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
——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西部丝绸集散交易中心”的部署要求,最近,我局以“创建中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为课题,由分管副局长李伟同志带队,组织市丝绸行办、南充光彩大市场、南充日报社相关人员,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和调研。考察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贸易局、嘉兴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江苏省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及中国丝绸城、中国茧丝绸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我们采取听、看、访、谈、议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了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市场建设的理念、方针及扶持政策,参观了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和一些丝绸纺织服装方面的展览(示)馆(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将南充情况与三大市场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差距,总结、评估南充丝绸产业优势,论证创建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及成功经验
(一)三大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位于凤起路以北,体育场路以南的西健康路、健康路及新华路一带。创建于1987年,现有600余家丝绸企业,主要经营各种真丝面料、丝绸服饰、丝织工艺品、丝绸旅游纪念品及丝绸坯料。产品远销欧美、港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已成为浙江省、杭州市“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全国诚信规范市场,省、市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和文明规范单位。201*年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采用明清仿古建筑,以承办杭州丝绸博览会、杭州丝绸服装节、旅游文化节、丝绸特色展示为主体,经营面积2.7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22亿元,税收1000多万元。最近市政府计划再投资1600万元加强综合大楼、夜景灯光、背景音乐等硬件建设,将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打造成杭州“生活品质”标志,千年“丝绸之府”和新兴的时尚名城。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1993年由中国经贸部批准建立,原来是国家丝绸交易垄断企业,旨在合理配置资源,组织交易,引导产销,探索中国茧丝绸流通管理的新办法,为中国茧丝绸行业的深化改革服务。201*年取消双轨制全面放开,转入市场机制轨道。现拥有国家资助建立的先进的计算机交易网络系统(金蚕工程)、营业用房、资金结算中心、仓储配套体系和信贷担保的融资、保证体系。
市场总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以茧丝绸为主、兼顾多种经营,允许除茧、丝、绸、绢纺、丝绸服装以外的其他纺织原料、染化料、面辅料、服装、纺织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在市场内经营。市场1994年投入运转以来,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年交易量100多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茧、丝、绸等方面的重要集散地,市场的价格、信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甚至国际丝绸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嘉兴指数”已成为世界茧丝绸市场价格的风向标。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盛泽镇东南面的姚家坝桥西,始建于1986年10月,1993年4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由吴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于201*年4月,进一步理顺了属地管理的关系,委托盛泽镇党委、政府管理。20年来,市场的服务体系不断得(来源公文素材库:Wwww.bsmz.net)到完善。市场配设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城管、消防等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电信、运输、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体系,尤其是电子商务、纺织科技、知识产权、外贸咨询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的服务功能。
市场仿照明清市集布局,拥有4家投资主体,设白坯、色坯、精品、原料和纺机5大交易区,占地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经营用房6549间,其中营业用房4764间,仓储用房1785间,来自全国各地丝绸纺织经营户3996家,云集从业人员2万多人。201*年实现成交额300.85亿元,成为内地丝绸化纤薄型织物的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名列全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第一位,被江苏省评为省级样板市场和苏州市诚信市场、文明市场。
(二)成功经验
通过对上述三大市场的学习考察,体会最深的是江浙人善抓机遇,高起点规划发展,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不断创新的勇气和理念。我们考察组认为,其主要成功经验归纳为以下四条:
一、有一个紧紧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这三大市场的所在地都是国际国内较著名的“中国绸都”,历史悠久,丝绸产业优势明显,他们几乎一致的认识是:靠产业来支撑市场,用市场来带动产业,以大市场带动大产业发展。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形成、繁荣、提升
第二篇: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
——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西部丝绸集散交易中心”的部署要求,最近,我局以“创建中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为课题,由分管副局长李伟同志带队,组织市丝绸行办、南充光彩大市场、南充日报社相关人员,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和调研。考察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贸易局、嘉兴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江苏省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及中国丝绸城、中国茧丝绸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我们采取听、看、访、谈、议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了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市场建设的理念、方针及扶持政策,参观了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和一些丝绸纺织服装方面的展览(示)馆(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将南充情况与三大市场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差距,、评估南充丝绸产业优势,论证创建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及成功经验
