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外来民工的人数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关于民工子弟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就我们班来说,班级总人数46人,其中43人为民工子弟,将近总数的94%。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民工子弟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完全有责任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民工子弟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一 民工子弟厌学心理剖析
应该说,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因为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引起。产生厌学心理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习成绩不理想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更加糟糕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剖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自卑心理导致厌学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并经常感到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等。在与人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大多数民工子弟来自农村或者相对贫困地区,第一次来到城市,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处在相同的环境里,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要狭窄许多,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比城里的孩子差许多,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就极易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成绩常常不理想,他们就容易走进自卑的阴影。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源,他们无法找到自信心,就会陷入上面提到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厌学。如:我们班的a学生,他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刚从老家把他带出来,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因此,他和同学几乎不说话。第一次请学生自我介绍时,他的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站在他身边也听不见。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家的一些情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家租来的房子,不到20平方米,里面一片漆黑,却拥挤地塞满了床、煤气灶、餐桌等很多生活必需品。平时父母去工作时,生怕他出去闹事,就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自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
2 家庭环境促使厌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深受早期经验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最有影响力的早期经验肯定是孩子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经调查统计发现,我们班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90%以上。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家长,在一次家长会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让她读读毕业算了。”家长对孩子抱这样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总会感到心寒。
与城里孩子相比,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是要比城市孩子的环境相差许多。他们的父母家庭负担往往很沉重。他们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要为生计奔波。由于生活劳碌奔波,他们的父母根本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民工子弟容易产生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就从这一步开始。如我们班的c学生,父母均在饭店上夜班。每次他们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等到孩子去上学,他们却还在睡梦中,一星期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d学生孩子生性好玩,连做作业都需要老师时刻盯着才肯写上几个字,一到下午第一节课开始就打瞌睡。我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均在另外一个城市经营水果摊,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不见了人影。晚上总是很迟睡觉。因为根本不听话,奶奶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爸爸妈妈偶尔回家看他则更是宠爱有加,对他从来不加管束,学习也是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可想而知,孩子会想要学习,会努力学习吗?
其次,较少或没有课外辅导等因素是儿童厌学心理的另外一个因素。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即使孩子基础差,学习后进,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如:我们班的e学生,她的基础非常差。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认识了201*左右的生字,可她一篇课文读下来只有10几个字是认识的,其他学科更是糟糕,找她爸爸交流学习情况,说到孩子基础太差,跟不上班级的其他学生,他爸爸无可奈何地说:“我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想教也教不了。自己只是一个清洁工,月工资除了供两个孩子学习和房租外,所剩无几了,留级的话一方面学校难找,另一方面家里经济困难,更不要说请家教了。”有一次,我辅导她做作业,她竟含着眼泪对我说:“老师,你放弃我吧!我真的学不会。”此时,我感到无比心痛。
再次,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还一个特点,就是不安定。他们往往居无定所,有的父母是建筑工人,到哪里干活把家就搬到哪里,孩子的学习也就近解决。如:我们班的f学生,一年级读了还不到半学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二年级又要求转入,还来不及适应学校又离开了,其它班级甚至有这样反反复复转学又插班的,经统计,这样的孩子85%左右存在厌学心理。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而父母心情不好或婚姻状况不佳,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 紧张压力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严重者没心事管教孩子或拿孩子出气,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将变得孤独、懦弱、恐惧、粗暴、蛮横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嘴甚至打架,有的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打牌等),使得他们的孩子产生不安宁、烦躁、恐惧心理,大脑经常处于受干扰状态,无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从而渐渐产生厌学心理。如:g学生,本来学习处于中上水平,这学期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了事,做什么都没劲似的,经过与她谈话,才知道原来这学期她的父母每天晚上带她一起去搓麻将到午夜才归家。
本次调查还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长对其教育方式呈负相关。教育方法不当所致儿童厌学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增高,占查出异常儿童的77.7%。说明诸多因素中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影响最大。如果父母一方过于严厉,使儿童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将养成厌学、说慌、欺骗等不良心理。我们班也存在这种情形: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由于当时环境所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结果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的父母把读书作为走出贫困、变“凤凰”的唯一途径。父母的厚重寄托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使他们厌恶学习。如:h学生,母亲不认识字,帮别人做保姆;父亲小学文化,在建筑工地上打杂,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严格。有一次,该学生的成绩与优秀差1分,父母竟然把他痛打了一顿;还有一次,该学生考了第一名,回家很兴奋地告诉爸爸,他爸爸却没有一丝的欣慰,反而说:“只考90分,还好意思说?”
