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08:53:23 | 移动端: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一篇: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阅读”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位置;写作更是学生课内外的一项重要任务。二者之间既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又存在相互依赖的的关系。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只要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来。因此在“阅读”与“写作”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研究学生规律,明确教改方向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素质,使教改工作取得进展。我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他们是怎样上好语文课的?”“有什么规律?” 等问题,通过课堂实际考察,我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讲解,繁琐的问答式代替了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占用了有效的读书时间,使“学堂”变为“讲堂”,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读书”,而是“听书”。2、学生在读书中缺乏独立思考,他们常处在只“读”不思的境界中,所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乱蒙一气”。而教师又用自己或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思维。3、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上这些情况,明显突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没有读书的机会,也没有多读多思的习惯,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学到读书的方法。目前,对这种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所在。说明小学阅读教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实,中国有很多的传统经验,“熟读精思”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我们在教改中,应将传统的教学经验同现代的教学思想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从阅读中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正确的读书方法。明确教改方向后,我经过潜心研究,制定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案。即:课内导读,课外自读,在阅读教学中讲规律,教给学生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既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针对学生“读书难”这一问题,我教给学生“一问四读 ”的读书方法,学生掌握了读书顺序,一步步把课文读懂。这种方法是:1、课内阅读,创建新体系。(1)对课题发问,寻找作者成文的思路。“课题”也是文章的“标题”写文章拟标题,可以提示暗示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提示写作目的等。总之,标题与文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通过对标题的发问,就能揣摩作者成文的思路,例如:在学课文《西湖的“绿”》这篇课文时,通过提示课题,学生对西湖的印象是“碧绿的湖水”或西湖周围是一片绿的景象。(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要素。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学会了生字、新词,了解到这些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然后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初知大意,了解文章。例如:文章选择那些材料?这些材料是怎样表达主题的?(3)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路。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围绕着“怎样写”的问题边读边思。逐步给课文化分段落,加深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细读,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教师要再导,学生再读,直到完全理解为止。(4)精读课文,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精读的基础上,围绕着“为什么这样写?”放手让学生自读,通过词、句、段的重点训练,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5)评读课文,自行总结学习方法。这种读法是衡量阅读水平的标志。通过学习可以谈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理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使学生互相启发,各有所得。这种阅读方法使我体会到:没有吸收就没有表达;只有吸收多了,表达得才更加充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课外阅读,探索新途径。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内中学习是不可能的。因此,做为我们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课外阅读,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通过阅读,了解写作方法。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1)根据每一组教材的特点,采用课内带课外,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注重教方法,教规律,做到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得得相连,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学生学完一则寓言故事,我就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丛书,学生产生了兴趣,学到了本领。当学到,《五彩池》一课时,我又向学生推荐了写景的文章。有的学生高兴地对我说:“写景文章按‘总----份----总"分段的比较多。”同学们纷纷谈论自己获得的写作知识。这样,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丰富了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有效地提高了他们阅读、写作的能力。(2)动员学生订阅少年儿童书报,建立班级图书角。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读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三、提倡阅读鉴赏,悟出写作之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代诗人杜甫所言。的确,多读好书能令人精神境界净化。但从写作角度的要求上看,仅仅读书、积累还不够,还要鉴赏,分析文章,领会写作原理,指导写作实践。在近年来的语言教学中,我应用了从读学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效果甚佳。我指导练习的形式是:从“读”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从“读”学区别文章主次,作文练安排详略;从“读”学捕捉重点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从“读”学品评课文,作文练修改初稿。由此,很多学生能够运用阅读课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领会内容,把学到的精炼的词句深深刻在自己的大脑中,运用到写作中。这样相辅相成,顺应了阅读与写作两个逆向心理历程规律。经过我的教学实践,初步完成了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整体改革的设想,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至此,我感到无限的快乐!

