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精选多篇)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09:21:12 | 移动端: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精选多篇)

第一篇: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

1、保健需要的强化

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最大区别是收入的不稳定性,工作生活条件的佣工性和病有无所医、老有无所养的不确定性。尽管在法律上赋予二者同等的地位,但客观现实上在一段时间内是难以平等的。民办学校要发展,先要稳定师资,发展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满足教师的保健需要,而且要强化这种需要。目前一些民办学校给教师以高工资,但劳动量很大,有的教师一周要上30多节课,其生活工作条件也艰苦,更多的情况是生老病死等后顾之忧得不到解决。因此要让教师动心先要让教师安心。“安心工程”主要是指稳定教师的三个物质条件即提薪、安居、养老。民办学校要让教师获得的保健需要比公办学校教师获得的保健需要更丰富、更满足,一句话就是要让民办学校教师在待遇上真正优越于公办学校教师。

2、期望因素的设置

公办学校教师在“大锅饭”体制下,完成了本职工作,拿到当月的财政工资已经高兴了,没有更多的人去理会他的效价和期望值,更没有多少管理者去经营激励机制。民办学校则不同,他是有企业管理性质的,应采用期望理论去激励教师,使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都必须得到最大的满足。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要达到目标的估价,有正值、零值、负值之分,但其含意仅指大小、高低的不同。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价,期望值在0(最小)—1(最大)之间。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便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其情况大致如下:

m高=v高×e高

m中=v中×e中

m低=v低×e低

m低=v低×e高

m低=v高×e低

从上可见,只有当效价和期望值均高时,产生的激励力量会最大。给民办学校管理者的启示是:第一、制定适当的目标。适当的目标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率、升学率、就业率、招生数量等目标的确定与奖励挂钩,这样给人以成就期望和物质的期望;第二、提高目的的效价,如对教师进行能岗合理匹对,不让效价错位,对教师进行资源分享,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第三、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增强教师信心、提高期望值。

3、不可忽视的公平公正因素

美国的亚当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公平理论”,它主要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影响。公平理论认为职工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绝对工资报酬影响,而且也受相对工资报酬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期望值。每个人会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把自己现在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历史比较,认为人们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正感。

公平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op/ip=oo/io

op代表一个人对所得报酬的感觉

ip代表一个人所付出劳动的感觉

o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得报酬的感觉

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付出劳动的感觉

这个等式表明:当感到比值相等时,就有了公平公正感,产生激励作用,如果二者比值不等时,就会产生不对称的感觉,失去公平感,降低积极性。

公平理论对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在公办学校里往往忽视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如在同等条件下,一个中级教师的教学效果比一个高级教师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结果这个中级教师的工资待遇却比这个高级教师要低得多,这就是不公平。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为公平理论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因此民办学校管理者在经营激励艺术时一定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4、科学的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的长效性还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保证。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心理倾向上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争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人格与自尊的最优化。但由于民办学校与教师存在“雇佣性”、生源不足与质量差的劣根性、教师教学的成功感的弱化性以及人事关系的松散性等因素制约了激励作用的长效发挥。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民办学校办学特点的评价体系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特征也是民办学校求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建立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评价体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的内容上要讲究全面性。通过对教师的全面评价来体现学校工作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使教师们感受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性。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追求、教学能力、德育方法、科研水平、协作精神、工作成效等方面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权重。

(2)、评价方法上要讲究艺术性。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性与共性和教师职业的特点,要体现人本性、民主性、客观性和公开性。将“必行性”评价和“可行性”评价结合起来,将“硬性”评价和“软性”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价,不但要看教师所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显性指标,也要通过每堂课学生对该教师的认可程度和考察该教师平时精神投入的多少等隐性指标。

