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6 07:08:59 | 移动端: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第一篇: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部门精心组织,涉农部门的通力合作,找准工作切入点,紧紧围绕我县产业培植情况、农民的实际需求、科普辅导员的科普素质和实践能力,加强科普教育,推进科普宣传工作,致使农民能熟练地掌握当地产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农业

实用技术,实现农民依靠科技增收。现将201*年11月至201*年科普宣传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法律法规宣传。(1)为了加强科技服务农村,技术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推进科技法规宣传进度,于201*年1月20—22日由县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农业、畜牧、卫生局等14个部门,分别在牛孔乡、骑马坝乡开展了声势浩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这次活动共发放各种资料刊物201*0余份(册),解答各种技术、法规咨询640多人次,举办农村使用技术讲座2场,受训群众320人次。(2)4月26日知识产权宣传周,利用当地街天,组织县司法局、县文体局、县商务局等8家单位,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3)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201*年科技宣传活动周于5月24日当地民族街天联合县科协、县地震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县610办等12个部门,围绕我县产业培植特点、农民春耕防病工作,设置农业病虫害、科学种植、养殖等12个咨询点,咨询750人次,内容包括八角修剪技术、科学养猪和水稻稻飞虱防治技术等。宣传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规、条例760份,放发石斛种植技术、茶叶采摘技术、快速养猪法、猪蓝耳病防控等科学种植、养殖资料17000份(册)。i四是结合我县基本县情和民族分布特点深入村寨广泛宣传远离毒品、珍爱生命、预防艾滋、反对邪教幸福安康、地震自救基本常识、植物疫病检测等内容展榜128块(幅)。同时为了加大科技活动周宣传效果和宣传面,进一步扩大宣传周活动的社会影响,利用2台电视机宣传“科技在我身边”、科学养殖等光碟5盘,利用地方有线电视台继续宣传三天。通过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了全县公众法律法规意识,加强了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了抵御境外腐朽思想和社会各种邪教活动的能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和边疆巩固。

二、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农村科普辅导员的辅导能力,强化他们宣传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达到宣传法规、科学技术的实际效果。一是邀请华中农大倪德江博士、中科院陈又清博士及地方专家,组织召集我县村级科普辅导员培训2期92人,培训内容包括茶叶、八角、紫胶、胡椒、蔬菜、中药材、橡胶、草果、科学养殖、科学使用农药、稻田养鱼;二是紧紧围绕我县茶叶产业管理粗放、面积增长农民不增收的实际问题,组织当地茶叶种植大户、加工经营大户48人到普洱市思茅县、江城县实地考察茶叶管理和加工技术。经过外地学习考察,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了产业管理技术的作要性,激发了他们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三是选送9名农村青年到成都种业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学习;另送9名农村青年到建水和源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学习蔬菜栽培技术,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成为地方种菜能手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建立科普基地工作。

为了克服农民接受科技知识能力弱,不会用笔记录系统培训内容,容易忘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巩固农民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强化理论与实地参观、学习有机结合,培养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达到学科技、宣传科普的真正效果,结合我县产业培植的重点,建立宣传科普基地1个,茶叶栽培及管理培训基地600亩。通过建立科普基地,为探索、发展和推进我县茶叶协会模式做出了先河,为传统产业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工作做出了前期典范。

四、科普宣传存在的困难

1、农民文化底子程度不等,接受能力强弱不一,宣传效果达不到上级业务部门要求的目的。

2、农民传统农耕意识浓,受刀耕火种农作模式积淀深,宣传科普知识工作带来被动现象。

3、经费困难,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工作量压力增大,很难程度上满足农民日夜不断需要的技术要求。

**县科学技术局

201*年11月2日

第二篇:市科学技术局工作总结

市科学技术局工作总结

xxxx年,衢州市科技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悉心指导下,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我市“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和科学跨越”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市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考核先进市称号,连续六年获此殊荣。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服务意识为着眼点,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一)加强市县科技工作联动。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对全年重点科技工作进行部署。全市各地科技工作亮点纷呈:柯城区启动了专家工作站建设,柔性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30人次;衢江区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和各类创新载体14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龙游县启动省级特种纸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建工作,该平台已被列为省重点培育对象;江山市围绕省科技强市、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和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三项创建,成功创建了省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市;常山县申报国家创新基金取得历史性突破,有两个项目首次获得资助;开化县大力优化创新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业高新的若干意见》,高新技术领域单个项目最高补助200万元。

