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读《老残游记》读有感范文10篇

读《老残游记》读有感范文10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10:14:17 | 移动端:读《老残游记》读有感范文10篇

《老残游记》是由刘鹗所著,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老残的旅途。这里给大家带来了读《老残游记》读有感范文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以长于治河,清光绪十六年(1890)被山东巡抚张曜从河南调到山东;光绪十九年(1893)去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他在山东不过三年多的时间,但他熟悉山东,热爱济南,在他写成的着名的《老残游记》中,热情地描述了他所接触到的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人间胜境,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不少人由于读了《老残游记》而向往济南。

《老残游记》首先通过主人公老残介绍了济南的自然景物和一些古迹名胜。老残是从“古千乘”(即现在山东省博兴县一带)地方坐车到济南的。他所经过的济南市东南郊的龙洞、佛峪正是秋老霜浓观赏枫叶的胜地;南边佛慧山上入秋后野菊丛生,济南十六景中的“幽涧黄花”、八景中的“佛山赏菊”指的都是这里。所以老残进入济南城之前,就看见“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感到“颇不寂寞”。

老残先坐船游览了大明湖的历下亭,看到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历下亭在大明湖中间偏东的小洲上。它由于唐代齐州司马李之芳曾在这里宴请杜甫和北海太守李邕,杜甫写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而知名。何绍基写的行书对联正是摘录杜诗中的两句(“历下”原诗作“海右”)。亭外花木扶疏,绿荫匝地,是大明湖上着名的古迹之一。

老残从历下亭乘船来到铁公祠,它是清代山东盐运使阿林保重建的。除去铁铉的祠堂,外面还有假山、游廊、荷池、茅亭以及文人墨客题写的碑文。

老残“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实在奇绝”。老残不由得叹赏铁公祠大门里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说的“真正不错”!

老残在铁公祠旁还看到了破旧的古水仙祠和祠前的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遗憾的是水仙祠以后不久即已倒塌。后来有人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小小的藕神祠,由清人符兆纶撰写了《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推戴宋代词人李清照为藕神;但是没过多久,这座藕神祠也已毁掉了,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老残先后在济南看了趵突泉、金线泉、黑虎泉。它们和珍珠泉合称济南四大名泉。趵突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早已见于《水经注》。它是济水伏流在地面上创出来的“奇迹”,老残看来:“池子正中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这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这趵突泉清代诗人称为“声闻百里雷,光艳三堆雪”;甚至传说在一次大雷雨中,忽然一条巨龙把头伸进屋来,泉水涌起丈余,在这里举行宴会的官员们刚刚上马,水就到了马腹,以致落马坠水淹死好多人。

金线泉,宋人《能改斋漫录》里说它“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老残看到的仍是“在水面上摇动”“游丝一样”。这条金线的形成,几百年来没人能作出解释,老残看过之后,认为“底下是两股泉水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不能不说这是过去对金线泉所作的最好解释。

老残去看黑虎泉,先是看到河里一丈多长的翠绿水草随水摇摆,“煞是好看”,随后经茶房指点才看到窗下的黑虎泉。原来“有一个石头雕的老虎头,约有二尺余长,倒有尺五六的宽径。从那老虎口中喷出一股泉来,力量很大,从池子这边直冲到池子那面……”,可见泉水最初并不引人注意,但喷珠飞沫的声势却不同于一般。

老残对店主谎称:他去抚台衙门是为了里面有个珍珠泉,要去“见识、见识”。虽没有直接描述,倒也让人可以想见泉中的串串珍珠,晶圆玉润,不断从水底上冒的奇观。

济南的古迹老残还看了和大舜有关的舜井和历山。前者相传为大舜所凿;后者相传大舜曾在山下耕过田;所以历山又名舜耕山。井和山都给老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舜井锁蛟的传说和当时井旁铁柱子上垂到并里的那条生了锈的粗铁链子,使人不能不相信实有其事,并担心一旦“铁树(指井上的铁柱子)开花”,蛟就要按照仙人的誓约,扭断铁链,发动大水,飞出井来。

接着老残去看了汉朝陈遵的投辖井。陈遵性情豪放,嗜酒好客,每次留客人痛饮,总要关起大门,并把客人车轴两头的铁键子卸掉,防止半路逃席。投辖井究竟应在西安,还是济南,我们且不管它,老残去的时候,井旁西墙上镶嵌着一块刻着“陈遵投辖井”的灰砖则确是事实。