3 学校教育导致厌学
学校的评价机制还不是很完善,民工子弟学校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比其它学校更辛苦,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甚至有时由于所教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受到行政部门地批评。这不单单会给教师很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在学生中蔓延。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无论从生源,还是学习成绩是没法和其他学校相提并论的。
当然,教师的教育方法、为人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民工子弟对教师的印象,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好状况至关重要。他们会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发展到不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最后发展到不爱学习,也会造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对民工子弟缺乏爱心、耐心。在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但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在言语上拿话讽刺、挖苦学生,在教导态度上严厉叱喝,这样会使他们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学校恐惧症”。但是,这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中,类似的情况正逐渐走向消亡。
二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辅导
通过对民工子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剖析,了解民工子弟特有情况后,有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更好地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阴影。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辅导。
1 去除自卑,建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民工子弟由于自身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首先,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平和的心态,使他们不从物质生活和教育条件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比较,去除自卑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及赞扬性质的言语和欣赏的眼光,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觉察出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同样的活泼可爱,同样的重要。
在建立自信心方面,我引用了教学方面经常用的“形象控制法”。所谓形象控制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并把目标一步步的写在纸上,然后把它们粘贴在一起,成为一个“计划图”。这个图可以代替描绘未来的良好的形象。每天凝视它,让这种形象在头脑中清楚地浮现出来,不断明确目标,逐步刺激、强化,坚定信念提高自信,从而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如针对我上面提到的a学生的情况,我首先找他谈话,帮助他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计划图。先制定认字的目标,其他的作业都不用做,第一个目标达到后,再确定读通课文的目标等,一步一步和计划图接近。第二步调整心态,放松心情。我平时经常利用午餐的时间让他谈谈家里发生的事,和他一起下他喜欢的五子棋,和他民主交流, 平等相处,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的,增进彼此的了解,拉进彼此的距离。第三步,设计未来,鼓舞信心。我经常为他描绘美好的未来,让他知道他将来是社会的支柱,是祖国的栋梁,是极其有用的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从原来总是不及格变为现在的班上中等水平,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上课时发言时大胆而且声音响亮。
2 经常沟通,教予方法,营造良好环境
要改变家庭环境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影响,需从他们的父母入手。教师应经常了解并掌握民工子弟的家庭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总体来说,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反映情况时,要讲究一些技巧,尽量要选学生表现良好的方面,不要把沟通变成一种诉苦的途径。即使要反映学生在校不好的表现,也不能严重化,应轻描淡写,并告诉家长回家后不要因此打骂孩子。
其次,告诉家长不管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在生活上要多了解孩子有些什么想法,比如要买什么衣服,想吃什么等等。当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只要他们学习能达到目标,就可以奖励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不能只是物质的奖赏,而且家长一定要遵守诺言。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要经常询问。如前面提到的d学生,我首先告诉他父母其实他很聪明,就是缺少父母的管束与对学习必要的关心以致于贪玩成性,影响了学习成绩及学习兴趣。希望他们以后不管怎样要经常询问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要加以必要的管束。他父母按照我所说的去做,结果一学期下来,该学生学习成绩大幅上升,玩性也大大收敛,收到很好的成效。
再次,要教给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法。
善于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如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应该称赞孩子,“噢,真棒,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孩子向你诉说不高兴的事,你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如当孩子告诉你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气愤时,你可以说,“你很生气甚至想打他,是吗?但你不能这样做,你可以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当孩子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你可以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你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善于发现。发现是沟通的关键。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真不错!”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真有主见,真了不起!” 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说教、指责,要“哪壶先开提哪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你沟通,还能提高沟通的质量。
要童心未泯。家长如果没有一颗童心,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孩子游戏时,你可以与他一起游戏,一起比赛,使孩子觉得你是他的朋友和伙伴,沟通自然会水到渠成。
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避免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如果用“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好吗”之类的语言开始谈话,允许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讲完,并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帮助他分析问题所在,孩子不仅会自觉地承认错误,还会对你更亲近。千万不能孩子一有什么不对,就劈头盖脸地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
要有耐心。有些家长过于急躁,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幻想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困惑、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
要讲究诚信。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儿童心理医生林达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妈妈因为6岁的女儿不愿与她沟通,便领着女儿去进行心理咨询,结果发现原因是妈妈将女儿告诉她的“秘密”,在晚饭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家庭其他成员,结果哥哥姐姐们以此来取笑她,从此她再也不肯对妈妈说什么了。可见,家长的“诚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要注意言传身教。家长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要及时改掉一些不良嗜好。在孩子面前不要大声吵闹甚至打架,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关键要看学习态度及进步情况。孩子学习差了,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帮助。孩子学习进步了,就要表扬和奖励,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孩子就知足了。如:g学生。这学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了事。我找到她父母,明确指出他们的错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告诉他们,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作为家长应懂得自律,应多为孩子考虑。他们认识到错误后,就再没有带孩子出去打麻将到半夜了,之后,该学生慢慢地变回往日的活力。