(二)深化科技考核与宣传工作。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被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综合考核。完成xxxx——xxxx年度全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考核,我市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浓厚各级各部门合力抓科技工作的氛围。开展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和“4.26”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特别是第九届科工会期间,邀请了新华社、科技日报、浙江日报等20多家省内外主流媒体参加,进行了会前会中会后一个月的宣传,报道我市自主创新、产业转型、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典型和成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促调。开展“深化作风建设暨服务提升年”活动,全局干部分为7个小组,共挂联100家市本级重点联系企业,采取多项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一是加强宣传,在《衢州日报》刊登一个整版,向全市经济主体广泛宣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型企业的申报认定条件、办理程序;二是提升服务,组织力量编写《科技服务简明手册》,汇总科技计划、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和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项目的申报办法;三是建立平台,整合网上技术市场、工业110及科技信箱,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经济主体提供更及时、更有效、更便捷的科技信息服务,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网上科工会”。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我市还出资1000万元参股组建浙江科技金融服务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二、以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一)成功举办第九届科工会。按照“规模小型化、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活动经常化、成果实效化”的要求,第九届科工会专门聚焦新材料产业,举办了开幕式、成果展示与对接洽谈、专家企业行、新材料高层次紧缺人才洽谈会、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新材料发展趋势报告会、科技金融与创业投资报告会等七大活动,邀请了来自中科院系统、浙江大学等国内37所知名高校院所的16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提供最新科研成果和可供合作项目300多项,全市500多家企业1000多人参加对接洽谈。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签约项目130多个(其中国共产党建创新载体8个),合同金额8000多万元。

(二)稳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在外出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和多次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衢州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方案,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目标要求,突出科技优势,体现衢州特色,服务我市主导产业,以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单位,与浙江大学科技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两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共建。xxxx年9月,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在衢州建立省级大学科技园。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科工会开幕式上,浙江大学科技园衢州分园、浙江国家大学科技园衢州分园和衢州省级大学科技园正式挂牌。

(三)加快氟硅技术研究院发展。在省科技厅、省编委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衢州氟硅技术研究院顺利升格为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并建立了我市首家院士工作站。完成二期科学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和安装调试、三期试验中心的方案设计,与跨国公司罗地亚共建了衢州氟化工联合研发中心,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共建了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了纯度up级电子化学品氢氟酸技术开发等项目,为企业开展专业咨询和产品原料的分析测试服务400余次,在氟硅生产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氟硅新材料检测中心。

(四)积极推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全年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浙江开关厂、江山化工和捷马化工建立的研发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浙江开关厂企业研究院被列为省级企业研究院建设计划。全年新增市级创新载体5家、省级4家。继续实施“创业素质工程”,举办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班和专题讲座10期。会同市委人才办做好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的落地和服务跟踪等工作,配合市委组织部和人力社保局做好“115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考核和日常管理。

三、以项目实施和科技型企业培育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积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0项、国家火炬计划6项、星火计划8项,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6项、省公益科技计划7项、省重大科技专项5项、厅市会商项目2项、开发省级新产品56个。全市获得上级科技经费3623万元。组织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进行验收,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8项,安排科技项目经费2440万元。

(二)进一步深化厅市会商制度。举行了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第二次厅市工作会商,全面推进我市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的“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和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高值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两个项目列入厅市会商专项资助,资助金额分别为170万元和260万元。

(三)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全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创新型示范企业4家、省专利示范企业6家、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1家。新认定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1家。

四、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导向,加快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开展知识产权宣讲培训。承办了全省专利行政执法培训班,全省120多名专利系统执法人员参加培训。举办xxxx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宣传巡回演讲”衢州专场报告会,组织各县(市、区)开展知识产权进社区、进企业宣传活动,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10期。特别是首次举办了“衢州市专利成果展”,全市22家企业带来了24个专利项目,较好地展现了我市新材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专利技术成果。

