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认识、情感、行为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情
认
识
行
为
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
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如前图)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
1、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小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我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潘金海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这个血的教训。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指责公安机关的徇私舞弊。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了他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小学生最起码的一种责任。
通过讨论,学生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达到了德育活动的认识功能。
2、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红领巾"读书月"活动。活动中,大家了解了富兰克林等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现代学子魏高原为祖国之崛起而刻苦攻读所感动;受外国人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精神所陶冶,被无数关于责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
"红岩精神"是**地方特有的教育资源之一。针对摸底调查中学生对"红岩"知之甚少的现状,我们在"读书月"活动中开展了红岩系列教育"五个一"活动:读一本红岩的书,记一篇读书笔记,作一次参观寻访,讲一个红岩故事,写一篇红岩日记。在读书活动小组内,中心组成员创立了以奖优为序、轮流阅读、互相交流的激励机制;寻访活动中同学们驻足聆听,对小萝卜头等红岩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故事会上大家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红岩日记中,孩子们的真情流露,足以反映出他们的思考已进入了深的层次……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的影响就越强烈。书海漫步,促进和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和掌握,达成了德育活动对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总结-认识--情感--行为
--"培养小学生责任感"小学高段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 马 宏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情 认 识 行 为 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 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如前图)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
1、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小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我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潘金海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这个血的教训。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指责公安机关的徇私舞弊。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了他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小学生最起码的一种责任。 通过讨论,学生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达到了德育活动的认识功能。
2、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红领巾"读书月"活动。活动中,大家了解了富兰克林等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现代学子魏高原为祖国之崛起而刻苦攻读所感动;受外国人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精神所陶冶,被无数关于责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 "红岩精神"是**地方特有的教育资源之一。针对摸底调查中学生对"红岩"知之甚少的现状,我们在"读书月"活动中开展了红岩系列教育"五个一"活动:读一本红岩的书,记一篇读书笔记,作一次参观寻访,讲一个红岩故事,写一篇红岩日记。在读书活动小组内,中心组成员创立了以奖优为序、(推荐打开范文网www.bsmz.net】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情 认 识 行 为 感 二、思路。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 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如前图)三、做法。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1、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当今的小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我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潘金海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这个血的教训。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指责公安机关的徇私舞弊。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了他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小学生最起码的一种责任。 通过讨论,学生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达到了德育活动的认识功能。2、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第五篇:班主任工作情感教育
古语有云“,诱之以利,绳之以法”,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情与理的结合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基础,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深厚的师生感情会使班级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促进学生精力饱满、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教育实践证明: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所以,班主任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教育,要让自己的每一份浓浓的爱意,化作缕缕的情,蕴于心,溢于表。
一、能增强角色魅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情感有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载体,它更能“感染”学生,正所谓的身教胜于言教。
班主任要具备应有的师德,要有博爱之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要赢得学生的尊重,班主任必须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必须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和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从一言一行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
二、让学生“亲师”方法
1.和学生打成一片
班主任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使学生真正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和可信。关怀、理解与尊重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必备素质,将学生看待为一个正在不断成长的个体,以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态度去与学生谈话,教育学生,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建立民主和谐的民主型师生关系。
由于师生关系是教育系统关系链条上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情感教育恰能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在实践中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3.把微笑和赞许撒向所有的学生。
作为班主任不能只是“锦上添花”,更该注重“雪中送炭”,以诚待人,把微笑和赞许撒向所有的学生。这样的情感教育会使所有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被信任感,思想上的责任感,学习上的紧迫感,激发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去投入自身的发展,从而搞好整个班集体。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们用它去寻找光明,期盼:新一代的班主任在强化专业和职业素养,在完美实现为教育创造价值的同时,灵魂和人格能彰显更多的光亮!
是夜,教育与我们一路共享,灵魂与您共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