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09:42:13 | 移动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教案大全

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来源:网络 201*-08-03 22:31:30

[标签:数学教材 四年级 人教版 教案] [当前6664家长在线讨论]

12

教材说明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单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素材,编者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这是因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因此,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

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4.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运算中有关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最基本的运算知识,本单元练习的题量与第一学段相比稍有增加,使学生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同时,带“*”的题与思考题的数量也增加了,本单元每个练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带“*”的题和思考题,以体现“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改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学习内容。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第一学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由万以内扩充到了亿以内。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如,口算乘法中例1,笔算乘法中例1.例2.例5的学习,都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运算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的通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中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在练习设计中,安排了多个引导学探索数值规律的练习,如练习六中的第8题、思考题,练习七中的第12、13题、练习八中的第10题等等。这些题虽然都打上了“*”号,不作教学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教学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探寻运算中数值规律的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数据特点,尝试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解释计算的合理性等有序活动,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

 

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9课时进行教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数,掌握口算方法,理解乘法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在以前学的乘法的基础上再学习的,所以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参与面较广。教学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当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了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与归纳。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商的变化规律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习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第六课时

课题: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60页的例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好 范文网www.bsmz.net)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学科具有数学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精品学习网编辑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为建设数学有效课堂提供有效借鉴。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策略”是什么意思吗?

生1:“就是办法。”

生2:“列表。”

师:“这里的策略可以简单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用到的一些方法、手段。”

“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运动会,很多同学都踊跃报了名(展示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报名情况),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信息,让人很容易看出各个项目都有谁参加了?”

生:“可以列表整理。”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后的结果)。

师:“现在看起来怎么样?”

生:“更加清楚,更有条理。“

师:“列表的好处是方便我们对一些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今天我们来看看列表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帮助。”

二、新授

1、出示场景图

师:“这一天,几位小朋友来到文具店,他们要买一种笔记本(呈现教学情景:小明:我买3本笔记本用了18元;小华:我买了5本;白菜老师:小华用了多少元?小军用42元能卖多少本?)”

师:“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小明我买3本笔记本用了18元;小华买了5本不知道用了多少钱;小军用42元求能卖多少本?” 师:“怎样摘录这些信息?”(学生说,老师用文字简要摘录数学信息:小明:3本 18元;小华:5本?元;小军:42元 ?本)

师:“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使这些信息更有条理?(确定用列表整理)”

生:“可以列表。”

师:“同桌商量这个表可以怎样列。”

学生自己列表整理信息。

2、展示整理的结果,探讨怎样列表更合理。

“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同学是这样整理的: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42元?本

师:“这个表格能把题目的信息反映出来吗?”

生:“可以把题目的信息反映出来。”

师:“大家对这个表格有什么意见?”

生1:“把小军那一栏的‘42元和’‘?本’的位置交换;”

生2:“在第二列中加一条竖线把整个表格分为三列。” 师:“列表格要注意分类和对应。”

3、比较。

师:“认真阅读整理好的表格,表格和文字叙述相比,你觉得用表格整理怎样?”

生:“表格整理更家简洁清楚。”

师:“要解决小华用了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可以怎样想,跟同学说说。”

生1:“‘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用6乘5等于30元。”

生2:“‘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条件出发:根据‘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利用这个结果解答后面的问题;或者从问题入手:‘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师:“同学们都认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在表格里列

上小明的信息吗?作用是什么?”

生:“根据‘小明的3本18元’求出一本的价钱,才能求后面的问题。”

5、学生列式解答这两个问题,然后集体评价。

6、提取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师:“我们题目的数量关系提取出来用箭头表示它们的对应关系: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填一填,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左边是3、5、7,一个比一个多2本; 右边是18、30、42,一个比一个多12元。” 师:“为什么右边会一个比一个多12元?”

生:“左边每一次多2个6元,所以右边每次多12元。”

生:“本数越多,对应的总价越多。”

生:??