(二)强化专利行政执法与保护。一是开展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制订了《衢州市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市累计检查专业市场55个,检查产品6000多件。二是健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与市公安局签订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专项行动联动协议书,就案件移送程序、召开联席会议等作了议定。三是组织开展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江山市左邻右舍便利商店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浙江万众商贸公司获得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项目经费补助。

(三)认真落实专利资助政策。全市共对xxxx年获得的989项授权专利、7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个软件产品,以及4项专利产业化项目和1项引进专利实行了专项资助,资助184万元。全市专利申请量1945件,授权量1522件,同比分别增长23.8%和9.1%;发明专利授权量93件,同比增长55%。

五、以科技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强农业与社会领域科技创新

(一)抓好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11项,“竹黄、金针菇珍稀食药菌资源开发关键技术中试及产品加工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获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1名、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4名。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常山县“油茶产业提升工程”新一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已列入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衢江区“衢州椪柑产业提升科技示范及推广”项目通过验收。

(二)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省第九批省科技特派员、第四批市科技特派员和各县(市、区)科技特派员93人均已按要求派驻各乡镇基层开展工作。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优势,创新服务方式,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据统计,xxxx年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96个,共推广新技术72项,引进新品种11个,建立基地6000余亩,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56期,发放科普资料10000余份。

(三)继续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进行筛选,向6个单位的工程建设项目发放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通知书。完成大型水库地震安全工程调查工作,并及时上报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组织开展了“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地震应急逃生避险演练和科普讲座等活动,并在全省率先完成防震减灾“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四)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根据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求,督促江山市淤头镇、开化县华埠镇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指导江山市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果。有3个项目被列入xxxx年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重大科技项目。

六、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石,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一)加强日常学习和教育。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继续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制定了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干部(党员)年度学习计划,召开40余次“学习会”和4次全市科技系统工作例会,深入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重要会议精神,组织向“最美教师”学习,争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衢州人,不断提高科技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由我局选送的两个节目分别获得全省科技系统纪念建党90周年晚会二等奖和三等奖,展示了我市科技系统热情踊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加强廉政和效能建设。学习换届纪律和廉政准则,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制定下发《关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局机关全体干部和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开展廉政风险点自查,绘制权利运行流程图11个,查找廉政风险点227个,制定防范措施126条,做到廉政风险防控全覆盖。热情接待群众来访,正确处理群众诉求,做好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答复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共办理群众诉求30件,其中咨询5件、建议23件、其他2件,均按时答复。

xxxx年,全市科技系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和任务,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距离市委、市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要求,我市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科技经费投入还不能满足创新的需求等,这些问题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xxxx年工作思路

xxxx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市加快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的关键一年,我市科技工作要坚持以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为指导,紧紧围绕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年度建设目标,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建设“两地三城”、支撑“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工作:

一、加快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一)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创新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政策环境,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同时,坚持重心下移,积极开展创新型乡镇建设,推动科技工作向乡镇延伸。

(二)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园区,支持市高新园区做好以升促建工作,完善现代产业、综合服务、高端城市和一流生态“四大功能”,努力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产业新城。推进衢州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开展大学科技园设计建设、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扶持奖励政策研究等实质性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和人才引进,把衢州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三)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好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和浙江省衢州氟硅新材料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发挥好上海有机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作用,积极申报成立国家级氟硅材料检测中心,争创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谋划建设特种纸、空气动力机械等其他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紧紧围绕省里提出的“六个一批”(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院所、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的要求,结合衢州实际,重点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载体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科技人才引进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加强科技政策落实和宣传。继续落实完善各项科技惠企惠民政策,深化科技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大干部挂联企业力度,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为经济主体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科技服务。加强对全市企业科技政策的宣传和辅导,扩大科技创新政策的知晓面,让企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制定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更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科技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培育更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大企业服务外包,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创业者,建设一个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风险和金融服务机构群体。

(三)继续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工业110、科技信箱、网上技术市场和市科技局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扩散面广、交流成本低等优势,建立面向全市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上信息发布、网上多媒体洽谈与交流、网上中介服务等功能,构造方便快捷的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世界浙商大会”和“浙江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等中心,吸引浙商来衢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或科技服务型产业,以科技推动山区经济发展。根据衢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针对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和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加快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羊。