第二篇:浅谈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相结合

浅谈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相结合

一、依托教材,挖掘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从中获得写作素材和写作兴趣,就会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四年级教材中《乌塔》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这句话刚读完学生就不住地摇头,脸上满是对乌塔的羡慕及对自己不能独自出门旅游的惋惜。之后“我”解释道,家长爱他们,而且也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不同意“我”的观点,她认为:爱孩子和不让孩子单独出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然后说她不同意中国家庭管理孩子的做法,认为“我”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教学到此处时,学生在心中孕育了很久的想法因与乌塔产生了共鸣而顿时爆发出来。此时学生有点头赞同乌塔的,有说自己父母如何管制自己而失去自由空间的,有几个人相互交换意见的??此时,课堂上出现了小小的混乱。我借此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想法后,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许多观点,然后动之以情地谈了父母对孩子成才的渴望,情之深,心之切,部分家长难免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最后,我和学生达成共识,用爱做桥梁,父母和孩子在许多方面是可以沟通协调的,那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苦衷呢?此时,有学生大声说:“给爸爸妈妈写信吧!”学生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情,释放着心中的

积淀,才思泉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此环节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钻研教材,拓展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经典之作,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最佳选择,对于这一资源,我们可以再开发、再利用。如五年级教材中《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激起了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无比痛恨之情。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读出画面,并把这一画面写出来,补写这一空白处。有阅读教学做基础,学生的再创作自然、流畅,同时重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也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利用教材,延伸升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文材料。写作时,要鼓励学生多用,尝试着用,既强调积累,又强调运用,读和写就联系在一起了。读和写的相互促进,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极大的好处,这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美的结合。

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组课文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抓住四季景物的不同特征,给我们描绘了景色诱人的小兴安岭。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安排了一次练笔,运用这一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我们辽阳的太子河。我们

的学校就坐落在太子河畔,平日的观察加上写法的指导,学生都能抓住一年四季太子河景物的不同特点,按四季顺序写出美丽的太子河。

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组课文中《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朋友早、晚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在教学这一课的同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一天当中不同时间太子河的景物特点。学完课文后,我们按早、晚时间顺序对太子河的景物进行了描写,学生抓住了早晨太子河的热闹,写出了晨练人们的不同表现,描绘了太子河畔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五组课文中《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学完这课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共同观赏太子河,边游览边指导学生写作,回去后,我们再度以《美丽的太子河》为题,按照游览顺序来描写太子河的美丽景色,再次领略太子河的迷人风光。

深挖教材,感受生活。受教材的启发,写身边的事物。写作训练源于阅读教学,写作训练高于阅读教学,现在我所任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喜欢上了作文,并且乐于写作。

总之,我们要积极利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个“主战场”,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研修总结——阅读与习作情趣教学初探

小学作文情趣教学初探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远离生活,远离学生,过于强调怎样写及写作知识的讲解,乃至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厌烦,没有一丝兴趣和激情,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得瞎编乱造,抄袭佳作应付检查甚至备考。“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费时低效”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写作情趣,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开展情趣教学探索。所谓情趣教学,简单地说,就时通过创设学生爱学、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性情志趣。

一、热爱生活,体验情趣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可见,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才会体验到写作之快乐、写作之情趣。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也曾指出:“我国的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注意引导学生怎么写,不大注意指导学生向生活中去探究写作的源泉。实际上,写作过程至少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阶段,‘写什么’是前提,是更重要的一个阶段。”

教师应该做好三个“引导”:

1.引导学生勤于观察。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国古代也有一句格言:“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学校以及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作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心感悟来获得具体的素材和丰富的体验。

2.引导学生习惯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及与之配套的读物,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报,鼓励学生至少订阅1份合适的报刊杂志,倡导学生收听收看有益的广播影视节目以及网上相关内容等,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读得多,才会积累得多,才会感悟得多。学生在阅读中一方面享受快乐,一方面丰富作文知识,提高写作技能。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参与力所能及的学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实践证明,学生对活动充满情趣、积极性高。丰富的活动使他们能得到充实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心里最清楚不过,写起文章来,就很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主张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也学得有情有趣,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所谓把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语)

