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们 ”。这是教研员 武老师经过认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趋势后精心选择安排的一个作文题目。众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师选择安排的“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题也恰恰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们”只是多了一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以前多少年来我们主要写的是“我”)。学生写作的难度增大了,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增大了。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和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把握水平相当,甚至超越学生,教师才有可能相对轻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但是就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第一次呈现给我们教师,教师如果不好好备备课,恐怕也难以全面、准确、深刻地给进行学生讲解和指导。但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在考试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题目,这就出现了一个挑战,十几位老师的智慧能不能覆盖、超越全区两千八百多名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一天半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武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研讨对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评分标准,不断交流各种新出现的问题,本着“既要爱惜人才,又要为学生前途着想”的原则,艰难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有的,实际上历次作文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它,今后还应继续想办法把它解决地更好。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写作的动力和导向。
考试虽然结束,但教学仍在继续。“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讲讲如何理解、把握这个作文题,这也是全体作文阅卷老师经过思考、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
“我们”是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这个代词,要求文章表现包括“我”在内的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感受,文章须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群体中所包括的这个“我”严格来说就应该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试来说作文中所包括的这个“我”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天津市红桥区某中学距离201*年中考还有不到六个月时间的一名初三学生)能理解得通,否则就会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像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三生活,说“课间我们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场玩……”。阅卷老师就给写了批语“操场设在山上吗?”这是空间理解不通;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毕业了”,回顾初中毕业时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别人的东西,时间理解不通。这里有三点补充:一、虽说强调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要与考生现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没必要让人把“红桥区”这一身份因素让人理解出来;二、“理解得通”不是说作文中包括的那个“我”一定要完全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因为还有“那一刻”这个限定语,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可以还没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红桥区(要求或倡导初中生写真人真事,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老师在阅卷中给派出所打电话查问过有无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逻辑规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不是自己也没有绝对地算不扣题,像有的学生把“我”假象成“沙尘暴”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片树叶”,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滴海水”从文学的角度理解还是可以的,扣不扣题主要是看写的是“我们”还是“我”。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点擦边,所以个别学生喜欢这样写,也能写好,不必反对,但不宜在班内提倡。
下面说说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我们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谓特指就是“我们”等于“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仅要记叙描写“我”的言行表现,还要记叙描写别人的言行表现。几个人的言行表现要么形成一种互动,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形成一种互动。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在最后写到,“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就没有表现出互动,因而“我们”也没得到落实。如果写成“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头用闪着泪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样就好一些了。还有像“那一刻,我们紧紧拥抱”“那一刻,我们彼此理解了”……这样的作文,因为“我们”只包括两个人,所以都格外强调互动。互动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下才可以进行,但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有时也可以。如,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等手段也能实现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即便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依然能写,因为互动除了可以理解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还可以理解为心灵和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在一起”,写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的一个女孩。他没写好,因为他既没写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也没写好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电视直播这个“我”“你”联系点用镜头对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废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时的对应反应,再加以想象也能给人互动的感觉。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紧张地喘息;断落的水泥板压断了你的腿,却分明从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队员到来了,你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最后再能从“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们的心在那一刻紧连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来总结一下,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作文。也有写好的例子,像我们印的例文“那一刻,我们沟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历史书或文学作品,实现了和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几位古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典型的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所以,无论如何,要写好我们,“我”和别人之间一定要有个联系点。