(二)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型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更多的科技资源,研发更多的高新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加快国家氟硅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空气动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三)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实施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专项计划,重点提升建材、机械、轻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促进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四、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着力集聚优质科技资源

(一)完善厅市会商制度。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山区经济发展等重大课题方面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确定几个重大科技专项与优先主题予以重点支持,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区域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市校合作机制,不断加强与市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好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三个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围绕企业需求,采取“小分队、多批次”形式,组织邀请专家到企业发现解决技术难题、洽谈合作项目、转化科技成果。围绕产业需求,采用“市县两级联动”的方式,有重点地举办产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有效解决产业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三)创新办好第十届科工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聚焦主导产业,突出专利展示与交易,进一步改进办会模式,及早部署,争取办出新特色、取得新成效;按照“规模小型化、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活动经常化、成果实效化”的思路,推进科企合作,努力促进科企双方从单项技术难题解决逐步向合作研发、引进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联合共建创新载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合作转变,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五、围绕改善民生,着力加快农业农村和社会领域科技创新

(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以贯彻落实xxxx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衢州农科院建设,深化与省农科院、林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不断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扎实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两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做好种子种苗、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攻关,培养一支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实施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集成推广项目,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助推新农村建设。

(二)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疾病防控等一批民生类科技项目攻关,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民生类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的推广转化,加强培育民生科技产业。

六、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和人才战略,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积极创建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制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方案,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与落实,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实现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建设目标。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加大知识产权投入,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同时,积极争取成立市专利行政执法支队,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加大专利宣传和保护力度,及时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配合抓好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工作,重点做好“四个一百”项目技术评审工作;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重点产业和基地建设,捆绑式引进创新团队。重视人才的柔性引进与共享使用,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工大、杭电的人才培养合作,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重点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激励。

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科技管理绩效

(一)继续完善科技管理体系。牢固确立自主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评价、奖惩体系,加大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作用。贯彻落实《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两高于”,即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十一五”增长幅度。

(二)继续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完善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加强科技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和绩效考评。调整优化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结构,重点支持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的监督检查,提高经费使用集中度和绩效,更好地发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申报、评审等办事程序、行为准则,提高科技计划立项和科技成果评审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

八、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

(一)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利用山海协作、互挂互派等合作机制,加大干部上挂下派交流力度,密切与各级部门的联系,服务企业服务园区,促进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深入开展“进村入企走基层、科技服务促转型”大走访和以“三治三比”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全面落实“两项工作”和“三项制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机关效能。

(二)坚持加强学习和推动工作相结合。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深化完善学习制度,努力提高科技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工作能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科技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切实增强开展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党风廉政和惩防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一岗双责”和“三重一大”各项规定,完善岗位风险防控机制,遵守廉政准则各项规定。结合省里开展的“深入基层谋发展、心系群众惠民生”创先争优蹲点调研活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一线形成科技发展思路,在一线了解科技需求民意,在一线兴办科技惠民实事,倡导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争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衢州人,争当一个“最美科技干部”。

第三篇:市科学技术局工作总结

按照市委、市政府“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工作部署,围绕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牵头做好西部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高科技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11月,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5858件、9550件,同比增长19.7%和49.1%,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第2位;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89亿元,增加值达520亿元,同比增长25.25%;我市成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成功加入 “世界科技城市协会(www.bsmz.net)”、“工业18条”、“小微企业18条”等政策制定。在参与制定“人才新政30条”及其22个配套政策的同时,牵头抓好重点创新团队的实施工作,经过初审、遴选、评审、公示等环节,首次评选出我市12个重点创新团队。认真落实各级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7603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抵扣15814万元,兑现市级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专利示范企业、专利资助、科技进步奖等支持经费734万元,激励了企业自主创新。

强化市县科技联动工作。做好201*年度省对我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坚持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科技进步责任制,完成了对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的201*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开化县、龙游县被表彰为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继续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和市绿色产业集聚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格局。建立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480多人。受理xx年市科技进步奖获奖申报项目72项,经申报项目初审、网上公示和报批环节,评选出40项市科技进步奖;推荐省科技进步奖14项,有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4项。各县(市、区)科技工作亮点纷呈:柯城区加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工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130件、1768件,均比上年接近翻两番;衢江区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全年列入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30项;龙游县全力推进省级特种纸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平台建设经费补助300万元;江山市建立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名优秀中层干部分别到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省科技厅挂职;常山县5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历史突破;开化县修订出台新的《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产业高新的若干意见》和《开化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超千万元,比上年翻一番。

