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中朗读的重要性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高三语文复习课,只要注重讲解分析,至于朗读,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将时间挤压再挤压,只为做题再做题。殊不知,朗读对于高三复习,同样重要。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众所周知,汉语的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而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而反过来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学生不想朗读,甚至害怕朗读,形成恶性循环。到了高三,经过低年级的语文各项训练,学生也许形成了初步的语感,但这种语感不很明确,学生也可能不自知。经过高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
在高三阶段,大声朗读在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等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能够让学生读好书,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惜时如金,走路如风,没有时间聊天、谈心,于是造成心里压抑,甚至自闭自卑。而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朗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
二、寻找一切朗读机会已往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我只知学习别人的经验,精讲多练。但我发现,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一年,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我发现,只要有心,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而且,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可能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得多。
1.抓好晨读
有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如1——5册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指导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通过大声读,学生读音的错误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同学,就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且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
2、用好课前五分钟
高三复习课,老师指导,学生练习、考试,再老师订正、评析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课堂,于是,课堂上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要么是学生埋头苦做,而且往往一上课,师生就仿佛进入了临战状态,气氛很是压抑。为了改变这种气氛,我特意从《时文精粹》、《意林》、《读者》等杂志上选取短小精美的(更多内容请访问好范 文网:www.bsmz.net)散文,如《改变命运的“a”计划》、《理想的高度》、《一生干好一件事》等,或自己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给学生听,抑或印发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感受美文的熏陶,然后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3、将朗读用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
指导诗歌鉴赏,我们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典诗词,这可是绝好的朗读材料。大凡诗歌,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韵味无穷。要体会到诗歌的美,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默读所体味不到的。因此,在指导诗歌鉴赏时,所提供的诗歌材料,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材料,模拟试卷中的精彩时文也是好的朗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齐声读或分组读,声情并茂地读,抑扬顿挫地读,读中思,思中读,并且安排学生潜心揣摩要点——内容、思想、思路、语言等,在读书思索中加强体味,是可以极大的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
写作课上,我们也可以常常朗读,朗读范文,使学生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的习作,老师千改万改,学生不一定认真看,很难收到什么效果,选几篇让其自己读,或请其他同学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写作、修改文章的兴趣。指导病句辨析与修改时,有些语病比较隐晦的句子,学生一时难以辨析,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这些语句(多半是轻声朗读),通过朗读,能发现默读中不易发现的问题。
三、加强朗读方法指导
学生中,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学生为数不多,而大多数怕开口,怕读错,怕方言影响,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可以在语文复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我特花点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朗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朗读,表情朗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晨读时书声朗朗,复习课上也常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朗读
【摘要】本文浅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的意义、形式、作用和方法及其要注意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以期能使之指导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掌握一些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方法,便于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的意义及方法 注意问题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是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简洁实用的方法。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代表了作者的爱与恨、喜和忧、褒或贬等。作者在刻画人物,模拟情景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了解朗读的意义、形式、作用,掌握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方法,以便于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朗读的意义
1.1 便于学生记忆课文语句
课文的语句一般是规范的,节奏鲜明的,朗读起来声音铿锵有力,优美动听,可以帮助记忆。
1.2 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对课文在读后能进一步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理解不清楚的地方也就能变得较为清晰了。
1.3 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之后,课文里的许多词句、语言、表达方法、布局谋篇的一般规律,就会不断的被学生吸收、积累和掌握。熟读了课文,词语丰富了,语言发展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1.4 通过朗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朗读的形式及其作用