3 变换手段,奉献爱心,开创学习新天地
要改变学校教育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影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直接跟民工子弟接触,一举一动都会对民工子弟产生影响,因此,在这里,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 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对于那些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要用非凡的耐心与爱心去感化他们,因为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们热爱学习的心理力量。对于已有厌学倾向的儿童,教师要经常保持和蔼可亲的形象,从感觉上不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与老师接近。教师要经常与他进行心灵的交流,学生在生活上发生困难时,要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直至学生渡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不用惩罚、责骂等强硬教育方式,坚持正面教育,经常去寻觅、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彰学生的点滴进步。
b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课堂中,老师应减轻学生学习、考试负担,积极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艺术性,上课时应经常改变教学方法,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既可进行直观教学,也可进行有趣的游戏教学,在这里,我介绍一种用之有效的方法——“奶奶法则”。所谓“奶奶法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当小孩子吃饭时,总爱挑鱼、肉等味道鲜美的食物,而不喜欢吃营养丰富的青菜、萝卜等,这时,孩子的奶奶就会说,要想吃鱼、肉可以,但是必须先把青菜、萝卜等吃了,才能吃鱼、肉等,孩子为了吃到美好的东西,自然会把营养丰富的青菜吃了。把这种方法引用到教学上,要学生们先把作业完成了才能开心自由地去玩,往往能达到很好地效果。“奶奶法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产生厌学心理。
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法、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课余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的快乐,也有利于厌学儿童逐渐消除厌学情绪。
c 玩有趣的电脑情境游戏
电脑情境游戏是运用一些电脑技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儿童喜欢的游戏呈现。如“智救扬扬”、“左右开弓”、“快乐的池塘”等游戏,学生达到规定的目标就给予玩一次游戏的机会,这样让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玩中学习,开创学习的新天地。
在城市里,民工子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厌学心理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们作为教师,运用非凡的耐心、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是我们的一大愿望。相信通过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健康的学习心理。
第二篇: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外来民工的人数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关于民工子弟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就我们班来说,班级总人数46人,其中43人为民工子弟,将近总数的94%。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民工子弟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完全有责任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民工子弟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一 民工子弟厌学心理剖析
应该说,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因为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引起。产生厌学心理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习成绩不理想----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更加糟糕----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剖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自卑心理导致厌学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并经常感到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等。在与人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大多数民工子弟来自农村或者相对贫困地区,第一次来到城市,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处在相同的环境里,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要狭窄许多,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比城里的孩子差许多,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就极易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成绩常常不理想,他们就容易走进自卑的阴影。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源,他们无法找到自信心,就会陷入上面提到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厌学。如:我们班的a学生,他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刚从老家把他带出来,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因此,他和同学几乎不说话。第一次请学生自我介绍时,他的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站在他身边也听不见。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家的一些情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家租来的房子,不到20平方米,里面一片漆黑,却拥挤地塞满了床、煤气灶、餐桌等很多生活必需品。平时父母去工作时,生怕他出去闹事,就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自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
2 家庭环境促使厌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深受早期经验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最有影响力的早期经验肯定是孩子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经调查统计发现,我们班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90%以上。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家长,在一次家长会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让她读读毕业算了。”家长对孩子抱这样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总会感到心寒。
与城里孩子相比,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是要比城市孩子的环境相差许多。他们的父母家庭负担往往很沉重。他们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要为生计奔波。由于生活劳碌奔波,他们的父母根本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民工子弟容易产生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就从这一步开始。如我们班的c学生,父母均在饭店上夜班。每次他们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等到孩子去上学,他们却还在睡梦中,一星期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d学生孩子生性好玩,连做作业都需要老师时刻盯着才肯写上几个字,一到下午第一节课开始就打瞌睡。我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均在另外一个城市经营水果摊,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不见了人影。晚上总是很迟睡觉。因为根本不听话,奶奶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爸爸妈妈偶尔回家看他则更是宠爱有加,对他从来不加管束,学习也是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可想而知,孩子会想要学习,会努力学习吗?
