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总结
本文作者:清冽 好范文原创投稿
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总结
**区水利局
201*年,我区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人湖和谐为目标,湖泊管理与保护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完成了湖泊管理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造浓湖泊管
理保护氛围
我们紧紧围绕“维护湖区生态健康,人湖和谐共处”宣传主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宣传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宣传计划,做到阶段性宣传与长期性宣传相结合,与案例宣传相结合,营造湖泊管理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具体主要措施:一是阶段性宣传,结合“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在漕运广场设置大型拱门宣传标语及水法规咨询台,接受群众咨询200多人次。二是长期性宣传,建立固定湖泊宣传阵地, 在沿湖堤防上设立了20处(块)永久性的湖泊保护宣传标牌。三是大力宣传已查处的严百圩等实际案例,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全社会对参与维护水利工程的认识有了提高,特别是沿湖周边干群的湖泊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二、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湖泊管理网络
近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进一步建立健全湖泊管理组织网络,夯实工作基础,做到了四个到位。
一是管理组织到位,进一步明确了湖泊管理——局、所、站三级管理网络,充实湖泊管理站专职湖泊管理人员10人,加强了一线巡查力量,提高了巡查效率。二是方案制度到位,根据《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和《江苏省湖泊巡查指导意见(试行)》,制定了《白马湖湖泊管理巡查方案(试行)》,规范了工作内容,并相应编制了各湖泊管理岗位的责任制,落实湖泊管理人员奖惩措施。三是管理保障到位,湖泊管理巡查人员配备了巡查交通工具和电脑、gps等现代化装备,湖泊管理站落实了办公场所,管理阵地前移。及时下达湖泊管理经费,重点保障一线巡查经费。四是沟通协调到位,工作中加强与涉湖相关部门及乡镇沟通交流,积极参加省属湖泊管理机构及市局召开的各类湖泊管理工作会议,并谋划参照区“河长制”管理模式创新湖泊管理机制,为建立区湖泊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准备。
三、常抓不懈,加大湖泊日常管理保护力度
根据《江苏省湖泊巡查指导意见》的要求及我局制定的相应湖泊巡查方案,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原则切实开展湖泊巡查工作,及时了解湖泊情况,维护湖泊健康生命,保障湖泊功能的有效发挥。
日常工作中我们严格实行湖泊管理站、河道湖泊管理所、区水利局三级巡查制度,确保湖泊管理工作正常开展。河道湖泊管理所及各湖泊管理站每月巡查不少于4次,区水利局单独组织或会同湖泊管理所督查、巡查每月不少于1次,并对巡查情况及时通报。各级巡查人员在巡查中到边、到点、到沿,对巡查中发现的从事不符合湖泊保护规划、湖泊功能区划要求的活动,未经批准的涉湖建设项目等违反水法规行为做到一经发现立即制止,当场记录(拍照)、及时汇报,务求将违法(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及个别无视管理、不听劝阻的,及时上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联合行动进行查处。
今年5月上旬**镇严百村擅自加宽里下河湖荡严百圩(省水利厅批准开发圩)堤防,在市水利局及泰州引江河管理处领导的直接支持、指导下,我局立即会同区防办、区水政大队及区河道湖泊管理所到现场处理,并责成**镇政府组织人力、机械对严百圩堤防进行清障,期间我局又多次组织人员到现场督查,至6月底该处圩堤已全面恢复到位,通过这一事件的处理,既提升了水利部门的形象,鼓舞了湖泊管理人员的士气,又做了一次湖泊管理实例宣传,提高了沿湖群众的湖泊保护意识,有利于湖泊管理与保护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
范集镇李许村擅自加高圩堤会办意见已报省湖泊管理机构转呈省水政总队。
四、认真落实,完成各项突击性工作任务
一是区水政大队会同河湖所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对白马湖开发利用及水面占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与湖泊占用单位(人员)逐一进行了沟通,实地了解了相关情况,并进行了认真的登记,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此项工作。
二是以湖泊资料整编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湖泊管理资料档案。10月底,我们在省属湖泊管理机构、市水利局及市中运河管理处的指导下,组织了局工管科及河湖所相关人员全力投入资料整编工作,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工作职责。工作实施中,我们首先是跑现场,对湖区的圩子数量、位置、圩堤、涉湖涵闸泵站等湖泊情况逐一过堂,取得了第一手的数据;其次做好内业,根据前期踏勘结果,对照湖泊资料整编格式要求,进行数据汇总、分类填列,按期完成了资料整编任务。
三是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里下河湖泊保护范围勘界设桩工作。勘界设桩是湖泊
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今后湖泊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我局对此高度重视,专题召开了有涉湖乡镇分管领导和水利站长参加的里下河湖泊保护范围勘界设桩工作动员会,并抽调专职人员,全力配合、全程参与, 11月初我区境内的64处桩点已全部埋设完毕,圆满的完成了此项工作。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我
区湖泊管理我们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及具体工作,但还存在一定薄弱环节。一是受湖区围垦、围网等人为活动影响,蓄排能力有所下降。二是管理与保护尚未形成合力,体制需进一步健全完善。三是我区湖泊湖荡水面、堤防(含穿堤建筑物)权属不明确。特别是水面大多已由沿线村组承包给个人圈圩养殖,管理难度大。建议省厅在今年勘界设桩工作的基础上,明确湖荡水域、堤防所有权为水利部门所有,并恢复对湖泊水面养殖征收水产水费。四是湖泊管理经费不足,建议上级逐步加大经费补助额度。
