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09:43:36 | 移动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

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本站推荐:www.bsmz.net)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

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uid9481 帖子1 精华0 积分0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1970-1-1 最后登录201*-6-9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p33-3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 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 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 ,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板书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

板书:(长×2+宽×2)底面周长×高+长×宽×2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说明 " 至少 " 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五、评价体验 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 学习上有什么收获 ? 你感受最深是什么 ?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六、、作业:

1、看书

2、实际测量

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 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 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课后反思: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相对于长方体的长宽或长高或宽高组成。

第三篇:确定位置(一)-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确定位置(一)-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新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新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指图说,板书)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

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第6行○○○○○○○○第5行○○○○○○○○第4行○○○○○○○○第3行○○○○○○○○第2行○○○○○○○○第1行○○○○○○○

第第

1????7

列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

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对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

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约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约分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由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部分组成。

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材通过例1引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与原教材的不同有两点。一是例题创设了一个铺地砖的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而不是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引入概念。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当然,从一开始就出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应用问题,问题解决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教学的难度自然要稍大些。二是根据《标准》,这里不再由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引进互质数的概念。这是精简数论初步知识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例2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原来,这需要从分解质因数讲起。先将两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从中找出公有的质因数,同时要使学生理解,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然后再将两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的短除法合起来,导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短除法。现在《标准》中有关求最大公因数的要求是:“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采用“找”的方法,就不再需要分解质因数与短除法。事实上,即便在过去学了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之后,也极少有学生在约分时运用。所以这一改进,不仅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也符合学生学习约分的实际需要。

内容精简之后,出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考虑,教材在练习十五前、后,各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栏目,分别介绍怎样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以及互质数的概念。

本节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还为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约分时,还要用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知识,这些已在前面的教学中做好了准备。要掌握约分的方法,除了要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大于1的公因数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判定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例3,借助一个实际问题的判断,引入最简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例4,教学约分的一般方法。同时在学生会求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思考,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即如能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则用最大公因数一次约分比较简便,以此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归纳约分的意义,并介绍了约分时的常用书写形式。

在本节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练习,分别配合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部分内容的学习。两个练习的共同特点,一是练习形式比较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二是加强了联系实际的应用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教学建议

1. 用好教材资源,把握好联系实际的“度”。

本单元教材在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时,采用了由实际问题引入概念的方式。在练习中,也安排有应用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这些教材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好。考虑到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数学问题大多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因此教学时不宜过多地补充其他情境的类似问题,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

2. 适当补充判断2、5、3的倍数的练习。

对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但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地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也要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才能得出结论。因此,教学中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的练习。为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3. 适当加强口算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约分方法。

约分是化简分数的基本手段,在分数的四则运算中应用较多。为了帮助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约分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开展经常性的口算。这样费时不多,练习效率较高。

4. 本节内容可以安排4课时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1创设了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通过求方砖的边长及其最大值,抽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用方砖铺地的情境,但小学生一般很少参与这类劳动,所以并无直接的体验。为此,教材以插图的形式,提示学生在长方形的纸上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找出正方形的边长以分米为单位,可以取哪些整数。进而发现,这些整数原来既是地面长16的因数,又是地面宽12的因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感悟,就能为抽象出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基础。

这里,教材还采用了集合圈的图示方式,使16、12各自的因数、公有的因数,更加鲜明、直观地逐一凸现出来。

这一解决问题、引出概念的过程,使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变得非常具体、直观,学生摸得着、看的见。从而增强了感知事实、建立概念的效果。

(2)例1下面的“做一做”,实际上是采用由学生演示的形式,将12、18的因数分成各自特有的与公有的因数三部分,正好对应两个集合圈中的三个部分。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建议

(1)教学例1前,可以先复习因数的概念,并让学生分别写出16与12的所有因数。

(2)教学例1时,首先应当加强审题,使学生理解题意,在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砖;理解铺地的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接着让学生自己用正方形纸片拼摆,或在纸上画一画。如果采用拼摆的方法,需要准备足够数量的边长1厘米、2厘米、

3厘米、4厘米、5厘米的正方形厚纸片,并在一张纸上画好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表示地面,让学生把正方形纸片拼摆在长方形内,模拟铺地砖。考虑到完成拼摆比较费时,当纸片厚度不够时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提高画示意图的效率,可以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每人选择方砖的一种边长,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了。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于是从复习题已写出的16的因数、12的因数中找出公有的因数,得出问题的答案;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 dm、2 dm、4 dm,最大是4 dm。

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事先仿照课本上的集合图,画在透明纸上的两个集合圈,再把它们往一起移动,使两个集合圈相交,并使公有的因数重合,成为课本中的图示那样。使学生形象地看出相交部分就是16和12的公因数。也可以出示相交集合圈(如右图),让学生自己把16、12的因数填写在圈内适当的部分。