老残看到的投辖井在金泉书院,其实就是尚志书院,俗名尚志堂,它是同治八年(1869)在山东巡抚丁宝桢主持下修建的。门上原有“金泉精舍”的匾额,所以《老残游记》里叫它金泉书院;虽是书院,却是泉木清幽,任人游览。仅凭丁宝桢当年杀死权监安德海这一史实,也是值得老残去看看的。

老残接触到的济南街道和店铺也往往是实有的。老残来到济南,当天就住在小布政司街高升店。那是清朝布政司衙门前面的一条东西街,原叫“布政司小街”。这条“小”街人烟稠密,高升店就是其中一处较大的客店。店里有宽大的院落;院内有小溪萦绕;客房很多。老残是否真在这里住过,并不一定;但是《老残游记》影响很大,高升店的主人也以老残在他的店里住过为荣。

老残和黄人瑞商议为妓女翠环赎身时(第十四回),说他在省城有容堂存放着四百两银子。有容堂就在小布政司街东头路北,是当时有名的南纸店,以出售笔墨、宣纸、折扇扇面和套色信笺等出名。

老残刚来济南,店里放着黄瑞和为治病酬谢他的一千两银子,感到不放心,拿了八百两让院前大街日升昌汇票庄给他寄回江南老家去。院前大街就是巡抚衙门前面的大街。是当年济南最繁华的大街。它既是大小官员趋奉奔走的必经之路,也是全城的经济中心,大商号都设在这里。日升昌是当时国内有名的汇票庄,在全国各大小城市都设了分号。

老残游大明湖时,上下船都经过鹊华桥。鹊华是桥名,也是街名。它是济南到东城往来的交通要道之一,西边是全省秀才来应乡试的考棚;往东是学政,俗称“学台”的衙门;南边离巡抚衙署不远;北面即是风景幽美的大明湖。桥是青石结构、高大的拱形单孔石桥,过去站在桥顶可以北望着名的鹊山、华山。济南八景中的“鹊华烟雨”就是这里。

老残知道吴二浪子在齐河做案后跑到济南,住在按察司街南胡同张姓土娼家。齐河县差人许亮按照老残的擘画终于使吴落网(第十九回)。这条胡同在济南按察司街中间路西,旧名“仓湾”,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生活悲惨的下等妓女聚居的地方。

老残在济南见到的人物,还有高绍殷、张宫保、黑姐、白妞和梦湘先生。老残通过高绍殷见到张宫保。张宫保是影射山东巡抚张曜(1832—1891)。张曜,河北大兴人,以镇压捻军和少数民族起义起家。在任河南布政使时,御史刘毓楠参奏他“目不识丁”,遂改官“总兵”。他从此发愤读书,以后又改授文职,由广西巡抚调任山东巡抚。他于光绪十二年(1866)调到山东,注意到黄河之灾,先后疏浚海口,挑淤培埝,做了一些整修工作;据说一年几乎有三百天驻在黄河工地上。光绪十七年(1891)他在黄河上监工时突然“疽发于背”,医治无效死去。后来人们在大明湖北岸给他修建祠堂,并传说他成了黄河水神,每当黄河出现险情,向他祈祷就能化险为夷。

老残在大明湖畔明湖居听“书”是极为精彩的篇章。黑妞、白妞(王小玉),也实有其人。据清末凫道人《旧学庵笔记》说,光绪初年历城(今济南市)有黑妞、白妞姊妹在明湖居“奏技”,轰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目。另据“游艺中原客”《历下志游》和王以慜《檗坞诗存》,白妞十六岁时曾跟随父亲在山东临清献艺,“眉目姣好”“歌至兴酣则又神采夺人,不少羞涩”。老残听白妞演唱,“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忽而悄然无声,忽而又一声飞起,百声俱发,“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白妞说的《黑驴段》也是梨花大鼓中的保留唱段:“说黑驴儿,道黑驴儿,黑驴黑得有意思儿……”每句最后一字都用儿化,刻画黑驴形态,越说越快,但是字字清楚,听起来清脆利落,深受听众欢迎。

老残听白妞姐妹说书后,有一位“梦湘先生”说:“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白妞)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这位“梦湘先生”就是《檗坞诗存》的作者王以慜(1855—1921)。曾与刘鹗同在山东巡抚幕中,待他说过,“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可见济南的观众也真算得上艺术家的知音。

