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关于扶贫领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镇紧紧围绕扶贫领域执纪问责问题,切实加大执纪审查力度,严肃监督执纪问责,深入推进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力整治和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效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纪律保障。但是,虚假扶贫、异地搬迁、优亲厚友、小额贷款风险、雨露计划、产业扶贫、农村危房改造、人饮工程、农村低保、健康扶贫等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还时有发生,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彻底消灭“苍蝇”滋生的土壤。
一、我镇扶贫领域存在问题具体表现
(一)虚假扶贫
产生的原因很多,一是观念错位。部分村“两委”干部和帮扶责任人人生观、价值观、严重错位,群众观念淡薄,无视相关规定。二是管理薄弱。存在不适应管理和发展需要的问题,呈现“上面不好管、下面管不了”的困境。
(二)优亲厚友
村(社区)“两委”干部腐败问题易发多发,一方面是挂村领导指导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是群众的监督作用难以落实,比如在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农村低保和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的实施中,不能秉公办事,而是采取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方式,为自己和亲友谋取政策性补贴或优惠待遇,将真正需要的群众甩在一边不管不顾或靠后安排。
二、产生根源
(一)监管乏力。目前,国家及自治区、市、县投入的扶贫资金种类繁多,且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政策标准不统一。普遍存在重下拨、轻监管的情况,给部分心存邪念的党员干部有了可乘之机。
(二)宣传不力。受到行政成本、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条件限制,扶贫政策难以做到家喻户晓;再加上一些党员干部想动歪脑筋,不愿多宣传,贫困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难以保障。
(三)思想认识不够深入。扶贫工作关系困难群众切身利益,很多干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碍于要求不得不去做点形式主义的工作。
三、对策建议
(一)打牢根基,筑牢思想防线。进一步加强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把党性党风党纪相关专题教育延伸到村屯,将解决少数党员干部侵犯群众利益、优亲厚友、截留私分、虚报套取等行为作为查找问题、整改落实的重点,纳入专题教育之中。筑牢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
(二)突出重点,加大打击力度。要发挥制度的治本作用,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预防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监督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对重点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重视扶贫领域案件线索来源工作,通过网络、电话等有效形式,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拓宽案件线索源头,及时依纪依法处理。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将涉农扶贫项目资金、互助资金、村级组织经营、资产处置及涉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及时公示公开,切实畅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
(三)严格执纪,形成强大震慑。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重从严从快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准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重点查处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扶贫领域贪污、截留、挪用、侵占、克扣等问题的查处力度,抓早抓小,动辄则咎。
中共 镇纪律检查委员会
201*年10月9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