2.1 个别朗读,以点带面
个别朗读是朗读教学中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能检验学生朗读水平的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个别朗读的指导。个别朗读一般先找读得好的学生读,再找中等和待优学生读。让读得好的学生读,可以起示范作用;中等学生读,可以了解一般学生的理解程度、朗读水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待优学生读可以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鼓励胆小和自卑的学生朗读,还可以使其在朗读中得到锻炼。
2.2 自由朗读,潜心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可以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由自在地潜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或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准备回答问题,或是让学生思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如学习《可爱的草塘》,学生初读课文时,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紧扣课题中“可爱”这个题眼,让学生思考:课文通过写哪些景物表现了草塘的可爱?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然后讨论,列出描写可爱的景物之处。通过找草塘的可爱之处,使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大意。讲读完课文后,再要求学生配合“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这一训练重点,从联系中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朗读。学生读完课文后,明白《可爱的草塘》是以草塘为核心,以“可爱”为重点,不仅指出了草塘特有的景物,而且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由腻到美,再到喜,最后到恋的变化过程,从而清清楚楚的认识到各段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2.3 学生轮读,相互学习
学生轮读是由小学语文教师指定座位顺序,学生一个接一个的读,可以读同一内容,也可以按课文一节一节地轮读下去。这种读法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加练习,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起到互相学习、互相竞赛的作用。
3.朗读方法的指导
3.1 联系呼应词语,体会语气
当学生找出“地”字前面的语气词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找出与“地”字前面的词语相呼应的词语。例如当学生找出“温和”一词以后,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接着启发:“小山羊温和地说了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山羊说话温和呢?”经点拨,学生找出了与“温和”相呼应的词语——“您”字。这个“您”字,在小羊的这段话语中反复用了四次,显得小山羊说话的态度非常亲切和气。在训练这段话时,要求学生读好"您"字,要读出尊重、讲理、温和的语气来。这样训练,不但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有效的学会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2 看标点符号读出感情
有的学生读课文时往往不注意标点符号。为了培养学生学会看标点符号朗读课文的习惯,小学语文教师要常常要求学生找一找每段话有几句,每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出这些标点符号等。其中要特别引导学生会读问号和感叹号的读法。例如,在学生课本《院子里的悄悄话》中有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边读边想,弄清用了什么标点符号,该怎样读。在指导朗读“什么?一百年里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您是怎样记录每年气候的呢?小槐树好奇的追问”这段话时,要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用问号?学生应该回答:问号在这里是小槐树向老槐树提出疑问。这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接着问:这里用了三个问号说明了什么?应怎样读?通过讨论,学生弄懂了,这说明了小槐树对老槐树有这么大的本领感到好奇,所以连续追问三次,读的时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气一次要比一次更急切,更强烈。
3.3 讲清人物及背景,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其语言动人心弦,感情真挚强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等课文。但学生对人物及时代背景了解甚少,这种浓厚感情很难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人物及时代背景。就拿《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为例来说,要先向学生介绍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后的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和怀念周总理的感情。当学生们沉浸在这种情感中时,再开始分析课文,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就能针对本课内容读出抚今追昔、哀思倍增的情感。
4.朗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4.1 朗读教学时,首先必须要准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要清楚响亮
4.2 不要唱读
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字组成词或短语,边读边想课文中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再多读几遍,这样,学生就能逐渐把握住对词、短语和句子的认识,以词和短语或句子为单位进行整体性朗读,“一字一唱”现象就很好减少。
4.3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做的流利,有感情,要针对不同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了解朗读的意义、形式及作用,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推动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调查来看,朗读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第一,以讲代读、以问代读现象普遍存在。
灌输型与问答型教学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有些教师无视课文长短,不论内容深浅,总是滔滔讲说,滴水不漏,甚至对明白如话的课文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不这样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体现。还有些教师习惯于“提问—回答—板书”三段连环式教学,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整节课,学生忙于应答,没有时间读书,更谈不上口诵心惟。
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过多的讲述和提问,使学生无暇阅读,无法细致感受课文的蕴藉情感和优美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听是从外而内的吸收,说、写是从内而外的表达。朗读教学是学生感知课文、理解教材,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如果舍此逐彼,片面追求教材内容的分析,会破坏学生智能发展的整体有序性,会欲速而不达。
第二,朗读教学目的不明确,朗读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
