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
派出所民警: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第二篇: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
文章标题: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
xxxx派出所民警: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防、管、控、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中。在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内容
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专业与群众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iee
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专业与群众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iee
第三篇:当前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市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社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社区警务正以其独有的社会综合功能为城市社区管理防范提供了有力保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进一步融合。然而,在社区警务运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正牵制、阻碍着社区警务的发展,亟待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试就调查中发现的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粗浅的分析。
一、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期的社区警务运行来看,我市各地的社区警务工作已经正常运作。但影响、制约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
(一)社区警务的功能发挥不够。社区警务既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特殊的交叉属性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社区群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的阵地,也是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互通的基层中枢。其功能是组织协调群防群治工作,而还能简单地等同于以往的居委会工作。因为社区的功能更齐全,设置更合理、科学。而现实工作中,民警在社区警务中往往只是应付式的等候、登记、处理,没有变被动为主动,没能将社区的警务工作统筹考虑与合理计划,而是简单地按命令执行,特别是在有计划地组织群众进行群防群治及其他的综合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组织引导功能。
民警深入基层广集信息的同时,最大的工作要求是组织指挥一支防控力量。群防群治力量是公安机关的一支重要防控力量,在公安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这种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思想认识不到位。公安机关内部未将(本文 来自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群防群治这项工作提高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的高度来认识,基层派出所对群防群治工作没有明确计划、目标和落实措施。其次,范围拓展不广。派出所只负责对协警、保安队伍的管理,对其它群防群治防控力量,未承担起管理职责。第三,队伍运作不力。社区民警牵头组织协调不够有力,未将其串联成有效的防控网络,导致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运作无力,未形成有效的防控体系。虽然有了一个警务室,在群众看来有了依靠的场所,但是民警还是单兵作战,缺乏稳固的根基。
(二)社区警务工作没有形成合力。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要求地方政府、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等各方参与。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街道党委、社区干部,在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上,及责任归属上还没有真正统一。调查中发现仍有不少社区单位和群众认为社区警务是公安部门的事情。社区中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往往是碍于民警的“面子”“交情”,都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位。特别是筹建警务用房、资金问题上,使社区民警感觉到人单力薄。另一方面社区民警在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对社区警务工作作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社区民警投身社区的时间不多,与社区群众缺乏多方的信息交流,未能使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关键在于社区。在具体工作中社区与社区民警共同分担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社区民警走不出独自承担解决社区违法犯罪问题的怪圈。
(三)社区警务的资源利用不足。社区民警在工作中往往依赖上级机关来解决人财物,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筹措各种社会资源,不善于动员社会力量,没有真正形成社区共防范的局面。开挖社区资源的成败优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警个人的状况。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民警个人素质好、活动能力强,利用社区资源的效果就明显。
