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利维坦读后感

利维坦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6 03:30:56 | 移动端:利维坦读后感

  利维坦读后感(一)

  利维坦是我读的第一本纯理论着作。不得不说,我被里面生涩的语句给难住了。很多词句抽象的让人难以接受,更别说还有那么多的思维是难以理解的,正如书中的论想象,想象一个虚无缥缈的词汇,竟然写了那么深刻,的确,书中有许多东西让人发思,我在读书的写下了一些粗鄙的见解,只是有感而发。

  我写的第一句札记在第三章,开始写这些事强迫自己有个阅读思考的习惯,后来,我渐渐喜欢上这种感觉,虽然我习惯不好,在书上写,使得一些幼稚的思想留下,但在未来再次温习时有一个更高的思考时,就会有别样的理解与风情。

  读书有时是无趣的,但写东西是充满乐趣。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与大家分享,这是一种内心的宣泄。

  说道这本书,我们不得不说一下,利维坦这样东西。很多人不知道利维坦是什么,其实,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利维坦是七宗罪里的嫉妒之罪,是一个海怪。当然,我现在还是不知道,作者用利维坦做标题的深意。

  作者在第三章中有一句是关于预见,即使预言。古人很相信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在神学还是非常盛行的那时,作者将预言定义为对过去经验的推测不由让人肃然起敬。自然界只存在现实,未来事物根本不存在。当然,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预见一些东西,可以未卜先知。因为他在这方面知道的比较多,他有许多类似的经历与经验,预言的准确便由所经历的事物的,以及对事情考虑的周密程度,所以预见不如称为:慎虑。

  有些人对自己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有缜密的计划,而且说到必能做到,不是有什么天意,而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孙子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说,虽然古人打仗会信奉神灵,但真正使他们胜利的不是天而是计无遗策。战争是不能允许突发状况的,虽然这种事情老是发生。知天命者,顺天,逆天。都是有着缜密的思考,谋而后动,所说的便是这些。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因为他没算到会有东风,根据他的经验,冬天不可能有东风,可是他错了,所以他败了,同样,在北伐时,诸葛用火烧司马,没想到会下雨,如果他料到会有这么一场雨,做了充足的准备,安能让蜀败亡。所以,没有人永远算对,只有猜对。

  作为学经管的学生,我们将来很多都要与经济打交道。我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本近乎是哲理的书来阅读。虽然利维坦的精髓在第二部分,也是我们重点读的部分论国家。但一开始的论人类之中精辟发人生醒之处不在少数。经济的诡异多变让人咋舌。例如这次次贷危机,到底有多少巨无霸倒下?这些巨无霸中,不乏一些经验老道之人,但他们还是倒下了。没人能预言未来,只有人能将假设无限肯定,接近于事实。

  至于一些奇特事物的征兆那更是奇奇怪怪的说。很多事是先发生了,然后出现一些人回想,啊,这是征兆。如果事情没有发生,还会有这些征兆吗?历史发展了这么久,一些奇特的现象已经被认识到只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的变化而已。

  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推断出来。好比,《三国演义》开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君主集权的当时,这种怪圈必然会存在,当人民吃不饱的时候,就是造反的时候,然后,配合些或人为(例如陈胜吴广起义)或真实的怪事,变成了假说,来个合理的理由,其实顺天意的人太多了,成功却真的很少,因为,根本没人接到上天的指示,啊,你去造反吧,我们罩你。这不可能的。或许这种说法,更接近于宗教的洗脑。更多的像心理学的暗示吧。还有一些事物的发生是有时间的周期性,于是又一些人便把这种规律当成预言,其实,这不过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诠释而已。

  我们能想象到的东西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想象是无限的。很多我们是无法想象出来的,就算是一些必然存在也不能。思维真的很奇怪。