二、抓创新平台建设,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深化厅市会商合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与省科技厅举行第三次厅市会商,这是对201*年我市与省科技厅率先建立厅市会商制度的深化。本次会议层次高、内容新、举措实,厅市双方签署了新一轮工作会商协议书,双方确定的共同推进xx创新型城市建设、高新园区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等六大重点工作

有序推进。浙江开关厂有限公司、浙江科润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承担的2项科技专项列入厅市会商项目,得到重点支持。

创新举办科工会。今年科工会坚持规模小型化、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活动常态化、成果实效化五大原则,推进集中办会与专题对接、请进来与走出去、网下洽谈与网上交易、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着眼长远规划与解决即时难题五个结合,实现科工会办会方式由“大而全”向“小而专”、“集中性”向“常年性”、“重规模”向“重实效”、“全动员”向“小分队”、“被动参与”向“主动对接”五个转变。全面提升网上科工会,完善咨询专家库和科技成果信息库,增加专利技术展示厅、对接洽谈室、工业科技110咨询台、专家及高校院所信息库和交易大厅等服务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科工会”。组织发布有效技术难题200多项,达成合作项目80多项。注重走出去对接,先后组织企业小分队走访大连、长春、沈阳、西安、兰州等地的高校院所,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沈阳自动化所、兰州化物所和西安近代化学所等科研院所进行有效对接,达成一批合作意向,巨化集团公司与长春应化所就80万元的xetfe技术开发项目当场签约。同时也请进来对接,邀请到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陈庆云院士及其团队、宁波材料所崔平所长及其团队、兰州化物所夏春谷所长及其团队和浙大杨卫校长等来衢深入对接,走访一批相关企业,双方在共同科研开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达成了开展进一步沟通与技术合作的共识。

启动实施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为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委省政府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市科技局及时主动与省政府、省科技厅对接沟通,为我市氟硅新材料产业列入省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做好基础性工作,确定巨化集团公司、浙江凯圣氟化学有限公司、浙江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浙江海蓝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富士特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为首批综合试点单位,新创建8家氟硅新材料企业研究院,省财政一次性给予每家企业研究院500-1000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xx年仅此一项就获得省财政科技经费7500万元,为企业研究院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坚强保障。

继续推进产业集聚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园区。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新园区升格工作,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xx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赴北京走访国家科技部,向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副部长曹健林汇报xx高新园区创建情况,得到了他们的肯定与支持。市委市政府领导还带领相关部门到宁波、绍兴、温州和江西新余等国家高新区考察学习。制定了《关于支持xx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若干意见》。市产业集聚区获省政府同意创建省级氟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合力推进创新大平台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xx“海创园”、xx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成立了领导协调机构,配备专门力量。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建设xx海创园,占地26.7亩,总投资近5亿元,是我市按全新机制运行的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高地。起草了xx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政策,慧谷工业设计基地建成开园,已注册到位22家企业,大学科技园主园区完成了建设初步规划,科创大楼建设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批。

推进氟硅研究院整合提升。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主动介入协调氟硅研究院移交巨化集团工作,参与移交方案拟定,协助做好资产审计,分类指导事业在编人员、劳动合同制员工和临时用工安置,平稳有序按时完成整体移交工作。移交后的氟硅技术研究院继续履行原xx氟硅技术研究院、省氟硅新材料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的各项公共服务职能,市科技局继续指导氟硅技术研究院业务工作,加快建设省氟硅新材料质量检验中心,并努力创建国家级检测中心。

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我市和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科技学院、上海有机所、长春应化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七家高校院所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浙大、浙工大、杭电、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四家技术转移中心工作。先后组织企业参加**高交会、西安科博会、上海工博会、大连国际专利技术交易博览会、深圳高交会、西湖科技博览会、浙工大人才招聘及科技合作洽谈会,了解掌握了一批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信息。抓好浙大、浙工大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10多名研究生暑期来我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组织巨化集团公司和浙江省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赴韩国釜山参加中韩科技创新成果与产品展;巨化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合作的“高附加值含氟低碳醇生产技术联合开发”项目,总投资201*万元,争取到国家科技部经费支持500万元;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引进德国某公司“七轴五联动紧密立式数控车床技术引进与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争取到国家科技部经费支持500万元;浙江金凯门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某公司开展“一次成型枫木模压控制技术在模压门生产中的应用与产业”合作,已实现产品批量生产。