(四)社区警务的考核机制激励不够。考核是各项工作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调动和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不仅达不到考核目的,还会挫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是管理、防范和服务,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与群众的沟通上,许多工作难以量化考核。但在制定考核办法时,往往突出打击的职责,将协助破案纳入社区民警的考核内容中并以高分体现,鼓励社区民警多提供线索协助破案,使原本就有限的群众工作时间再压缩。
二、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各界思想认识欠统一。
二是少数社区民警由于群众观念淡薄,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认为社区工作整天跟老百姓打交道,工作见效慢,受奖立功的机会少,对工作产生“厌战”情绪。一些社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不强,一旦下责任区后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少数责任区民警缺乏锐意进取、开拓创业的精神,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的思想,而在工作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极易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反感。
三是民警能力素质欠平衡。从事社区警务工作的民警,因为个人的学历、经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所联系社区的治安复杂情况各异,工作成效也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有的民警简单地执行任务、完成基础指标,有的不善于发动群众、组织队伍;有的不适应当前的社区形势,对各项基础工作无从下手。在现实中,突出表现为个人能力素质好的民警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就有特色、有亮点、群众满意度就高;个人素质较差的,工作开展中就阻碍多,群众的怨言也多。最终导致各社区警务工作发展不协
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社区民警,要给予嘉奖或请功;对责任心不强,年度考核不称职或连续几年不称职的,要给予待岗处理或予以淘汰。要让社区民警知道,做群众工作照样能出成绩,受奖立功。用科学的考核机制,指挥引导社区民警,脚踏实地与民警零距离、与社区零距离,使其全身心投入社区警务工作中。
第四篇:南京社区警务工作经验
——在白下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副区长、区公安分局局长 朱建国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我区社区警务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领导下,全区公安机关按照“重心下移、做强基础、保民平安、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把全面推进社区警务战略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全局和稳控社会治安大局的重要突破口,立足区域实际,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加强社区警务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在治安防范、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初步形成了民警职责明确、工作机制规范、防范网络严密、警民关系融洽的社区警务工作格局,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预期目标,促进了全区和谐稳定,夯实了公安基础工作,推动了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达到了“安民”与“强基”的双赢目的。近年来,全区发案逐年同比下降,去年一年又较上年度下降6.7%,全区万人发案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面广量大、关系民生的入室盗窃发案在全市同类城区中发案最低。具有白下特色的社区警务工作亮点和群防群治品牌在省市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公安部、省、市等领导多次到分局视察调研,对我局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群防群治载体,不断深化社区警务和勤务机制改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建立和完善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新机制,着力提升社区警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是公安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要求。如何使警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巩固基层政权,切实履行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公安机关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早在201*年,分局在全市率先推行派出所“三队两室”警务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为切实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就先后进行多次调研,专门研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决定》以及《社区民警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全面明确了社区民警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勤务方式、工作目标、考核评估以及社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等。使民警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真正扑下身子、沉入社区,全身心抓好社区警务主业。在力量配备上,对全区57个社区按照社会经济、人口数量、治安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划分为75个社区警务责任区,根据“一区一警”或“一区二警”的配置模式,将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会做群众工作、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75名社区民警配备到57个社区。