吗》,内容都记不起了,但他在书里推荐胡德夫的《匆匆》,至今仍是开会员必下载专辑;后来读史铁生,发现他居然那么喜欢李谷一,都有点捧女神入饭圈的味道了,一首《知音》是我公众号最喜欢重复的背景乐;感觉白先勇先生很喜欢白光,昨天在家听了一上午白光的歌,感觉穿越时光了好一会儿。

0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部致郁短篇集子,全文读完才知道《乌衣巷》是多么的切题。白先勇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之后,许是这层原因倒也给他更多接触上流阶层人情世故的机会,以绝佳的视角观察这些富有戏剧性转变的人物,作品中尽显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股红楼遗风的韵味。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14个故事足以说明今昔对比的残忍,主人公在大陆都有着辉煌耀眼的过去,从大陆至台北这段岁月更像是逃难,先生真是写尽了"美人迟暮,英雄末路"。

我对民国时期的上流社会总怀有不明的好感,所以格外喜欢这类题材。如同高中做语文阅读理解一般,一句一句细细读,生怕错过了什么,只因他描写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了韵味 ,正如三毛所说,一种"无可奈何的凄艳之美"。从未见过如此之细腻描写,看过先生的刻画,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瞬间就能勾勒出来,那么鲜明、那么深刻,很有画面感。许是他昆曲制作人的身份,这些故事中总掺有戏曲感觉,余味十足,总让人浮想联翩。

台北人描写的是人物吗?大概是时代的烙印吧。可先生许是不忍写结局,篇篇留白,倒也显得不那么残酷。真真是极好的一本书, 以我的年龄、经历不足以彻底读懂《台北人》,对其认识也只能这样存在于浅显的层面了,或许多年以后会再次拿起这本书,但近期内我不愿紧皱眉头再看第二遍。

03

白先勇写人是有自己味道的,从叙述腔调,叙述人物的历史背景,到人物情感,是非常独特的白先勇式记忆下的往事尘埃散发的味道。想要读懂白先勇的作品,就要清楚故事的发生背景,是那一种令人着迷的民国气息的来源,还有人物的背景,是怎样一群人在繁华过后回忆过去,由此,也清楚了书里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台北人》一书里也处处是没落后的“断壁残垣”的痕迹,除了年老坠入平凡境地的将军,还有繁华过眼云烟后的贵夫人,以及那越活越不像样的底层人民。金大班的最后的温柔令人唏嘘,卢先生的终生信念落空后只能慢慢堕落死去,娟娟的发疯,都是一个时代的人物在命运难以把握之下,在流水般的岁月中无力挣扎的表现。

人生如戏,那咿咿呀呀之中,是看透人生的锐利,也是对时代装腔作势的嘲讽,戏子如鬼魅,人生如地狱,一挥袖就现了形。

04

《台北人》是一本很难用只言片语去评论的小说集。起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它在豆瓣的评分会这么高。但是读书这件事是很私人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要让多少人众口称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但《台北人》做到了。

我读第一篇《永远的尹雪艳》就被吸进书里那个已经消失在民国时代里。说实话,我是因为台北人这个书名去冲动购书的,但未曾想到书里竟然没有一个主人公是真正的台北人,他们都来自那时动荡不安的大陆。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学历史的那几年我早就知道了,但我或许永远不能知道当年政治的真相,只能通过这些细枝末节的故事来体味时代带给当时人物的影响,达官贵胄,鼎鼎大名的抗日将军,市井万象,街头卖米粉的老板娘,无一逃不过生老病死。内心对家乡的回忆变成了一切美好的意向,所有得不到,回不去的样子都是家乡。而今在台北不过是靠着那一点念想了却余生罢了。

也有人懂得放下,愿意重新开始的,像一把青里的师娘,但终究看到旧识旧事还是会感伤。

最有趣的是,这十四篇故事,没有一个是有所谓真正结局的。结局是什么?是戏剧性的反转,是作者给整个故事的总结提炼和他所言,结局是看完之后感叹不已,原来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但白先勇先生的这些小说里,只是在说故事,仿佛是真实存在的一段历史。有开始有背景有内容,人物真实饱满,很容易带入去体会这些故事里的喜怒哀乐,但唯一,他不给我们提供任何的结局,那些人后来怎样了?究竟有没有死,有没有离开台北,有没有认清过去和现在的界限,无人知晓。全靠我们自己去体味了。

不说后续里其他大师解释的意向,但就这些小说而言,就如作家本人所言【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过去,一去不复返了。】如果是十年前,我读这些不一定能体悟到冷暖,但如今,却能感知一二。

这是我八月读到最精彩的一本书,有限文本,无限思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台北人读后感书评集锦》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2261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