1.谈话激发情趣。教师生动活泼、抑扬顿挫、幽默诙谐、富有启发性、感染力和美

感的语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唤醒学生的记忆,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情趣。不过,各环节侧重点不同,课前谈话重在激趣,总结性谈话重在激情,教师课中的 “现身说法”则重在感人及鼓励学生大胆谈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2.实物或实景激发情趣。写景写物的作文教学,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物、实景。实物方面如写书包、文具盒、玩具等静物,以及小猫、小狗、小兔等动物。实景方面,如写我们的教室、校园一角、我们的学校、春景、秋景、家乡的一处景物等,教师应事先布置学生观察,或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地观察。

3.图片或课件激发情趣。看图作文、观察作文、想象作文等可提供图片或制作成课件向学生展示,以激发情趣,诱发想象。

4.演示激发情趣。如写“我想发明的一种东西”之前,教师可将最近小学生发明的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成果”与原来的进行对比演示(如“单腿圆规”与我们常用的“双腿圆规”的对比),辅之以生动的解说,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激情和灵感。

5.音乐激发情趣。文学跟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用音乐渲染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给长辈写一封信”,作文前可播放音乐《一封家书》,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很快便进入主题,并且兴趣盎然。又如,学生在构思写作时,可播放轻音乐或令人轻松、舒适的钢琴曲,不仅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而且学生想象的翅膀也会随之而展开。

6.范文激发情趣。教师要选好范文,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独创。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连说带练好把式”。所以,教师最好是亲自写下水文,“下水方知水深浅”。当然,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和语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7.以活动激发情趣。通过小故事演讲、表演、绘画、讨论、交流、评价、展示等活动也能激发学生情趣。

教师应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三、广辟途径,巩固情趣

学生作文情趣的激发、培养,作文教学成绩的提高,光靠几节作文课是万万不行的,还得通过课内外多种作文游戏或活动来巩固。

1.交流评价。一般是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以提高审美能力,享受文章之美,享受作文之快乐情趣。

2.多种方式修改。包括自己修改、同桌修改、组长批改、教师批改,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面对面共同修改等,使学生既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又学到了别人的许多优点,从而不断增强写作信心和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勤写日记。作家老舍说:“只有写,你才会写。”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要把当天印象最清晰的、感受最深刻的东西,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及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是否真实,是否表达真情实感。每人每周可择一篇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4.循环作文。将全班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指定一名组(请你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bsmz.net)长,并发给一本专用作文本。要求每个成员每周按组长安排的时间,在“作文本”上自由作文。小组每周小结一次,以“☆”的个数评定作文等级(最少一个☆,最多5个☆),全班每月总结、表扬一次。

5.作文竞赛。结合实际,配合学校及上级,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内容主要是:围绕“主题”作文、半名题作文、给材料作文、想象作文等,内容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心理。每次竞赛,要做好总结及评比表彰,以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积极性。

6.自办手抄报,自编作文集。手抄报可每月或两月一次,内容主要是学生平时从书报中积累的优秀作文、精彩片断、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及写作知识等,也可以是班上同学或自己创作的文章。手抄报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抄写,自己插图装饰。“作文集”则要求学生每期末把自己订阅或收集的报刊杂志上的佳作剪下来,分类贴在自己的大笔记本上,并编上目录、注明页码,还可以适当装饰,使自己编的作文集更精美。在学生“自己办报、自己编书”的过程中,教师要作指导,并利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表扬每一个完成任务的学生,并奖励一部分做得好的学生。

另外,可以巧妙抓住时机,让学生“即兴作文”;也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四个组开展“作文升级、降级联赛”(此法乃仿照足球甲a、甲b联赛);还可以开展“作文接力赛”、“佳作欣赏”??

