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1页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二,新授
1教学例1
(1) 认识米尺
(2) 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五作业:
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铅笔盒长()厘米。
第二课时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10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9种笔画。
教学重点:学会10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
教具: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小朋友,学完了汉语拼音,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书、识字啦,你们高兴吗?这节课我们就借助汉语拼音来学习一首诗。
二、指导看图说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得怎么知道的?
2.这是个离我们不远的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再看看有几户人家。
3.这里住的人家不多,只有四五家。再数数看,图上有几座亭台楼阁。
4.花多吗?能数得清吗?
三、初读课文
1.学生照拼音自读古诗。
2.指名分句朗读,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投影:(书上生字)
教师讲述:田字格中的字是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这些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标在田字格上方的是组成生字的基本笔画,必须认识。
2.齐读生字。
3.教师带领学生在文中把生字一一画出,再读一读。
五、指导写字
1.认识笔画,提示写法。
一:横﹁:横折、:点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01*-201*学年度环保课程教学计划
郑井小学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好环境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所以“环境教育”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之中,特制定本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一、组建“环境教育”领导小组
为确保“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序的进行,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环境教育工作进行及时的组织检查。
二、组建“环境教育”任课教师队伍
“环境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感受到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知道保护环境也是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环境教育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每一位任课教师就是“环境教育”的任课教师。根据环境教育具体内容各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如下:
1、全体任课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要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全方位的受到环境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在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要有教案。
2、科任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课任教师除在本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要收集整理有关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应急避险,健康生活观念及知识等方面内容,形成教案并授课,各任课教师选择环保的内容尽量不要一样,教案更不能雷同。
三、教学措施
1、“环境教育”课程课时与班队课程,课时整合,各任课教师在本学期内完成自己所担任的教学课时任务。
2、任课教师要备好课,有完整的教案。
3、各任课教师合理安排好上课时间,并在学期末上交自己所担任的全部“环境教育”课时教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
1、各年级以班为单位,本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以《保护生态环境争做生态公民》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的主题要鲜明,内容要突出,有环保教育意义。
2、学校组织的活动
(1)环保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绿色志愿者清扫日”到社区清扫白色垃圾,刷洗不法的小广告及宣传活动。以学校带动社会公民具有环保意识。
(2)环保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窗、板报以环境教育为主题进行宣传。
五、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活动中引进评比,表彰机制
1、各任课教师认真备课,讲课,随机听课。
2、本学期举行“环境教育”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每一次开展的活动前学校制定活动要求和评比条件,活动后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201* 3 年9月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镇巴县永乐镇中心小学齐静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
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
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口算练习
4 × 5=5 × 8=7 × 9=9 × 4=7 × 3=6 × 8=9 × 5=8 × 8=7 × 8=3 × 6=9 × 9=6 × 7=
2、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三()二十七六()五十四七()六十三二()十八()七二十八
3、 计算下面各题。
24÷615÷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二、情景导入
谈话:欢乐的节日里小朋友们可高兴了,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出示课本第48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找到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提示)
(1)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有几面?
(2)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个?
(3)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探究
二年级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起解决吗?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
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五、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9题、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一、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的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时间:201*年11月15日
四、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五、辅教工具:小刀、粉笔、铅笔、三角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请你继续关注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2)、小组合作,量粉笔、铅笔和三角尺的宽。
3、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4、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的做一做第一、二题。
七、教学小结:
同学们亲自量过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
八、课外作业:
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长与宽。
九、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长宽长与短
十、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长度单位,且初步会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气氛比较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向您推荐相关范文: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