同时,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专职社区保安和流动人口协管员。在勤务方式上,要求社区民警实行弹性工作制,每周五天及周六上午要在社区开展工作,其中周二及周四上午在社区警务室接待群众,为群众提供户籍、法律咨询、案件受理和调解纠纷服务。使社区民警真正从事社区警务工作的时间得到有效保证。同时,明确社区民警在工作中必须统一着装,佩带电台、警棍和工作包等装备,主动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提供便民服务,着力提高民警管事率、社区见警率和群众满意率。在职责界定上,一是落实治安管理职责。组织社区民警把入户调查与情报信息搜集、实有人口管理、校园110及安全检查等工作相结合,主动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摸排辖区不稳定、不安定因素及重点人员动态情况,及时发现治安漏洞,消除各类不安全隐患。从今年来看,全区社区民警收集情报信息1963条,其中稳定类信息840余条。信息的超前掌握,把握了维稳工作的主动权。今年新登记暂住人口35415人、出租户2532户,同比分别增加110%、138%。二是落实打击犯罪职责。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基础工作相结合,利用公安网络、布建信息员等方式,跟踪掌握高危人群、工作对象等重点人员的“吃住行销乐”活动轨迹,从中发现犯罪线索,开展立线立案调查,主动打击违法犯罪。几年来,我局社区民警通过基础工作抓获网上逃犯213名,缴获被盗赃车976辆。前不久,其它区发生的“4.22”持刀入室抢劫杀人案,就是我局通过扎实的社区基础工作,获取重要线索,而直接导致破案。三是落实服务群众职责。组织社区民警主动为辖区群众送平安、送服务、送温暖,推出了“调解纠纷走上门、办理证件走上门、排忧解难走上门、法制宣传走上门、征求意见走上门”的“五上门”服务,通过零距离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便民利民的同时,树立了公安机关“和谐使者、平安卫士”的良好形象,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几年以来,全区社区民警共调解各类纠纷1176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户籍等困难813件,社区小区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自行车等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刑事案件发案平均下降85%,其中65%的小区实现了“零发案”。在配套推进上,从完善培
训、考核机制入手,强化目标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推进社区警务工作长效、规范运作。从岗位需求、信息化应用及法律法规、群众工作等方面,对社区民警按照“三懂四会”要求,开展练兵培训,打牢从事人口管理、治安防控、群防群治等工作的基本功。在考核上,坚持把社区警务室开门率、情报信息搜集反馈录入率等10项主要指标纳入民警考核内容,由分局考核办以暗访为主,每周检查一次社区警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每月对社区民警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抽查,抽查结果作为重要依据纳入社区民警的绩效考核。通过强化考核激励,有效地激发了民警扎根社区、扎实工作的热情。
2、以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科学布防,着力提升社区警务工作的实际效能。一是全面加强和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按照“六有”原则,在各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不断规范警务室建设。确保每个社区建成一个有统一标识,有民警接待时间、有辖区防范网络图、有警务公开栏、有警情(破案)公告栏、有必备办公和服务设施的“六有”警务室。目前,全区57个社区中有55个社区落实了警务办公用房,其中37个达到了“六有”标准。在全区各主要路口设置了114块含有社区警务室方向、社区民警照片、联系电话等内容的社区警务室方位指示牌,方便了群众与社区民警联系。同时,在20个重点社区警务室配备了雨伞、药箱、打气筒等40套便民器具,为到警务室求助的群众提供方便。二是坚持“科学布防、精确设防”的思路,全面加强社区巡防。实施社区“三色布防”,推进专业化社区防范,按照“分类设防”的思路,将全区57个社区划分为23个重点设防区、16个一般设防区和18个平安放心区,根据“重点设防区域集中整治、一般设防区域局部设防、平安放心区常规设防”的原则,组织民警因地制宜做好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做到重点设防区域和时段重兵把守,一般设防区正常巡逻,平安放心区群众协防,有效提高了防范的针对性和精准度,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治安防范能力。去年一年,分局民警现行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64名,摧毁犯罪团伙17个。全区盗窃自行车、盗窃汽车等街面多发性案件发案同比分别下降19%和71%。月牙湖派出所社区民警钱定才立足社区岗位 ,三年时间先后揪出赃车126辆。去年7月分局组织开展的打盗车行动中,钱定才一人就查获被盗助力车14辆、电动车2辆、自行车1辆,还创下了连续8天每天查一辆赃车的记录,三是实施“千幢楼设防”工程,推进科技化社区防范。通过自筹或动员社会筹资,在全区760个小区院落、4080幢住宅楼中,选择防范设施不足的老旧楼宇,建成有监控、联网报警器、门磁报警器、防爬刺等技防设施覆盖的小区130个、楼幢1800余幢,城市联网报警器覆盖用户1300余家。此外,还动员居民出小钱安装简易报警器3800余户。“千幢楼设防”工程的推广,有效压降了辖区入室盗窃案发案,技防建设覆盖楼幢发案同比下降27.3%。同时,分局还组织社区民警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警务,通过在互联网成立业主社区,以虚拟“社区民警”身份在网上发布防范预警信息。10个基层所、5个勤务大队以及分局看守所统一开设电子信箱,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在线解答居民咨询、求助,接受报警、开展安全防范宣传,开辟了警民沟通新途径。