201*年我们将继续加强湖泊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深入开展,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巡查管理,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使我区的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〇一四年一月七日
第二篇:无锡市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意见
无锡市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意见
我市境内湖泊众多,面积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共有14个,其中省管湖泊5个,市管湖泊1个,宜兴市管湖泊8个。为切实维护湖泊健康生命,201*年8月20日省人大颁布了《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认真贯彻《条例》内容,依法加强对湖泊的管理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就加强我市湖泊管理和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湖泊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调蓄洪水、供给水资源、维护生态多样性、净化水质、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开发利用湖泊资源时,忽视了对湖泊的管理和保护,导致湖泊管理职责不明、投入不足,湖泊堤防及水工建筑物等老化失修,湖泊污染、非法圈圩、湖底淤积、过渡养殖等问题严重,湖泊功能效益不断下降。加强湖泊的管理与保护,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水和谐治水思路的迫切要求,是依法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强化水利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而且事关防洪安全、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与可持续利用、水环境的有效保护,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现代化建设 1
的发展大局。各地各单位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湖泊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意识,真正把湖泊管理和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维护湖泊的健康生命。
二、抓好湖泊管理与保护基础工作
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涉及到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内容,结合当前湖泊的管理和保护实际,抓好湖泊管理和保护各项基础工作,是全面深入开展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积极开展湖泊管理与保护的宣传。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切实提高全民湖泊保护意识。要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水法宣传进社区”等活动平台,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介媒体广泛宣传湖泊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贯彻实施《条例》、《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江苏省省管湖泊保护规划》及本行政区域内湖泊保护规划的自觉性。
(二)组织开展湖泊管理与保护业务知识及湖泊保护规划的学习培训。湖泊管理与保护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理念新,涉及学科多、部门多,各地要及时组织湖泊管理人员系统学习湖泊管理与保护相关法规及业务知识,每年应举办不少于一期的专题培训班,提高管理单位和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湖泊现状调查、资料整编及湖泊地理信息
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各地要巩固湖泊现状调查工作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摸清所管辖湖泊现状,五里湖及宜兴市8个湖泊的资料整编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要按照《江苏省湖泊资料整编总体工作大纲》(苏水管[201*]136号)的要求,组织力量全面梳理完善,尽快完成全市湖泊资料整编及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为湖泊管理与保护科学决策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四)组织开展市管湖泊保护范围勘界定桩工作。湖泊保护范围勘界和定桩工作是湖泊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按省厅印发的《省管湖泊保护范围勘界设桩工作意见》,我市于201*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5个省管湖泊的勘界设桩工作。当前我市要着手开展市管、宜兴市管湖泊勘界设桩工作,各地各单位要组织精干人员,积极开展前期工作的调研,制定切实可行实施计划,抓紧完成市管湖泊勘界设桩工作。
三、加强沿湖堤防等涉湖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
湖泊堤防与控制建筑物是实现湖泊洪水调蓄、水资源供给等综合功能的基础和条件。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对湖泊工程的管理,认真做好湖泊工程的检查、观测、维修、养护、加固改造和控制运用工作;建立健全湖泊工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管理各项工作的规程与规章,规范各项管理行为;要加强湖泊工程管理单位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管理和经济管理,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四、切实加强湖泊功能区的管理和保护
各地各单位要制订落实湖泊保护规划中湖泊各项功能区的管理与保护的措施,严格按照湖泊保护规划要求,积极开展湖泊重要功能区保护范围的标识工作。要在湖泊保护范围内根据不同功能区及其保护重要性设立相应的保护范围标识,重点做好行水通道保护范围、饮用水源地及取水口保护范围、渔业资源繁保区、湖泊禁采区保护范围等的标识工作,加强对湖泊蓄洪、行水通道、供水及饮用水源、生态环境等功能的管理和保护。