(一)三大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位于凤起路以北,体育场路以南的西健康路、健康路及新华路一带。创建于1987年,现有600余家丝绸企业,主要经营各种真丝面料、丝绸服饰、丝织工艺品、丝绸旅游纪念品及丝绸坯料。产品远销欧美、港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已成为浙江省、杭州市“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全国诚信规范市场,省、市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和文明规范单位。201*年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委员会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采用明清仿古建筑,以承办杭州丝绸博览会、杭州丝绸服装节、旅游文化节、丝绸特色展示为主体,经营面积2.7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22亿元,税收1000多万元。最近市政府计划再投资1600万元加强综合大楼、夜景灯光、背景音乐等硬件建设,将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打造成杭州“生活品质”标志,千年“丝绸之府”和新兴的时尚名城。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1993年由中国经贸部批准建立,原来是国家丝绸交易垄断企业,旨在合理配置资源,组织交易,引导产销,探索中国茧丝绸流通管理的新办法,为中国茧丝绸行业的深化改革服务。201*年取消双轨制全面放开,转入市场机制轨道。现拥有国家资助建立的先进的计算机交易网络系统(金蚕工程)、营业用房、资金结算中心、仓储配套体系和信贷担保的融资、保证体系。
市场总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以茧丝绸为主、兼顾多种经营,允许除茧、丝、绸、绢纺、丝绸服装以外的其他纺织原料、染化料、面辅料、服装、纺织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在市场内经营。市场1994年投入运转以来,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年交易量100多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茧、丝、绸等方面的重要集散地,市场的价格、信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甚至国际丝绸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嘉兴指数”已成为世界茧丝绸市场价格的风向标。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盛泽镇东南面的姚家坝桥西,始建于1986年10月,1993年4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由吴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于201*年4月,进一步理顺了属地管理的关系,委托盛泽镇党委、政府管理。20年来,市场的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市场配设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城管、消防等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电信、运输、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体系,尤其是电子商务、纺织科技、知识产权、外贸咨询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的服务功能。
市场仿照明清市集布局,拥有4家投资主体,设白坯、色坯、精品、原料和纺机5大交易区,占地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经营用房6549间,其中营业用房4764间,仓储用房1785间,来自全国各地丝绸纺织经营户3996家,云集从业人员2万多人。201*年实现成交额300.85亿元,成为内地丝绸化纤薄型织物的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名列全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第一位,被江苏省评为省级样板市场和苏州市诚信市场、文明市场。
(二)成功经验
通过对上述三大市场的学习考察,体会最深的是江浙人善抓机遇,高起点规划发展,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不断创新的勇气和理念。我们考察组认为,其主要成功经验归纳为以下四条:
一、有一个紧紧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这三大市场的所在地都是国际国内较著名的“中国绸都”,历史悠久,丝绸产业优势明显,他们几乎一致的认识是:靠产业来支撑市场,用市场来带动产业,以大市场带动大产业发展。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形成、繁荣、提升
,说明了盛泽人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1986年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盛泽人把一个简陋马路市场,依据市场的变化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丝纺产业,升级和拉长产业链条,逐渐发展壮大了市场。市场有了基础,盛泽人又把目标定位于“中国第一布市”,成立市场管委会,建立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纺织科技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外贸咨询服务中心,力争用2—3年时间赶超绍兴“中国轻纺城”,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市场。盛泽镇党委副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主任周月林说:“不失时机地把握地方产业优势,抓住商机,就是地方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负责”。
二、有一种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放办场的创新理念。牢固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优”的意识,坚持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宽松的投资环境,配套的服务设施,吸引境内外经营户、创业者和客商到本地来“安居乐业”。在杭州中国丝绸城内的670多家经营户中,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外地经营者比例占55,常驻丝绸城外商贸易办事处56家,客商达800余人,市场的聚集效应凸现,已成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地。由此说明,开放的过程,就是集聚的过程,集聚的过程就是带动的过程。开放带动了市场规模,带动了市场升级,带动了市场配套,最终带动了杭州丝绸经济的兴旺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市场开放程度越高,集聚程度越高;集聚程度越高,带动程度越高,吸引力就越强。