【篇二】

《老残游记》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内涵丰厚,可谓百读不厌。时常拿出来重读,每次都有新的体验,觉得很有趣味。不管人们怎么评价刘鹗,甚至给他带上“汉奸”的帽子,这些都不影响我对此书的喜爱。我从文中读人品,假如“文如其人”的话,那刘鹗就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正人君子,从他文中处处可见他对民生的关切,对酷吏的仇视。我无从查考他的真实生平,所以不想评价他这个人。但我喜欢刘鹗,不仅喜欢他的厚重有力,还有几点巧合的渊源。

他的《老残游记》的故事顺序恰恰是我的人生轨迹,从蓬莱起篇,第二是济南,再到泰安。而且他对数学很有研究。

他对这三地的描写都充满了梦幻色彩。开篇的蓬莱之梦,并没有很具体的景物描写,让我觉得他并未到过蓬莱,这一个梦却有很多的隐喻。晚清的中国就是那艘破烂的大船,23、4丈长度就是当时的省份的数量。桅杆和八个管帆的也许也是隐喻,可惜我对晚清历史知之甚少,不知所指。其间可以看出为什么刘鹗后来被诬陷为“汉奸”,发配新疆,并死在那里。他想送给船上的人一个罗盘。这个罗盘就是借鉴西方文化来科技救国。但他太超前了,被流放新疆,住在戏台下面,靠给人看病维生,恰似他文中的老残,却没有老残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他让我想起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

老残所到的第二处是济南,可以看出他对济南的熟悉。只有一项描写我觉得不大可能,就是在大明湖里看到千佛山的倒影。相隔那么远,怎么可能倒映到湖里?老残喜欢的黑虎泉也是我喜欢的地方,因为是我和同学们经常去玩的地方。我上中学是在济南二中,在黑虎泉和趵突泉之间。但那时候大明湖、趵突泉都要门票,黑虎泉是开放的,所以去黑虎泉比较多。记得那时候的相机是像窥探镜一样的方盒子的“海鸥”牌,就那我们家也买不起,有同学家里有,大家借。有一次我借了,还给妈妈在琵琶桥上拍了照。妈妈那时候四十来岁,风华正茂,苗条帅气,双手掐腰,很“派”。至于黑妞白妞说鼓书的一节,我却无缘看到。描写得简直出神入化,堪为绝调。

《卷七》、《卷八》描写平阴县桃花山的故事也是神秘莫测,又深厚耐读。我没去过平阴,只知道那里产玫瑰,泡茶的玫瑰花苞,熏香的玫瑰精油都很著名。希望有机会去看看,那块产生出奇女子“屿姑”的地方是怎样的文化积淀?那依山而建的奇妙的房子,窗外的瀑布,圆顶洞门,古藤桌椅,“夜明珠”的灯具,墙上的琴、瑟、箜篌,蓑草编的地毯,云母铺的地面和墙壁,这不是“小资”情调,是“大资”情调!邻居们也会吹角、摇铃、击磬、呼啸,共同奏出交响乐,这是什么样的高级小区?更吸引人的是这个具有高深音乐素养的“屿姑”的美丽,“眉似春山,眼如秋水;两腮醲厚,如帛裹朱”。她关于“儒释道”三教,“道面子有分别,道里子实是一样的”的议论,易经,北拳南革,等等,可见她的学识渊博,又有独立见解。这么神的一个奇女子,却又不是一味矜持。她超时代的开放,试看下面一段:

那女子嫣然一笑,秋波流媚,向子平睇了一眼。子平觉得翠眉含娇,丹唇启秀,又似有一阵幽香,沁入肌骨,不禁神魂飘荡。那女子伸出一只白如玉、软如棉 的手来,隔着炕桌子,握着子平的手。握住了之后,说道;“请问先生,这个时候,比你少年在书房里,贵业师握住你手‘扑作教刑’的时候何如?”子平默无以 对。

女子又道:“凭良心说,你此刻爱我的心,比爱贵业师何如?圣人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孔子说:‘好德如好色。”孟子说:‘食色,性也。’子夏说:‘贤贤易色。’这好色乃人之本性。宋儒要说好德不好色,非自欺而何?自欺欺人,不诚极矣!他偏 要说‘存诚’,岂不可恨!圣人言情言礼,不言理欲。删《诗》以《关睢》为首,试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至于‘辗转反侧’,难直可以说这是 天理,不是人欲吗?举此可见圣人决不欺人处。《关睢》序上说道:‘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是不期然而然的境界。即如今夕,嘉宾惠临,我不能不喜,发乎情也。先生来时,甚为困惫,又历多时,宜更惫矣,乃精神焕发,可见是很喜欢。 如此,亦发乎情也。以少女中男,深夜对坐,不及乱言,止乎礼义矣。此正合圣人之道。若宋儒之种种欺人,口难罄述。然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处;若今之学宋 儒者,直乡愿而已,孔、孟所深恶而痛绝者也!”