五、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
要按照法规和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规范湖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进一步规范涉湖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并加强已许可事项的后续管理。对涉湖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要主动上门做好业主单位的宣传和服务工作,配合做好行政许可相关工作。建设项目许可后要及时同业主单位签订施工等相关协议,收取行政规费,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巡查检查,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对项目涉水部分的验收。对未经审批、违法建设的项目工程要依法给予严肃查处。
六、强化湖泊巡查与执法工作
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湖泊巡查监督工作,联合水政执法部门一起,做好湖泊巡查和执法工作。要严格按照《江苏省湖泊巡查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落实巡查责任、巡查人员、巡查制度和巡查方案。巡查方案应包括巡查范围、项目内容、方式 、路线、记录表式与内容和巡查人员要求等。巡查方案要做到“一湖
一案”,具体巡查方案要报我局备案。湖泊具体管理单位巡查次数每周不少于1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抽查每月不少于1次。要建立湖泊巡查工作台帐,完整记录湖泊巡查工作情况。各地各单位湖泊巡查月报(含报表和文字报告两部分)于每月25日前报我局。
七、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湖泊管理和保护工作
湖泊保护与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责任重,难度大,各地各单位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把它作为水利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实抓好。各市(县)、区水利农机局及各湖泊管理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职能部门 (机构)具体抓,按照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各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落实湖泊管理机构;要组织协调相关执法机构开展联合执法工作,协同各方力量,形成管理合力,实现对湖泊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的目标;要建立健全奖惩考核机制,对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管理工作中发生重大失误的单位要予以通报。要积极争取湖泊管理的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专项经费,确保湖泊保护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第三篇:浅析苏州市湖泊保护与管理
浅析苏州市湖泊保护与管理
梅新敏陈习庆(苏州市水利局)
【摘要】:湖泊是苏州市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苏州市河湖水系的生态平衡。文章分析比较了国内外湖泊保护、治理方面的先进措施,并针对苏州市湖泊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苏州市;湖泊保护;管理
1 绪论
苏州市湖泊资源非常丰富,苏州的阳澄淀泖(含滨湖)区范围内共有60个面积大于0.5 km2湖泊,这些湖泊总面积为310.73 km2。湖泊是苏州市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加剧、湖泊萎缩、湖泊水质日益恶化。
众所周知,江河湖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遭到破坏都将危及整个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保护子系统的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整个系统的生态安全,湖泊在维系整个系统总体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苏州市湖泊的生态环境现状,对目前仍然具有良性生态结构的湖泊应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正在受到破坏、威胁或生态系统结构呈现退化趋势的湖泊应得到有效的治理;生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破坏的湖泊湿地系统应得到切实的恢复和重建。对湖泊进行保护、治理和管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 国内外湖泊保护和管理对策措施
2.1 国内湖泊保护和管理对策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湖泊陆续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污染、湖泊萎缩与剧减、湖水咸化等四大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各界人士的关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国各地主管部门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湖泊保护、治理以及管理措施,以解决湖泊的环境问题,使湖泊资源实现持续利用。
2.1.1 滇池综合治理
滇池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三湖”之一,位于**市城区西南面,是**市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主要水源,滇池水质对**市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随着湖泊周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灌溉水直接排入滇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日趋严重。为防止滇池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云南省采取了以下综合措施:1)加强水源区保护工作,1989年颁布了《**市松华坝保护区管理规定》,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内采取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并且对保护区内的工业污染源采取关、停、转、迁措施,禁止保护区内建设污染企业;2)开展全面系统的科研工作,摸清滇池污染情况;3)制定《滇池保护条例》,依法保护滇池;4)对滇池进行综合治理,包括点源治理、面源治理、内源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四大工程;5)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市民环境意识。滇池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滇池的水生态环境仍在遭到一定程度的恶化,滇池的污染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1]。