三、有一条超前规划,“兴商建市、兴市建城”的发展思路。90年代初期,盛泽镇的轻纺产业已有相当规模,盛泽镇所处交通相对便利,出现了自发形成、批零兼营的“布街”。吴江市政府因势利导,积极规划,抓住当时市场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的机遇,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创办了中国东方丝绸城。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个专业市场,不仅带动了一片产业,活跃了一地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而且将一个小镇拓展成了一个新城,佐证了“化市为城”的成功发展道路,实现了兴市建城的跨越。
四、有一套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市场机制。杭州市政府对中国丝绸城的培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及推动作用。杭州市贸易局副局长唐跃风趣地说:领导也是生产力,而且是难以比拟的生产力。201*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了:“构造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响亮口号,确定了建设九大商业街的宏伟设想。贸易局及杭州中国丝绸城筹委会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促成了以市委书记王国平、市长茅临生亲自带队的“上海商业考察团”赴沪考察学习。回来当天就进行研究,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每条街成立管理委员会纳入政府管理,进行目标考核,确立了以创新市场机制引导人,以宽松投资环境吸引人,以富民亲商举措留住人的市场运作机制。杭州中国丝绸城建设过程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元化投入”的建设理念,由下城区政府和工商部门投入资金建设丝绸城3个核心区,吸引民资等混合型经济投入建设5个商贸区;投资2.7亿元新建的丝绸城,政府控制所有门面的租赁权,杭州市政府站在宏观的角度设立奖励基金,采用拍电视片、召开大型研讨会、出版书籍、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整体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力,确保市场长久繁荣。
二、南充丝绸产业对照江浙三大市场的反思
纵观南充和三大市场,差距很大,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和比较优势。就其差距而言:其一,在市场建设的时差上距离较大,三大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南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二,在市场的总体规划上存在差距,三大市场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国际丝纺贸易中心”,集国际会展、轻纺交易、电子网络平台、智能化写字楼、高级精品公寓、五星级商务酒店于一体,并建设融合托运、仓储、配送、信息等多功能配套的国际物流中心,实现了市场提升;其三,市场的开放度存在差距,特别是拓展外贸渠道和境外设销售窗口、引进驻场外国贸易机构、吸引国外客商到场购货人数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我市几乎是空白。其四,市场现有的规模存在差距,从市场的建筑面积、营业用房、经营户、成交额以及外销率等诸多方面还不能与日同语。就其共同点而言:其一,南充和三大市场都处于“中国绸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二,市场发展均依托了地方集群板块的优势产业,能汇聚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三,经营品种都以丝绸纺织专一产品为主,能够起到明显的辐射、带动,导向作用。其四,地方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市场发展,已把它作为拉动地方支柱产业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但是,要正视存在的差距,更要挖掘南充丝绸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找准目标,加快发展,迎头赶超。目前,南充的比较优势很多,甚至江浙的弱势方面就是我们的强势,如资源(电力、能源等)、人力、人才等等,我们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南充创建市场的主要比较优势有:
1、南充是古丝绸南路的起点,古老名城、将帅故里、旅游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历史文化优势利于市场造势。
2、南充是全国四大蚕桑基地之一,全国十二大丝绸工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四川省蚕桑丝绸业的中心,是国内外商家普遍关注的桑蚕丝绸集散地之一,这些资源优势已经形成南充市场。
3、南充是西部唯一的具有完整的桑、蚕、种、茧、丝、绸、服装加工以及教学、科研和行业管理体系的城市,拥有和储备了大量丝绸方面的专家、教授、民间艺人、企业厂长、经理,这些技术人才优势可以加快市场的发展。
4、南充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拥有大型丝绸企业45家,缫丝能力10万绪,丝织能力3500万米,绢丝纺11000锭,炼印染能力7600万米,拥有“美亚”、“六合”、“夏佳尔”、“梅花”、“爱肤尔”等著名品牌,年度实现丝绸工业总产值超过十亿元,出口创汇达8000万美元,这些加工企业优势利于市场持续发展。
5、南充市土地、能源、劳动力资源等丰富,这是沿海地区的弱势,但却是我们的强势,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政策,有利于我们招商引资把市场做大作强。
三、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通过学习考察,对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南充丝绸产业发展状况和具备发展的条件及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设想与建议:
(一)创造市场发展的空间条件。目前制约南充丝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1、丝绸产品对外影响力不够,部分企业间无序竞争严重,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团队意识;2、丝绸工业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终端产品少,利润空间小,企业效益欠佳,企业产品销售形成“瓶颈”;3、市场起步迟、起点低、规模小、集聚差制约了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拓展南充丝绸市场发展空间,必须尽快高标准规划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市场硬件建设,首先引导南充丝纺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打造“南充制造”品牌集散基地,扩大对外影响;然后广泛吸纳全国大中小各层次的丝纺产品经营客户进入南充场、特别是吸引国外商进场投资经营,用市场来支撑产业发展。
(二)建立健全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场发展按照“市级管理,管办分开,统一规划,多元投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运作,政府部门履行“规划、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五项职能,即组织实施市场发展规划;统一招商政策,吸引外资、民资进入市场投资兴业;对经营者主体资格、经营行为实行统一管理,实行税收、工商管理费、治安费、卫生费等各项收费一头联合收取;对公安(消防)、工商、税务、技监、金融等职能部门的驻场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完善市场功能,为市场内的经营者提供便利。西部丝绸服装城和中国西部茧丝绸交易中心建设纳入市本级管理。