  当思维形成后,我们需要一个工具来表达,于是语言便诞生了。有思维的生物并不是只有人类,有奇特发音的物种也有很多,但形成一个独特语言体系的只有人类。语言的发明是缓慢的,而且艰难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声调?这么多的文字?语言的出现时为了记录一些想到的东西,他是一个载体,作为载体,语言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们思想的共识使得文字能传递信息。没有共识,徒有语言文字也是无法将思想传承。中国得以传承,语言的传承是决定性,例如埃及,现在还是有埃及,但没人用古埃及语,使得埃及许多知识成了历史的迷雾。但中国不同,中国许多奇迹东西由于文字的传承使得有证可依,有史可查,倘若中国文字失传,谁知道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是怎么诞生?怎么可能知道都江堰能护住天府之地那么长久?会不会有人猜测,这兵马俑是天外来客留下的印记?长城是外星飞行器的轨道?都江堰涉及到的尺度是不是从天空向下测量?四大发明的由来是不是天外来客的馈赠?我们现在能自豪的称这些都是我们名族伟大的创造,因为我们的传承,语言使得我们不会有太多的幻想,不会盲目。

  同时,很多东西是有真假的,但不包括语言。因为语言本身是无意的,意义是人为赋予的,所以理解也就因人而已,现在我们认为的对错只是,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这样的,所以他是正确的。对错只是人们在某一阶段对一个问题的主观理解与判断。

  思维的集合,创造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下进行推理与假设论证便有了一些思维的固定,一个属于大家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学术。人们的认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在一些狭隘的思维下的推论是错误的,但由于他成了大家的共识,很容易成为大家信奉的公理。例如很经典的上帝造人,地球是方的,等等。但人们有时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错误的推导,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或者有人继续推导发现了矛盾。会发现很多公理定理都存在纰漏,在质疑之下人类文明开始进步,科学如此,制度也是如此。

  人们最喜欢干的事大概就是胡思乱想,这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很多想法是荒谬的。但很多想法却被更加荒谬的一个想法所掩住光芒,这个最荒谬的想法就是把这一切荒谬的想法在现实中呈现,正是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在推动人类世界的进步。开启时代之门。

  谁都知道把思维体现需要怎么困难的一个心理准备。因为他在普遍价值观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离经叛道。我们需要内在开端来推动我们自己。这样东西叫:欲望。

  有欲望才是人类,没有哪个人类没有欲望。连讲求清心寡欲的道士也有欲望,他的欲望就是能清心寡欲,得道飞升。只是他们的欲寡,而不是没有。书中描述了爱与欲望的区别。爱的对象是已存在的东西,而欲望相对是将尚未存在的物体。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

  终于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人类实现了一次联合,于是产生了国家。

  《利维坦》真正的核心,论国家,向我们缓缓展开资本家对人权维护的同时,对别人剥削的强烈愿望,对立是每个社会人共同的性格。


  利维坦读后感(二)

  特地去查看了利维坦的含义,所谓“利维坦”,是《圣经》中记载的一种巨大的海兽,力大无穷。霍布斯以此来命名《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

  《利维坦》全书内容目录上是分为四个部分。但也有人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的。该书是霍布斯写于英国内战进行之时。看了书就得整本书是循序渐进的,书的一开始就表明了作者的哲学观点。霍布斯是一个唯物主义,在书的第二章论想象的开始,他开章就说“当物体静止时,除非有其他物扰动他,否者就将永远静止这一真理是没有人怀疑的。但物体运动时,除非有他物阻止,否则就将永远运动;这话理由虽然相同(即物体本身不能自变),却不容易令人同意。因为人们不但根据自己衡量别人,而且根据自己衡量一切其他物体。”他还通过了人们清醒和梦是的不同状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霍布斯提出,决定人的行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种是无意识的运动,一种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的产生是出于人们的想象,当它是向着人所希望的目标发展时被称为欲望,而离开人所不希望的目标时被称作反感。他认为,世界本不存在所谓好与坏,只不过是人们对于他所希望或者厌恶的事物的一种称谓。