2.1.2太湖综合治理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也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水体,近年来太湖的水生态系统受到很大冲击、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太湖湖体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治理成为
当务之急[2]。太湖治理的主要措施有:1)太湖重污染区底泥的生态疏浚,减少底泥释放二次污染;2)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太湖典型富营养化水域,利用生物吸收、降解,继而富集营养盐,净化水质;3)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4)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水生植被,实现长效生态管理和调控。5)生态渔业工程,有效控制过度养殖,恢复湖泊生态良性循环;6)藻类采集和资源化再利用;7)强化流域管理、通过水力调控改善湖体水动力[3]。经过多年治理,太湖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然而太湖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还要走很长的路。
2.2 国外湖泊保护和管理对策措施
目前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湖泊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国家对湖泊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是京都、大阪和神户地区的生活和工业水源,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琵琶湖也出现了自然环境、生态水循环恶化的情况,为保护琵琶湖水质,使其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主要思路可概括为20个字:源水培育、湖水治理、生态建设、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具体措施为:1)森林为琵琶湖水的发源地,通过造林、育林、砂防、治山等措施来保护森林,以确保琵琶湖水源水量充足、稳定;2)外源截留,内源治理,改善湖区水质;3)保护湖心水域的生物生存环境,回复湖边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息空间,最终恢复全流域的生态系统;4)政府总体规划,民众积极参与。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后,琵琶湖最终成为具有自循环功能的生态湖泊[4]。澳大利亚湖泊富营养化现象也非常严重,为控制湖泊的富营养化,澳大利亚采取了下列措施:采取工程和管理措施减少进入水体的营养物数量,通过调节河流流量、水库管理以及化学措施来控制水华的发生;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包括污染物的定量计算与预测、磷浓度与水华发生的关系、污染物消减的方法和管理策略等,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湖泊[5]。
3 苏州市湖泊保护
3.1湖泊功能概述
湖泊除具有调蓄功能外,还具有供水、养殖、景观、航运等功能。苏州市阳澄淀泖(含滨湖)区内的60个湖泊都是综合性功能湖泊,按其功能现状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供水型湖泊,如阳澄湖、澄湖、尚湖、傀儡湖、同里湖、下淹湖等湖泊;第二类养殖型湖泊,如阳澄湖、澄湖、昆承湖、金鸡湖、独墅湖、漕湖、九里湖、巴城湖、白砚湖等湖泊;第三类为景观型湖泊,如金鸡湖、独墅湖、尚湖、石湖、同里湖、春申湖、沙湖等湖泊;第四类为航运型湖泊,如九里湖、白砚湖、钁底潭、急水荡、漕湖、昆承湖、巴城湖等湖泊。苏州市将对不同功能类型湖泊采取不同的保护、治理及管理措施,目前《苏州市湖泊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之中,预计将在近期内完成,将对苏州市的湖泊保护起指导作用。
3.2 苏州市部分湖泊保护现行措施
为了改善区(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首页:www.bsmz.net3/s,湖口最大出流量平均为15700m3/s,鄱阳湖对五河等区间洪水多年平均削减洪峰流量14700m3/s,多年平均削减百分比为48.3%。长江干流鄱阳湖口以上总入流多年平均为75300m3/s,湖口以下最大出流量多年平均为59850m3/s,鄱阳湖多年平均削减量为15400m3/s,平均削减百分比20.5%。
第二,鄱阳湖丰富的水土资源为长江水资源的有效调节提供了重要支撑。鄱阳湖水资源丰富,其流域面积仅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但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436亿m3,占长江流域径流量的15.5%。湖区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为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作为水源涵养区,鄱阳湖每年的枯水季节平均可为长江下游补充约60亿m3的清洁淡水,无论对下游长江航运、还是城市供水、南水北调(东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鄱阳湖不仅对发挥长江水资源优势、缓解长江下游经济发达省市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鄱阳湖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是长江流域物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水陆交替的独特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物种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珍稀濒危物种多。