(三)拓展市场发展的融资渠道。借鉴江浙三大市场的投资机制,“政府推动、部门投资、多元投入、上市融资”的做法,拓宽市场发展的融资渠道,采取“部门启动、多元投入、上市融资、政府先控后退”的投融资机制,吸纳社会民资投入,可解决资金不足。目前,丝纺龙头企业、骨干经营公司、银行资金实力浓厚,只要正确引导、方法得当、运作顺畅,已基本具备创建市场的融资条件。
(四)优化市场建设的氛围条件。“中国绸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创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将我市构建成西部优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和丝绸集散交易中心(即两基地一中心)战略唯一途径。全市上下都要积极配合,参与创建。工商、税务、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时间从短、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处罚从轻”要求,从发展大局出发,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扶持丝绸企业进驻西部丝绸服装城和茧丝绸交易中心。
金融部门要放宽对已进驻的丝绸企业贷款条件的限制,加大资金信贷力度,及时发放贷款。
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广电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丝绸历史文化和丝绸产业,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兴办丝绸企业。大力宣传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和丝绸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丝绸生产、贸易行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在市外召开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宣传南充丝绸发展政策与环境,打响南充丝绸品牌,引进市外品牌丝绸企业落户南充。
只要目标一致,目的明确,形成共识,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支持市场建设,南充丝
第三篇:赴江浙地区考察报告
赴江浙地区考察报告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根据市委安排,长沙市 考察团一行46人,于201*年9月18日至24日,考察了上海市、江苏省的无锡市和苏州市、浙江省的宁波市和温州市等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这次学习考察,虽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收获很大:一是既愉悦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考察五个城市,参观一些名胜景点,品味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领略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了浓郁的现代发展气息。同志们欢声笑语,吟诗作赋,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二是既拓展了视野,又学习了经验。黄浦江岸、太湖之畔、东海之滨,跃入我们眼帘的是宽阔有序的道路交通、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洁净优美的市容市貌、繁荣兴旺的商业贸易、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景象,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些城市着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大手笔和大气魄,为长沙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三是既加深了情谊,又推介了长沙。同志们充分利用这次宝贵的考察机会,积极与5个城市的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在增进感情的同时,又介绍了长沙这座历史古城、文化名城、革命圣城、山水洲城、发展新城、和谐之城的新变化、新风采。四是既接受了教育,又增强了责任。参观了党的一大会址,重温党的历史,强化了党性教育;进工厂、入农村,考察了城乡发展情况,进一步认识到了走科学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推动长沙新一轮跨越发展,是每一个长沙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老同志应继续发挥余热,作好参谋,当好表率,不遗余力地支持市委、市政府工作。
这次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 、 、 、 、 等省市领导非常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亲自安排部署。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考察,是市委、市政府政治上尊重老干部、生活上关心老干部的一次生动体现,是老同志充分共享长沙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我们从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二是组织精心。 、 、 组织得力,每个工作环节都细致入微、优质高效,为老同志提供了“一对一”、“一对二”的服务,“真心、热心、细心、耐心”的尊老情感和工作作风贯穿活动始终,深受我们老同志赞誉。三是配合密切。参与考察的各部门既分工明确,又配合密切。老同志克服了考察时间紧、乘车路程远、身体条件限制等困难,发挥优良作风,确保了考察任务圆满完成。同时通过 耐心细致的工作,留在家里的老同志也很理解和安心。四是接待热情。考察的每个城市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江浙地区发展的基本经验
近年来,江浙地区大力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发展举措,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了长三角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的“引擎”。
1、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准则。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江浙地区坚持规划先行,以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来推动城市发展,主动与国际接轨,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一是拓宽视野找位置。考察的这几个城市,在城市规划、生态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都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社会城镇化、环境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准确定位,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规划。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我们看到了她未来20年的发展宏图。上海市围绕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空、航运等中心,加快了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苏州工业园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二是立足市情求突破。无锡市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基础等因素,提出了建设“五个中心”、打造“五个名城”的发展目标(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初步构筑了由主城、副城、卫星城组成的多中心、开敞型、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三是突出重点抓提升。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也是宁波发展的不竭动力。宁波突出临港工业这一重点,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在北仑港区后方,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大工业带已经崛起,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工业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超过1/4。201*年,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已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世界第四位。