话言未了,苍头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已竟扑鼻。只见那女子接过茶来,漱了一回口,又漱一回,都吐向炕池之内去,笑道:“今日无端谈到道学先生,令我腐臭之气,沾污牙齿,此后只许谈风月矣。”子平连声诺诺,却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院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价翻上来,又香又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来的好受,问道:“这是什么茶叶?为何这么好吃?”女子道:“茶叶也无甚出奇,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她竟然用这样的茶漱口!有美貌,会调情,有智慧,敢担当,心灵手巧,我的个“神”哎!

【篇三】

生活在古城济南,就要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妈妈推荐我读《老残游记》:这是古人描写的济南风貌。

打开这本书,半文半白,文字生涩,很难有兴趣读下去。妈妈说先从第二章看起:“那里有你熟悉的风景”。嗯,的确,书中记载的历下亭、铁公祠、千佛山、舜井、黑虎泉等等这些地方,都曾留有我童年欢快的足迹。

巡着老残的游迹,我与妈妈再一次游览了济南的老城区。在大明湖正南门的对面有一处水域,这里就是著名的百花洲。历史记载大明湖与百花洲之间,曾经有一座桥,名为鹊华桥,当年老残就是在这里登船游湖的。据说站在鹊华桥上北望,能看到鹊山和华山遥遥相对。元朝书画家赵孟頫曾在济南生活过,画的一幅《鹊华烟云图》流传后世。现在此处已变为宽阔的马路,北望只能看到林立的高楼大厦,而不见鹊、华的踪影了。后来我们爬到千佛山上的一览亭遥望北方,只能看到模糊的华山,而鹊山已迷失在雾尘中了。

隔着湖水向北岸眺望,朦胧中可见铁公祠的影子,耳边还回想着童年稚嫩的朗读“西面和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那里不仅有这幅对联,那里的铁公祠是为铁铉所建,当年燕王与建文帝争夺王位,铁铉曾坚守济南,最后被残杀,人们建亭立祠纪念他,才有了这铁公祠。

在泉城路芙蓉街街口,有一处雕塑,许多人再次拍照留念,但他们对这处雕塑并不了解。有人说这是聊斋讲故事的地方,其实这处雕塑叫《老残听鼓》,跟着老残的脚步徜徉在古巷有种被古城拥抱的感觉。耳边仿佛有白妞鼓书的声音。

我们跟着书,重新畅游老济南,让我们知道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要做生活的实践者,读书使人长智!

【篇四】

《老残游记》题目取得再恰当不过。这恰当倒不是指内容上,内容上很容易让人误解成《徐霞客游记》一类的书。而是指小说的组成结构上,小说很多篇回之间形态各异,内容上也大相径庭,缺乏小说的整体性,没有一以贯之的主题。所以看完之后会有同时看了多本小说的感觉。而唯一把这些故事连接起来的就是老残这个人物。这和真正的游记书籍有异曲同工之妙,游记是由作者带领我们去遇见一个又一个风景,而在这本书里老残让我们见识的是一个个奇妙的故事。

《老残游记》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时局,政治,生活艺术,哲学,宗教……玲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被称之为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上乘的文化小说。作者在自序里写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所以本书的多样性是作者的刻意为之,它是作者各种感悟见识杂糅在一起的产物,是一个可以从任何角度观看的多面体。但正因为想要讲述的内容太多,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题,而又缺少《红楼梦》那样恢宏的文本载体去融合,以至于显得松散杂乱。

小说开篇对老残的身世经历进行了简略的交代。因为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只好凭借在一个道士手下学得的医术谋生。医者,有行医济世之名。老残虽然科举失意,但他有着仁人之心,关怀家国之事,同情百姓疾苦。他有才华,有能力,更有远见卓识。他淡泊名利,被保举做官,却竟然不惜以连夜逃走来抗拒。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对官场避而远之,身处江湖之远的人物保持对当时官场的冷峻观察,向我们状画当时官场的怪象。

