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基层党建铸牢富民强市根基的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基层党建工作,铸牢强市富民的根基,我们按照《通知》要求,专门组成调研组,对我市加强基层党建的举措与成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启示进行了认真调研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基层党建的举措与成效
201*年,我市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依照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的既定目标,坚持党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了“组织领富、党员带富、干部帮富”的帮扶带动工程,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基层干部的帮扶作用,有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树立大抓基层的导向,坚持在组织资源上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倾斜,先后培育发展了“三园三区”,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全市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经济发展增速始终居于全省县级城市的前列。发挥党组织全面领导、统筹各方的作用,保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存款、机动车保有量等指标,在全省县市排名中居前列,实现了经济稳步推进,民生持续改善。
(一)以“四型班子”建设为载体,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领导干部讲原则、讲责任、讲奉献,创建开拓创新型、求真务实型、团结和谐型、廉洁自律型领导班子为目标,全面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201*年以来全市成立招商引资小分队14支,仅201*年接触、结交央企或名企28户,成功引进项目38个,协议到位资金253.3亿元,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增强了发展动力。各级基层党组织切实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原则,探索开展“三区”创建活动,发挥产业的导向作用,201*年以来共创建“致富产业核心区”132处,组建463个党群经济联合体,覆盖296个村,促进了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突出“三好四强”标准,大力培养懂经济、善管理的领导集体,利用乡镇党委换届的机会,提拔调整乡镇党政班子成员283人,其中新提拔40岁以下、大学学历以上的乡镇党政正职5人,乡镇班子成员46人。与201*年初相比,目前全市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1.8岁,大学学历以上干部增加30.9%,具备农经管理和法律等专业特长干部比例增加14.7%。坚持疏通交流渠道,促进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之间双向流动,201*年以来下派到乡镇的农经管理、政法类专业干部21人。在村级“两委”班子中,培育集体典型33个,“项目支书”290名,党员典型118个,各类乡土拔尖人才412人,每人至少创办一个以上致富项目,带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50个,发展特色产业项目164个,新增服务行业56个,带动劳务输出共计9376人,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641元。
(二)以产业划分党组织为基础,促进产业发展和党的建设深度融合。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全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将原有按照行政区域和居住分布划分的党组织,调整为按照产业类型和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设置党组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296个村党支部全部升格为村党总支,共下设产业党支部1184个,产业党小组3552个。以产业党支部和产业党小组为基本单位,深入研究探索党建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规律,探索“资源盘活、入股分红、借鸡生蛋”等方式,注重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市296个村党组织书记带头创办致富项目290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村党员带头创办致富项目3254个,投资3.14亿元,年产值1.3亿元。全市296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5万元,其中超过10万元村237个,占总数的80%。
(三)以增强致富带富能力为重点,着力强化党员队伍抓经济促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坚持落实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要求,立足于发展党员合作社的悠久历史和工作基础,先后探索了项目支书、党群经济联合体等新型党建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坚持开阔视野,着力加强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创业能力培训,先后组织赴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考察,采取上派挂职等方式提升“带头人”队伍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坚持“八优先,三倾斜”的原则,注重在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先进群体中吸收发展党员,201*年以来全市农村党员有致富项目的人数增加了14.3%。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协调投入帮扶资金13673万元,向全市32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输送致富项目699个,形成32名“第一书记”为龙头、296名村书记为中坚、2003名村级后备人才为塔基的脱贫攻坚队伍,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201*年以来已经完成27个贫困村脱贫任务,脱贫人口3748人,201*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12673元。
(四)以整合人才科技资源为抓手,不断激发推动发展的动力。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有653人,以种植、养殖和小本经营做生产经营的重要形式,201*年,全市评选出有突出贡献专家、乡土拔尖人才、新型职业农民335人,对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在政策、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整合资源,给予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引导和帮助,先后协调财政、金融部门提供小额贷款、贴息贷款4500万元。201*年以来通过农业、科技、发改等部门,为农村各类人才创业申报项目105项,申请资金324万元。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市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699万元,开展创业创新培训150余场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与各大高校建立创业培训基地57个,建成院士工作室、脱毒马铃薯研究所等人才培养基地23个,创建产业人才核心区10个,引进省外人才专家9人,农村拔尖人才和各类土专家数量达到3387人,使域内人才总量接近20000人,为全市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以培育经济新业态为带动,积极助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加大非公党建力度,201*年以来组建成立全市非公党工委,探索推广“纳税人之家”行业领建模式,共建立非公党组织454个,吸纳党员2000余名,有效扩大了非公党组织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非公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注重整合党群部门、群团组织、工会组织与有关职能部门工作力量,探索建立“布海瓜菜产业电商联盟”“小泥人有机稻米”“农资信贷360”等农业新业态,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和组织参与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建设,201*年,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729户、小微企业发展到32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32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2.39亿元,占全市GDP的34.9%,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值明显增加。积极搭建非公企业家和党员奉献社会、服务民生的平台,先后开展“520”献爱心、“金秋助学”扶贫济困活动,201*年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带头人、党员共开展扶贫帮困活动2546次,累计捐款4634万元,受助弱势群体3万余人。