2、始终把创新创业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源泉。城市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它的内生力和持续力是否强劲。考察发现,这几个城市的主要做法是为:一是推动产业升级。近两年,上海先后出台了《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把发展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12个大类列入了重点扶持的先进制造业行业,把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8个大类列入重点扶持的现代服务业,并“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政策,涵盖财政、税收、金融、公共采购、产业基地、国际化扶持、知识产权和人才支持等方面,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推进自主创新。考察的这些城市都十分重视自主创新,如苏州市201*年底就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从税收、金融、政府采购、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进行引导与扶持。去年,苏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8%,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5个、海外留学回国人员659名,获省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位居江苏第一,新成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三是推崇全民创业。温州从降低创业门槛、保护创业者合法权益、加强创业能力培训等方面入手,推动全民创业不断发展:750万人口的温州有近220万人在全国全球经商创业;有遍布城乡的家庭作坊、商店;有数量庞大的一村一品和一乡(镇)一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全市有个体工商户24万户,民营企业13万家,200万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300多万外来人员在温州就业。人人想当老板、个个争当老板,千家万户搞经营、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山万水寻商机,是温州全民创业的生动写照。
3、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载体。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江浙地区以大项目构筑大平台,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一是壮大产业集群。考察的这几个城市,虽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有“上海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但共同点在于都善于培育并形成了产业集群。宁波的服装、文具、家电、模具等许多产业在全国很有名气。温州拥有“中国锁都”、“中国鞋都”等数十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的荣誉称号。今年,苏州开始实施“四大跨越发展工程”,即新能源(风能、太阳能)产业跨越发展工程、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苏州市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和苏州市智能电网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以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地标式企业,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二是加大基础投入。江浙城市围绕服务生产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都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在项目多、投入大。温州实施了“六大百亿”工程,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性项目建设,今明两年将累计完成重点建设投资450亿元以上,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以上。苏州科技城5年累计投入80亿元资金,基本完成区域25平方公里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扩大对接领域。江浙这些城市立足国家战略,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主动对接,争取中央项目支持。大型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核高基”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落户上海,宁波港的建设、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等,这些都是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必将对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
4、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课件]一是明确改革重点。去年底,无锡出台了《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行动纲要(201*-201*年)》,围绕行政管理体制、财税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社会事业领域等8个方面的33项重点工作进行改革,以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形成权责一致、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二是突出惠及民生。苏州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市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意见》,为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全额补贴社会保险费,对吸纳年龄较大的农民,还给予每人200元/月的岗位用工补贴。宁波实施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一揽子政策,包括完善就业服务、加强教育培训、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推进社会保险工作、加大依法维权力度等23条颇具“含金量”的举措。比如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宁波制度、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可在宁波市内跨统筹区域转移、按规划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等。三是服务跨越发展。去年底,温州市出台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全面推进制度创新、要素供给、市场准入、和谐创业、发展环境5个方面的改革,如开展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分阶段实施、出让金分批缴付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开展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地方性投融资公司试点,探索建立民间资金与建设项目对接平台,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等。