其次,较少或没有课外辅导等因素是儿童厌学心理的另外一个因素。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即使孩子基础差,学习后进,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如:我们班的e学生,她的基础非常差。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认识了201*左右的生字,可她一篇课文读下来只有10几个字是认识的,其他学科更是糟糕,找她爸爸交流学习情况,说到孩子基础太差,跟不上班级的其他学生,他爸爸无可奈何地说:“我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想教也教不了。自己只是一个清洁工,月工资除了供两个孩子学习和房租外,所剩无几了,留级的话一方面学校难找,另一方面家里经济困难,更不要说请家教了。”有一次,我辅导她做作业,她竟含着眼泪对我说
:“老师,你放弃我吧!我真的学不会。”此时,我感到无比心痛。
再次,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还一个特点,就是不安定。他们往往居无定所,有的父母是建筑工人,到哪里干活把家就搬到哪里,孩子的学习也就近解决。如:我们班的f学生,一年级读了还不到半学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二年级又要求转入,还来不及适应学校又离开了,其它班级甚至有这样反反复复转学又插班的,经统计,这样的孩子85%左右存在厌学心理。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而父母心情不好或婚姻状况不佳,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 紧张压力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严重者没心事管教孩子或拿孩子出气,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将变得孤独、懦弱、恐惧、粗暴、蛮横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嘴甚至打架,有的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打牌等),使得他们的孩子产生不安宁、烦躁、恐惧心理,大脑经常处于受干扰状态,无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从而渐渐产生厌学心理。如:g学生,本来学习处于中上水平,这学期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了事,做什么都没劲似的,经过与她谈话,才知道原来这学期她的父母每天晚上带她一起去搓麻将到午夜才归家。
本次调查还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长对其教育方式呈负相关。教育方法不当所致儿童厌学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增高,占查出异常儿童的77.7%。说明诸多因素中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影响最大。如果父母一方过于严厉,使儿童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将养成厌学、说慌、欺骗等不良心理。我们班也存在这种情形: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由于当时环境所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结果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的父母把读书作为走出贫困、变“凤凰”的唯一途径。父母的厚重寄托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使他们厌恶学习。如:h学生,母亲不认识字,帮别人做保姆;父亲小学文化,在建筑工地上打杂,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严格。有一次,该学生的成绩与优秀差1分,父母竟然把他痛打了一顿;还有一次,该学生考了第一名,回家很兴奋地告诉爸爸,他爸爸却没有一丝的欣慰,反而说:“只考90分,还好意思说?”
