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读后感欣赏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读后感欣赏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10:53:24 | 移动端:驻马店伤心故事集读后感欣赏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是一部由郑在欢著作的小说,相信已经有不少朋友已经看过了,大家看完都有怎样的感受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网友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读完郑在欢的《驻马店伤心故事集》,我的第一感受是震惊,不敢想象这位小兄弟有过如此惨淡的童年时光。我知道,用“惨淡”这个词是不准确的,与那些经历并不匹配,犹如隔靴搔痒,言不及义。可我们毕竟是朋友,我实在不忍心使用那些更有杀伤力的词语。尽管在这本书里,郑在欢已表现出令人汗颜的魄力,仿佛在告诉世人,这些如烟的往事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甚至有种任人评说的坦然,但我依然能体会到他内心深处的悲苦,那悲苦犹如一眼深潭,到底有多深,估计他本人也难以说清。

在这本书里,郑在欢用冷酷、豁达并充满自嘲的语言,让众亲朋在驻马店的尘土中现身,逐一介绍给世间的陌生人,其中着重介绍的,是他自己,一个敏感、脆弱而又顽强的孩子,名字叫作欢欢。同样作为小说写作者,我深知,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对于那些甘愿拿自己“开刀”的作者,我总怀着由衷的敬意。写自己的故事,比写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的故事要难,因为相对于观察他者,审视自身是更难做到,而一旦下笔,就意味着要把自己的衣服剥个干净,单单赤身裸体是不够的,还得开膛破肚,掏心掏肺。从这一点来讲,我认为郑在欢做得足够到位。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最大优点是:作者叙述的勇气超越了读者阅读的勇气。

在读第一部分《病人列传》的时候,你可能还没有这种感觉,认为郑在欢不过是写了些相间怪人怪事,这些人在我神州大地上比比皆是,犹如野草般到处生长。可是,读到第二部分《Cult家族》后,我们的心情会一路走低,这一个个或“贫贱”或“暴虐”的人(原谅我想不出更准确的形容词),无一不是郑在欢的亲人,而且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事,往往会让人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比如在110页,郑在欢给我们呈现出一副荒诞的画面:两个大人与两个孩子一起看三级片。再往后读,我们发现看三级片不过是小儿科,后面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刺激”。我们难以想象,作为这些故事的亲历者,郑在欢是以怎样的勇气完成这本书的,他当然知道,这些都是童年阴影、人生伤疤,甚至是家族秘史。每到夜深人静之时,郑在欢化身为独守于北京某个角落的写作者,仿佛具有了超凡的能量,可以让时光倒流,打破世俗和心灵的禁忌,使伤痛变成欢乐。我想,在他写作的那段时间里,他会抽身出来,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旁观者,与此同时,他把这种“伤痛的经验”抛给了读者,面无表情地带领读者完成这次冒险的阅读,每当你读不下去的时候,他冷酷的行文会暗示给你一句:不好意思,这些都是真事。

前些天,我看过一部阿根廷电影,叫《杰出公民》,影片虚构了一位名为丹尼尔的小说家,他的每部小说都以故乡小镇萨拉斯为背景,因为写得太牛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荣归故里,面对一群文学爱好者讲课,有位漂亮的女孩提问:有人说,悲伤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这是真的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诺贝尔奖傍身的丹尼尔自然摆出一副公知面孔,说,不,我不认为身处困苦,就一定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兰波和梵高一生坎坷曲折,他们的确留下了伟大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一生平静、幸福,比如咱们国家的博尔赫斯。可接着,女孩说,我之前读过一篇报道,那上面的观点与您所说正好相反,大意是,您认为越是生活安逸的国家,他们的艺术品越是无趣。丹尼尔马上否定了这一说法,认为这肯定不是自己说的,这只是苦难艺术家的神话而已。可是在十多分钟后的一场戏中,女孩敲开丹尼尔房间的门,捧着他本人的著作,念道:民主与幸福,只会造就平庸的文学作品,且缺乏说服力,伟大的文学作品,通常都是出自不公且暴力盛行的社会,在那种状况下,创作填补了存在的虚无……面对如山的铁证,丹尼尔只好表示投降。

我用大段的篇幅讲这个电影片段,目的不是说郑在欢借助自己的苦难生活写出了伟大的作品,这也不是我说了算的,时间会加以甄别检验。我想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苦难的生活对作家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写作者不敢面对自己的苦难,那其作品的真诚度难免会让人怀疑。在我目之所及的各类写作中,太多文本充斥着虚假与矫情,如果说郑在欢的小说显得特别优秀,那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大批平庸而怯懦的作家们衬托的结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读后感欣赏》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2633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