作为国际迁徙性珍稀候鸟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鄱阳湖有白鹤、黑鹳等10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13种世界濒危鸟类,15种鸟类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水鸟名录。鄱阳湖还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白鱀豚、白鲟和中华鲟,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至201*年,鄱阳湖区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33个,总面积22.4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6.82万公顷。鄱阳湖蕴藏的珍贵物种基因以及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淡水湿地乃至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尽管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湿地面积萎缩,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呈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但仍基本保留了天然湿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鄱阳湖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鄱阳湖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目前鄱阳湖地区已初步形成由防洪、治涝、灌溉、供水、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程组成的水利工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投入明显不足等原因,鄱阳湖区域水利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剧。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年际变化规律影响,长江
流域极端天气频繁,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正在日益显现。进入201*年以来,鄱阳湖频繁出现较枯水位,湖口站201*年8~11月和201*年5~6月均出现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枯水位。由于上游来水减少,湖水外泄加快,导致湖区水位、水质、湿地面积大幅度下降。同时,随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鄱阳湖生态系统的人为影响也在不断加大。由于水库拦
蓄等多种原因,长江上游来沙量明显减少,加之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水沙条件发生变化,长江中下游河道在一定时期内将发生沿程冲刷,河道蓄泄关系将随之发生变化。长江干流、鄱阳湖五河水沙条件的变化都将会引起江湖关系的连锁反应,影响到江湖、河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江湖蓄泄能力、水生生物多样性、湿地功能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二是洪涝灾害仍然是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鄱阳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617mm,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降雨一般集中在3~6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7.2%,极易导致五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而在7~9月,随着长江水位的上涨,鄱阳湖又会出现年最高洪水位,威胁湖区防洪安全。目前,鄱阳湖区圩堤建设标准偏低,蓄滞洪区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不足,城镇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病险水库水闸多,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完善,防洪能力还比较低,洪涝灾害依然是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是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鄱阳湖地区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鄱阳湖水位变幅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难度大,加上已建工程调蓄能力不足等原因,工程性缺水明显,农田灌溉保证率低。湖区伏秋连旱现象频繁,枯水位持续时间长,对滨湖尾闾地区230万人饮水和300多万亩农田灌溉造成较大困难,特别是近年来鄱阳湖枯水位连创新低,且持续时间不断延长,严重影响了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用水安全。
四是水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排污总量不断增加,鄱阳湖水质逐年下降。上世纪90年代,湖区ⅰ、ⅱ类水占80%以上。而进入201*年后,水质呈下降趋势。随着湖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和延长,导致湖泊水面缩小,洲滩提前显露,湿地与洲滩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鸟栖息地和水生动植物产品等的生态服务功能不断衰退,水生生物资源逐年退化。此外,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呈回升态势,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鄱阳湖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严重威胁。
五是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鄱阳湖区围湖造地、滩地植树、非法采砂等侵占河道、影响行洪、破坏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洪水管理制度、防洪减灾综合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一些地区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预防监督机制尚待健全。此外,水利工程管理薄弱,水利改革尚不到位,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确立,节水意识淡薄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构建生态鄱阳湖的思路与对策
