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有效创新教育的实施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那么,怎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浅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能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有三个“欢迎”和一个“允许”,那就是“欢迎质疑”、“欢迎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欢迎与同学不同的见解”,“允许回答问题出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记得在一次上课前,当我精神焕发站在六年级教室的门口准备上课时,上课的预备铃声已响起,教室里却仍然是闹哄哄的一片,学生一个个激动异常,议论纷纷,没有半点停歇的意思。原来这个班在文明班评比中,未能评上前三名。我当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脸一沉,大声呵斥:“安静!”,而是微笑着站在门口耐心等待,当学生反应过来,歉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等待我发话时,我对他们说:“看你们刚才的样子,一个个都是好样的,懂得与集体荣辱与共,不过,想要在学习上取得胜利吗?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学生齐声响亮回答:“上课!”那节课,学生尤为认真,个个敢于发言,这使我明白,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浓郁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也就有了动力的支持,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号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不同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语文课堂真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二、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
创新思维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经常训练而形成的。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生字新词的学习,还是课文的阅读,或是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设计日常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上,我常做到:
1、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在疑,思起于疑。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这决不是别人给了他指点了方法的,而是质疑习惯的结果。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的基础上,首先我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得欢迎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次是加强语文多种方式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读书时,大都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恰如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中,广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就是给予表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描写兴安岭的段落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习兴趣高涨,由于是学生有权决定讲自己爱讲的、能讲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有的画画,有的排演了课本剧,有的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填写成歌词来演唱,有的当上了一个小导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使我大开眼界,我不由得赞叹: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法估量!
2、语文课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创新心理。
创造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胆怯。因为胆怯往往会无情地折断学生想象的双翼,磨灭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了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造,我在语文课堂上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的体验中,帮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积极大胆参与创新活动。例如,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开展朗读、背诵、书写、听写、写作、讲故事等比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例如我在教《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这一课优美的词语较多,我就举行优美词语说话比赛。我随意让学生运用优美词语来赞美家乡长沙的美,看谁用得多用得好,这富于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地积累了词句。
三、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不少的教师不敢放手,引得多,导得细,甚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便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 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 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个体差异,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甚至出现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给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在学习互动中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知识新的更深层次的不同的理解,学生在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产生创造的火花。
那么
,语文课堂怎样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呢?
1、分好组,选配好小组长。
合作探究学习是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在小组的搭建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来分组,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小组成员的多少可以学习内容而适当安排,可以是2个人的小型组,可以是3——5个的中型组,也可以是更多人组成的大型组。每一组的成员组成是动态的,不固定,常常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创作有新鲜感,更重要便于学生接受更多同学的新观点和影响。
2、引导好讨论。
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重点、有选择地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避免一些形式、无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还要避免少数优秀学生垄断课堂合作探究的局面,多给想说不敢说、想说不会说的学生讨论的机会。
四、要呵护学生的灵性
有人说:创造的灵性,创造的欲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会创造而只会重复,那将是人类向动物的回归。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扼杀学生灵性,破坏 宝贵财富 的做法。如有位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 水 和 小河 的受到表扬,说成 春天 的被老师骂为 胡说八道 。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些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
国外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令人称道。当他讲评学生 画苹果 作业时,发现有一位学生画成方形的苹果,于是询问: 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 学生说 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 老师听了鼓励说: 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画成了方形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而这位老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道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 早日发明出方苹果 。这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创新。我们应该从画方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活跃课堂,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中国的未来所需要的。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继续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自觉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自己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让所有金子在这里闪光!
第二篇:小学语文有效创新教育的实施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那么,怎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浅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能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有三个“欢迎”和一个“允许”,那就是“欢迎质疑”、“欢迎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欢迎与同学不同的见解”,“允许回答问题出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记得在一次上课前,当我精神焕发站在六年级教室的门口准备上课时,上课的预备铃声已响起,教室里却仍然是闹哄哄的一片,学生一个个激动异常,议论纷纷,没有半点停歇的意思。原来这个班在文明班评比中,未能评上前三名。我当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脸一沉,大声呵斥:“安静!”,而是微笑着站在门口耐心等待,当学生反应过来,歉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等待我发话时,我对他们说:“看你们刚才的样子,一个个都是好样的,懂得与集体荣辱与共,不过,想要在学习上取得胜利吗?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学生齐声响亮回答:“上课!”那节课,学生尤为认真,个个敢于发言,这使我明白,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浓郁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也就有了动力的支持,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号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不同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语文课堂真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二、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
创新思维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请你继续关注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天的经常训练而形成的。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生字新词的学习,还是课文的阅读,或是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设计日常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上,我常做到:
1、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在疑,思起于疑。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这决不是别人给了他指点了方法的,而是质疑习惯的结果。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的基础上,首先我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得欢迎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次是加强语文多种方式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读书时,大都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恰如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中,广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就是给予表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描写兴安岭的段落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习兴趣高涨,由于是学生有权决定讲自己爱讲的、能讲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有的画画,有的排演了课本剧,有的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填写成歌词来演唱,有的当上了一个小导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使我大开眼界,我不由得赞叹: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法估量!