三、几点建议
近年来,长沙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就,可圈可点,可歌可颂。为了更好地推进长沙发展,我们通过这次考察,结合实际调研,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建议,供市委政府参考。
1、努力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长沙。一是抓好城乡结合部规划。现在我们对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且做得比较好了。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市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却暴露了一些不足,如:热火朝天地搞起来的楼盘,杂乱无序,周边配套跟不上;一些沿骨干道路正在兴建的农民安置用房,建得十分随意,有的五六层高,有的三四层高,外墙有的为红色、有的为白色、有的为灰色,窗户大的大,小的小;建起来的工厂,处于群楼环抱之中,生产区不象生产区,工厂区不象工厂区;同处一条道路的一座山,属区的部分用水泥护坡,属县的部分则没有护坡。建议根据未来几十年城市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以尽量避免大开发带来的大拆迁与社会财富的大浪费。二是改善城市交通。在分属不同区县(市)的同一道路的拓宽工作中,建议由市里统一立项,统一组织实施,否则,一头通了,一头却才开工,既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又给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更长时间的不方便。在交通管理上,建议根据各时间段的流量情况,选择一些路段进行“潮汐式行车”。同时,在没有地下通道的路口,可建立精致美观的人行天桥。三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是城市之魂。长沙的城市建设,要体现个性,展现湖湘文化魅力。围绕湘江航电枢纽工程的效应发挥,根据全市城市化发展需要,结合望城县的地势、地理特点,可考虑在湘江西侧望城县境内建设长沙的“威尼斯城”。做美城市雕塑,在城市中心广场和沿江风光带创作几个能够体现“湖湘文化之魂”的雕塑,实现纪念性、主题性、观赏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结合。进一步加大对岳麓书院等古代建筑、化龙池等特色民居、贾宜等名人故居、历代碑刻保护力度。建议设立湘绣、雕刻、根雕、菊花石等湖南民间工艺一条街。市歌、市徽、标志性建筑也应着手研究,广泛征集资料,待意见统一后便可推行。四是增强群众安全感。江浙城市的防护窗是很少见的。长沙应围绕增强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区物业治安管理水平,加强治安自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群防群治的能力,逐步拆销窗户铁栏。同时,更加重视城市细节,抓好骨干道路的隔音处理工作,开展城市建筑屋面废弃物清理整治工作。
2、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产业的实力既是城市实力的展现,又是招商引资的强大“磁场”。经过这些年的精心培育,长沙产业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仍大有空间可以提升。一是要延伸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链条,既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需要,又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建议重点围绕工程机械、汽车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基础较好的产业和光伏产业等先导性产业,抓紧出台产业扶持规划,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项目包装策划,做好上下游产业招商引资文章,着力引进一批创新型项目、基地型项目、补链型项目、终端型项目,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要鼓励自主创新。长沙作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在国内享誉盛名,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但在高端传动件、液压件、发动机等关键部位的开发生产没有形成优势。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研协调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搭建对接平台。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优化。建议围绕现有产业和企业,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多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多鼓励以商招商,提升招商工作的实效性,对于不符合园区产业特色的项目,市里可根据全市产业布局进行适当调度,以把产业做大,园区做特;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力争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来长落户;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担保方式,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继续赴名城名校组织大型人才招聘活动,以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良的平台,吸引一批专业对口、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来长兴业。