第二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语言激励艺术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语言激励艺术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摘 要】本论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规律,从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和书面语言三方面对语言激励这一教育艺术进行了具体形象和全面的阐述,对于教学工作、班级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关键词】语言激励 班级管理 艺术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主要是通过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身体语言、书面语言)来鼓动和激励的。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语言激励技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开发学生的潜在能量,以提高学生的行为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口头语言激励班主任在使用口头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班主任在和学生交谈时,要有意识地肯定对方的价值,提高自我的期望水平,强调学生的不可缺少性,促其产生自尊感。2.赞美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基于上述两种动机,若要学生积极进取、刻苦求学,班主任就应该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的各种优点。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好的,至少是中性的固有本性。而这种本性、潜能,必然现象化。也就是说:即使平时很差的学生,你如果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他们有好的“微量元素”。“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班主任应即时发现、表扬、开发那些微量元素,并努力扩大,公开在班会上赞美,达到培养其成材之目的。值得提示的是,在赞美学生时,要真诚、具体。3.谨慎否定否定性评价就是对人的过失言行进行批评指正,以抑制不期待中的反应。班主任利用它可以指明学生的不足之处,间接地激励学生做出期待中的反应。班主任在交谈中不可滥用批评,应谨慎运用否定性评价。首先,批评应在私下进行,以亲切的、肯定的话语作开场白。若发现学生的不当言行,不可在公开场合进行直截了当的说教,而应在私下与该学生促膝谈心。我们可以这样批评学生:“××同学,你的体育成绩很好,为我们班也争来了不少荣誉,如果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就会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了。”这样就比赤裸裸地批评学生学习成绩差要有效得多。其次,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只否定学生的过失行为,而不要贬抑他的自我。比较巧妙的批评是赞赏人的同时,指出具体的不足方面,寓批评于赞美之中:“××同学,你向来是高标准严要求,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原因影响了你的正常发挥?”再次,在批评学生时,应以请求、协商的语气提出改进建议,而不要强求,发现学生的错误,不要当作学生的把柄,而应从关心学生的角

度出发,同他一起分析过失的原因,使其心悦诚服,并以商量的口气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处于协作参与成员的地位,主动承担责任,克服缺点。二、身体语言激励班主任应利用与学生频繁的接触的优势,发挥身体语言的激励功能。1.体态的运用体态,包括动体态和静体态。体形、服装、饰物、发式等属于静体态,班主任应追求和谐得体的衣着打扮,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利于增进沟通。动体态较明显的反映人的趣向和内心状态,诸如点头、拍肩、握手、手势、姿势等都属于动体态,它对人的影响比静体态更强烈。在和学生沟通时,正确的姿势是:上身微微前倾,缩短彼此距离,两眼平视对方周围一带以示诚意,不宜凝视对方的眼睛,时而点头赞同,时而提问补充,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你在关心他的话题,从而使他谈起来更生动、更热情、更起劲。

2.表情的运用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应恰当地运用各种表情,以加强口头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如表扬时笑逐言开,批评时严肃认真,谈起社会丑恶现象时深恶痛绝,无声地激励学生弃恶向善。 [1] [2] [] []3.人际空间的运用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和交往空间,一旦其空间被侵犯,就会引起对方的种种反应。如一个陌生人靠近你,你会惊诧和恐慌;教师走进不守纪律的学生时,学生立即循规蹈矩等等。班主任应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调整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以提高管理力度,更加有效的鼓励学生做出期待中的反应。班主任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身体语言,塑造自己美的形象,做到衣着得体,仪表端庄,平易近人,老成持重而不显呆板,谈笑风生而不显俗气,潇洒飘逸而不显矫饰,有这种风度的教师,在教学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管理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教学为例,当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时,教师以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面含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微微摇头,暗示学生纠偏补漏,这就比有声的批评委婉的多,学生也容易接受。三、书面语言激励班主任利用书面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是通过操行评语进行的。拜读许多优秀教师的评语,发现过去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该生一年来在校如何”之类的开场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操行的个性化的把握和评价,生动、具体、感人,是真诚的肯定和赞美,是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和暗示。古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条让学生感动的评语其威力是无穷的,其影响是深远的。美国一位普通教师海沦·姆拉斯拉在当班主任时,发动学生们互相找优点,然后依据自己的观察并综合同学们的观点,写了一份份热情洋溢的以赞美为基调的评语。“从来不知道别人会认为我那么好!”学生山乎意料,却又心花怒放。若干年后,海伦的学生马克战死在越南,人们在他贴身的口袋里找到一张纸条,那便是老师写给他的评语。在马克的葬礼上,

