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一)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想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话,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后,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中国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两岸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很早就听说过印度恒河的美丽,那举世闻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时常耳闻,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时,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为恒河边有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每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个习俗:人死后,骨灰会排入恒河。但一些人认为死了烧成骨灰排入恒河,一定会与别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难恢复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脏,但还是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来寻求所谓的干净。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二)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为《千年一叹》的日记集。本书是着名作家余秋雨1999年为总结已过去的20世纪,庆祝21世纪的到来而写的日记集。
本书中记载的是余秋雨在一次叫做“千禧之旅”的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本次旅行的基本路线是“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中国”,目的在于考察各大古老文明,比如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等等,然后再仔细分析他们由盛转衰的原因及过程,为21世纪的文明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本次旅行依我看来可以和“万里长征”的重要性相提并论。特别是进入伊拉克后,每天都会传来当地恐怖分子杀害数十名游客的消息。而且有时必须夜间行车,谁知会从哪儿跳出几个恐怖分子,所有旅途中也是危机四伏。再说,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去阿拉伯国家旅行并没有太多可口的饭菜下肚,每天常常只能吃到几个薄饼。
通过读者本书,我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明的兴衰。
古代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有兴盛就必定有衰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古代,佛教可以说是传遍了印度全境,甚至影响到亚洲各地,就连中国的法显、玄奘等人都纷纷慕名前去取经。如今,佛教可以说在印度已经接近灭亡。佛教的理念、产生年代等各方面都位列各种宗教之首,可最后还是被更小的印度宗教所吞没,这是何等悲哀?一种文明的盛衰和他的人民有很大关系。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圣洁时,他们偏偏相信肮脏;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智慧时,他们偏偏相信无知;当你告诉他们什么是崇高时,他们偏偏相信低下,那你能有什么办法来帮他们“脱离苦海”呢?
其次,古代文明的衰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扩充和战争。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的古文明经久不衰?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安分守己的,很少有大规模远征,这致使我们的文明完整保存了下来。在中国的商代,埃及远征了西亚;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波斯远征了巴比伦,又远征埃及;即使到了屈原生活的时期,希腊的亚历山大还在远征埃及和巴比伦。而且,无论是波斯还是希腊都远征抵达印度。各代帝王都以为,只要扩充自己领土就会让自己的国家和文明更牢固,可恰恰相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法国英雄拿破仑在成功保卫国家之后决定向外扩张,而恰恰是这样的扩张把法国推向了衰败。()对外侵略似乎是一个展现自己国力的机会,但也是对经济的一种严重消耗,而对一种文明来说更是自寻死路。侵略的地区越多,这会使自身的文明处于灭亡的危险中,而在这方面也与本国人民有极大关系,一旦人民素质低下,一个历史悠久的珍贵古老文明也就会因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而消失。佛教就是一例。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也会使一个文明灭亡。比如,外地的入侵、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
我通过读本书所获得的思想感悟实在无法在一篇读后感当中全部呈现。所以,希望大家也能读一读这本《千年一叹》,我敢担保你一定会受益匪浅。一定要读哦!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三)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面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