3、加快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一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建议推行路面结构多样化。据了解,全世界每年生产的70%的水泥是用在中国,这是对资源巨大消耗,也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公路建设节能环保刻不容缓,应尽早引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理念。从投入上来看,目前建设一公里5米宽水泥路约需消耗水泥384.5吨,级配砂石1316立方米,钢材3.83吨,三项基本投入约需20万元,不包括人力、水等其他能耗。而采用砂石或矿渣路面,成本可降至10万元,可节约50%的资金投入。一般村级公路机动车日车流量都不大,完全可以满足通行需求。二是抓紧做好农村小型水利建设。长沙县去年调查发现,全县山塘平均蓄水面积约2亩,平均淤积深度约0.5米,平均淤积量约670立方米,山塘总库容下降到0.94亿立方米,淤塞率已达到22.3%,约减少蓄水2700万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两个中型水库的蓄水量,且淤积速度呈加快趋势。经长沙县测算,采用水力挖塘清淤机组清理山塘,成本低(平均每亩山塘清淤全额费用约为2100元,每清挖1立方米淤泥,仅需成本7.08元,是人工清淤成本的17.7%,是挖掘机施工成本的42.8%)、天气影响小、施工条件要求低。建议采取政府补助为主、农民适当出资为辅的办法,做好农村山塘治理工作。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那些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在政策、服务等方面予以进一步重点倾斜,如在农资、农技、基础建设、资金借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有效整合国家、省、市下拨的农补资金、农发资金、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等各类支农资金,用于鼓励经营业主、种养大户。对种养大户根据自身经营发展需要而出资修建的公路、水利、土地平整等,可考虑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一视同仁地予以补贴。抓紧建立村镇银行,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四是抓好下派干部的培养管理。建议加强对赴村、镇挂职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对他们推行绩效考核,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及时了解工作和心理动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下村干部选准项目,发展生产。
第四篇:赴江浙质监系统考察学习心得报告
赴江浙质监系统考察学习心得报告----市局办公室主任谭宜伟
201*-11-08 08:20:34
【点击:792】
济宁市质监局办公室主任 谭宜伟
为更好地落实和完成201*年全年工作目标,全面谋划和安排明年各项工作,10月13日至23日,按照市局安排,我随市局张西周局长率领的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考察团,先后赴江苏、浙江质监系统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观考察。考察期间,我深深地感受到江浙沿海城市质监部门发展速度之快、亮点之多、面貌之新、后劲之强,令人惊羡。各地在技术机构改革、项目中心建设、思想意识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超前思维、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忘我奋斗的工作激情和求富求强永不止步的进取意识,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这次考察学习,我和考察团同志边考察、边思考、边讨论,普遍感到触动很大、启发很大、收获很大。
一、这次考察对于我的重要启示在于:实现我市质监系统跨越发展,必须提高境界、提高标准、提高速度。
提高发展境界,是这次考察中我和大家思考最多的问题。对于我们干部来讲,境界是眼光、知识、追求、能力的综合反映,境界决定着干部的层次、水准、价值和作为。回顾张局长到济宁工作六年多来的改革历程,每一次大发展,首先得益于干部思想境界的大提升,就像这次考察所到之处,各地质监机构虽然条件各异,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但在推进跨越发展上都展示出很高的境界。江苏常州局通过市级技术机构实行人员装备和市场等资源整合、互补,形成合力,做出了特色。“十一五”期间,全系统项目和设备更新改造投入6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实验室18750平方米,仅国家led质检中心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占地40亩,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提高标准,是质监系统跨越发展的要害所在。考察江浙质监系统的发展,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什么样的工作标准,决定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浙江省温州市局通过提高科研能力和标准能力,加强硬件建设,把握住了发展机遇;杭州萧山局通过不断加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推进技术机构发展。目前已培育争创1个中国世界名牌、22个中国名牌产品,75个浙江省名牌,建立了羽绒制品、钢结构等2个国家质检中心和浙江省电动车、汽车摩托车零部件2个省级中心,设立了3个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分支机构,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提高速度,是质监系统跨越发展的现实要求。这次考察的各市县局,都提出了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并展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高速度已成为他们推进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这些市局发展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快”:业务收入增长快,常州局、杭州萧山局三年翻一番,温州局两年翻一番;质监系统变化“快”,江苏省常州局短短几年共取得25个中国名牌产品,170个江苏名牌产品,16个省质量管理奖,230家企业通过了省级计量保证确认,1200家企业通过了市级计量合格确认,102家企业制修订51项国家标准和71项行业标准,8个全国性标准化组织落户常州的好成绩;国家级中心申请建设“快”,温州局以平均一年一个国家级质检中心两个省级中心的推进速度,创造了令人震惊的“温州速度”。湖南湘潭局也在加快国家级实验室建设。高速度的背后,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在这些地方感受不到危机的压抑,相反紧紧抓住了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机遇,呈现出大干快上的发展态势。
二、学习先进是为了更好的改进工作。通过10天学习,我既开阔了视野,又深受感动。江浙质监系统县级技术机构的“专”、“精”、“强”,创新体制求发展,市场运作求发展的理念和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精神是我们质监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相比之下我们应当坚决摒弃因循守旧,小富即满,小富即安、按部就班的陈旧观念,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和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依托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优势,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增强质监发展后劲;我们应当不断开拓进取,富而思进,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手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促进我市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把学习考察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是目的和关键。考察一路走来,干事创业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随处可以领略到他们的苦干精神和过硬作风,每到一处,都能深切感受到全国质监“一家人”的浓厚真情,他们的热情和真诚,在“吃、住、行”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真是令我们要好好学习,不断改进。针对办公室工作,结合考察感受,回来后我和同志们专门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创新发展的思路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努力在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和队伍建设上迈出新步伐,以更好地服务于济宁市局跨越发展的大局。