昔日的学生告诉海伦:“您写的评语被压在我写字台的玻璃下,被放在结婚的相册里,被夹在寸步不离的钱包里??”显然,海伦用心写就的评语感动了学生,并在他们人生道路上发挥着巨大而又恒久的鞭策和激励作用。要发挥操行评语的这种激励功能,须注意的是:

1.操行评语个性化,避免模式化,切忌千人一面。例如:“你的文学潜能很大,语言表现力强,几乎每次都榜上有名??”,这就抓住了学生最显著的特性,突出学生的个性,肯定其自我,从而鼓励学生自觉的利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为主。对学生的操行评定,要十分地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树立其自信心。对学生的缺点显然不能避而不谈,要抓住主要问题,提出希望,并相信改掉缺点不是很困难的,切忌罗列现象,历数毛病,主次不分。3.评语要具体明确。操行评定的文字要简明,语气亲切自然,用词准确得体,褒奖具体,批评婉转。学生看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并从中获得进取的力量。此外,评语涉及的内容要客观公正,全面深刻。只有写出学生的个性,才能给优秀者锦上添花,给中差者雪中送炭,才能达到育人之目的。学生才会爱不释手,阅之不厌。综上,语言激励艺术是班级管理获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作为班主任须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提高自身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逐步掌握语言激励技巧,以有效地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参考文献:[1]稽冉.课堂教学的瞬间机智.[2]心理学教程.[3]外国著名教育家锦言集.[4]心理学科举园地. [] [] [1] [2]

第三篇: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策略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策略

所谓激励,就是从分析、考虑和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出发,通过一定的激因刺激,促使个体萌发某种愿望或动机,产生积极行为,进而形成有效的激励力量,激发个体努力工作并取得良好行为效果的心理过程。在学校管理中,适当引用激励原理,合理调整激励策略,及时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励原理的本质分析

激励的核心是人的各种需求。一旦人的某种需要受到外部激因的刺激,人的各种潜能便会被充分调动以获得需要的满足,并由此产生巨大的激励力。人的需要是多层面、多元化的,美国著名学者马洛斯将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及发生的先后次序化分为五个层次:⑴生理的需求——维持生命的需要;⑵安全的需求——免除危险与威胁(包括生活、从业、劳动条件、劳动保障等)的需要;⑶感情或归属的需求——社会性需要(包括人际交往、同事关系、工作环境等);⑷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求——荣誉的需要;⑸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个人最大潜能,实现自己更高理想和最高成就的需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初级需要是物质性的,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构成了激励的原始激因。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增高,精神需求含量也随之增强,并且精神需要总是建立在物质需求之上。在某种特殊场合下,精神需求不仅能相对独立存在,成为决定性激因,而且对人的物质需求可起到一种平衡作用。此外,贯穿人的各种层次需求之间的还有一种特殊的激因,它来自于管理内部、外部的各种行政交往,且构成实现管理目标、推动内部管理不管改进、完善的巨大激励力。内部个体亦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激励而奋发进取,团结协作,实现某种预期目标。这种激因便是信息。

人的需要又是多变的。这种不断变化的需要又对人的动机、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某一段时间里,人的最强烈的欲望支配着人的行动。然而一旦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这种需要便不再成为激发人们行动的激因,转而由另一较高层次的需要取而代之并支配、激发人的行动。个体与管理体之间也会因组织分工、行政指挥、制度控制、幅度紧缩、集权统一等方面因素的需求变化而形成个体与外部信息的不平衡。这时,信息激因便会激励个体努力与管理体相协调,使个体需要与组织要求之间形成新的平衡,以实现对个体的最佳管理。

针对上述各种物质、精神、信息的激励作用,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对大量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因素,如工资水平、福利待遇、领导水平、人际交往、劳动条件、政策制度等等。只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的社会中,这些因素才会对人或群体产生诱因力,才会在激励机制中产生作用。否则,其激因作用便会受到限制甚至丧失。但是,管理体如不具备这些因素,则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情绪,挫伤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类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另一类是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如工作挑战性及其带来的愉悦、工作成就感、职称晋升、上司赏识、职务升迁、个人才干获得发展等。它是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被称为“激励因素”。这便是著名的“双因素理论”。

二、激励策略的运用误区

激励原理对我们的学校管理具有极强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听到一些校长、书记抱怨:“教工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工作难做,领导难当。”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复杂的外部原因外,与我们内部管理中激励运用不当不无关系。