3、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群防群治模式,大胆探索市场化群防群治的新路径。201*年以来,为切实解决群防群治工作“观念转变难、人员发动难、经费筹集难、防范落实难、警民互动难”的“五难”问题,分局党委在总结慧园街4号“自治物管”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各派出所在工作中大胆实践,盘活防范资源,开展以“公安专业指导、市场模式运作、有偿防范服务”为内容的市场化、社会化治安防范,通过创建“夕阳红”义务巡逻队、“自治物管”、“治安协会”等群防群治载体,组织群众进行自防自管,构建防范网络,夯实了平安创建的群众基础,有力地促进了辖区的一方平安,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群防群治的新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综合效应。《人民公安报》、省综治委简报、市委《金陵瞭望》等杂志专门刊载了分局创新群防群治模式的经验做法。创建治安协会,实行群众自防自治的小区管理模式,既整合挖掘了民力,盘活了治安资源,提高了小区治安防控能力,实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目标;又改善了居民关系,促进了小区的和谐发展。另外,在组织社区民警在社区进行巡逻的同时,通过发动社区老党员、老干部、治安积极分子组成义务巡逻队,出资聘请下岗工人、低保人员组成治安群防队等方式开展群防群治,“红灯笼”等1850人组成的82支群众性治安巡逻队在居民区及周边开展全天候巡逻,全区居民区可防性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5%。省公安厅厅长孙文德专门批示肯定表扬分局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的做法,要求在全省公安机关全面推广。同时,结合整合警力保畅通工作,我们在全区新建69个机动
车保管站、64个交通管理站,划定4605个汽车泊位,有效解决了街巷和小区停车管理问题,全区盗窃汽车案件发案连续两年在全市城区中最低。
4、紧紧围绕人民满意标准,进一步密切警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着力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坚持把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标准。在社区民警中增强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的意识,几年来,通过开展“大走访”“春风行动”以及“向社会报告工作”等活动,以争做“群众最身边的人、百姓最信任的人、居民最贴心的人”为目标,组织民警主动融入社区、贴近群众、服务居民,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树立人民群众最亲、犯罪分子最怕的白下公安形象,让居民更满意,让警民关系更和谐。建立健全“大走访”工作长效机制,把走访作为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内容,坚持日常走访与案后回访相结合,做到发案后及时上门、破案后迅速告知,加强警民沟通,增进相互理解。进一步深化“春风行动”,抓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特殊节日,抓住生日、升学等特殊时间,经常性、有计划地上门,为服刑人员子女和刑释解教人员送温暖、送关爱、送知识、送法律、送安全,最大限度地化解此类人员的戒备、反感和敌视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抓好警民恳谈、警民相约警务室、警民零距离、向群众报告工作等警民交流活动,增强警民间的互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改进公安工作,以真情换真心、以关怀换信任、以服务换支持,增进居民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几年来,先后提供各类服务5万3千人次,救死扶伤2217件次,向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宣传568场次,为5400余名常驻境外人员和3万余名临时过境住宿的境外人员提供签证提醒等服务,向困难群众和家庭捐助款项60余万元。广大社区民警立足本职,先后为群众换发居民二代身份证5.4万张,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及中、高考考生提供上门办证服务348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褒扬,与辖区居民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家住止马营安品街社区的张某,前几年因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后被送去劳动教养。后来儿子王某由于没人管教,不久辍学后也学会了吸毒,爱人孙某早几年下岗在家,后来又生重病,几乎是常年卧病在床。为了麻痹自己的精神,也吸上了毒,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个家庭三人吸毒,眼看就要支离破碎。止马营派出所社区民警在知道情况后,每天都要走进这个家庭,问寒问暖,并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儿子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找到了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在社区民警的真情感召和教育下,最终一家人都先后成功戒毒,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社区民警也在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成长,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省人大代表和劳动模范的瑞金路所社区民警蒋自有,全市爱民模范月牙派出所社区民警钱定才,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十大爱民警官止马营派出所社区民警林化芳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区社区警务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形成了一些特色亮点,但与当前全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期盼相比,与动态社会治安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相比,特别是结合此次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区社区警务工作调研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感到社区警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客观上说社区警务是一项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基础性工作,工作过程繁杂、琐碎、工作成效不容易显现。但部分基层领导和民警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对社区警务战略的内涵理解不深刻,认为社区警务改革就是简单地在社区建一个民警办公室,同时在警力少,警务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民警按时下责任区。