在此基础上给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描述。

(3)第80页“做一做”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下面写一写,再说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也可以请8位同学拿着写有数的卡片到讲台上按要求站一站,请大家看看他们站的是否符合要求。这样分成三部分各表示什么。

2.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2以18和27为例,教学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材给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分别写出18和27各自的因数,从中找出公因数,再看哪个最大。教材的插图介绍了两个同学的不同表示方式。另一种方法是先写出18的因数,从中圈出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这种方法同样用插图加以展现。

接下去,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从而表达了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意图。

(2)第81页上的“做一做”,要求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其中4和8、16和32成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两个数中较小的那个数;1和7、8和9的公因数只有1,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很明显,这道题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教学建议

(1)教学例2时,可以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然后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看看书上是怎样找的,看懂了在小组内交流。

一般学生除了想到课本上介绍的两种方法之外,还会有学生想到:先写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哪些是18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

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些方法加以改进。比如:

写出18的因数,1、2、3、6、9、18从大到小依次看18的因数是不是27的因数。即18不是27的因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当然也可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提醒学生不断自己总结经验,有好方法向全班同学介绍。

(2)第81页上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作交流。教师可以加以总结,并指出这是求两数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①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②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大公因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因数了。

(3)第81页上的“你知道吗?”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如班级的基础较好,也可在课堂上作为拓展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可以提示,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 关于练习十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巩固公因数的概念。

第2题,练习后可以启发学生将8组数分成三类。其中两类是特殊情况,即最大公因数是1(如5和9,15和16);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本身(如34和17,16和48);其余是第三类一般情况(如剩下的4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

第4题,同样是找出两数最大公因数练习,但对后面学习约分有更直接的帮助。第6题,渗透了互质数组成的几种情况。

第7题,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

第8题,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人数相等”则每排人数必须既是48的因数,又是36的因数。

36的因数有36,18,12?

36不是48的因数,18不是48的因数,12是48的因数,所以12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即每排最多有12人,这时

男生有48÷12=4(排)

女生有36÷12=3(排)

第9*题,要达到“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能有剩余”的要求,每根小棒的长必须是12、16和44的公因数。因为要求每根小棒最长,所以要找出12、16和44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分别写出12、16和44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 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采用插图形式,展现了游泳比赛的情境,观众中三位同学的对话,构成了这

个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教材用两种方法,说明75/100=3/4,并由此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这就为例4教学约分,提供了判断约分结果是否符合要求的依据。

(2)例3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要求找出最简分数,第2题为了找出相等的分数也可以把非最简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教学建议

(1)教学例3前,可以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3时,应当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解答的问题是什么。接着,不妨让学生猜一猜,75/100与3/4是否相等?想一想,怎样证明它们相等?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算一算。课本给出的两种方法,学生一般都能想到。解答完了,再以3/4为例指出: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约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几个这样的分数。

(3)例3下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可以在课本上打“√”或“×”;第2题可以在课本上连线。

5. 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有了最简分数的概念,例4明确提出“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教材先介绍用分子和分母大于1的公因数去除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同时采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写出简便方法的计算过程。容易看出,这里的教学思路是,由教师引导“逐次约分”,使学生受到启发,自己想到“一次约分”的简便方法。在此基础上教材归纳出约分的意义,并介绍了常用的逐次约分与一次约分的书写方式。

(2)配合例4的“做一做”,要求学生先找出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用以巩固约分的方法。

教学建议

(1)教学例4前,可以给出一组分数,让学生先找出其中的最简分数,再说出剩下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有哪些大于1的公因数。以此激活相关技能,为学习约分做好准备。

(2)教师出示例4后,可以先让学生看课本说一说化简24/30的过程及其依据,再思考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填写在课本上,然后通过交流,使全体学生明确,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3)例4下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核对结果并交流各自所用的方法。

6. 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用图示说明12/16=6/8,练习时不妨让学生再说一说,第2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第3题,可先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别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例如第3小题,学生容易忽略公因数7,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它约成最简分数。

第4题,可以采用连线的方式作答。让学生做在书上,先约分,再连线。

第5题,三组分数都可以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大小。

第6题,约分后,可以看出5个分数中有三个相等,另两个相等。所以直线上只要画2个点就可以了。

第7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将进入决赛的队数与所有参赛的队数比较,写成分数再约分。

第8题,可以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11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22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12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 33

1,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2

11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22

1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2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201*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201*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1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5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机,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机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本网推荐访问其他范文:

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5、圆的周长补充练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真分数和假分数

7、圆面积的计算-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教案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7621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