再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样写相对要好操作一些,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我’怎样,a怎样,b怎样,c怎样”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样,有的怎样”这样的表达思路。看似“我们”的言行各不一样,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题目后面补充的内容,或者能被题目后边补充的内容统摄起来。比较典型的,像我们在阅卷中读到的一篇《那一刻,我们沸腾了》。
刚才说的是从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下面说说如何从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所谓泛指,就是说“我们”中除了“我”身份特征明确,其他人都不太明确,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们”来表述,但是读者能知道这个“我们”说的是“中国人”或者“同龄人”,或者“同班学生”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选材上强调选择众所周知,人人都有感触的事例、情节。如“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社会普遍现象”“同龄人都有的遭遇”,“同班人都经历的事情”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 相对来说好套用原来写“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于变化。比如原来写过的片段是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现在把文中的“我”变成“我们”就可以了,如原来是“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来喊我起床……”,可以变为“每天早上,我们的妈妈都会来喊我们起床……”;如果原来写过的片段是针对我个人的,要改变表述句式、内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如“失落时一句关心的话语,得意时一句善意的提醒,运动会上一条拧干的毛巾,考试场上一块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时,只是彼此一抹心有灵犀的眼神……”这样的句式和内容用来写我们就比较妥当。
“那一刻”是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限定了时间和情境,但可以写多个那一刻,所以“三个片段”“若干个排比镜头”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见大、小题大作,如以“我们”关注四川地震灾区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一起”“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如以“我们”用实际行动关注北京奥运会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欢呼”“那一刻,我们哭了”。这样,写作内容具有时代感,大气不俗。但这两个素材都有点“过时”了,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时事政治》,新近有什么发生的事可写。此外,还可写凡人小事,如“我们”共同面对困难、承担任务,“我们”共同探索、分享成功。或者让学生想想有没有一篇课文或文章、一节班会课、一次老师的教诲、一首歌、一幅图片、一个情景……让“我们”产生过表现不同而实质共同的东西?——“那一刻,我们低下了头” “那一刻,我们笑了” “那一刻,我们沉默了” “那一刻,我们长大了” 。
当然不把“那一刻”理解为一个限定语也可以,像在我们阅卷中遇到一位学生写的就是“那一刻,我们永远铭记”,宾语前置,倒过来就是“我们永远铭记那一刻”,想一想也是可以的。
理解把握住了“那一刻”,再说说如何将题目补充好。强调两点:一要简明,二要便于操作。这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任何半命题作文时应注意的问题。“简”就是说,补充的内容不宜太长,“明”就是说要让人通过题目基本清楚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或所要表达的方向。“题好一半文”如果说一篇作文是由“题目”、“开头”、“主体”、“结尾”这几块材料构成的话,题目不简明就等于首先浪费了一块材料,这样这个作品就失去了一次“优秀”的机会。“便于操作”是说补充的内容要保证自己能写出来,能写好,追求新颖是第二位的,再说新颖不新颖不只是看题目。本来就是“二锅头”,你给它起个名字叫“琼浆玉液”也还是“二锅头”。普通的题目只要构思巧妙一样可以写得新颖。像有的学生拟定的题目是“那一刻,我们长大了”,题目很普通,但是他采用对照的写法“以前总是妈妈帮我们洗衣服,当妈妈因为工作繁忙忘记给我们洗衣服时,我们想到了自己也应该学学洗衣服。当我们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或
第二篇: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析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参加考试约6300考生,100分以上98人,94分以上498人,89分以上1418人,不及格多达800余人,约占14.8%;最高分为108分,均分81.1分。
二、试题分析
本份试题仍沿袭三大板块,考查全面,试题涉及诗词默写、拼音、汉字考查、修改病句、名著阅读、新闻知识、字词释义、朗读节奏划分、翻译句子、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体相关知识等等。同时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时代性。
但试题中有个别试题及答案值得商榷。一是“积累运用”部分的“古诗默写”题,有两句问法不确切,如《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矛盾心理的句子,既可以是答案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也可以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登岳阳楼》中表现诗人凄凉与怨愤的句子,既可以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也可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二是参考答案制定不够准确。如“积累运用”中第4小题的加新闻标题,准确的答案应该是“女飞行员将首次亮相国庆”。
三、试卷分析
(一)积累运用:
一是古诗默写出错较多,考生理解能力不强。二是错别字较多,基础知识不扎实。错误较多的是“抑扬顿挫”。还有病句修改,三成考生找不出病句。三是语言概括能力不足,加新闻标题题,近半数以上考生抓不住关键信息,概括不全面、不准确。
(二)阅读理解
1.文言文阅读
出错较多的有:第6小题考生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翻译不够准确。第8小题中“评价作者”,对欧阳修的理解与文章主题混为一谈,不够全面。
2.说明文阅读
出错较多的有:第9小题考生对说明文文体知识掌握问题较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基础。第10小题考生阅读习惯不到位,从文中找不到关键信息。第12小题说明方法术语不够准确,作用由于概括性强,许多考生答不到点子上,抓不住中心句。同时,答题语言不够规范,答得过于简单。
3.议论文阅读