3 学校教育导致厌学
学校的评价机制还不是很完善,民工子弟学校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比其它学校更辛苦,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甚至有时由于所教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受到行政部门地批评。这不单单会给教师很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在学生中蔓延。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无论从生源,还是学习成绩是没法和其他学校相提并论的。
当然,教师的教育方法、为人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民工子弟对教师的印象,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好状况至关重要。他们会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发展到不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最后发展到不爱学习,也会造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对民工子弟缺乏爱心、耐心。在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但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在言语上拿话讽刺、挖苦学生,在教导态度上严厉叱喝,这样会使他们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学校恐惧症”。但是,这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中,类似的情况正逐渐走向消亡。
二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辅导
通过对民工子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剖析,了解民工子弟特有情况后,有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更好地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阴影。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辅导。
1 去除自卑,建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民工子弟由于自身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首先,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平和的心态,使他们不从物质生活和教育条件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比较,去除自卑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及赞扬性质的言语和欣赏的眼光,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觉察出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同样的活泼可爱,同样的重要。
在建立自信心方面,我引用了教学方面经常用的“形象控制法”。所谓形象控制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并把目标一步步的写在纸上,然后把它们粘贴在一起,成为一个“计划图”。这个图可以代替描绘未来的良好的形象。每天凝视它,让这种形象在头脑中清楚地浮现出来,不断明确目标,逐步刺激、强化,坚定信念提高自信,从而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如针对我上面提到的a学生的情况,我首先找他谈话,帮助他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计划图。先制定认字的目标,其他的作业都不用做,第一个目标达到后,再确定读通课文的目标等,一步一步和计划图接近。第二步调整心态,放松心情。我平时经常利用午餐的时间让他谈谈家里发生的事,和他一起下他喜欢的五子棋,和他民主交流, 平等相处,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的,增进彼此的了解,拉进彼此的距离。第三步,设计未来,鼓舞信心。我经常为他描绘美好的未来,让他知道他将来是社会的支柱,是祖国的栋梁,是极其有用的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从原来总是不及格变为现在的班上中等水平,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上课时发言时大胆而且声音响亮。
2 经常沟通,教予方法,营造良好环境
要改变家庭环境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影响,需从他们的父母入手。教师应经常了解并掌握民工子弟的家庭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总体来说,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
第三篇:乡镇学校留守少儿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乡镇学校留守儿童厌学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调研报告
江阳区石寨学校赵强
一、调查概况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关于农村形成大量留守少儿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泸州最西端的乡镇,大多数学生是外出民工子弟。为此,我于201*年3-5月份,对我校3-6年级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调查统计,我校该年级段目前双亲均外出56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2.7 %;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的分别占11.8 %、5.4 %,外出打工家长的年龄相对集中在32~46岁年龄段,而都出去的比只有一方出去的家长多45个百分点。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外出留守儿童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学校教育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为准确把握当前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留守子弟的厌学心理问题。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现状。
2、当前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各班教室及其他场所进行,共发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2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家长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家长、学生座谈结果显示,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具有一定的现实及时代特征。
对于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分析,笔者经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形成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厌学心理通常是形成“学习效果不理想---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更糟糕---更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效果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进一步下降。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形成有以下因素:
1.学习的自信心丧失。
民工外出后回家年限调查:
一年:35.8%
两年:23.3%
三年:9.6%
三年以上: 16.3%
说不准:15%