  霍布斯认为对人们情感进行不同的组合,完全可以确定和揭示人类的所有行为。由于人天生具有延续生命和躲避死亡的“惯性”,所以他们必然为生存而相互争斗。在对这一结论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霍布斯为他的理论增加了两个假设,一个是自然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另一个是人的能力在各方面的大体的平等。自保、生存的自然本能使人自私自利、工具、贪婪、残暴无情,人与人互相敌视、防范,互相讨伐、征战不已,就像狼和狼一样处于可怕的自然状态之中。但同时霍布斯认为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正是这种理性的存在才使人们不至于在这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中相互残杀殆尽,而是想出种种办法来获得相互保全。“

  霍布斯从他的人性假设出发,引出人们为相互保证一种和平和安全的生活而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的自然律,其中包括力求和平、在别人也愿意的前提下必要时为和平放弃自己所具有的权力、信守契约、有恩必报、宽恕、不以恶抗恶、尊重他人等等。但是,霍布斯亦指出,虽然这些自然律基于人类的理性,但是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它们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遵守。所以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全,但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原因,和平与安全也无法完全实现。

  第二部分是论国家。在关于国家的成立上,霍布斯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但是人们又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于是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霍布斯相信,人类唯一的出路在于以相互订立契约的方式彼此放弃在自然状态下属于自己的所有权利与力量,把它们转交给一个客观实体,让它来保障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引出了这个实体同时也是本书的主角即国家,亦即是”伟大的利维坦“。霍布斯认为,国家建立之后,接受委托的一方便成为主权者。他在十八章论按约建立的主权者的权力中写到:”因为被他们推为主权者的那个人承当大家的人格的权力只是由于他们彼此间的信约所授予的,而不是由他对他们之中任何人的信约所授予的,于是在主权者方面便不会违反信约。“表明臣民们要无条件地服从主权者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霍布斯所设计的社会契约的特点是这种契约的单向性,()它只对订立契约而成为被统治者的人具有约束力,主权者却可以拥有几乎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这使得主权者的权力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王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几乎没有任何对政府进行控制和监督的可能性,也谈不上任何的自由,甚至连他们的思想和言论都要受到严密的控制。霍布斯自己也承认这种控制的残酷,但他坚信在自由但充满危险和不自由但是享受安全与和平的两条道路上人类出于生存的本性只能选择后者。这样,霍布斯给主权者一个限制,就是必须保障被统治者的和平和安全,否则被统治者就可以不服从主权者的统治。霍布斯特别强调:一是主权的不可分割,二是主权的不能转让。主权是”自然状态“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契约的产物,具有不可侵犯性。霍布斯认为,主权如果削弱,国家就会致弱;主权如果丧失,国家就将解体。主权是国家的灵魂,主权者的权力越完整和强大。

  第三部分是论基督教国家,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霍不斯所处的时代,他们不仅用宗教束缚人们的思想,还妄想运用手中掌握的教权去干预世俗政权。霍布斯分析基督教及其《圣经》,在深刻阐明了基督教的产生根源、理论基础的基础上,霍布斯重点对教权进行了剖析,指出基督教”代他传道的人除非是国王,否则就不能以基督的名要求人们服从。霍布斯认为,“基督的使者的任务只是使人们想相信并信仰基督,但是信仰并不能依靠强制或命令”,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教皇无权干涉世俗政权主权者的信仰,更不能因为主权者的信仰问题而干涉世俗政权的事务。霍布斯否认教会对世俗政权的控制权,认为教会必须臣服于世俗政权,并且只能作为政权的一种辅助机构,从而根本否认了“教皇无过说”。

  第四部分是论黑暗的王国,把矛头指向了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贪婪的种种丑行劣迹,对教会的腐化进行批判,也是对第三步部分的补充。

  《利维坦》的深刻内涵,霍布斯的思想,并不是我看一遍书就能完全领略的。有些语句我看了很多遍仍然感到不解,也许是我的悟性不足,但我试着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在霍布斯那个时代背景下,有这样先进的思想,是值得让我们这些后者敬佩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利维坦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3027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