2、语文课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创新心理。
创造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胆怯。因为胆怯往往会无情地折断学生想象的双翼,磨灭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了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造,我在语文课堂上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的体验中,帮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积极大胆参与创新活动。例如,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开展朗读、背诵、书写、听写、写作、讲故事等比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例如我在教《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这一课优美的词语较多,我就举行优美词语说话比赛。我随意让学生运用优美词语来赞美家乡长沙的美,看谁用得多用得好,这富于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地积累了词句。
三、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不少的教师不敢放手,引得多,导得细,甚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便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 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 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个体差异,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甚至出现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给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在学习互动中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知识新的更深层次的不同的理解,学生在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产生创造的火花。
那么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
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当然创新教育的实现需要改革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诸因素都将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实现。
第四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李玲玲
【摘要】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热情;引导创新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浓厚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理想三方面入手,把创新教育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孩子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亡。小学语文做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把实施创新教育列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认真加以实施。结合自身实践,谈点具体做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热情
创新能力不是天才特有的专利,创新的种子埋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和发展的心理环境。
1、营造安全、自由的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进行干涉,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所谓自由,就是不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进行限制,使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为此,作为教师,应坚决摒弃传统课堂对学生的新异思想、特殊行为给予讽刺、挖苦、孤立或否定的做法。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教材的编写作出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即使学生是错的,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评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上《狐狸和乌鸦》一课,在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我打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投影片,问学生:“请同学想一想,乌鸦的肉被狐狸叼走后,她的心中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稍加思考,便争先恐后举起小手。有的说:“乌鸦一定很难过,因为这肉是她辛辛苦苦找到的”。有的说:“乌鸦一定很伤心,因为她和孩子要饿肚子了”。还有的说:“乌鸦一定很后悔,要是不听狐狸讲的好话,肉就不会被狐狸骗走了”。??孩子们的回答,都围绕着乌鸦认识到自己做错而展开,说明他们明白了“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我感到十分满意,正欲总结,冷不防王少鹏高举小手。我请他发言,他一语惊人,说:“乌鸦会挺高兴的!”我顿时一惊,随即说到:“老师真高兴你有不一样的看法,能说说理由吗?”“我想??乌鸦会想:哈哈,
我长这么大,今天终于有人夸我长得漂亮,嗓音动听,真是大喜事,丢一块肉与这比起来,真是不值一提。”听了他的话,我愣了,等我回过神来,热情地赞扬他想象力丰富,能大胆发表意见,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举有效地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创新热情。
2、教学氛围要轻松、愉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愉悦性的心理环境中,学习者情绪愉快、精神放松,有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在平时教学中,要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教学媒体激趣
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媒体形成的直观、形象、动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海底世界》一课,先播放海底五彩斑澜世界的录像,学生便马上兴奋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学习。
②教学幽默激趣
幽默是一种含蓄而充满机智的辞令,使听者发出会心地一笑。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犹如在菜肴中加入味精,能使课堂充满情趣。
③开展丰富活动激趣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游戏、表演、念儿歌、猜谜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能有效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在学生提出“苹果、石榴比花生更好”的观点后,让持两种不同意见的意见的学生进行一场辩论,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效果很好。
④巧设疑问激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大为重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创新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在表达中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挖掘孩子身上的创新潜能。
1、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教会孩子多方思考,发展孩子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不时设计一些情境,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找骆驼》一文时,可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方法也能找到骆驼?再如教《小小的船》这一课后,可出示这样一个练习:弯弯的月儿像( ),让学生思考。
2、引导学生创新想像
善于想像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方提供孩子们自由想像的情境和条件,鼓励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
①复词造句。即给出两个以上互不相关的词语,要求学生根据选定的词语连造3句。如用“青蛙、小店”,学生展开想像,说出:“夏天晚上,小店后面田里的青蛙便‘呱呱’叫个不停。”“今天在小店里,我同时见到了3只青蛙,真是奇怪。”“今天真热,小店里的青蛙牌冷饮特好卖。”
②课文作画。把课文想像成一幅画,或把课文中的某个形象画出来,如读《春雨的色彩》,让学生用水彩笔勾勒出自己眼中春雨的颜色。
③填补空白。由于文章的储蓄性,决定了教材中定有不少的空白点,可让学生发挥想像填补空白。如《趵突泉》一课,学到“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时,让学生想像小泉还有什么样子。也可以在教学结束时,如学了《中彩那天》后,可让学生写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开走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学了《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想想青蛙从井底跳出后,会说些什么等。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而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把质疑、释疑做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让学生在自学教材中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学生预习后提出了不少问题。“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的父亲很难得呢?”“老师,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
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问,因为随着教学的展开,认知在不断深化。会发现不少预习时尚未发现的问题,我们要给学生随时提出这些新问题的自由和权利。还是以《落花生》为例,一学生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提出:“种花生当然是为了收花生,这很正常,书上为什么要用上居然?”我便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经过交流讨论知道了原因,因为我们是第1次种花生而且是群小孩子,还种在荒坡上,能收获出乎意料。
三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课本和教师的讲解质疑。如有学生在学习《尊严》一课时,提出“老师,为什么说哈默有尊严,不吃饭就是有尊严?”还举例,“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有人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饭,我也看见过有的小孩或者老人为了能生存对那些有钱人低头哈腰,就是为了能活下去!不吃饭就有尊严,吃了饭的人就没尊严了吗?”我为他们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骄傲!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态度,我对此感到自豪和欣慰。