网上技术市场成效显著。积极发展企业会员和专家会员,及时发布创新需求和专家信息,为企业和专家有效对接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根据省、市政府对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的工作部署,第一时间启动筹备工作。活动周期间,我市、县(市、区)科技局以及30多家企事业单位共60余人参加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由市科技局组织的圣安化工、东氟塑料两家企业分别以125万元和100万元成功竞拍到浙工大和浙大两项科技成果,成效位居全省各市首位。组织有效技术难题206项,达成合作项目81项,其中5个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合同金额达1025万元,项目具有技术水平高、合同金额大、产业带动效果好的特点。xx联盛方略咨询有限公司被评为优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xx深远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被列为第三批省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三、抓创新载体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鼓励符合要求的企业申报科技型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通过复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6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5家;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我局将创新型企业培育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全年新增省级创新试点企业2家、示范企业4家,新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35家,确定市“两创文化”试点企业8家。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的科技经济联系会议制度和“两创文化”进校园、进企业工作得到毛光烈、郑继伟副省长充分肯定,并作了批示。

积极推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创建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支持xx氟硅技术研究院和浙江省xx氟硅新材料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工作。支持龙游特种纸产业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建并获省科技厅批准设立,新培育开山通用机械省级企业研究院,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家,新增省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3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8家。

积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帮助企事业单位筛选确定科技项目,指导编写项目申报资料,同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做好项目汇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为企事业单位申报科技项目架起绿色通道。全市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82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1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13项、茶竹产业重大成果转化工程项目3项、公益性项目12项、软科学研究1项、高技能人才9项、农业成果转化1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业设计项目6项、新产品191项。组织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7项、星火计划项目8项、火炬计划项目11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补助经费11827万元,创历史新高。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35项,安排科技项目经费1300万元。

四、抓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三个第一、两个突破的优异成绩。全市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4899件、3208件,同比上年增长151.9%、110.8%,增幅列全省第一;全市专利电子申请率从今年1-4月的65.1%提高到11月的97.1%,下半年累计三个月月专利电子申请率位居全省第一;新增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专利执法机构建设取得了新突破,成立了市专利执法支队;示范乡镇认定实现零的突破,江山市贺村镇被认定首家江山市专利示范乡镇。

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举办“浙江省xx年知识产权宣传巡回演讲xx专场报告暨研讨会”,江山市科技局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作题为《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题讲座,全年累计开展6期知识产权培训班。“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现场咨询、知识产权宣传入企进校等系列活动,发放资料500多份,展示展板120张和“苏泊尔”商标等一批假冒侵权实物,走访100多家企业,解决知识产权难题30多项。

强化专利行政执法与保护。积极推进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经市编委批准,市知识产权局增挂xx市专利行政执法支队牌子,执法队伍进一步完善。选派一名业务骨干担任法院知识产权专业陪审员,参与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护航专项行动,分别在市区、常山、龙游等地超市销售假冒专利产品进行执法检查,对57个专利标识进行现场登记检索和取证拍照,对发现的15起涉嫌假冒专利行为及时进行了处理,有效遏制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有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我市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着手开展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制订出台《xx市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为统筹推进“十二五”期间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撑。积极开展专利电子申请工作,通过宣传培训、入企指导等手段有效促进我市专利电子申请工作的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审查部张伟波副部长一行来巨化集团公司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张伟波等作专利专题讲座,巨化集团公司近百人聆听报告,巨化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试点企业。

五、抓民生科技改善,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推进农业与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开化、龙游和衢江实施茶产业和竹产业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组织申报并列入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29项,到位补助经费145万元。新培育社会发展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学科5个,培育省农业科技企业12家、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5家。衢江区被表彰为第八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柯城区被表彰为第九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我市18名科技特派员被评为第八批、第九批省优秀科技特派员,6名一线农业科技工作者荣获201*年度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制定并实施了《xx市科技系统“一村一品”行动工作方案》,督促、指导江山市淤头镇、开化县华埠镇、江山市、常山县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与创建工作。完成科技扶贫、进村入企和市领导联系“三个一百”工作目标任务。