根据调查,约25.9 %外出民工因长年在外地工作(三年及以上),无暇顾及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学习心理辅导,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差许多,这样极易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成绩常不理想,他们就容易不自信。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源,他们无法找到自信心,就会陷入上述恶性循环中,导致厌学。如:我班的a学生,他上小学四年级时,父母就去了广东打工,整整三年没有回家看一眼孩子,现在只随唯一的亲人奶奶过活,而奶奶已多年两耳几乎完全失聪,和他没法交流,他也没上过幼儿园, 过早失去亲情关爱和基础不好的他总是沉默寡言。刚接手这个班,让同学自我介绍时,他的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站在他身边也听不见。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家的一些情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家早已陈旧不堪的老房子,不到70平方米,里面一片漆黑,却拥挤地塞满了床、柴火、灶台、餐桌等生活必需品。平时奶奶去山上劳动时,生怕他出门惹事,就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自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
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及其重要。经调查统计发现,在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76%以上。
(1)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太少。
有些父母受心理和生活压力影响,对孩子缺乏耐心和细心的照顾,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不能给他们及时的心理上的疏导。在回答“我能感到父母对我的喜爱”一题时,有44.3%的孩子持否定态度。对“我觉得父母很愿意跟我在一起”有36.7%的孩子回答是从不或偶尔。调查中40.9%的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的观点,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课外生活的孩子有56.1%。当问及“当我感到伤心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安慰”时,47.5%的孩子说没有。同意“我觉得和父母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的感觉”的仅占22.3%。
(2)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也是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的家长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唉,我没办法,让他读到小学毕业就算了,再大点就出去打工。”家长对孩子抱这样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不免感到心寒。
(3)与镇上居住的孩子相比,外出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要差得多。他们的父母家庭负担往往很沉重。
在接受调查的47位家长中, 大部分家庭存在经济困难,家庭年均收入4290元, 月收入在800 元以下的占61.2 % ,在村里也还未建楼房的占21.6 %。经济收入在300元/月以下的占
5.1% ,300~700 元/ 月的占11.4 % ,800~1200 元/ 月的占20.1% ,1200 元/ 月以上的仅占
2.2 %。近半的家长主要靠打短工所得收入艰难地维持,这些家庭省吃俭用,也只能勉强过日子。在我入户调查时发现有的留守家庭的家具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遗留下的。
他们大多数都工作、寄居在都市社会的最底层,要为生计奔波。由于常年在外地为改善自己村里的家庭经济生活劳碌奔波,他们根本没时间来亲自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现状,条件好些的只不过偶尔打长途电话回来简单过问一下而已,少数能联系教师请老师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时间一长, 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就从这一步开始。如我班的c学生,父母均长年在**的一家饭店上班。工作繁忙,一年到头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d学生生性好玩,家庭作业常常完不成,一到下午上课要打瞌睡。我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在福建一个城市经营水果摊,他平时也是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不见了人影,晚上总是很迟睡觉。因为根本不听话,奶奶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爸爸妈妈偶尔回家乡来看他则是
宠爱有加,对他从不加管束,学习也是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可想而知,孩子会想要学习,会努力学习么?
(4)较少或没有家庭学习辅导。
外出农民工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是一重要因素。根据调查, 他们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 79.6% ,大专以上文化的为0 ,其余的为高中或中专。
而外出家长从事职业的调查则显示,在抽查的115户家长中,建筑工地的散工在各职业领域中居首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4.1 %;其次是进企业做工(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8.3 %;私营与个体摊贩占9.6 % ,企业管理人员、保安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8%、6.2 %。
因此,即使孩子基础差,学习后进,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 如我班的e学生,他的语文基础差。六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认识了3000左右的生字,可他一篇课文读下来起码读错二三十个字,其他学科更是糟糕,一次,我听说他父亲从外省回来,就找他交流孩子学习情况,说到孩子基础差,跟不上其他学生,他爸爸无可奈何地说:“我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想教也教不了。我只是一个建筑工,月工资除了供两个孩子学习和房租外,所剩无几了,留级的话家里经济困难,更不能的了。”
(4)家庭气氛。
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而父母脾气不好或婚姻状况不佳,给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严重者没心思管教孩子或拿孩子出气,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变得孤独、懦弱、恐惧、粗暴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嘴甚至打架,有的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等赌博),使得他们的孩子产生不安、烦躁、恐惧心理,无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从而渐渐产生厌学心理。如:f学生,本来学习处于中上水平,这学期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了事,做什么都没劲似的,经过与他谈话,才知道原来这学期他的父母歇工回了家,就每天晚上带他一起邻居家搓麻将直到深夜才归家。
(5)儿童异常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相关。
诸多因素中教育方法失当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甚至粗暴,长此以往将使儿童养成厌学、欺骗等不良心理。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觉得“父母在家时经常无缘无故地惩罚我”占21.6 %,17.2 %的孩子说“我经常挨家长的打”,认为“家长常以很难堪的方式对待我”的有37.5%。我班也存在这种情形: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由于当年环境所迫,没学到什么文化知识,在外打工只能做一些笨重的体力活,因而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把孩子的读书作为走出贫困,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父母的沉重寄托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使他们厌恶学习。如:g学生,母亲不认识字,在城里做保姆;父亲小学文化,在建筑工地上打杂,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严格。有一次,该学生的成绩距优秀差3分,父母竟把他痛打了一顿;还有一次,该生数学单元测试考了第一名,回家很兴奋地告诉爸爸,他爸却没有一丝欣慰,反而说:“只考90分,还好意思说?”