三、浓厚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理想
创新意识其内涵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我们知道意识支配行为,因而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不断浓厚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树立创新理想。
1、告知创新意义
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苏霍姆林斯基),因而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大胆地思考,把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新知做为学习的目的,使自己更好地发展,变得更聪明。
2、教师以身示范
如果教师一味地因循守旧,视教材为“圣旨”,以“教参”为标准,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他所带的学生也很难出现创新的奇迹。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创新光喊口号是不行的。
3、体验创新喜悦
有人说,创造性是激励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得到激励、肯定等正向强化,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同理,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思想出现后,及时给予肯定、激励,人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地喷涌而出。为此,在教学中,我革新评价机制,对平时使“雕虫小计”、“耍小聪明”、“钻牛角尖”的学生不冷潮热讽,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习中闪现的创新火花给予热情鼓励,还每天评选最佳提问奖、新颖答案奖,让学生体验创新喜悦。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有学生提出:“老师,阴天或者下雨天的时候,五彩池里的水会显示五彩的颜色吗?”重新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课文。我便把当天的最佳提问奖给了他。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浓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李玲玲,内蒙古根河市阿龙山小学教师,小教高级(内蒙古 根河市 022362)
第五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内容摘要: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创新空间、利用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 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教师发出的呼唤,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填鸭式”教学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因此要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和任务型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还学生以自由,这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总是与自主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自主,学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 处处听从教师的吩咐,俨然教师的“傀儡”,创新也就如大厦失去了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了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放虎归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教师只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够了。如在教学《第八次》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过程,运用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技巧。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 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能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的伟大不在于力量而在于技巧,在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于教师对自己课堂的不断反思,这是优秀教师创新教育的成功所在。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维创维
课堂教学创新的目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为此,教师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
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内容创新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能够打开视野,赋予一篇老课文新的时代感,引导学生去探究詹天佑的创新精神,以及他创新精神的来源。在学生的不断探究中,感受到詹天有之所以能有这样伟大的壮举,是与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分不开的,他的创新来源于他拳拳的爱国之情,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肃认真,实地考察的工作作风。最后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发展;只有创新,人类才能进步。人类需要创新,创新是未来社会的主题曲!
3、设计创新。
小语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也就失去了再去研究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学习任务,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于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思想,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励学生思维,撞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阀门,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加上课上交流,基本上弄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讲的是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表现了她善良、帮助穷人的品质。他们觉得很容易,沒有什么再思考的了。这时,可以启发学生继续于无疑处来生疑,设计这样一组提问:“对于用《穷人》做题目,你是怎么想的?这篇课文重点写桑娜,为什么又不以‘桑娜’为题,而用‘穷人’为题呢?谁能从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情上去理解?请同学们再好好想想。”这样一问,学生一下子又活跃起来:“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容啊!我要把它弄清楚。”学生的好奇心马上涨涌起来,又积极地去思考,去讨论。这样“无中生有”,突破定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
(1)建立平等关系,让学生敢问。课堂中的自读、自悟、自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重中之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师生情谊是营造和谐自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作到热爱、尊重、理解学生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友爱和谐的氛围中,心理上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的状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不断强化,才会敢于质疑,勇于发问。
(2)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会问。首先教师转变角色,走下“神坛”,由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和点拨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好”、“问得妙”。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端,也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
4、形式创新
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把学生从学校和课堂这个固有的领地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多的最新消息,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吸引力,从而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滋生出更多的创新激情和灵感。
五、组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增长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教师完全不必“照本宣科”,而要活用教材,突破单篇课文的束缚,不断从课文延伸辐射开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敬老院的生活、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地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这样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义务劳动、主题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联系、自己组织,把读书学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起来,在自主实践中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六、 利用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而更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每个方面,师生共同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要尽力为学生铺设学习成功的阶梯,提供学习成功和探索创新的机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如果能对学生每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以支持和鼓励,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因而创新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育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继续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自觉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自己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