1、激励重心偏移

虽然市场经济的大潮给学校的物质激励带来了契机,但“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及“精神万能”的极左思想,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以传播人类文明为己任的校园,校长们在谈及物质激励时,仍然那么小心谨慎,仍然那么胆怯心虚。而在谈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时显得那么理直气壮。殊不知精神激因通常总是建立在物质需求之上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脱离物质利益的空洞的精神激励。这种单纯的精神激励有如镜中花、水中月,“只中看,不中用。”

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又本末倒臵,无限夸大物质激因的作用,甚至出现以物质激因替代精神激因的现象。参加歌咏比赛要补助,政治学习考核要发钱,开一次会要津贴……过细的思想工作被物质激因取代了;正常的政治业务学习被金钱淹没了,领导用钱管,职工向钱看,学校的工作离开了钱当然就寸步难行了。滥用作用本来有限的物质激因只能是适得其反的。

2、激励顾此失彼

学校管理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在学校管理的目标体系中,每一个子目标都是总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合力的形成。因此,学校管理的整体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激励时既要分清主次、权衡轻重,又要彼此兼顾、合理调整。然而在学校管理实际中,有的管理者往往只注意激励那些“挑大梁”的中年教职工,而忽视老年与青年教职工,这大大加剧了老年教师的失落感和青年教师的冷落感;有的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激励政策只对毕业班教师、主要学科教师、班主任老师倾斜,从而导致其他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倍受压抑;有的管理者为片面追求教学质量,不惜余力激励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学人员,而使参与学校管理与服务的“二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削弱。凡此种种,无不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效能的发挥。

3、激励避重就轻

心理学上将激励水平分为三级状态:激励状态(指伴有积极肯定

的“满意”情绪为特征的增力状态);反激励状态(即伴有消极否定的“不满”情绪为特征的减力状态);零状态(前两种状态的临界点)。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只起到防止和消除工作中反激励状态作用,而“激励因素”则可直接使个体工作动机持续增力,产生激励状态。具体到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们着重要激励的当然是“激励因素”了!然而,许多校长在运作激励策略时,只注重“保健因素”的运用,如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种种福利条件、提高奖金额、保荐教师职务升迁等。这样,虽然学校内部的不满情绪减少了,但由于“保健因素”激励功能的局限性,使得学校的激励水平与教职工的工作动机的持续增力大打折扣。

4、激励时效错位

激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那种上半年的奖金下半年发、上学年的工作去年考评、每期一次的期末总评、每年一次的教师节表彰,对于平时工作兢兢业业、成绩突出者来说已企盼得太久,而对其他人员来说又时过境迁。激励与时间的错位自然会导致激励与效果的错位。

三、激励策略的操作原则

1、针对性原则有人曾对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工作需求进行调查,列前五位的需求如下:

(注:摘自《管理世界》1991年第2期)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分子的教师,其工作需求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同时,教师职业本身又有其独特的客观规律。故而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激励策略时,既要研究教师因工资待遇偏低而引

起的物质需求,又要研究教师作为从事精神生产的劳动者而具有的精神需求。教师需要的多元性及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从客观上要求管理层的激励策略具有针对性。

2、导向性原则学校是传递人类文明和先进思想的场所,它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管理的导向——必须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那么激励策略也应着眼于把教师的工作热情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们应激励教师以强烈的求知努力在其专业范畴中拓展、深化自己的知识与才干,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激励教师以对事物的较高的美学价值要求及多种品味的艺术欣赏来满足其审美需要;激励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积极争取政治进步,努力提高品德修养来满足其道德需要。只有激励的导向对了,教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越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才会越高。

3、公平性原则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不是评优轮流做庄,不是晋级的名额分配,不是奖金的平均分享。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是公平原则的体现;能者上、庸者下是公平的体现。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个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所获激励的绝对值并无直接关联。也就是说,教师判断待遇公平与否的标准并不是自己获得激励的绝对值,而是与他人所得相比较后得到的相对值。公平原则就是要保证这种相对值的合理存在并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

4、互补性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不仅相辅相成,而且双向互补。对先进人物、积极分子给予一定数额的物(更多请搜索:www.bsmz.net)质奖励是精神激励的物质化,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成就的教师实行物质激励时,努力弘扬他们安贫乐教、勤奋工作的精神,为全校树立起众多的榜样,这便使物质激励精神化了。