这种怪象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官员的有才无能。他们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达到了当时朝廷对人才的考核标准。但他们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却显得力不从心,有才无能。曹州府的玉守和齐河县刚弼都是人所共知的清官,也是有作为的官员。但他们的作为都是依托于残酷的刑法与粗暴的个人臆断,缺乏洞察与智谋,以至于残害无辜,人心惶惶。庄宫宝礼贤下士,为人中规中矩,恪守本分,但在治理黄河时,却显露出他的庸碌无能,因为轻信别人的怂恿,导致黄河边上数十万人家破人亡。

小说故事情节的编排既像是五彩缤纷的水果拼盘,又像是层层嵌套的俄罗斯套娃,一个故事里又包含着若干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又可以独立拿出来玩味。比如老残访查曹州府玉守的严酷吏治的时候,为申东造推举刘仁甫治理盗乱。从而引出申子平与玙姑,黄龙子的相遇。这部分内容占了几回的篇幅,内容都是讨论宗教,哲学,文学,音乐,时局政治。富有哲理性和思考性。完全把老残这个人物排除在外了,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另辟蹊径,心里有太多东西要表达,而不得不单独开出一个空间来一抒胸臆。

在《老残游记》的续集里,不得不提的是逸云这个女性人物。她先是被情网所困,后来被梦境点化,参透红尘,进入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她在姑子庙里需要陪客,在身体和精神的冲突之间,她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叫做住世的逸云,心平气和的做她应做的事,要搂就搂,要抱就抱。另一个叫做出世的逸云,远离世俗,参悟儒释道,探索天地日月的奥秘。超脱于世的关键我想正在于把自己分成多个不同的人格,随机应变,不偏激。

老残一路游历,奇闻轶事不断。最后竟游历到了阴曹地府。与阎罗王和阿旁交谈了一番,目睹了地府的酷刑,遇见了早已去世的亲人故友。而作者这最后的奇妙想象也许透露的就是本书的主旨:惩恶劝善。

【篇五】

因为怕“谴责小说”这几个字,所以一直没敢读《老残游记》——可能是个人爱好里对趣味的东西比对政治的东西更接近一点,也可能是个人能力中理解政治有隔阂的缘故。

偶然在图书馆里翻阅《老残游记》的《自序》,见这样的内容: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嚎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

竟完全不同于我想象中的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文字,倒更似性情使然。性情文字,必有可趣之处,细读之下果真觉得有趣得很。

一趣在老残这个人,不老亦不残。原名铁英,号补残。只是这补残之号透露出他的心迹:不做官却也不避世。摇着串铃四处闲踅,既行医济世也游山玩水,更关注所经之处的官员行事。于是,读者可以跟着他玩赏古亭名泉,登临泰山之巅,夜观黄河冻冰奇景;也可以跟着他了解民情风俗、官场诸事;更可以谈生论死、听道念佛。

二趣在所叙之事,并没有官场诸多险恶和心机——有老残一双透视眼,再复杂案情也清清楚楚;有老残一颗知人心,虽则有许多不平之事,但冤案很快即可昭雪,恶得恶报,善有善终,倒也很是痛快。

三趣在其中诸多关于表与里的辩论。比如治理有“路不拾遗”之称的玉贤其实不贤,只是个急功好利的酷吏,所谓的路不拾遗只是因为百姓苦于其刑罚严酷而已;清官刚弼清廉却并不清正,因了自己不贪钱,便认为送钱的必是坏人,差点冤死人。比如玙姑关于儒道佛的求同存异,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比如老残关于史均甫腐朽至“尽信书”而酿成惨剧的揭露。再如通过逸云之口转述出的赤龙子的形骸上无戒律和精神上有戒律的观点,让人惊叹而佩服。

文中依稀可见一些对义和团和革命党人的非议看法,也多有大段大段抽象的说辞,在《续集遗稿》中关于阎罗殿一游的诸多文字中则劝善远恶的说教偏多——人心都有属于自己的约束处,这些皆不难理解,也不必苛求。

当日与《老残游记》一起借读的还有 《雍正原理》,后者叙述雍正之事上承康熙,下接乾隆,也有许多可读之处,无奈得之散淡亦失之散淡,到底是寡味了。不如这《老残游记》,紧凑集中,又多有妙论,官场之态、山野之风、隐逸之姿都有呈现,真正是“更有嚼劲”!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于吾同哭同悲者焉!”我一定不是那个懂得老残能够与他一同哭悲之人,但是我理解处于末世的一个文人内心多么渴望通过自己绵薄之力去补那残破的末世,怎奈,一人如何挽狂澜?于是化为这许多济世之思、劝世之言。