二是社区警务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缺乏对社区警务工作的宣传,尤其是对社区警务室职能作用的宣传。不少社区群众不知道警务室的存在,或者由于对警务室职能缺乏了解,有警情或遇到求助事宜不能就近直接去警务室解决,仍然舍近求远去派出所,失去了社区警务室第一道防线和服务平台的作用。导致的结果是:民警在社区警务室直接接处警少,接待群众咨询来访少,受理各类治安案件少。三是社区民警的工作时间还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受繁重警务工作的客观因素影响,社区民警很难保证按承诺时间到警务室接待群众,或者按每周30个小时要求深入社区开展警务工作。一方面派出所值班备勤和接处警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因各类案件和纠纷调处等工作占用时间长,使社区民警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能保证社区民警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社区开展警务工作,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效果。还有少部分社区民警因工作岗位调整,使社区警务工作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发展。同时,少部分社区民警受年龄、身
体等因素影响,履行社区工作职责的能力不强,还有的社区民警在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的情况下,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感到身心疲乏,导致社区警务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效还不够显著。受客观条件影响,有的社区警务室建设推进较慢,另外,一些监控设施也因为经费等问题,覆盖面不够,又不能及时维修更新。对社区警务工作辅助人员和积极分子没有专项奖励基金。同时,一些社区警务没有自身特色、没有能够按照社区人口、治安状况、经济发展等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社区警务工作,与社区物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区矫正、人民调解等工作有所交叉。社区民警也因为群众工作能力不强等问题,与社区在关系处理上协调配合不到位,导致群众满意度不够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和对敌斗争复杂期,社会结构变化加快、社会阶层变迁加速、社会组织日益多元、社会矛盾急剧增多,对当前社会管理尤其是对社区警务工作产生了强烈冲击。目前,全区国保、法轮功等重点人员生活在社区、活动在社区;分局总接处警量从201*年的87912次,上升为201*年的129807次,群体性事件从34起972人次上升为50起1684人次。这些事件相当一部分酝酿于社区、发端于社区;另外,白下区流动、暂住人口就从201*年的13万人增长为目前的18万人。外来人口占全部作案成员比重在50%以上,这些外来人口居住在社区、管控重点在社区;同时,受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客观诱因,全区刑事发案总体平稳,但根据平台统计,各类案件发案数也由201*年的6984起上升为201*年的8359起。大量刑事案件主要发生在社区、防范重点和难点也在社区。因此,社区是矛盾纠纷的源头、群体性事件的发端、违法犯罪的始末,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尤为重要。为此,分局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在人口管理、治安防范、收集情报、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方面的职能作用。重点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抓好资源整合,着力筑牢社区防控网络。目前,全区有57个社区责任区、75名社区民警,平均每个社区民警管辖人口近万人,有的甚至达到2万人。社区民警警力不足问题相对突出。但是警力不足是全局的现状,现在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也不现实。因此,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按照适当比例,配备暂住人口专职协管员,并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运用社区智慧资源、信息资源、人脉资源、技能资源,加强社区防范与管理,提升社区防控效能,实现社区警务工作“无增长改善”。重点要推进“一个工程”、加强“三防建设”、用好“五支队伍”。推进“一个工程”,就是大力推进群众性义务巡防“红袖标”工程,借鉴“红灯笼”、“夕阳红”等义务巡逻队组建运行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加强“三防”建设,就是把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要抓住群众自我安全需求不断增强的契机,针对不同小区的治安特点和居民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防范宣传。要按照文明创建标准要求,解决门卫设置和巡逻人员不到位问题,并动员群众安装单元电控防盗门、断线报警器、门磁报警器、防爬刺、小电铃等技防物防设施,达到人防堵疏漏、技防全天候、物防立体化的防范效果,打造时空互补、动态立体的社区防范网络。用好“五支队伍”,就是依托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站,组织发动社区保安(协管员)、社区党员、治安积极分子、治安信息员、社区义工等五支队伍,开展巡逻防范、矛盾排查、信息收集等社区警务工作。社区民警既要做社区治安的维护者,也要做维护治安的组织者和宣传者,通过组织和指导,发挥群众性组织在社区管控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社区管理效能。