7、小结:

师:“回顾整个解题的过程,说说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生1:“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整理信息。”

生2:“帮助我们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生3:“有利于我们检查。”

三、练习。

1、展示想想做做 1的情景:(6本字典高168毫米。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这一摞的高度是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 师: “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请你列表整理这些信息,并列式解答。”

(展示用表格整理信息的结果和解答的算式,请几个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肯定学生能正确列表和解答。)

2、这一天,老师来到了体育用品店,(出示想想做做2的情景:足球每个56元,篮球每个48元。老师: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一个排球多少钱?都买篮球可以买多少个?)

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这里的信息真多,怎么办?”

生:“可以用表格进行整理。”

师:“先列表整理。”

(展示整理结果,并结合表格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带的钱刚好能买6个足球,也刚好能买8个排球。”

师:“结合表格,哪些条件可以求老师带了多少钱?”

生:“每个足球56元,买6个。”

师:“要求‘一个排球多少钱?’可以怎样想?跟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师:“‘可以买多少个篮球?’又可以怎样想?”

列式解答,集体评价。

四、总结全课

师:“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解题的一般思路是怎样的?”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本42元

先求一本?元3本→18元

18÷3=6(元) 1 8÷3×5=30(元)5本→( 30)元

6×5=30(元) 42÷(18÷3)=7(元)5本→( 30)元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小编分享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和重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具准备:

沏茶的六张图片同桌两个人用一份、三个小圆当饼、表格。

学生准备:

三个小圆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

师:星期天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出示幻灯片,门及门铃声) 师:原来是李阿姨来做客,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一名同学说)出示图片。

师:谁还想说一说?

师:想一想沏茶时都需要做哪些事呢? 生1

师:谁还有补充?

师:好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学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生1、2

师:小明要干这么多事,你能帮小明想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呢?用你的图片同桌摆一摆,并算一算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开始吧。 师:好,哪一组想来说一说你们俩的方法?

(一、西水壶、节水 、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共13分

(二、西水壶、节水、烧水、沏茶)共11 分最优方法。

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语言。

师:好,还有更快的方法吗?那我们来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地让客人喝1

上茶?

生1

小结:(同学们刚才这两种方法第二种是因为同时作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所以我们再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

师:同学们请李阿姨和完茶,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他(处室图片) 师:从图上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了解到一个锅一次只能烙两张饼)

师:请你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你怎样算得?生1、2

师:如果烙两张饼呢?最快需要几分钟?生1

师:你怎样烙的?生1

师: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一共用的时间是(6分------) (出示表格)

师:现在家里有小明、李阿姨、还有小明的妈妈,每人都吃一张饼,一共需要几张饼?生1

师:请你替小明的妈妈想一想怎样烙才能尽快的让大家吃上饼呢?

下面用圆片在小组内摆一摆,把设计的方案添在表格里带回请小组代表发言(记录在表格中)

小组讨论(1-5分钟)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好,你们这组来说一说吧!生1:

师:好,谁还有比他们这组更快的方法吗?生2:

师:还有比这几组方案用的时间还短的方法吗?生:

师:那你认为哪一种方案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

师:为什么?(时间最短)

师:咱们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的?老师这有三个圆,分别代表三张饼,第一次先同时烙饼一、饼二的正面,需要几分钟?三分钟。第二次同时烙饼一的反面和饼三的正面,三分钟后,饼一烙好了,这是同时烙饼二和饼三的反面,再过三分钟,饼二和饼三也烙好了。

师:使用这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

师:同意吗?

师:同学们通过看表格,也发现了使用这种方法,锅里每次都有2个饼,这样就不浪费时间了,我们把这种烙三个饼的方法,叫做烙三个饼的最佳方法,所用时间是多长呢?生:(九分钟)

师:好下面同桌用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烙一下。

师:同学们那么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生

师:还有比这更快的方法吗?(2、2共12分钟出示表格)

师:五个饼呢?(2、3共15 分)六个呢?(2、2、2或3、3共18分钟)

师:我们找出了烙1、2、3、4、5、6的最佳方法,同学们现在观察表格,饼数与所用时间有什么关系?生1、2、3

总结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

烙n个饼的个数×三分钟=烙n个饼的最少时间

师:你自己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

师:下面请你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算一算烙7、8、9、10、个饼的最佳方法和时间? (表格出示)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数学广角中:怎样合理的安排事情最节省时间,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本网推荐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找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五课时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烙饼问题1教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教案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7611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