四、提供机遇,享受情趣

每个学生都喜欢成功,都想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和无限的情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的机遇。即使是后进生,我们也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一丝一毫的“闪光点”。这样,全班就会形成一种积极作文、快乐作文、情趣作文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小学阅读与习作教学初探----朱翠影

小学阅读与习作教学初探

沛县胡寨镇朱阁小学朱翠影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发展语言能力。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创新能力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历久弥新,影响越来越宽广,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也为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发展语言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确指点学生阅读,才能走近作者、走进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对话的过程中,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了富有个性的体验,这是我作为教师意想不到的。他们凭借语言进行心灵勾画,建立内心视像,在阅读中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获得了丰富的美感享受。这是从学生的心灵中勃发的鲜活的语言,这是从个体的丰富情思中自发生成的充满生机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尤为重要。

一、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策略

1、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发展语言能力。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是孩子们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必须让孩子们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低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对文字提不起兴趣,只有借助鲜艳的图画等直观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之中,让他们爱读,喜欢读,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的读懂课文。

在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阅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好的与文本交流、互动。我还采取了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低年级的学生对直观感性的东西更乐于接受,在整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使学生愉快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喜爱之情,激活其“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既获得阅读技能训练和言语词汇积累,又获得美的熏陶,整堂课设计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2、重朗读

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绘声绘声绘色是形容描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绘声绘色的朗读是指导教师 1

引导学生用富有感情和感染力的语言、语调、语速等反映教材内容,表现教材意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情感因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形成教学小高潮。

绘声绘色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教材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学习和掌握朗读技巧,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同时,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都能分享到朗读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同时,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时像清沏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的纤浓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彩的飞动美,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须要充分地理解这篇文章。阅读时,教师必须反复揣摩、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仔细推敲词句的微妙含义,做到“披文人情”,真正进入课文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的丰富内涵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例如,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相持阶段,作者是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后,写下这篇文章的。文章热情赞美白杨树,旨在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顽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赞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朴实、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表现作者“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这一深刻内涵和感情基调,是阅读好这篇文章的基础和关键。

阅读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让每一个孩子热爱阅读并学会阅读,是一个语文教师的重任。

二、习作教学模式的研究策略

阅读离不开习作,习作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反映。习作是学生的自我升华。在习作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方向,健康成长。我们要在习作课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允许学生大胆设疑、敢于质疑。

(一)、习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陈旧的习作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曾见过在一节小学三年级的习作课上,习作要求写熟悉的人,这位教师在学生明确了习作要求后,详细指出了习作步骤与要求:先写人物外貌,再爱好、性格,最后写缺点,字数300字以内。于是千篇一律的习作出现了,这种习作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习作谈何个性?

2、单调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习作素材极度的缺乏

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缺乏独特的个性感受,习作素材积累的少。形成这方面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仍显过重,在校时间较长,学生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机会;另一方面,语文实践活动的缺乏,甚至被学校忽视,使学生难以获得较多的生活经验积累。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记,学生去过的地方屈指可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更是凤毛麟角,想写却没有素材,无素材可写必然会出现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啊?

3、忽视基本习作技法的渗透,使习作结构毫无章法

娴熟的写作技法与一定阅读量成正比。绝大多数的基本写作技法在现行教材的课文中均有体现,但在阅读教学中人为割断阅读与习作内在联系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学生无法熟练用一定的表达方法表现已获得的素材,只能借助于思维一时的活跃,跳跃式地习作,致使习作中内容结构零乱,说假话、空话,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出现。

(二)、小学习作模式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策略呢?

如何写出有儿童视角的作文来呢?就是让习作回归儿童的心灵,让丰富儿童的心灵成为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丰富孩子的生活、拓展孩子的阅读、培养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认识、陶冶孩子的情怀、提升孩子的思想。

1、让习作与生活相融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化作文是习作教学在经历了各种曲折后探索到的一条有效的习作教学模式。家长和教师要把孩子引向多姿多采的生活,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以活泼、开朗、热情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生活阅历。记录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写日记:手工日记、剧本日记、表格

日记、家务日记、剪贴日记、绘画日记、成功日记、音乐日记、素描日记、新闻日记、名言日记、梦想日记、漫画日记等,让日记成为丰富多彩生活的反映。其次是上习作活动课。在课堂上有了习作的素材,产生了习作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在活动中引进想象,在活动中评议修改,将习作与活动完整地融合在了一起。