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工作。成功协办xx年度地震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华东协作区会议。制定《xx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完成我市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3个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率先启动“十二五”期间3个重点建设项目,协助省地震局做好地震仪器设备的检修和管理工作,确保地震数据传输连续、稳定、不间断运行。在省地震局组织的年度地震观测资料评比中,乌溪江地震台荣获全省测震学科第二名和信息节点学科优秀奖。修订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地震应急预案,依托市消防支队组建我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加强地震执法队伍建设,每个县(市、区)配有1名地震执法人员。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防震减灾应急避险逃生演练,利用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开展宣传活动。龙游县科技局、常山县科技局被表彰为全省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六、抓机关作风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和以“三治三比”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活动取得明显的成效。在全市科技系统推进“两项工作”、推行“三项制度”,再造了行政审批流程,制定了首问首办负责制等三项规定,与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相结合,把内部承诺与向社会承诺结合起来,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形成落实“三项制度”的良好氛围。举办xx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培训班,全市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150多人参加培训。市科技局还将省、市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服务项目汇编成《科技服务手册(二)》,发放至全市经济主体和有关单位,并在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方便经济主体查阅、运用最新的科技优惠政策和办理科技业务。通过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科技系统干部牢固树立了正确的权力权、政绩观、群众观,增强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实现了科技系统干部精神面貌大改观、作风大转变、执行能力大提升。

深入开展科技调研。围绕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知识产权工作,提升科技项目管理水平等内容,局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赴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针对实际,形成了《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意见建议》、《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创新型城市建设学习考察情况报告》、《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我市科技项目经费投入使用现状及对策建议》等多篇调研报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被市委政研室《xx政研》、市政府研究室《调查与思考》等刊物录用,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省科技厅蒋泰维厅长、邱飞章副厅长对《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和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洪积庆对《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分别作出批示,肯定了我市农业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要求再接再厉,争创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三大平台共同推进 科企合作再结硕果——xx科工会、网上科工会和网上技术市场xx市场情况综述》被《xx政务》录用,同时在省科技厅的《科技进步动态》刊物上登出,省科技厅王宏理副厅长作了批示,给予欠发达地区工作高度肯定。与统计局联合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召开全市科技统计工作会议,摸清科技创新资源,夯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基础。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了我市科技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省市县联动开展科技经费大检查。根据省科技厅统一部署,由市科技局牵头,商请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各县(市、区)从8月份开始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科技经费大检查活动。对全市在研23项国家项目、88项各类省级项目,以及我市201*年立项的、经费补助额度在10万元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不断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质量和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根据新的“三定规定”,完成局内设职能机构分设调整,2名处室负责人被市委提拔为副调研员,新提拔8名干部充实到中层岗位任职,新进机关工作人员6名,还选派了1名科级干部到杭州市下城区科技局挂职,并根据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派出1名市“第一书记工作法”挂职干部到常山县宋畈乡路里坑村蹲点。江山市科技局、开化县科技局被表彰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市7名干部被评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名干部在市级机关涉企服务部门中层岗位评议居全市前15位,被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1名干部被评为市优秀双拥工作联络员,1名干部被评为市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2名干部被评为全市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干部的队伍建设和执行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经市编委批准,成立xx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性单位,编制3名,科级职数1名,这对我市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监测预报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全面完成招商引资、科技统计、依法行政、信息公开、普法依法治理、计划生育、机关党建、信访、数字化档案、森林城市等工作,及时完成市政协提案答复工作,继续做好“双拥”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平安xx”建设、新农村建设、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生态市建设以及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xx年,全市科技系统奋发有为,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引领和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离市委市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要求,我市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科技经费投入还不能满足创新的需求等,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xx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关键之年,是推进市委市政府“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的落实之年,做好xx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以创新型城市和省级科技强县(市、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国家级高新园区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创建为目标,以实施自主创新提升行动计划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年度建设为主线,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xx年,全市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亿元、研发人员数4365人、发明专利授权量153件、规模以上新产品产值27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436亿元,在xx年预测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增长20%、14.9%、14.9%、17.4%和15.1%。