出错较多的有:第14小题考生对作用概括不全面,只答结构上的作用,而没有答出内容上的作用。第15小题概括中心论点时,不是用完整的一句话,而是用标题,而标题是短语,概括不全面。第17小题考生对作者的思路把握不准确、论证过程概括不全面。
4.记叙文阅读
出错较多的有:第19小题考生由于不了解侧面描写,有近三成考生找不出句子。第22小题考生要么只是结合文章主题写,没有自己观点和语言,要么撇开文章自己胡编乱造,失分严重。
(三)作文
选择半命题作文“这也是爱”的考生较多多,基本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但多数考生写作情况不尽人意,视角窄,内容空,无病呻吟,主题含糊,甚至瞎命题,编瞎话,再加之书写潦草,得分差别较大。
四、教学建议
1.抓好学生的书写习惯。小学阶段在此方面抓得很到位、很有效。老师不仅要在习字时间进行必要的巩固训练,更要在平时强调、要求,抓出成效。
2.狠抓基础知识落实。学生错别字较多,词语解释、翻译等问题(特别是文体常识)的解决只能靠落实,但一定要注意科学的方法,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意思,切
忌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对于易错的词句,老师一定要加以强调,反复落实。
3.要广阅读,多积累。学生每天应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积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只靠讲或只凭练都是不行的,在进行阅读训练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本,注重对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必须要掌握的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要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试题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题辅导。还要进行必要的正确与错误答案的比较、分析,找出答题错误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学生避免重蹈覆辙,引以为戒。要努力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阅读和解题的有力武器,切实提高语文阅读和解题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利用学生中的范文给学生讲解写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让学生通过日记、随笔等写作练习,在多看、多练、多比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们关键要在重视、指导、讲评(批改)、坚持上下功夫。
5.加强考生答题技巧的训练。平时训练试题不在多,而在有效。关键要加强考生答题技巧的训练,规范答题。
一、 试题评价:
本次考试 紧扣课标,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试题难易度适中,能切合学生实际,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测试,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次测试共120分,120分钟,其中知识基础分占19分,文言文阅读15分,现代文阅读38分,写作占50分。总体上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牢固,阅读能力比较差,写作水平不够高,书写出乱,测试的优秀率达30%左右,及格率达80%左右。不太令人满意。
二、 考试情况分析
试卷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部分,涉及汉字拼音、字形、病句的修改、古诗文默写、名著几个方面。进入九年级以来,太多的教学时间用在了古诗文的学习掌握,对于生字词的积累未用太多时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教学中的失误;在语法病句修改方面平时讲解到位,但训练极少,致使学生未能真正,丢分较多;从古诗文的默写来看,直接添上下句的能不丢分,但稍有些转弯、需动脑筋的就无从下手;对于名著自以为都给学生讲到了,但从答题失分看,学生当时的听课效率实在不高,只有60%的学生得满分,还应注意以后的教学做到精讲、重点突出。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分值13分,考查的是课内篇目--《唐雎不辱使命》。学生对它应不陌生:字词解释、解释句子、内容理解,拓展链接。题型没有变化,学生失分应该不会很多,但从评卷结果来看,仍有失分情况。给我触动最深的古文翻译"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饵。"居然连许多好学生都丢分,学生根本没有形成记忆,说明讲课效果不理想。作为教师,对这部分的教学更应细化了,一定要学生确实掌握,力争拿满分。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中,议论文得分率不高,由于平时训练较少,还未能使学生掌握答题技巧,不会运用说明文语言来回答问题,如第12、13题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回答"主要"一词的效果不会采用说明文来说,也未能紧密结合那句话来分析。
议论文《敬业乐业》,学生在回答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时,未能明确什么是论题,什么是论点,因为一个词的错误使用丢分。16题补写过渡性句子时做不到承上启下,17题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还有一部分同学不知什么样的论据符合要求,做不到事实典型确凿,选取名人名言。
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0题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21题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还不能抓住要点。还有待多加训练。 现代文阅读更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这部分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并且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不能在拘于文体知识答题。通过对阅读题的分析,回想教学,的确有很大的不足 第三部分 作文,总体上说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写够字数,但部分学生审题不能切中要害,走题跑题;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书写不整洁。需要关
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作文的构思组材方面不够重视,有新意的佳作还不多。
三、从教学双方来分析试卷得分高低,大致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还不够扎实;
(2)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过程,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从课内到课外语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
( 3) 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活少;
(4)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5)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
四、教学建议、措施:
1.认真钻研,处理好教材与资料的关系。要认真研究《中考指要》和近三年的中考试题,重视学法、考法研究。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资料。
2.立足课堂,边讲边练。复习时学生作业较多,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精讲多练,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3.变换形式,不断提升。加强复习方法的研究,注意一轮复习与二轮复习的区别,即使复习同一内容也要从不同角度有所侧重,不断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重视写作教学。二轮复习不能忽视作文教学,要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训练,力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三篇: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栈桥/颤栗潮汛/迅速繁衍/偃旗息鼓