忽然想起“沧海月明珠有泪”的诗句,曾经的眼泪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化为珍珠,老残是不是明月下沧海上的鲛人?——胡思乱想,我对着自己笑了。

【篇六】

美的音乐给人以享受,但这种艺术的妙境却难以描绘,如果硬性表述也恐难给人具体形象生动的感受,不如利用人们心理上的“感觉转移”——通感来沟通听觉和视觉,在模糊朦胧的描述中,将飘忽抑扬、回环曲折、错综复杂的音乐化为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而读者读了又能获得听觉上的感受:“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恍如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便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翻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36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刘鹗〈老残游记〉)

这一段描述,读者从中并未得到什么有关音色、旋律的切实印象,但通感渲染了意境,带出了效果。王小玉唱书的音调、音高、音质、旋律等已在移觉的描述中显现出来,并因其模糊固其朦胧而愈增神奇之美。

【篇七】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前些时候,看到网上传言,秦桧在家乡已站起来了,现在的社会价值取向真得让人迷惘和心寒)。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认为“这些鸟雀跃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见第六回)”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同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因此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见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由于贾家的亲家魏家佣人急于想救出自己东家,就对刚弼进行巨额贿赂,刚弼凭此就主观臆断,判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他的逻辑是“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一个人钱。”(见第十八回)幸亏此案被老残知晓,就写信向抚台反映情况,抚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寿来主审此案,才让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终又救了贾家十三条人命(这十三人是被一种类似蒙汗药之类的“千日醉”所害,通过雪得解药“返魂香”而救活)。

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伤,宰天下则天下死!(见第六回)”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说内容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对山东济南一带的风情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获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些过了。清官毕竟是人人诵之,人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稀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篇八】

无意中翻看《老残游记》,不想竟被吸引住了。

该书说的是一个江湖郎中铁补残云游四方的故事,从地上游至地府,一路记载了老残同志的所见、所闻、所思。该书长于描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地方。一是写小玉说书,细节描写活灵活现,通过层层烘托的手法,引人入胜。二是对趵突泉、泰山的描述,犹如亲临其境,让人有种特别想去当地游历的冲动。三是对心理的描写,特别是写逸云倾慕三爷那段,把小女生陷入恋爱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四是书中讲的3个新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2个具有林下之风的奇女子玙姑和逸云,均是出世得大道者,犹如云中仙子。即便稍逊一个层次的环翠,也能从接触的“体面人”分析出人生百态,不能不叫人佩服。

该书名为游记,确实恰如其分。老残同志生性豁达,又关心疾苦,所以兴之所至,笔则随至,以至于整本书我感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鲁迅先生将其称为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教科书上说它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揭露了清官的昏庸比贪官更甚。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我总觉得书中对清官、酷吏和不谙世故读书人的危害揭露太过直接,让人看着不过瘾。倒是书中只露过一次面的白太守,既有能力,又对官场的人情世故洞彻通透,令人印象深刻。

结合作者刘鹗的经历来看,我认为这本书是因他仕途不顺,借以抒怀寄志更准确些。正是由于作者仕途不顺,他创造出老残这么一个游离于官场之外,而又能对官场有所影响的理想人物。又由老残的所见所闻,描绘出理想的官员应该是什么样子。刘鹗在自序中也说了:“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这本书正是抒发了他对人生、家国、社会、宗教的种种感触和情怀。

说老残是理想人物,是因为现实中这种人物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老残的一席话,张宫保想纳为幕僚,各级官员对他大开方便之门。我觉得,敢说和会做之间差了好远,仅仅是因为会说、善说就一路畅通,好像还差了点什么。书中对老残前半生的经历没有说明,他的名声从何而来,各方官员为何对他尊崇有加,我们不得而知。有句俗话说,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不能因为他的后半生如此风光,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要知道,官场有官场的规则,说白了,当官也是一种技术活。没有一定的行政训练,直接走上官场,那是要闹笑话的。光绪见过康有为一次,就觉得此人不可当大官,只给了一个象征性的官位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幕僚之所以为幕僚,是居于辅助地位的,而不可能反客为主。即便能发挥作用,那也是狐假虎威罢了,何况,老残同志还辞去幕僚不做呢。