2、让习作与阅读相拥

每一次语文教师对自己班孩子的阅读都要有一个整体策划,引领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吃”到必要的精神食粮。孩子们只有多阅读,才会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文化、语言的储备,为将来语文素养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3、让习作体现思想性

习作是思想的认识,因此要尊重、宽容、保护、丰富儿童的思维,同时要提升儿童的思想认识水平。

习作体现思想性,全班学生的习作激情便会被激发出来,他们的几十双眼睛能看到教师看不到的东西;几十个脑袋能想出教师想不到的问题;几十双小手能做出教师料想不到的好事。他们的习作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体现出各自的思想认识、情趣爱好,闪耀着朵朵思想的火花。 4、情节续写,激活想象

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学时我常常利用此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对文本进行续写,激活学生的想象。如《小摄影师》这一课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在学完此文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小男孩空手而归后回到家或回到学校会发生什么事?他会不会再来找高尔基拍照呢?让学生想象进行续写。

只有经常阅读,经常动笔,反复训练和运用,才能逐步解决写作中的各种困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上,把所阅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习作了,习作能力也提高了。

阅读是为了读懂文章,习作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总之,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在习作中提升阅读能力,让阅读与习作在语文课堂上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庆《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编辑出版,1999.5月,28页

2.董会惠《快快乐乐写作文,实实在在扬个性》,《徐州教育科研》,徐州教育科研编辑部,201*年第4期,37页

3. 李晓红、任庆世《做创造的老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1*年6月,157页

4.周小慧《让阅读充满个性》,《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编辑出版,201*.9月,52页

第五篇:三年级阅读与习作论文

谈谈三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技巧的几点浅见

赤鹫小学马利新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积累,而写作则是阅读的最终目的。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文质兼美的教材范例,找准契机,适时适量地渗透写作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领会写作的方法,感悟写作的技巧,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对写作产生兴趣,为学生爱写,乐写提供前题条件,特别是小学三年级,更是如此。

三年级是中年级的起始阶段,习作也是从三年级刚开始起步的,学生从一、二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过渡到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必须历经一个从句到段到短篇这样循序渐进的习作实践过程,对于这样的过渡,学生难于适应,有些学生甚至产生畏难害怕情绪,一听说写作文就头疼。我们农村的不少学生,由于家庭的特殊性,普遍存在基础差、知识面窄、阅读习惯还未养成等现象。在作文训练中,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针对这些情况及三年级学生自身特点,在阅读中进行写的训练便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条捷径。那么,三年级学生如何在阅读中进行写的训练呢,下面,我就来谈谈三年级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的一些浅见。

一、明确教学目标, 激发写作的兴趣。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罗曼 罗兰说过:“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长久以来,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只靠感觉,对语 1

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板块目标(即导读、单元主题)的认识模糊的。因此,想上好三年级的习作,首先要解读它的学段目标。第二学段中的三年级要求学生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巩固和增强写段能力:同时,开始学习写作——写具有篇章初步轮廓的小短文(即有开头、过程、结尾的比较完整的“一段话”。)在这一学段,新课标要求“不拘形式”,这是针对学生习作过程和习作心理而言;但教师不能不关注“形式”,在备课、指导习作、讲评课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做好两点:一是围绕一个意思表达,二是习作要有初步的篇章轮廓(即由第一学段写比较简单的“自然段”拓展,转向为写具有开头、过程、结尾等篇章结构的比较完整的“一段话”);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做到“内容比较具体”。而大概从四年级下学期起,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进行“分段表述”的尝试训练。这个学段特别强调“写作兴趣”,提示我们作文教学要注意通过富有趣味的写作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欲望,符合中低年级学段学生特别感性的思维特点,同时也要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形态表现出来,如“情感交流式”“对话互动式”“信息加工式”“情感体验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随心随意的“自由状态”中进行观察、想象,发现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人、事、景、物,从而引发写作的热情与愿望,并选取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习作。

