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读后感(一)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东西,那是其他时代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若非如此,又怎会有“代沟”一说?
《青葱岁月》是70后的青春故事,带着明显的70后烙印,讲述的是1990年前后的事(那早已是上个世纪、上个千年的陈年旧事了)。
但,人性总是相通的,无论是1000年以前,或是1000年以后。人类基因组计划揭示出的人类生命起源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全世界的人类都起源于一对夫妻(亚当、夏娃),我们的基因是一脉传承的,故此可以通婚,也可以彼此理解。所以,尽管是70后的故事,对现今的时代而言,仍然十分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中华文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浸润着我的血液和骨髓,那就是:凡事不走极端,柔和中庸,允执厥中。小说《青葱岁月》也是如此,用的是极朴实的话语、极简单的场景,但这些话语和场景背后所要表达的理念、所希冀读者明白的道理却不那么浅显和直白(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把一部部的小说比作一道道的菜品,那么《青葱岁月》的口味是极清淡的,就像开胃菜一样,开启的是你的食欲,激发的是你的味蕾(人生的起步阶段,本不该浸染太浓烈的世俗气息,当然也不应生活在象牙塔内)。之所以这样来写这部小说,是盼望读者能像吃快餐或吃番菜那样,比较容易地读完此书,并且潜移默化地被中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所融合融化(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润物细无声,她甚至能以美学代替神学)。
在此,特别真诚鸣谢编辑程歌,感谢她的慧眼识英才!
程大小姐以其敏锐的目光和独到的见解,在汗牛充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海量原创小说堆里一眼就看到了这部小说(当时这部小说是第一天在网上贴出,同时该小说也刚刚赠与给了远在数万里之遥的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群青年朋友们)。其后,有七、八个知名网站的编辑都联络我、要求签约,并或约稿或邀我做驻站作者(待遇优厚),但我都婉言谢绝了,一则是一女不二嫁,签约给搜狐了就严格遵守约定;二则是我不准备再写第二部作品。
《青葱岁月》就像玛格丽特·米切尔所着的《飘》(影片《乱世佳人》)一样,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我,就是一个票友,兴趣所致,随便写写。起因是——看到很多自杀的青年、颓废的青年、狠毒的青年、痛苦的青年,深感应试教育的彻底失败。应试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会做程式题目的人,却培养不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把中国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实在令人痛惜不已。因此,站出来,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写部小说、说几句话,或许对当代青年稍有裨益,不妨听听老人言,但不听也无所谓,继续走你自己的路,毕竟“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是一个真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东西。
最后,给青年们一句忠告:要想实现“我的理想”,先要做“理想的我”。希望年轻一代越来越好!
青葱岁月读后感(二)
有感“八零回忆上的青葱岁月,依旧色彩满注。交换痕迹,留下的烙印,流走的…青葱岁月。”
最近听过一部《青葱岁月》的20集的广播剧,感触还是颇多的,不说不快。首先说说这部广播剧的大概剧情:一群青年人因各奔前程而失去联络,机缘巧合下,十年后,这群青年人在一家快餐店重遇,并开始各自追溯中学时期未完结的恩怨爱恨和误会。(主要的人物介绍和常细情节在跟着那贴中介绍)刚听这部广播剧时,由于人物太多,而且时空跨度也给人一种飘拂不定的感觉,有时是现在发生的,有时是回忆,有点搞不清究竟发生什么事了,突然又转到另外一件事,给少点耐心都不行(终于发觉自己原来是一个比较有耐心的人,^_^)。
接着听下去时,发觉这还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平凡之中见道理吧,觉得很多情节都能作为一种借鉴。而且还勾起自己很多以前的回忆,当然啦,剧中的内容肯定和我不同,只是觉得这部剧有一种亲和力,会把你吸引住的。既然是一部以回忆为主的广播剧,当然贯串了很多人物错综复杂的情节。这部剧就巧妙通过不同人物的片段回忆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当开始听时,真的有种模模糊的感觉,越听下去就越清晰,()可能这是作者有意把你的思索一直延续下去的缘故)。
剧中的一个误会,导致很多人关系决裂,多年的朋友变成陌路人。现代的人,有时何尝又不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误会,往往会变成仇恨的源头。所以呢,做人有时候就不要太过表面化,事情往往有另外的一面,为什么会有人懂得珍惜,因为当你失去的某些东西的时候,你会感到莫名的惆怅,为什么当初没有好好去把握,没有察觉他的重要。
这部剧所贯彻的一点,主要是朋友之间的友谊,所以呢,当你还能掌握的时候,好好把握,不要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的可贵。
最后,建议你们都听听这部广播剧,因为每个人都有过青葱岁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