二、基层党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认真调研发现,尽管我市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任务的总体要求,我市在基层党建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受当前市场经济中不良因素和一些外来的非主流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冲击的大环境影响,我市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职能作用被弱化、边缘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不强,导致基层党建工作形式上重视、行动上忽视,工作方法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形式单一。基层党组织引领、管理以及服务群众的效果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一部分党员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市场经济地不断发展,党员的独立性、开放性、分散性、流动性越来越强,大量的再就业党员、异地迁入党员、外来务工党员等流动性党员越来越多。部分党员由于缺乏对所在地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感,一些人游离于党组织管辖之外,基层党组织对其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出现所谓的管理“真空”现象。一部分新加入组织的青年党员由于受到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影响,热衷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党性意识不强,理想信仰动摇,对基层党建工作缺乏责任感和参与度。
(三)基层党组织效能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目前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推动下,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朝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与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相比较,基层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尤其是一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技能基础比较薄弱,针对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瞬息化以及虚拟化、互动化认识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网络党建功能开发不到位,难以胜任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无法有效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革命性变革,极大地削弱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效能。
三、在加强基层党建方面获得的几点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探寻党领导经济的科学机制方法,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互动共促。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党委对经济发展全局的领导掌控,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决策权。就我市情况来看,十八大以来,市委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明晰地区发展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四化同步”和“三动战略”,重点围绕汽车配件、绿色食品、医药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推进支柱产业跃升,为我市经济稳步向好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相互衔接、相互结合,不断把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贯彻和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离开党的正确领导,必然失策、失控、失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委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深入调研谋划和全面领导,切实增强党对经济发展大局大势的研究把控能力,始终在发展理念、发展策略、发展实效上求创新,求突破,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服务大局和中心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才能够探索推进科学发展的更高境界和更大成效,实现本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综合发展水平不断跃升。
(二)必须牢牢抓住党组织这个龙头,建好引领科学发展的核心,打造坚定不移促发展的战斗堡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将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到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前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奔小康中职责更重、作用更大。实践证明,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富民中担当“顶梁柱”和“领头雁”,把市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决策贯彻到底、落实见效。我们要始终坚持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研究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把党组织更好地建立在产业链上,建在农村新业态上,通过模式推广、典型引导、示范服务等工作方式,使党建工作紧贴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有效提升村级党组织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必须发挥党员干部的关键带动作用,坚定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培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党员干部是发展战略的推动者、组织者,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中坚骨干作用,对发展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始终离不开一支勇于解放思想、发展理念先进、敢于担当负责、善于攻坚克难的党员干部队伍,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特别需要党员干部坚定爬坡过坎的信心,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矢志不渝埋头干、踏石留印下苦功、披荆斩棘建功业。我们要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考察评价体系,提拔重用能够贯彻新发展理念、懂经营会管理、有眼光善创新的干部,形成正确用人导向。要突出抓好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和工作活力。
(四)必须盘活人才资源与科技资源,激发推动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已经从拼产业、拼招商、拼优惠政策到拼人才,拼科研团队的新阶段。实践证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第一资源,有效激活各类人才队伍特别是广大农村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的力量,成功锻造一支适应当前农村新形势新要求、“双带”作用发挥突出的农村干部人才队伍,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的理念,探索创新人才政策,加强科研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人才向改革前沿、经济园区、基层一线流动,把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到位。要坚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领导体制、创新创业支撑机制、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对各类人才提供政策、就业、创业、生活等方面有利条件,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五)必须坚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社会稳定的“基石”作用,为强市富民提供根本保障。“郡县治则天下安”。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县乡基层处于国家治理的基础端和神经末梢,具有重要的奠基固本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我市实践来看,十八大以来,市委切实整顿作风,支持纪检机关依法依纪正风肃纪,仅201*年,全市纪检机关查处案件368件,给予党政纪处分370人,责任追究65人,对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案例进行了通报曝光,优化了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实践证明,离开社会和谐稳定,任何经济发展举措都难以有效落实,任何发展成果都难以保存巩固,任何发展的意义都将大打折扣。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从严正风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始终在领导班子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等方面不松劲、不动摇,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清正廉洁、亲民爱民、维护和谐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市富民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