读书的目的是理解书面语言,发展口头语言。有些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在施教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随意性很大。表现为讲读脱节,讲读不能有机融合,无法由读及悟,把朗读当作讲析的铺垫。还表现在阅读找不准文章重点,不是为了理解文章体会感情而读,而是把朗读作为教学过程的点缀。在语文学习中,重点理解的部分和重点朗读的部分在内容上是相同的,打算引导学生理解哪一部分,就应该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哪一部分,不能讲这一部分,读另一部分,否则就是读书重点不明确。还表现在把朗读作为教学的临时小憩,课文讲完还不到下课时间,就让学生读书。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一直读到下课为止。这种朗读教学,缺乏针对性,与教材内容没有实质性联系,属于“小和尚念经”式的读法,使学生读而无获。
朗读教学要围绕预定目标进行,或旨在疏通,或旨在欣赏,或旨在理解。在训练中,教师要注意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发、调整学生的情感,要与学生一同进入文章意境。优秀教师在朗读训练中,或导读、或范读、或激发、或启迪,以美储善,以情动情,常常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撞击中或欢欣鼓舞、或流下泪水,体现了朗读教学的真谛。
二、朗读教学的科学原则与方法
朗读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朗读教学的质量。如何在朗读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呢?
第一,应该明确科学朗读的原则。
首先,要丰富读书形式,以读激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学习新课时,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或是有声有色的范读课文,或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悟出文章的精妙之处。教学中,朗读形式应该多样化,比如,男女分读、集体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默读、自由读、教师引读、读记结合等。这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学生读书的信心,也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奠定写的基础。
其次,要精讲多读。朗读不是一味盲目死读,而是要目标明确,训练到位。初读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大体理解语文内容;再读要注意抓重点片断,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欣赏和感受语言美;细读要注意品词评句,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文字,使语文训练得到提升。要注意加强教师的范读作用,对学生进行扎实的朗读训练。范读课文可放在讲前,也可放在讲后或讲中。讲前范读一般适用于低年级,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讲后范读,一般在中高年级采用,目的在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采取何种形式的范读,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
再次,要发展语言能力。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强调学生读书,更要注意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眼耳手脑口都充分活动起来,使语言训练更加扎实有效。如自学生字、圈圈画画、写评语,总结学法、读书比赛、读写结合等形式都是很好的激励读书的方法。
第二,应该给学生以科学的朗读方法。
首先,准确理解提示语的含义,把握人物对话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有时会出现朗读提示语,只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准确理解提示语的含义,就能比较准确地读出思想感情。比如《狼和小羊》中有这样几句话,小羊吃了一惊,温和的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这句话中“温和”就是提示语,若提示学生想象温和是什么样子,语气是什么样子,学生就能较好读出小羊的话。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读者与作者心相通、情相融,有利于读好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乌鸦喝水》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在这段话中,“怎么办”是读的关键,要读出乌鸦口渴,找到水又喝不到的焦急心情。怎样指导学生读出乌鸦的焦急心情呢?可以让学生以心比心去体会乌鸦的焦急心情。举个例子来说,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马上就要上课了,而你还没有走到学校,马上就要迟到了,就要挨老师的批评,心里着急不着急,好不容易到了学校,一摸肩膀,又发现自己忘了带书包,想想你这时的心情,也就理解乌鸦的心情了。只要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心情,这句话也就能读好了。
再次,有层次地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率初探作文是情动而辞发,学习是读书而情动。学生体会不到课文情感,就是因为读得太少。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读,由感知大意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感情,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自然就能读出文章的情感,朗读水平也就会在无形之中更上一层楼。比如,“风猛烈的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的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这句话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初读,大体了解讲了什么;再读,抓住重点词,读出小麻雀的可爱;进一步读,再抓重点词,读出小麻雀的可怜。这样指导下的反复读,学生由小麻雀的样子了解到小麻雀的可爱,由可爱又进一步体会到了小麻雀的可怜,同情弱者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就会油然而生,进而也就体会到了文章情感,也就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
第三篇: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的重要性
二年级(四月份案例)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写作文中总结的重要性
写作文中总结的重要性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小狗钱钱》,是一个德国人写的,主要是教孩子如何理财,从小树立理财观念。其中有一个方法我个人感觉非常的好,就是让孩子们写成功日记。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就是收先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天要完成一些什么任务,之后就是每天晚上记录自己当天为了这个目标所完成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就好,记录的内容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的就行,哪怕是今天按时完成作业,今天老师表扬你了或者是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每天记录,过上几个月你就会发现自己进步了很多。
写这个日记的好处,就是让自己每天的积累用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真真切切的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有助于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并且能锻炼自己的坚持的能力。
同理,怎样教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希望大家也建立一个这样的日记本,大家坚持把自己每天完成的对作文有帮助事情记录下来,一年或者半年下来,将是一大笔的财富。
第五篇:浅谈中职语文中能力
浅谈中职语文中能力