5、适时性原则激励不可滞后于需要。对物质方面的激因要运用及时;对教师的工作成就要及时反馈,对教工的先进行为要及时表彰,对按质按量完成预定工作目标者要及时奖励。激励只有适时方能产生效益。

6、模糊性原则在管理实际中,有许多因素之间的精微差异是任何高明的管理者所无法区分的(比如教师的精神世界)。为了在个性中提炼出共性,为了从纷繁的事物表象中由表及里地把握主流,为了从枝节中得到解脱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全局,为了避免个体间的攀比、敌视、减少内耗,有经验的管理者总会在实施激励时将管理对象粗略地划分为几个等级,让差别不大的个体同处于一个集合中。这种无视细微差别的管理思想,虽具模糊性,却可以在大多个体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效益,取得理想的激励效果。

四、激励策略的构建完善

1、引导教师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使他们领悟人生价值和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感、责任感、义务感。

2、重视和加强后勤管理,创设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3、注重个体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使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工作。

4、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并示以明确职责。

5、关心每个教师的成长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

6、面向全员及全员需要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全员积极性。

7、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人尽其才,激励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挑战欲。

8、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考评办法。

9、把激励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注意及时反馈以减少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10、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教师追求高层次的需求。

第四篇:浅谈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保山曙光学校刘春杉

【摘要】学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机构,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摇篮,其宗旨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服务的执行者是教师,因此管理和激励教师,使得每一位教师得其位,位适其人,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学校服务到位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的教育崇尚倒下,我们的学校管理更是缺乏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的观点,总是以一种高高再上的“姿态”领导和指导教师工作,也就造就了今天所谓的“师道尊严”。因此提倡学校管理中的“人本位”,也就成为学校管理中重中之重。

【关键词】激励理论学校管理

一、激励理论概述

学校管理者要组织和激励教职员工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的,就必须了解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教职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掌握一些学校管理心理学只是。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在学校管理中,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可以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因此理解掌握并能自觉运用激励理论是学校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

管理心理学所说的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可表示为:需要引起人的动机,动机又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所以激励过程其实质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即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如环境刺激、目标反馈等)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即反应变量。当目标达到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呈现出循环往复,延续不断的过程。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适当的运用激励机制并据此进一步研究改进工作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和谐调人际的关系,可以缓和劳资矛盾,形成“同舟共济”意识,齐心协力共创佳绩。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激励是以教职员工的需要为基础的

心理学研究表面: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为满足的需要或为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人们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只有需要达到满足,人才会有较高的积极性。激励手段必须针对教职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几级的效果,并且还应该引导教职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教职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教职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于教职员工的需要。

而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具有创造性,它不同于体力劳动,也不同于行政性和操作性的工作,而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因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工作过程具有个性化,工作成果难以测量,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考试成绩就能决定教师的业绩。教师的工作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智力投入,学生的发展往往是多个教师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难以分割,这给衡量个人绩效带来了困难。

教师作为“人”,其自身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价值观。教师的心目中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工作,并不仅仅为了征得工资,而是有着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他们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教师从事的教育事业实际上是一种教师自我的实现方式。

三、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任何理论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而学校的激励才开始形成,还在探索阶段。要管理好有用之才,并让其尽心尽力地为学校服务,学校内部顺畅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不能一味的采用之前的“控制”来管理教师,我认为引领是一种更好的管理。那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何更好的管理学校,靠什么来实现引领呢?

首先要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

工作场所中的快乐,是提供优越服务的关键。教师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教师的价值,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舒畅的工作环境。建立以团队友谊为重的学校风格和学校文化,使教师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在教学工作中大

显身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学校管理也应避免过分强调自主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而应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

其次,是改革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即通过对教师的内在控制来激发其工作热情。长期以来,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把“控制”看作是管理的基本只能,教师只有听从安排,服从需要。对于教师而言,单纯依靠严格的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即使你采用强制手段,限制了人,但你无法控制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其产出质量和数量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应抛弃传统刻板的管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动作方式,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我以为,学校应做到一下几点:(1)在组织内部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让所有教师在既定的、大家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公开地竞争;(2)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际沟通的制度,提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靠理解和尊重,靠高尚的人格和互动的心灵建立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并通关这种心灵沟通和感情认可的方式,使教师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其潜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愿意为之付出,尽心尽力为学校工作,为学生服务,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便是这样的道理。