理想的官员,我推崇书中的白太守。有能力、懂官场。做官,首先要懂官场,这样才能长远,才能发挥自身的抱负和能力。只有理想而不顾官场规则,是不可能做大事的。其次,我觉得作者所反对官僚习气的反面,也应该是他心目中理想官员的范本。有这么几点,一是有德。做官先做人,为官先修德。否则就如书中所说:“无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紧,正坏在有才的要做官。”“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二是清廉且通世故。这二者是放在一起的,否则只知清廉不通世故,就如书中的刚弼,成为酷吏了。三是通世情,晓情势。当官得爱民,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当官不能抱着书本吃饭,不能固守老经验,得顺应形势发展,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决策,否则正如书中所说:“只因但会读书,不谙世故,举手动足便错。孟子所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岂但河工为然?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篇九】

百无聊赖之中,一气看完了《老残游记》,记点文字,算是留个记号。

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刘鹗(1857——1909),安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他留心欧美科学,希望国家富强,曾经参与整治黄河和修建铁路的工作。后来义和团事起,他贱卖太仓米来赈济灾民,被清廷逮捕,充军新疆而死。《老残游记》全书共20回,作品通过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暴露了当时官场的丑闻。在作品《自叙》中他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他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棋局已残”的现实,为了“补残”,作者从批判现实鲜为人知的现象“清官尤可恨”入手,以挽救垂死的封建主义制度。

小说以老残(实即作者)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我认为他们实际上是酷吏。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但有些片断写得相当成功。而且《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我以为其文如能断章,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绝唱》自不必细说,另有

申子平往见桃花山访刘仁甫时,路居玙姑处所闻所感也是极尽描摹功夫。由于历史的局限,该部分有一些攻击义和团和辛亥革命党人的议论,甚至还夹杂一些宣扬迷信的内容,我们可以对此予以鉴别和抛弃。瑕不掩瑜,更价值处,该部分叙述在平阴境内居然有虎存焉,于我心旌不止,看来,人是毁人高手,更是居毁坏自然之大功。

记下绘形绘声之段,以资闲余细品:

(一)

黄龙子移了两张小长几,摘下一张琴,一张瑟来。玙姑也移了三张凳子,让子平坐了一张。彼此调了一调弦,同黄龙各坐了一张凳子。弦己调好,玙姑与黄龙商酌了两句,就弹起来了,初起不过轻挑漫剔,声响悠柔。一段以后,散泛相错,其声清脆,两段以后,吟揉渐多。那瑟之勾挑,夹缝中与琴之绰注相应,粗听若弹琴鼓瑟,各自为调,细听则如珠鸟一双,此唱彼和,问来答往。四五段以后,吟揉渐少,杂以批拂、苍苍凉凉,磊磊落落,下指甚重,声韵繁兴。六七八段,间以曼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

子平本会弹十几调琴,所以听得入缀;因为瑟是未曾听过,格外留神。那知瑟的妙用,也在左手,看他右手发声之后,那左手进退揉颤,其余音也就随着猗猗靡靡,真是闻所未闻。初听还在算计他的指法、调头,既而便耳中有音,目中无指。久之,耳目俱无,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荡荡,如随长风,浮沉于云霞之际。久之又久,心身惧忘,如醉如梦。于恍惚杳冥之中,铮钅从数声,琴瑟俱息,乃通见闻,人亦警觉,欠身而起,说道:“此曲妙到极处!小子也曾学弹过两年,见过许多高手。从前听过孙琴秋先生弹琴,有《汉宫秋》一曲,似为绝非凡响,与世俗的不同。不想今日得闻此曲,又高出孙君《汉宫秋》数倍,请教叫什么曲名?有谱没有?”玙姑道:“此曲名叫《海水天风》之曲,是从来没有谱的。不但此曲为尘世所无,即此弹法亦山中古调,非外人所知。你们所弹的皆是一人之曲,如两人同弹此曲,则彼此宫商皆合而为一。如彼宫,此亦必宫;彼商,此亦必商,断不敢为羽为徵。即使三四人同鼓,也是这样,实是同奏,并非合奏。我们所弹的曲子,一人弹与两人弹,迥乎不同。一人弹的,名‘自成之曲’;两人弹,则为‘合成之曲’。所以此宫彼商,彼角此羽,相协而不相同。圣人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和’之一字,后人误会久矣。”