第二,更加注重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着力维护社区稳定和谐。当前,征地拆迁、邻里争利等各类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到省进京上访人数也居高不下,社区民警化解社区矛盾纠纷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一要确保涉稳信息掌握到位。要按照“发现在早、处置在早、控制有力”的原则,注意在入户走访中洞悉矛盾纠纷,在服务群众中掌握矛盾纠纷,在日常交流中察觉矛盾纠纷,在网络论坛中了解矛盾纠纷,在社区巡逻中发现矛盾纠纷,超前掌握矛盾纠纷的苗头和隐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处理在无声无息之中,防止发生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二要确保重点人员管控到位。充分依靠党委政府,积极配合信访部门及街道、社区,进一步完善重点人员管控措施,建立重点人员管控长效机制。社区民警要落实重点人员管控责任,根据重点人员诉求类型、现实表现、活动轨迹等情况,对其实行分类别、分层次、动态化管理。对部分部队退役人员、拆迁户、涉众经济犯罪受害群众,要密切关注动态,千方百计做好化解和疏导工作。三要确保矛盾纠纷调处到位。深入推进公调对接,整合信访、法院、司法等部门以及社区干部、治安积极
分子、社区党员、老干部、楼栋负责人等资源,建立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网络,依托社区警务室和社区工作服务站开展社会化大调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群众的家门口。同时,跟踪掌握矛盾纠纷调解的后期发展情况,对未解决的矛盾要跟踪调解,对新出现的矛盾要跟进化解,确保矛盾纠纷不出社区。
第三,更加注重抓好源头采集,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社区民警身处最基层、身处社会信息的源头和中心,是源头信息采集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要围绕社区的人、事、物等要素,突出抓好社区中的社会人、单位公司、矛盾纠纷、社情反映等信息的采集工作。着力增强社区民警使用信息的意识,把信息化应用作为提高社区警务工作效能的重要手段。在全面采集社区各类信息,充分掌握社区地理环境、治安特点等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警务平台,依法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并加强社区重点人口信息的碰撞比对,力争从中发现逃犯。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分析社区发案规律,有的放矢地带领和组织群众开展伏击守候和巡逻防范工作,压降社区发案。
第四,更加注重服务破案打击,着力提升社区警务效能。打击和预防犯罪是公安机关各警种的基本职能,社区民警概莫能外,这是衡量社区民警工作水准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数。因此,我们将把社区民警提线破案、可防性案件发案等指数纳入考核,重点提高“三率”。一是着力提高犯罪现行抓获率。努力建好物防、技防设施,保证设施全天候正常运行,组织好社区巡逻,保证人员全天候在岗在位,加强人员培训和模拟演练,确保技防第一时间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巡逻力量第一时间响应围捕嫌疑人,不断提高现行抓获率。二是着力提高主动提供线索精确打击率。组织社区民警深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细心发现每一处异常,尤其是把违法犯罪高危人群和出租屋作为重点入户走访对象,通过入户调查、仔细观察发现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在社区重点人口、暂住人口、治安积极分子中广泛物建信息员,全面搜集违法犯罪线索,切实提高精确破案打击能力。三是着力提高可防性案件控制率。针对入室盗窃、入室抢劫、盗窃机动车等可防性案件,在开展群防群治、加强技防物防建设的同时,通过上门检查安全隐患、发放警方提示、召开社区防范会议、开展案例剖析、小喇叭宣传等方式,加强防范宣传,进一步增强群众自防意识,堵塞防范漏洞,压降可防性案件。
社区是最基础的社会单元,社区民警是社区治安的责任主体,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平稳的重要任务,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我们全区公安机关将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从重点人头稳控、矛盾纠纷化解、社区治安防范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为推动全区社区警务工作再上台阶,维护全区稳定与平安和谐作出不懈努力和新的贡献。
第五篇: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建设探析
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建设探析
北京大学某博士撰写
涉外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建设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外国居民,服务外国居民,发动外国居民,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外国居民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涉外社区警务也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其理念和方式才被国警界和治安工作者所重视并接受,然后在全国由点到面逐步推行开来。然而,近年来,居民社区中外国人越来越多,不少社区成为涉外社区,涉外社区建设成为当前涉外社区警务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即将对之做出一定探析
一涉外涉外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的区别
(一)警察职责定位不同。传统警务认为,警察是担负执法任务的政府机构,是治安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言人,而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则认为警察是公民,只是受雇专门担负公民应负责任的人,警察组织是负责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众多政府部门之一。传统警察主要是对付各种犯罪、治安事件,并对暴力性犯罪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而社区警察主要是解决和帮助解决社区民众的问题,并消除潜在的违法犯罪隐患,提高社区生活的安全质量,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二)警务权力分配不同。涉外涉外社区警务的实行,要求警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管理、防范以及社区服务上,警察自主决断的机会增多,有自由裁量权依法对遇到的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同时,警察的管理权力与社区民众实现共享,警方与社区成为伙伴关系,社区民众有权参与警务决策制定,涉外涉外社区警务活动由社区民众和警察共同商讨和决定。传统警务中警察对管理权实行垄断,并且逢事汇报,指示下达再办事,严重限制警察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贻误战机。