第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以满足人们随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出现多种需求的需要,从而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当然物质利益是发挥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但精神需求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较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持久地起作用。因此,在提高教师的综合待遇时,要侧重工作满足感,包括工作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允许创造性和实现个人满足,成绩认同等方面。

第四,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重视教师的个体成长和事业发展无庸讳言。人最关心自己的利益和价值,教师的薪酬和生活是有保障的,他们来到组织中的目的,是在争取劳动报酬的同时,寻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学校除了为教师提供一份与贡献相称的报酬外,还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教师提供收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第五,为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关调查显示,求职者尤其是高学历的求职者,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就是发展前途。对于我们民办学校而言,发展需要稳定,稳定更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持久地为学校努力。为了能更好地让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为学校工作、为学生服务,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还要提供清晰的职业定位,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充分了解教师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结合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升迁道路,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教师才有动力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长期激励措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激励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激励足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中。学校领导不但要知道优化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而且要恰当地运用激励方法管理学校,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激励学校管理挖掘潜能

由某种特定意义可以确认,管理就是以群体科学、有序、高效的劳动去实现组织制定的目标,因此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又因为学校工作的重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所以,要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调动起教职工倾心合力的积极性势必成为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怎样才能使所有教职工凝心聚力地奔向我们的目标,方法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笔者认为: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乃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一、激励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人们不断地活动着、不厌其烦地学习、工作着。其动力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的需要。它既包括人体内的生理需求,也包括外部的、社会的需求。它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把握这一点,是认识和理解教职工、进行科学管理的一个根本问题。

激励作为心理学术语,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中。将“激励”一词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威·詹姆斯在激励研究中发现,受到充分激励的人其能力可以发挥到激励前的三至四倍。激励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激励具有一定的心理效应,能激起创造的欲望

当教职工处于积极状态时,他的情感往往强烈而愉快。由这种情感体验所构成的恒常心理背景或一时的心理状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佳状态,从而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使人的认识特别活跃,富有创造性。观察表明,在积极性高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在积极性低落,心情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于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涨和鼓舞”,正是

这种情感才使他创立了“日心”说。可见,教职工没有高涨的积极性所产生的工作热情,就不可能有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更谈不上教学改革与创造,而这与课改新形势要求的创新精神、创造性的工作是不能适应的。

(二)激励能强化并推动教职工的积极行为,增强进取心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人们的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这就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行为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在教职工进行了有利于教书育人的活动后,学校领导立即运用激励方法,对这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就会使这种行为巩固、保持和加强(即正强化);对不符合要求的活动,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消退(即负强化),从而使教职工的行为定向控制和改造,最后引导到最佳状态。调查表明,激励对强化积极行为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获得激励和责任感一样,成为先进教师工作动力的主要来源。

(三)激励能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职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成绩 当教职工处在积极性高涨的能动状态时,由于个人的思想被浓厚的情感渗透,得到了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并能克服一切困难,工作积极性高,工作动机强烈,行为的节奏就加快,有效性就增强,工作效率就

高。行为科学家认为,能力相等的人会做出不同成绩,甚至能力差的人比能力强的人工作得更好。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的动机激发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这样的公式表示:工作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动机又取决于

人的各种需要,而激励又可以通过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激发另一部分人的需要,通过满足低层次需要激发高层次的需要,如:通过物质激励满足一部分人的衣食、住房等方面的需要,激发另一部分人同样的需要。通过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尊敬、名誉、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并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 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激发另一部分人的需要激励{)