(二)

扈姑遂从襟底取出一枝角来,光彩夺目,如元玉一般,先缓缓的吹起。原来这角上面有个吹孔,旁边有六七个小孔,手指可以按放,亦复有宫商徵羽,不似巡街兵吹的海螺只是“呜呜”价叫。听那角声,吹得呜咽顿挫,其声悲壮。当时玲姑已将箜篌取在膝上,将弦调好,听那角声的节奏。胜姑将小铃取出,左手揿了四个,右手揿了三个,亦凝神看着扈姑。只见扈姑角声一阕将终,胜姑便将两手七铃同时取起,商商价乱摇。铃起之时,玙姑已将箜篌举起,苍苍凉凉,紧钩漫摘,连批带拂。铃声已止,箜篌丁东断续,与角声相和,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那七个铃便不一齐都响,亦复参差错落,应机赴节。

这时黄龙子隐几仰天,撮唇齐口,发啸相和。尔时,喉声,角声,弦声,铃声,俱分辨不出。耳中但听得风声,水声,人马蹙踏声,旌旗熠耀声,干戈击轧声,金鼓薄伐声。约有半小时,黄龙举起磐击子来,在磐上铿铿锵锵的乱击,协律谐声,乘虚蹈隙。其时箜篌渐稀,角声渐低,惟余清磐,铮钅从未已。少息,胜姑起立,两手笔直,乱铃再摇,众乐皆息。子平起立拱手道:“有劳诸位,感戴之至。”众人俱道:“见笑了。”子平道:“请教这曲叫什么名头,何以颇有杀伐之声?”黄龙道:“这曲叫《枯桑引》又名《胡马嘶风曲》,乃军阵乐也。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多半凄清悲壮;其至急者,可令人泣下。”

【篇十】

读《老残游记》的时候我才上小学。这事想想都奇怪,因为《老残游记》无论如何算不上一本启蒙读物。

作为晚晴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在一个多世纪内,已出180多个中文版本,翻译成8种文字,被认为是《红楼梦》之后又一部精彩上乘的文化小说。但作为乡下的小鬼,我能读到这本书,并且反反复复读,却不是因为我和我的家庭对文学有多高的追求,而是因为我家里只有两本书—一本是它,另一本是文言版本的《聊斋志异》。我不读它,不反复读,那就没书可读。

现在忘了是什么版本什么出版社出的书了。只记得是灰褐色的封面,上面竖着四个大字“老残游记”。其中“游”字是繁体。似乎还画个老残摇铃的剪影,但不确定。我在书店里看过一本武侠小说,封面上是两个青年男女在游斗,两把剑对击出火花,那才很赞,所以当时对《老残游记》这么简陋的包装颇有点不满。好的是,从内页注释中获得不少知识,对我日后学好语文挺有帮助。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我虽然识点字,但《老残游记》显得太深奥,所以基本上是乱读,甚至是把它当作一本武侠小说读。我把书中的老残看作一个侠客,他拿着摇铃走街串巷,过州越府,这完全是侠客做派。看了一点医书,学了几个方子,但大大小小的疑难杂症,一看一个准,这属于极高的天赋。老残凭借出色的医术和为人处事的智慧经常打抱不平,破奇案,解民忧,批酷吏,很得民心,这不是行侠仗义是什么?就这么反反复复乱读着,我获得了文学给我的最早人生滋养。

《老残游记》除了带给我行侠仗义、惩奸除恶的畅快感之外,几处文字描写也令我印象深刻,大明湖听书尤显层次丰富之精妙:老残一到济南,人人在谈白妞黑妞要来说书,侧面烘托;先听黑妞,以为妙绝,旁边人说,黑妞的好处人家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家说不出—既总结黑妞的高妙,又为白妞的出场造势;白妞上场,偌大的园子,静得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到,衬托得天上人间;开唱了,正面描写绝不逊色,以登山为喻,写得酣畅奇绝,让人拍案;最后,用士子说“三月不知肉味”作结,引人遐思。这场演唱会,跟武侠高手比武一个样,一个更比一个强,令人崇拜艳羡不已。

上中学的时候,名著读得少了。因为既要把握思想感情,又要读出内涵宗旨写作技巧,读书变得功利了,就读来无趣。阅读本不该设下那么多条条框框。真心怀念把《老残游记》当作武侠乱读的心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老残游记》读有感范文10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2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