[论文摘要]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能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二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应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中专学校特点选好语文与专业的契合点,将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做到两方面能力的相互推动,共同提高。
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能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础语文能力。也即语文素质的提升;二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即通过语文基础能力的提升,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为以后就业创造机会或条件。本文就如何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一、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这种现实决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在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上。具体而言,要提高基础语文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相互间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具有针对性。讲课时较浅显的部分请一部分学生积极对答;较深奥的部分则主要由老师讲解。另外在课外作业的要求上,也不强求一致。比如讲述文言文单元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且语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只要求解决生字词和背诵名句即可;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并背诵重点段落;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全文背诵并能够自主翻译全文。三种作业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第二,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基础字词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任务,到了中学或中专应该以对文章和段落的分析、鉴赏为主。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观念。实际上,词汇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石。例如,形容一个人死亡,一般的学生都知道用“过世”、“仙逝”。但到了“作古”、“圆寂”就已经有学生不理解了,至于“涅磐”、“驾鹤”茫然不知所云的更是比比皆是。许多在表达中常用的生字词学生都不懂,或者只会读和理解大意而不会写不会用。词汇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表情达意只停留于简单的层面,就更谈不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了。由此可见,中专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增加,经常对课文生词进行听写和连接表达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三,精讲多练。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繁的适度讲解并作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如《国际民歌节展示南宁巨变》这篇文章的课堂设计,可先让三个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小段话、一大段话叙述文章的内容。然后告诉学生新闻文体的写法,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标题、导语和主体通常是一则新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让学生既顺利地接受新闻基础知识,又通读了课文,掌握了课文内容。接下来趁热打铁,结合学生刚入学的实际,让他们写一则开学典礼的新闻报道,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专业能力的提高
这里所说的专业能力,其实并不单纯是指学科专业,还包括有别于课本知识的适应社会的种种能力。中专语文教学应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提高语文基础素质的同时。应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特色和作用,力求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能有所裨益。
第一,中职学校的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相对忽略文化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进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何使语文学科中学习的内容能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是中专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以笔者所在的桂林卫生学校为例,学校共有9个专业,大致可分为护理类、中医类、药剂类、检验类等。为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比如中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本草纲目》、《千金方》等传统医书,因此培养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应让他们了解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知识和技巧,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对护理专业则要着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这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大此专业学生的业余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品读和鉴赏,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同时,还应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性,通过课堂基本的说话训练,包括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口头作文、回答问题、讲故事、讲新闻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第二,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作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安排这方面的锻炼活动。比如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互相交流彼此的印象,放假旅行归来介绍自己的奇遇,读书后谈自己的感想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医患沟通与合作。这种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为对方打算、婉言相劝、先对方之忧而忧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基础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两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中专学校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中专语文教师应该拓宽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职业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上出有中专职业特色的语文课。这既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中专教育的要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