一、启动“三项创建”工作,着力提升科技进步综合实力

启动省级科技强县(市、区)创建工作。根据省政府xx年工作报告提出的科技主要发展指标“五个倍增”目标要求和省政府《关于开展创新型城市(县、区)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省科技厅“先创强再创新”两步走要求,全面启动我市六个县(市、区)科技强县创建工作,江山市、龙游县、开化县、柯城区率先进入科技强县(市、区)。突出企业主体,支撑转型升级,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加强监测评价,大力促进城市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发展。

启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制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方案,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与落实,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同时启动开展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和市级示范乡镇创建工作。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加大知识产权投入,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要加大专利宣传和保护力度,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及时查处各种侵权行为,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启动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创建工作。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支持xx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建设,深化与省内外涉农高校院所合作,实施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程、农业成果转化工程,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争创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打造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集聚、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继续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细化分解落实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兑现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各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为“三项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实施“五个倍增”目标,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以创新型企业培育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型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型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更多的科技资源,研发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继续开展各类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加大培育认定和综合服务力度,促进更多科技型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继续推进氟硅特色产业基地和空气动力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支持企业创建各类研发机构。紧紧围绕省里提出的“六个一批”(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院所、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的要求,结合xx实际,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重点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载体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科技人才引进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以氟硅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构筑创新大平台

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按照省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强对巨化新材料、凯圣含氟电子化学品、歌瑞含氟功能材料、中天有机硅新材料、中宁硅材料、海蓝含氟专用化学品、富士特有机硅下游产品、开化合成有机硅材料等八家氟硅企业研究院和其它研究院、研发中心的扶持建设力度,支持企业研究院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技术,指导企业研究院编制建设方案和技术服务路线图,帮助企业研究院引进、培养一批青年科学家。以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为基本要求继续争创国家级高新园区,扎实推进省级氟硅新材料高新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和集约发展。

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对氟硅研究院的业务指导,建设好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和浙江省xx氟硅新材料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区域和产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科技服务。积极申报国家级氟硅材料检测中心,争创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谋划建设特种纸、空气动力机械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推进xx“海创园”、大学科技园、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等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

(三)以科技服务民生为根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快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建设,做好种子种苗、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等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集成推广项目;继续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落实竹、茶产业两个成果转化工程,扎实推进新一轮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加强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创建,助推新农村建设。

加强社会领域科技创新。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加快组织实施节能环保、医疗卫生、防震减灾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民生公益事业和民生科技产业发展。实施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着力提升文化创意、现代传媒、动漫游戏等服务业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民生科技产业。

三、加强党风廉政和行政效能建设,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一)以搭建科企合作平台为着力点,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体系。积极搭建科企合作平台,深化我市与浙大、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七家高校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本地xx学院、xx职技院等高校院所和四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借智引才,共建创新载体,在一批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提升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政府支持、企业主导、金融融入、中介服务、成果转化应用的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体系。

创新举办xx年科工会。继续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网上技术市场体系,强化网上技术市场的信息交互、技术交易、协同创新等功能。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请进来、走出去”,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互补原则,整合科工会、网上科工会和网上技术市场三大科企合作平台功能,努力促进科企双方合作研发、联合共建创新载体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和提高合作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和成效。加强与高校院所的联系,深化市校合作机制,采取“小分队、多批次”形式,组织邀请专家到企业发现解决技术难题、洽谈合作项目、转化科技成果。采用市县联动方式,有重点地举办产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有效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二)以强化科技队伍建设为基石,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关于切实加快四省边际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牵头做好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实施工作,配合抓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及“115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考核和日常管理。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产业和科研基地,加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股权等激励政策。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创业创新。

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实质,坚持学以致用,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开展工作的本领,继续深化提升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百千万先锋行动”、“三走进”(走进项目、走进矛盾、走进村企)践行群众观、实现开门红集中行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科技计划“三审一决策”制度,加强科技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和绩效考评;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的监督检查,深化“阳光工程”建设,推进科研经费使用信息公开,保障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提高使用绩效。坚持全市科技系统季度例会和“周一学习日”制度,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营造“干实事、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企业满意、群众满意的科技管理队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4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