1满足低层次需要+激发高层次需要j

动机激发一一提高积极性。

二、激励机制的运用

在学校管理中如何优化激励机制,有效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l、物质激励

对于教职工工作的激励,往往通过提高工资、发放奖金、改善住房、提供其它福利品等手段来实现。追求“利益”是人的正常需求。杭州大学杨文群教授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了“加工资”、“奖金’’被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当教职工工作取得成绩时,除了及时予以肯定、赞许外,可以授予奖品和奖金,提高福利待遇等等;反之,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除了批评、警告外,还可用降低福利、扣发工资等。如:我校为了激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对“中师毕业’’给予每人三百元奖励,“专升本”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给予每人五百元奖励;对在毕业升学考试中成绩突出的教师颁发义务教育成果奖等等。为了保证“物质激励’’的公平有序,持续有效,学校通过教代会制定并通过一系列考核条例:《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班主任月考核方案》、《教职工月考核方案》、《教学事故处罚办法》、《干部工作职责考核制度》、《教研组长职责考核制度》等,然后组织教职工学习领会精神,把它作为物质激励的依据。这样做不仅使教职i明确了该怎么做,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些制度实施的必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持续恒久的内驱力和竞争力。

2、荣誉激励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靠福利、奖金激励,无疑是必要的,可是单靠此类方法,是无法达到连续、持久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目的。因为教师的劳动性质、文化素质和心理品质决定了教师并非单一的“经济人”,有时荣誉激励能达到物质激励所起不到的效果。所谓荣誉激励,是对绩效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给予各种形式的荣誉,以此来强化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我校领导分析了教师的个性特点和经济状况,认为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给予20元、30元奖励,不一定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大力进行荣誉激励。如: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等,对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质量成绩突出的教师,除了授予荣誉称号外,还把他们的事迹请专人整理、演讲,这样让这些先进教师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励全体教师人人争先,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改善,促进学校

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使这些先进教师精神上得到需要满足,思想认识上得到进一步升华。

3、目标激励

从人们的需要动机和行为联系的例子过程来看,只有人的需要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才能推动人产生行为,而且,当达到目标时,满足感又可以促使人们继续努力,因此,目标是一种刺激,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一个具有实现可能性和切实可行性的教育质量目标,往往能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并为此扎实工作,孜孜以求。我校教学质量而言,曾属于区三类学校,巩固率、合格率曾一度滞后,但近几年,学校领导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出学校

总体目标和各年级、各学科的具体目标,一年一步,不断前进,目前已跻身于区一类学校的行列。现在我们又制定了创省“示范初中”的目标,在大目标下,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目标,通过学习、讨论等形式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和响应。全校教职工人人心中有目标,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凝聚力,这就克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抽象性和单一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值得提出的是,目标设置时,要考虑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明确性。目标的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难度要适当,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轻而易举。同时,目标必须明确,才能及时掌握反馈信息,使教职工努力有方向,差距有尺度。

4、,归因激励

美国行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结为何种原因,对以后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值得研究。如把成功,归结为内原因(努力和能力)能使人感到满足和自豪,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如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任务难度和机遇)使人感到幸运,则不一定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因此,当教职工的工作有了成绩时,而不应该只强调成功的外部原因。如某位教师上了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其他教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领导在肯定这节课的成功时,应该首先肯定执教教师的成绩,同时肯定其他同志的帮助。如果过分地强调外部原因,就可能挫伤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另外,采取淘汰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今天工作不努力,将来努力找工作”,就是激励人们努力把工作做好。我校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易岗、下岗实施后,有力地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运用激励应注意的问题

1、要综合激励。

上述各种激励措施体现了领导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手段与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交叉甚至部分的互相包容关系。因此在教职工管理的实践中,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2、要适时适当。

学校管理者要讲究时机,恰到好处地予以激励。如我校对评上区级先进的教师,每月发津贴,让教师感到“我是先进”,这样月月有激励。激励如果及时,时过境迁,其效果往往要小得多。同时要注意使教职工取得的成绩与受到的激励相适应,这样激励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激励力量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则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激励过低,不能满足被激励者的需要,激励过高,又会使人无所适从,只有适当的激励,才能获得积极效果。

3、要注意公平。

教职工受到激励,固然是得到满足的重要条件,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值,而且关心相对值。他们不会把物质激励视为单纯的经济报酬,而是通过学校的奖励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看法,感受到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学校领导不能有亲有疏,有厚有薄,应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合理地进行激励。

4、注意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

良好的社会环境,民主和谐的政治气氛,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面貌,尊老扶幼和互相尊重的美满家庭生活以及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等都会吸引教职工对工作目标的兴趣与爱好,鼓励他们前进。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把教职工的激励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

- 作者: limingsheng888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7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