(三)警务运行机制不同。涉外涉外社区警务是一种混合警务,它把社区民众作为警务运行的中坚力量,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分割“治安蛋糕”,并且把最大的一块给社区民众。社区民警也真正沉到基层、沉到社区、沉到外国居民中,通过日常与外国居民面对面的交流和
接触,密切警民关系,最大程度地激活“邻里守望”制度及“联防巡逻”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区一定的治安管理资源,实现“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种警务模式的运行,降低管理社会的行政成本,并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传统警务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
(四)警务价值衡量不同。传统警务衡量警察工作成效的标准较为狭隘,如快速反应的时间、破案率、逮捕数字等,这些指标几乎全是围绕犯罪而制定的,警察的行为价值目的大部分在于打击违法犯罪,对其考核评定也由公安机关内部进行。涉外涉外社区警务中警察的行为价值目的在于管理、服务、防范,评估价值更注重公众的满意程度和安全感,衡量的指标是围绕公众的反应制定的。社区警察通过深入到公众当中进行走访交流、巡逻、帮助失足青少年、处理家庭纠纷等服务性的日常工作,改善公众对警察的态度并增强公众的安全感,对其作出科学的考核评估需要社会很多部门参与,不简单是公安机关内部的事情。
(五)警务构建方向不同。一是警务模式构建方面。传统警务是一种“警察主导型”警务模式,强调决策权威的集中化和统一指挥的原则。这种警务模式以案件为导向,主要处理发生的案件,在案发后快速反应,可称之为消防救火式警务。涉外涉外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察与外国居民共事型”警务模式,它强调通过授权和实行参与式管理来调动社区民众的积极性。这种警务模式以防范为导向,与社区公众共同找出和研究社区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容易激化的矛盾以及可能导致犯罪的问题,提前介入,超前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消灭隐患,预防违法犯罪及其他事件的发生,因此可称之为预防消化式警务。二是警务价值构建方面。传统警务重打击轻防范,重管理轻服务。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则是通过提升社区外国居民对社区安全防范的认知,建立良性的人际互动关系,强化社区的归属感,创造社区精神等,来达到警民对社区的共建、共管、共防范的目的。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社区治安是动态的治安,动态治安必须实行动态治理。仅靠涉外涉外社区警务难以适应实际需要。有关专家认为,现代警务是一种三级警务战略,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属于第一级警务战略布置,在抑制犯罪和维护治安等多方面,力图形成警民合作的局面;110、巡警队、防暴队等紧急救助与快速反应是第二级警务战略布置,专业保安公司为社会补充力量,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或临时性大型活动中大显神威,成为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强有力的外部能量补充;刑事侦查是第三级警务战略布置,以专门力量为主,工作中心是发现犯罪、破获案件、缉捕犯罪嫌疑人,同时从社区中获得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社区。可见,涉外涉外社区警务不是万能的,不仅不排斥其他警务模式,反而要借助其他警务模式的优势,达到互动互为,互补互助的整体功效。
二如何建设涉外涉外社区警务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公安局和社区居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认真制定实施涉外涉外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综治办、派出所、居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建设领导小组,在各居委会落实警务室用房,解决部分办公基础设施,解决警务室建设资金,增调警力,保证经费的投入和警力配置。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克服困难,努力改善交通、通讯等条件,配备警用摩托。
三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涉外涉外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涉外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一套综合、全面的涉外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建立民警“3115222”和“622512”工作机制。要求民警每周至少用3天时间下社区工作,考察1个重口;帮教1个违法青少年;登记5个以上暂住人口;走访20户外国居民;检查2个涉爆涉危物品单位;检查2家消防单位。
必须建好“6本帐”:每日工作流水台帐、人口管理台帐、情报信息帐、治安管理台帐、治安防范台帐、服务外国居民台帐。同时,每月要检查出租房屋,走访家店、堂、铺;每月至少要向派出所提供5条有价值的情报信息,提供1条有价值的案件线索。
实行“54444”管理机制。要求社区民警必须搞好“五个一”,处理好“四个关系”,做到“四到四知四做到”。“五个一”即每天要对社区进行一次巡视,每天记一篇工作日记,每周例会汇报一次社区工作情况,每季度写一篇社区工作小结,每月向社区居委会通报一次情况。协调好“四个关系”,即协调好社区内单位、企业、居委会的关系,协调好社区内各级群防组织的关系,协调好与社区内外国居民的关系,协调好与暂住人口的关系。做到“四到四知四做到”,即对社区、街道走访解到,知道各种基本情况,做到对社情“一口清”;对社区调查研究到,知道社区每一个阶段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到能随时处置一般突发性问题;对社区治安检查到,知道社区安全工作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做到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对社区家家户户联系到,知道外国居民意见,听取外国居民呼声,真正成为外国居民的知心人。