另外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过分的关心而对子女行为进行过多限制和过分干涉。。而调查中有39.8 % 的孩子回答“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我会出事”,35.6%的孩子说“我觉得父母对我可能出事的担心是夸大的、过分的”,有28.2%的孩子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认为“父母常常允许我到我喜欢去的地方,而他们又不会过分担心”者仅占14.9 %。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干涉,其结果是影响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养成孩子轻视、厌恶劳动等不良作风。
(6)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失当或缺失。
因多数父母平时不在家,照管孩子的责任也就多落到了祖辈身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辈由于年龄及时代背景等原因,与孙辈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上有着更大的差异,很难在两代人之间有顺畅的、有效的沟通,而不少祖辈为减轻经济压力,还得重新又当爹又当娘,上山下田劳动之余还要从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还要干一些重体力活。而祖辈对孙辈的照管不过体现在让孩子吃饱、穿暖,少生病,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受到的实践教育、创新意识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几乎为零。方法失当,加上家务繁重,使得隔代教育几乎是失败的教育。
四、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辅导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辅导。
1.给予更多关爱。
对于那些有厌学心理的留守儿童,要用耐心与爱心去感化他们,教师要经常保持和蔼可亲的形象,从感觉上不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与老师接近。并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孩子在生活、学习上有困难时,要多给予帮助, 直至其渡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
2.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平和的心态,不与别人攀比,去除自卑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及赞扬性质的言语和欣赏的眼光,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聪明的孩子,是优秀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觉察出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同样的活泼可爱,同样的重要。
3.课内外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自家庭及其他地方获得的负面感知和情感,给孩子以大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形成向师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开展主题班队会、书法、绘画、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参加一定的课余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的快乐,也有利于厌学留守儿童逐渐消除厌学情绪。
4.经常沟通家长,教给方法。
要改变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影响,需从他们的父母入手。教师应经常了解并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总体来说,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
反映情况时,要讲究一些技巧,尽量要选学生表现良好的方面,不要把沟通变成一种诉苦的途径。即使要反映学生在校不好的表现,也不能严重化,应减低“杀伤力”,并告诉家长回家后不要因此打骂孩子。
(2)告诉家长不管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
在生活上要多了解孩子有些什么想法,比如要买什么衣服,想吃什么等等。当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只要他们学习能达到目标,就可以奖励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不能只是物质的奖赏,而且家长一定要遵守诺言。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要经常询问。如前面提到的d学生,我首先告诉他父母其实他很聪明,就是缺少父母的管束与对学习必要的关心以致于贪玩成性,影响了学习成绩及学习兴趣。希望他们以后不管怎样要经常询问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要加以必要的管束。他父母按照我所说的去做,现在该学生学习成绩有所上升,玩性也收敛许多,收到很好的成效。
(3)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①善于发现。发现是沟通的关键。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不错!”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很有主见,很了不起!” 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说教、指责,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你沟通,还能提高沟通的质量。
②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
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避免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千万不能孩子一有什么不对,就劈头盖脸地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
③讲究诚信。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我班上一位学生的妈妈因为其10岁的女儿不愿与她沟通,而在一次家长会上向我“诉苦”,我在和她以及后来和孩子谈天过程中才了解到是妈妈将女儿告诉她的小秘密,在村子的商店里摆龙门阵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同村人,结果人家常用这件事来取笑孩子,使她再也不肯对妈妈说什么了。可见,家长的“诚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④注重言传身教。家长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要及时改掉一些不良嗜好。在孩子面前不要大声吵闹甚至打架,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关键要看学习态度及进步情况。孩子学习差了,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帮助;孩子学习进步了,就要表扬和奖励。
⑤要有耐心。有些家长过于急躁,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幻想着通过一两次交流谈话,就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理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使亲子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
五、结语
在为时三个月的调查中,笔者对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了解了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情况,并找到了作为教师因应的对策。这有利于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更好的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阴影。须知要改变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师。教师直接跟留守儿童接触,一举一动都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影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厌学心理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们作为教师,以耐心、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是我们的愿望。愿通过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能使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健康的学习心理。
第四篇:外来民工子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外来民工子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王辛徐华芳邓卫红徐玲林刚蔡叶华周娟
一、课题的提出:
1、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外地人不断的涌入苏州,尤其外来民工占多数。而外地民工的增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苏州目前,除了大部分是以社会资金创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外,部分公办学校也招收外地民工子女,还开办了几所专门招收外地民工子女的公办民工子弟学校,这些为外来民工子弟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外来民工子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外来民工的自身素质低下,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一字不识。这就会造成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有的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很好得交流。同时父母长期忙于打工赚钱,流动性大,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心理状态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再者由于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斥,使得外来民工的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使得他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譬如好吃懒做、简单粗暴、弃学厌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3、学校现状:
我校目前招收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外地民工的子女,因此伴随着的行为习惯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201*年3月成立了课题组,决定从培养外来民工子弟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适合这一特殊群体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策略,确立了关于《外来民工子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涵义:
1、“外来民工子弟”是指非本地人(即流入本地工作的外地人)的子女。
2、“良好的行为”是指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自觉而持久的行为。
3、“习惯”是指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需要。
根据我校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从“一切为了学生”这一大局着眼,以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整合学校德育教育资源,优化德育教育方法,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前人对相关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求适合这一特殊群体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策略。改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促进学校班风、校风、学风的建设,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课题研究要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对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策略。
3、努力寻求并探讨适合我校校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4、通过研究,提出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工作和家庭教育服务相结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1、通过文献法,搜集整理国内外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用调查法对我校学生实际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通过行动研究法,对我校目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研究。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六、课题研究措施
1、创建一个适合外来民工子弟学习生活的文明整洁、美丽和谐的接受教育的校园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他们的行为习惯是比较差的。我们力求从外来学生的实际出发,为这些学生营造一个文明整洁、美丽和谐的学校大环境,让环境来影响他们的习惯。比如坚持天天通过电子屏幕设计内容,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环境。还有通过学校的大环境布置和班级的小环境布置,来促进他们的习惯养成。
2、组织适合民工子弟特点的丰富活动,利用活动带动习惯,对他们思想行 动进行影响。
我校准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学习机会,力争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军营,学习解放军叔叔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有利用班队活动,让学生进入社区,寻找路人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以此来不断规范和完善自己的行为。
3、在全校树立一种能不断地给外来民工家长、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起示范作用的群体形象。
我校教职员工的素质是相对比较高的,但也不会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老师的任何一个(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bsmz.net)细节都是为学生和家长所关注的,稍有不慎便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所以我们会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来进行良性影响,进而带动学生和家长的言行,从而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
4、分年级进行学科渗透,不时地规范外来民工子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懂 得课前、课上、课后该怎样做。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在各学科中都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范例,如思想品德、社会课、语文等学科。因此如何挖掘这些
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加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要做到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5、建立“民工子弟谈心室”,以心理咨询辅导,来帮助和教育民工子弟,使 他们能更健康的成长。
现代社会,由于压力、诱惑、各种污染不同往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为大家关注的大问题,我校针对这种现状适时得开设了“民工子女谈心室”,免费对全校学生开放,解决了很多学生包括外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全校学生心灵无疑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使他们能较好的心无旁骛的学习。
6、努力创办好外来民工家庭和学校,社区和学校、社区和家庭的“三角形” 关系网,起到群体协作,共同教育的作用。
我们将对家长会的形式做进一步的研究,获取最好的沟通方式,以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另外也经常与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发挥好社区的帮教功能,以取得社会力量的配合。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构建一个适合外来民工子弟的民主、平等、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正面教育为主,积极开展开放、民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老师以赏识的心态对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多给学生以表扬,使学生时常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研究时间为201*、2到201*、6一年半的时间。
第一阶段(201*、2—201*、3)课题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1*、3—201*、3)课题实验阶段。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理论、借鉴中外科学经验、外出学习,进行实践。
第三阶段(201*、1—201*、6)实施总结阶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写出书面报告。
八、成果形式:
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东湖小学
201*、3、26
第五篇: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
张雄
摘要:
关键词:厌学心理解决办法
提要: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普古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在秀丽的水乡风光之外,最具魅力的还是她散发着淡淡幽香的韵,这种韵味是和她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分不开的。普古有幸保全了更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依存,弥足珍贵。美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所谓
校园文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学校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审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可以起到开发智力、道德感化和人生导向等作用。健康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是学校形成良好校风,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阵地。审美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利用古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学校美育教育,将她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创造美的环境,展现美的人格和追求美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的德育管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人生观和人格的形成,成为真正意识上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三、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师带头学习做榜样
五、改变理念
六、改变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钮小华空气养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诠释
2、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3、崔其升学校管理与课程改革
公文素材库推荐其他精彩内容:揭秘孩子厌学心理
青少年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心理专家谈厌学心理
暑期实践总结报告-外来务工子弟素质教育探讨
厌学儿童心理咨询案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