鄱阳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未受严重污染的清水湖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目前鄱阳湖区存在洪涝灾害频繁、土壤侵蚀和淤积严重、周边面源和点源污染加剧、湿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与工业用地扩展、血吸虫病传播加剧等问题。作为维护健康长江的重点区域,新时期鄱阳湖水利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是开发不足与保护压力加大并存,最主要的任务是加快鄱阳湖综合治理与保护,最根本的要求是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平衡总体与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让鄱阳湖永远造福人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维护鄱阳湖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妥善处理好人与水、人与湖泊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建立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满足区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的需水要求;建立安全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满足人们享有舒适的生存环境需求;建立高效的水管理体系,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率先在全省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务一体化。通过“四大体系”建设,确保湖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加快峡江、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加快实施康山、珠湖、黄湖和方洲斜塘等蓄滞洪区的建设;继续实施鄱阳湖第六个单项工程和五河重点河段治理。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鄱阳湖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新建蓄水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改善城镇供水条件;以大、中型灌区建设为重点,统筹兼顾小型灌区建设,全面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灌溉水利用系数逐步提高到0.65;推进节水示范工程建设,着力实施大中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解决现有因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及近年来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以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功能区区划为基础,以保障饮水安全、用水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维护好生态环境。要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良性互动,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要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为重点,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具体任务包括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构建生态廊道等。通过大力加强鄱阳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
着力强化水土资源管理。按照水质要求和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实行水域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河湖水质。禁止洲滩围垦,推进退耕还滩,恢复洲滩植被。强化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执行生态下泄水量。重点建设水质水量监测站点,完善河湖监督监测网络,有效监测河湖水量、水质变化。坚持以环境改造灭螺为主的水利灭螺方针,按照“疫区优先治水,治水结合灭螺”的原则,实施疫区河湖综合治理、灌区改造等水利灭螺措施。采取综合治理等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拦沙效益70%以上。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基本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充分发挥上游水库的综合调度作用。要从流域整体角度,进一步发挥长江三峡及以上控制性水库、鄱阳湖五河水库的联合调度作用。一是从发挥防洪作用出发,进一步加强对长江上游水库群特别是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和对策的研究,开展长江三峡及以上控制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二要探讨径流调节作用,研究水库满足中下游供水与灌溉、航运、生态要求的联合运行原则、方法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峡等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和五河水库对鄱阳湖的累积影响。三要研究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和五河水库在鄱阳湖遭遇特大干旱、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联合调度作用,制订上游水库的应急调度方案。