一是要找准定位担当使命,在更高境界上认识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目前是总结“十一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时期,是机遇挑战前所未有、形势复杂前所未有、风险考验前所未有的时期,是全面展开跨越发展新布局的时期,是发展境界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时期。对于新时期办公室工作,我感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一是位置越来越重要,办公室作为机关工作运转中枢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二是责任越来越大,如果我们工作好、形象好,就能为质监工作增光添彩;反之就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质监工作,办公室工作责任重于泰山,每个同志肩上的担子都应该是沉甸甸的。
二是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但最根本的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基本的途径是创新方法、提升能力。办公室人员要紧紧围绕市局跨越发展大局,自觉适应新形势下市局主要领导方式方法的新变化,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实效性、主动性和灵活性,大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三是当好表率树立形象,按更高标准抓好新形势下办公室队伍建设。市局办公室的工作必须是一流的,市局办公室的队伍必须是一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必须做到。可以说现在基本做到了,但还要防骄破满,多看不足,力求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到位、更全面,更加重视、更高标准地抓好新形势下的队伍建设。要按照省局“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 的要求和市局张西周局长“高度重视细节”的要求,始终瞄准“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标杆,努力打造一支不负重托、堪当大任的高素质办公室队伍,使办公室真正成为人才聚集的平台、学习锻炼的熔炉,使我们的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五篇:随团赴江浙学习考察收获
随团赴江浙学习考察收获
根据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学习活动安排,201*年10月26日至201*年11月1日随开发区学习考察团到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江阴华西村及浙江的杭州等市学习考察,这次学习考察大开眼界,收获匪浅。长江三角经济快速发展,所到各市开发区各具特色,有些开发区的产业领跑全国,代表国家这一时期产业国际领先水平。有些市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产业布局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华西村这“天下第一村”名副其实。下面从学习考察的几个侧面结合开发区的“十二五”规划略谈感受。
一、所到江浙各市开发区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
(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是该开发区处于南京市城区,为便于管理,在行政体制管理上,开发区和城区的党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交叉任职,除行政审批外,开发区各项社会事务交由城区管理,开发区只负责招商引资和建设工作,避免承担社会事业而使开发区负重爬行,尤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领导交叉任职使各项工作便于理顺,行政体制不设障碍,也没有障碍,行政顺畅,开发区一心一意做好招商和建设工作。二是该开发区在融资方面,由开发区直属公司上市融资募集资金搞建设。如该开发区高新科技公司于1997年上市,为开发区负责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任务。该开发区从1992年设立至1997年高科公司上市,仅用5年时间,就打造出自己的上市融资平台,对此该开发区是全力倾注的。
(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无锡全力打造世界级开发区,在扩区上动作很大。扩区新增规划200多平方公里,产业定位打造“六个千亿元”产业,十分大气。产业布局为新能源、新材料等,该开发区提出按照国家发展战略首先转型某些产业,有些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导全国、世界潮流,如光伏产业等。
(三)“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大华西村全村人口3.5万人,即在华西村基础上把周边几个村纳入华西村范畴,形成现在的大华西村。村级集体收入可支配201*年计划实现50个亿元,人均劳动分配收入8万元以上。全村村民享受村委公共分配的高福利,仅体检费一项每人每年达到5000元,投资分红不计其数,户户有别墅,户户有存款数百万,家庭小轿车户若干辆,按此标准,该村已经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该村在村级管理和人力引进、使用、留用上,极具独到之处。村级领头人经济发展思路清晰,创新意识强,年年求新、求变,已从村级经济发展到现在的走向国际海运服务业和金融、投资业。
二、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的点滴设想。
(一)产业定位不求全只求大。南京开发区产业定位三~四个,而我们开发区定位力求样样俱全,这样就不够突出主导产业。本人认为,按自治区、南宁市的全区、全市产业规划布局和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在产业定位上设三个即可:一是食品加工和生物制(医)药产业;二是轻纺(含有轻工机械)产业;三是综合类 1
(含家俱)。这样突出重点,前面1~2个产业,具配套容易,配套成本低。在招商上主攻食品加工和医药项目,这些都是开发区的资源优势,很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相关配套产业如包装、物流等相应跟进。目标是做大一个食品医药产业,做强一个轻纺产业,带动综合类产业。“十二五”期间,形成“311”百亿元产业,即:食品加工及医药产业产值3百亿元,轻纺产业产值1百亿元,综合类产业产值1百亿元的发展目标。
(二)尽快完成国企改革和旧城改造任务。这两项工作是开发区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点,工作量大,难度也大。从目前情况看,改革和改造的费用在加大,成本在增加,因此,晚做不如早做,这样既能加快推进城镇化,提升开发区形象,又能节约成本开支,解决难点问题,使职工享受到开发区改革发展成果,是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十二五”规划前三年必须完成这项改革和改造任务,把中心区职工安置好。
(三)努力打造融资平台。融资平台建设不仅是给企业一些资产、资金,然后以资产、资金抵押,以项目再融资,这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融资手段。但现在国家清理政府性融资平台,对融资平台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因此,企业融资平台必须参与投资经营,平台公司要有自己的主要产品,有稳定的主业收入,形成良好的资产和现金流,这些应是开发区重点考虑的。本人认为,要整合现在国有直属公司资产,形成集团公司,管好现有资产,包括农业资本,管委会不再增加注资,只给政策,用3年左右时间包装上市进行融资,形成投资-回报-融资上市的良性循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