落实“21111”服务机制。要求社区民警要时时刻刻把外国居民的安危冷暖系于民警的心中,切实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措施,深化警民“渔水”关系。社区民警每两月要在社区召开一次安全防范宣传教育会;每年向社区各单位、店、堂、铺签订一份治安管理责任书;发放一张警民联系卡;帮扶一户特困户;适时发放一份治安预防警报。并要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急事随叫随办”、“电话预约服务”等措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真正将涉外社区警务室建成服务外国居民的平台。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社区干部、内保组织、保安员、社区义务巡逻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宣传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外国居民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公布派出所报警服务热线和民警联系电话,将辖区商业网点和企事业单位纳入涉外社区警务重点保卫单位,在辖区的商业网点和银行张贴民警提示牌,发展建立保安队伍和商业联防组织,从而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金融单位参与治安防范的意识和热情,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涉外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语言交流问题。例如,北京市公安局目前制定了《民警外语培训七年规划》, 打破年龄限制和职务限制的民警外语培训工作也已。警方全员外语培训提出的目标是:北京市四十岁以下的公安民警必须通过国家或北京市外语口语初级考试,掌握六百余个单词,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北京市公安系统还将有六千余名外语骨干要通过北京市外语口语中级考试,熟练掌握一千五百个以上的单词。另外,三百名英语精英还将要通过北京市英语口语高级考试,熟练掌握三千个以上的单词。与此同时,北京市公安局还要求二百名小语种外语人才分别通过法、俄、日、阿拉伯等外语高级水平考试,并要求其基本适应涉外警务处置口语翻译工作需要。据统计,北京市公安局五十三个单位中,已有五十二个单位制定了外语培训计划。其中,四十三个单位已建立民警外语学习档案。今年年底以前,北京市计划培训在职民警将达到八千四百余人。
二是涉外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难于落实,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等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软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衬,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于真正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于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政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居民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居委会干部和 普遍感到民警下段时间少,有事
找不到民警。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外国居民。在工作内容上,要求外国居民做得多,主动热情为民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五警务室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六 文化差异问题
四深入推进涉外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涉外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涉外社区警务力量,要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至工作。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练就涉外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外国居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涉外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要实行警务室24小时警务运作制度,做到白天有警察开门,夜晚警务室亮灯,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重大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要建立一系列涉外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外国居民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立体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外国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巩固、发展现有的治保、联防、调解等群防群治队伍;另一方面,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和财力的增长,可逐步实行保安统筹的办法,在社区建立或聘用职业化的保安队伍辅助社区民警,加强社区的巡逻和防范管理。对家属楼、商品房公寓要根据特点落实守护责任制,实行“公寓式”管理、“庭院式”管理、“单元式”管理;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六 警方应该以“夯实基础、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为目标,成立一支多语种、全天候服务的综合翻译队伍,开设英语、阿拉伯语、韩语等多语种110接警服务,在主城区设立了外国人申报点,开通针对从事紧急商务活动、急需外出求学、探望危重病人等申请人的“绿色办证通道”,实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及首问责任、一次告知、非法居留预警提醒等制度。同时,警方不放松对境外人员的依法管理。出入境管理局通过推行“五核六问”工作法,严把证件办理、审批关,严查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非法入境等违法犯罪活动,使停留的外国
人自觉遵守中国法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