b.恐吓/喝彩教诲/隐晦斗笠/气冲斗牛
c .道歉/亏欠星宿/作秀血液/雪上加霜
d.田圃/哺育湖泊/淡泊默契/换而不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统筹优惠券断章取义胜气凌人
b.策划破天荒袖手旁观不求甚解
c.亵读东道主无与伦比脑羞成怒
d.恣难出风头重蹈复辙自知之明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在新型 农村社区建设中,一定要注意农民的权益。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也应当不折不扣地
a.道路保障牟取实现b.途径防护谋取实现
c.途径保障谋取兑现d.道路防护牟取兑现
4.古诗文默写。(共8分)
(1)妇姑荷箪食,。(白居易《观刈麦》)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3),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杀敌报国之志。
(5)面 对冰天雪地,要送别友人的岑参在边塞放歌“纷纷幕雪下辕门,”《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困居长安的李白慷慨悲吟“欲渡黄河冰塞川,”《行路难(其一)》)。
5.名著阅读。(4分)
《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水浒》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同时,《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非常注意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例如,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粗中有细,豁达明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7分)
材料一:201*年10月底,苏州某学院的一位女生参加完800米体能测试就突然倒地死亡。11月13日, 洛阳一高二年级学生在一次跑操后,突然死亡。11月18日,广东某学院一大学生参加马拉松10公里赛冲过终点后倒地,次日身亡;另一位当时晕倒的年轻选 手于27日凌晨在医院离世。此次马拉松赛共有1517人次出现头晕、抽筋、扭伤等身体不适现象,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年。为了防止不再发生这类意外事故,多所学校采取措施,取消了运动会和体育课上的一些中长跑项目。此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材料二:201*年11月22日傍晚,在日本东京7℃的气温下,一群小孩子在人行道上整齐地跑步,白色的短裤短袖非常抢眼。东京幼儿园的孩子经常在寒冬的操场上短衣跑步,以锻炼体质、增强抗寒能力。日本中小学每天都有体育课,放学后的家庭作业有一项是再锻炼身体一小时。
材料三:201*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反对,从所谓“土地权所有者”手中购买中国的钓鱼岛激将其“国有化”。12月25日,日本出动军用战机栏截在钓鱼岛附近进行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飞机。12月26日,日本自民党右翼分子安倍晋三就任首相,而日本右翼分子在领土争端上一直采取强硬姿态。
(l)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
(2)材料一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中国多所学校取消中长跑项目的危害。(3分)
7.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请根据这个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2分)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卡通漫画 112 56%
时文杂质 32 16%
武侠小说 30 15%
文学名著 26 13%
(l)从统计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2)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你对同学们的建议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6分)
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夭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从马岛运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组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出黑汁了,而且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我束手无策。【a】青海大叔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 菇黑色的汁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b】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选自《毕淑敏 散文》)
8.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白蘑菇回家”可谓是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故事内容。(3分)
9.从全文看,结尾“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10.文中【a】【b】两处的画线句使用了两种称呼“青海大汉”和“青海汉子”,请说说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大汉”和“汉子”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4分)
11.“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3分)
12.“妈妈”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用意。(注意文中加点处)(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0分)
中国人可以奢侈了吗?
杨学武
①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孔子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在“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毛泽东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②然而,中国如今“走进新时代”了,节俭世风日下,奢侈甚嚣尘上。有道是“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经济学界有人曾积极引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著,证明“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为中国兴起奢侈之风而鸣锣开道。
③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根本(推荐打开范文网:www.bsmz.net)不用奢侈理论的引导,人们就会自发地或自觉自愿地把奢侈付诸行动。被授予“奢侈之王”的美国蒂科国际公司前主管丹尼斯?科兹洛夫,曾经创造过2200美元一个镀金纸篓、6000美元一条浴室挂帘、700万美元一套豪华住宅的奢侈记录。而这样的“奢侈之王”在当今中国并不鲜见,中国人的奢侈记录恐怕比美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8万人民币一桌的“黄金宴”、36万一餐的满汉全席,是中国人吃出来的;100万元的一则征婚广告、999万元的一场结婚典礼,是中国人做出来的;法国的名酒xo和路易十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瓶,中国人喝得最多;一辆标价1118万元的英国宾利轿车最近在上海车展上被中国人买下来了??某些中国人的奢侈,简直令西方人望之兴叹。而这些还只是个人消费,某些集团消费则更为惊人。一台文艺晚会出手就是上亿元,一个庆典活动动辄就是几十亿元,还有许多“形象工程”不知要耗费多少钱。难怪有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走马观花地看了几个灯红酒绿、繁华似锦的大都市之后,人表感叹说“中国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是否被表面的奢侈迷花了眼睛?