二、积累语言,奠定写作的基础。

如果说阅读是信息的输入,那么写作则是信息的输出,然而,“胸中不藏万卷书,笔下怎么能若流水”只有心中积蓄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我们的学生才能够笔下生花,写出好的习作,然而,我们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词汇积累匮乏,因此,小学三年级的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记在学生的脑海里,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利于学生轻松运用积累到的知识进行写作,做到下笔如有神。

(一)、理解词句,积累语言。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和句子,通过画词语、优美句子、关键句子等,让学生读读记记,在读的基础上将积累的词语和句子连缀形成语境或连词成句和段,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和复述能力,内化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二)、诵读句段,积累语言。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背诵的时间,加强背诵的检查力度,让学生读读背背一些优美句子和精彩片段,不管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句段也好,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文段,只要对学生的写作有利,都要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并用专门的本子将美句美段摘抄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和丰富自已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年中,我专门让学生准备了一本抄写本,让学生把课文里学的好词语,好句子摘抄下来。在摘录的基础上,我还抽时间抽样给学生交流好词好句,让学生互相欣赏精彩句段,让学生在交流与欣赏的过程中收获快乐。让学生在不断的背诵过程中得到潜移

默化的语言熏陶。

三、深研教材,渗透写作的技巧。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把握阅读与写作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割裂开来。现在就自己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写作指导渗透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谈几点体会:

1、借鉴课文结构、写法、语言等因素进行仿写。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这一课时,课文的开头生动描写了燕子的外形: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等描述。看似简短的一段话,其实给我们传递了很多习作技巧:(1)这一自然段是按总分总,整体—局部—整体结构叙述。

(2)抓特点,从燕子的色泽、动态、形状、感觉描写。(3)用了很多优美词语,如:乌黑光亮、俊俏轻快、活泼机灵等。(4)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例如用了“一对、一身、加上、凑成”等,教师如果把握文本传递给我们的这些习作技巧,要指导写作就有模可循了。学生有模可循,有感而发,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除此之外,还有写景、写事、写人等单元目标后的习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研教材,要有一双“慧眼”,一只眼看文本内容,一只眼看文本的形式;要“五脏俱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修辞逻辑、遣词造句。唯有这样,习作技巧才会阅读教学中灿烂地绽放。

2、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文——拓写、续写。

想象性作文需要理解课文,调动知识积累和生活储备,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文有三种形式。(1)、拓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1课《赶海》,最后一自然段的省略号,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自己小时候的一件趣事,学生自然有话可写。(2)、续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荷花》,学生学习完课文第四自然段之后,可让学生就这一段“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让学生想象小鱼会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了什么好梦?续写下来。第二学段是学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在习作中形成基本态度和理解,萌生个人文风的开始。因此,“真实”是对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可以说,第二学段雪上习作只要注入真情实感,及时平淡无奇也是合格的。所以不要要求学生的字数有多少,语言多华美,要知道内容清楚比字数更重要。

四、放飞想象,让习作不再艰难。

“自由表达,放飞个性”,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这一块核心内容不容置疑。苏教版三年级习作共安排了8次想象作文有看图编故事、写写自己的新发现、编童话故事等。这样的习作目的是要满足学生探索需求的习作教学,如果给予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表达欲也会变得非常强烈。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编一个童话故事”时,课的伊始以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片段导入,之后设计了“闯关式”的童话意境趣味性地串联课堂,以“发生了什么事”“整个事件的过程是怎样解决的”为主线,在情境中引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在幻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从心田里迸发

出美好的愿望。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被激发,不愁无话可说。对此,还可引导和讨论:“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实现的过程遇到了什么困难?还可以引导学生辩论、对比:哪个变得更有趣味?通过这样的想象与探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习作的难度也相应减少了。当然了,学生的习作内容也异彩分层,堪之有趣。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这是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教学必须借助课本的范例作用,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代写,读写结合,要以各学段目标位导航,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手头中的教材,通过对文本的深研巧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力求写出情真意切得好文章。引导学生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7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