努力推进水利发展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对水利事业的投资主渠道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同时,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治理开发和保护鄱阳湖的积极性,拓展社会投入渠道,努力构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树立水资源有价和有偿使用的理念,建立水资源开发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补偿机制,完善水资源保护税费政策,建立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补偿机制,并积极探索其他融资渠道。结合鄱阳湖开发与保护的实际,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切实履行好相关法规规定的各项管理职责,积极探索综合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科学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解决鄱阳湖区一系列的水问题,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设想由来已久,在持续几十年的研究论证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由单一考虑经济目标逐步向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转变,由单一考虑本地区的利弊得失逐步向统筹兼顾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转变,实现了由“调枯控洪”向“调枯畅洪”的重大转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要求,进一步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论证工程的作用和影响。要坚持以保护鄱阳湖水域和湿地为重点,使越冬候鸟不减少、湖区水质不下降、血吸虫病不扩散、湿地功能不衰退的原则,进一步深入开展工程建设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珍稀候鸟、珍稀水生动物、水体富有营养化等的影响和保护对策措施研究,为进一步论证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是长江洪水的重要调蓄区,是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同时也是国家中部崛起和江西发展的推进区。当前,随着三峡工程的即将全面竣工,长江以防洪为主的“治江三阶段”任务基本付诸实施,长江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指导,以新时期治江思路为基础,提出了新时期长江水利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思想、目标、步骤、重点、举措和近期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把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突出任务。维护健康长江、构建生态鄱阳湖不仅是本流域及区域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需要。
第五篇:黄石湖泊的保护与城市的健康发展
黄石湖泊的保护与城市的健康发展
1005班王玄201*1010201*4
滚滚长江,飞流直下,特意在鄂东段迂回汇聚成弧状,深情地张开双臂,托起举世闻名的“中华矿冶之都”——黄石这颗璀璨的“江南矿冶明珠”。近年来,黄石人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和谐的生态宜居环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个“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的生态园林卫生城市——黄石,正以其独特的活力和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昨日上午,记者在市水利水产局了解到,我市今年将启动磁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金额达14.13亿元。首先启动的是磁湖江湖连通与湖泊清淤及污泥处理处置工程,总投资4.46亿元,施工期为3年,本年度完成投资1.5亿元。 据了解,磁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主要措施除了有江湖连通、湖泊清淤外,还包括河岸植被修复、污水截留、人工湿地以及建设植物浮床、投放微生物菌剂、人工水草等综合措施。 作为一个老的重工业城市,黄石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湖泊污染。在黄石,湖泊共有 258 条,水资源总量达 42.43 亿立方米,以磁湖、青山湖,大冶湖、保安湖等主要湖泊为主,构成了黄石密密麻麻的湖泊体系。湖泊的形成总体上是由长江的活动 造就,所以黄石的湖泊与长江的联系叫其他地区的湖泊更为紧密。黄石湖泊污染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重工业污染,这也是黄石这样的重工业城市所无法避免的顽疾。这里有全国排名前三的华新水泥, “十强特种钢材生产基地” 大冶特钢,占湖北产量 87%的铁山铁矿,56%的大冶铜矿。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发展重工业企业的动力。黄石也没有让湖北失望,新中国第一个现代钢铁公司“汉冶萍”钢铁公司就是其工业历史的最好例证。重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黄石经济的腾飞,也留下了众多的污染。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使昔日美丽的湖泊改变了其原有的面貌。
早在201*年,黄石市政府就颁布了黄石湖泊治理的规划方案和十点意见,启动了再照青山绿水的项目。 每一个黄石人正满怀激情的为美丽城市的创建出上自己的一份力。近期,国家发改委下达利用亚行贷款 201*—201* 年备选项目规划,黄石市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被纳入该备选项目规划。主要对黄石市磁湖、青
山湖、青港湖三个湖泊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内容包括管网及污染源普查工程、污水截污工程、湖体清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污泥 处置工程、机构能力建设等6个子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恢复黄石市自然水系的循环,并清除湖泊污染物,增大蓄洪能力。它的实施将在湖泊治理方面为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样 板。该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4亿元,其中借用亚行贷款约1亿美元。由此拉开了黄石湖泊治理的新局面。
经过黄石人民多年的努力, 如今的黄石已近再现了当年的青山绿水, 湖泊的治理效果显著。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黄石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