④奢侈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的,并不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中国过去虽然穷,但有些人 “人穷志不穷”,越穷越摆阔。尤其是历代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还把奢侈当作粉饰太平的化妆品。秦始皇的阿房宫堪称世界奢侈之最;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把奢侈推向了极致;慈禧太后即使在晚清行将破落之时, 也坚持“把奢侈进行到底”,不仅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供自己生前及时玩乐,还在死后睡的棺材褥子上镶了珍珠12604粒、宝石和白玉三百多块,似乎不奢侈就死不瞑目。奢侈最终导致国家的落后和王朝的灭亡。
⑤虽然如今中国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按官方的说法大多数人也实现小康了,可中国可以奢侈了吗?不管某些“高瞻远瞩”的经济学家把中国的前景估计得多么关好,也不管某些喜气洋洋的海外华人把中国的现实评价得多么辉煌,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在公布的2800多万贫困人口,是按人均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计算的;而把人均收入再提高200元,贫困人口就高达9000多万了。
③即使在西方国家,奢侈现 象仍然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撰写了一部名叫《奢侈病》的书,认为无节制的奢侈挥霍不仅使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烦恼和不幸。由此看来,既然连富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都认识到奢侈的危害性,那么中国就更应该牢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选自《雨花》第469期,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第①段引用孔子和毛泽东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14.“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一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特殊含义?(2分)
15.本文第③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3分)
16.仔细阅读第⑤段,在段尾画线处补写一句总结性的话。(2分)
四、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然后做题。(共12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隆中对》)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行拂乱其所为()(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将军宜枉驾顾之()(4)遂用猖根()
18.用现代汉语写 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9.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汉室倾颓”的混乱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
最恰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共5分)
山坡羊 憧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1.请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中“聚”和“怒”的妙处。(3分)
2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话该如何理解?(2分)
五、作文(50分)
23.任选一题作文。(50分)
(l)题目:寒冬里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莫言说: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小时候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要求:①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年九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参考答案
一、(27分)
1.d (2分)2.b (2分)3.c(2分)
4.(1)童稚携壶浆(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5)风掣红旗冻不翻将登太行雪满山
(一空1分,见错该空不得分,共8分)
5.施耐庵官逼民反鲁智深李逵(一空1分,4分)
6.(共7分)
(1)近期青少年学生长跑猝死事故频发,引发社会多方关注。(大意对即可,2分)
(2)删掉“不”,或者删掉“防止”。(2分)
(3)我们的学校取消中长跑项目,将导致中国学生体能的整体下降;(1分)而日本却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身体锻炼,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复兴将受到极大威胁。(2分)
7.(1)初中生课外阅读卡通漫画的人较多, 阅读文学名著的人却很少。(1分)
(2)示例:同学们,请多读文学名著吧!让名著陶冶我们的情操,充实我们的人生 。(1分)
二、(16分)
8.(在青海出差时,我给妈妈买了一袋白蘑菇;)白蘑菇不易保存,宾馆服务员告诉我保存的方法并帮我把蘑菇装箱;(1分)火车上,青海大汉和车友们无私地帮我;我最终把白蘑菇平安地带给妈妈。(2分)
9.这句话写出了白蘑菇的味道鲜美,同时也赞叹女儿的孝心,赞美陌生人的心灵之美。(1点1分,共3分)
10.【a】动作描写;“二话不说”“重新装箱”“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等一串动作,表现出“青海大汉”助人时的利索、豪爽和热心。
【b】语言描写;一句“很要紧的事”竟是“白蘑菇炖鸡最鲜”,表现出“青海汉子”对妈妈的关心,细致、周到中体现着他的纯真、善良。
(每处2分,方法1分,性格1分;共4分)
11. 使用短句(答“排比”也可),节奏明快;(1分)形象写出了飞奔的列车上风的呼啸,突出了一路“呼啸”的风是白蘑菇平安的保证,委婉含蓄地赞美了大汉和人们对“我”的帮助。(2分) (大意对即可,共3分)
12. 内容上:“妈妈”一词触动着每个人心底的善意,她能够轻松唤起人们对爱的共鸣。一路上人们的无私帮助,既反映着人们纯洁善良的心,也体现着人们对母亲的崇高敬意。(大意对即可,2分)
结构上:“妈妈”在开篇和结尾处出现,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中 心突出。(或:“妈妈”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
(内容2分,结构1分;共3分)
三、(10分)
13.中国不可以奢侈,要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或:中国应主张节俭,反对奢侈。)(1分)引用孔子和毛泽东的话,作为论据,证明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1分)同时增强说服力。(1分)(论点1分,作用2分;共3分)
14. “革命的行动”指“奢侈”行为;(1分)“革命”使用了反语手法,具有讽刺意味。(1分)
15. 首先提出观点“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1分)然后举出西方和中国的奢侈事例,证明观点;(1分)同时把中西方进行比较,表明中国的奢侈之风已远远胜过西方。(1分)
16.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国情下,奢侈可行吗?(大意对即可,2分)
四、(17分)
17.(1)违背(2)常常(3)拜访(4)因此(一个1分,共4分)
18.(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一句2分,共4分)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句1分,2分)
20.类比论证或对比论证(1分)求贤若渴,延揽人才,复兴汉室,礼贤下士,善听谏言,谦虚(答出一个即可,1分)
21.运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1分)“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1分)
22.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受苦难。此句表达出作者忧民的情怀。(大意对即可,一句1分,共2分)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总体评价
大港区201*--201*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难度适宜。它紧扣09年中考题型的要求,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从整卷看,有如下特点:
1、结构题型稳中有变。试卷框架结构方面紧扣09年中考的命题趋势,有较强的示范性、引导性。
全卷分基础知识考查、课内现代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诗文默写与鉴赏、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写作九大板块。提前适应中考的题型,中考时考生看到熟悉的题目,会缓和紧张的心理,从容应答,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2、试题注重基础,难度适宜。全卷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所选内容严格遵从《考试说明》。试题80%以上由基础题组成,无“怪题”、“偏题”和“似是而非的难题”。有的题目综合性较强,有体现了与时代同步。名著阅读的第28小题是结合近期互联网上刊登的一个事例,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分析思辨能力,既明显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又很策略地检查了课外阅读情况。第12题古诗文默写中的第⑤小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增加优秀学生答分的机会,从而使全卷总体有一定的坡度。
整卷在难度把握上有梯次,既有较容易的题目,如第1、4、8题,让学生答题就树立信心。也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如第3、11题,这样照顾优秀生的需要,既让大部分学生体验到考试成功的喜悦,又让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难度和区分度较为合适。
3、考查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今年试题不少内容与时代同步,如第七题对综合性学习的考查;第25题有关资料链接,阅读后跟贴,很有时代性。它提示考生语文学习必须贴近社会生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4、作文部分,得分率在76%左右。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作文的构思组材方面不够重视,有新意的佳作还不多。
二、从教学双方来分析试卷得分高低,大致可以发现:
(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还不够扎实;
(2)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过程,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从课内到课外语
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
(3)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活少;
(4)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整体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5)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命题情况分析201*-2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分析
学校金山中学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备课组长 刘阳阳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本卷题量适中,共三大项24小题,学生可以在120分钟时间内完成本卷。难度偏大,学生不能较好的答题,以致成绩很不理想。试题区分度较好,分数梯次明显。本卷命题能较好的切近中考,能看到类似题型。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举例说明、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中少了比较虚词用法的考察,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件好事,毕竟学生头疼的就是虚词用法的理解。同时在翻译句子中变相的考察了“以”字的理解,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
作文命题与去年相比,更贴近生活,对于学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有所裨益。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举例说明、分析)
诗文名句考察中有关唐诗部分偏少,九上的古诗中还是有些不错的句子没有考察。
四、典型情况分析(举例说明、分析)
名著阅读题的第二小题失分也多,在于学生平常阅读量不足,考得细一些就不能完整回答。阅读题中不应该失分却失分的是诗歌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课文的掌握度不够好。作文上体现出的不足在于学生对导语的理解不好,所以作文得分普遍不高。
五、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
初三语文考试考察的侧重点是课本还是更贴近中考,这是从这份试卷的命题引发的思考,从这点来说,本卷的命题思路有些僵化,有些题目的分量不足,这是以后命题中应该考虑的。
(此表于下学期开学前,与教导处工作计划同时上交县教研室理化生办公室)
我们向你推荐更多精彩文章: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