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与人的一生(教案)

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与人的一生(教案)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09:45:41 | 移动端: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与人的一生(教案)
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与人的一生(教案)
【教学对象】 0—3岁抚养人【讲课内容】 第一讲 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第二讲 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智力能力开发 第三讲 父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讲 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讲 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教学目的】是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早期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指导家长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特点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做好早期家庭教育。
【教学难点】 指导家长反思自己对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
【教学方法】 家长、教师谈话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PPT、早期教育教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个话题: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越来越多的家庭逐渐认识到,婴幼儿的早期教养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全民族的未来,越来越受到各个家庭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但很多家长对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又很困惑和迷茫。举例说明:庄稼要丰收,高楼要坚实等说明无论要做成某件事,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引出--要做身心健康的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引用说明: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并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的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让家长了解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二、新授课:提出问题,举例分析1、什么是早期家庭教育 早期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针对婴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在家庭内部有意识地对孕产期、乳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子女进行的教育。早期教育是比正常教育时间提早一点实施的教育,家庭是早期教育重要场所。也就是说:早期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2、早期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早期性 新生儿从呱呱落地开始,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成员,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仍是在家庭环境中度过的。家庭是婴幼儿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婴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在这期间,婴幼儿从父母那里获取自身生理、生活方面的需要,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认识外部世界,从父母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态度中形成对人类社会的最初印象。在智力潜能的发展上,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很大,它先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婴幼儿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举例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我国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早期家庭教育之重要;再举个反面案例:说明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2)家庭教育的全面性早期家庭教育内容全面。教育内容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良好习惯的培养,丰富感性知识,全面的生活技能等。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到3岁前,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孩子几乎所有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庭的教育。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婴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这种早期家庭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生活技能、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全面的影响和示范。(3)家庭教育的渗透性 早期家庭教育渗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生活习俗、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家庭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她们越来越趋向自觉的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即使不重视早期家庭教育的父母,他们对其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举例)
以上这些特点说明了早期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3、早期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 对婴幼儿实施早期教育的好坏,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成就。早期教育主要是让婴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在西方流行一种“早教银行论”指对婴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像是住他们的神经银行储蓄,积蓄越多,将来收益越大)。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育学教授本杰明·布鲁姆在90年代,用了五年的时间,对120名最有成就的各个领域的人才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发现他们成才的最主要因素是:他们的父母几乎都起了关键作用。4、如何重视早期家庭教育(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作为家长,首先要懂得爱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温馨、关爱的家庭环境中,这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更自信。家长在婴幼儿成长中的作用很重要,他们不仅是抚育者,也是保健者、研究者和反思者。要让婴幼儿在自由中孕育创造,在尊重中培育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举例)(2)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 对于婴幼儿的早期需要,尽可能地给予理解、尊重和满足,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很多人常常以爱的名义把自己认为对的、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却不知这也是伤害。尊重他们就不要以俯视来看待他们,让我们蹲下来,以平等的心尊重婴幼儿的兴趣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举例)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3)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举例子、情景演绎、分析)
“根据规律”这个词很重要。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了。在座各位有许多都给孩子买学步车了吧?为什么买呢?因为我们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聪明,希望他们比别的小朋友发展更快。所以我们就很着急地想让孩子学步,认为孩子早些会走就代表着孩子聪明,早些会走就代表了孩子身体健壮。但是,根据儿童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宝宝学走路在11个月之后最好。我们提前用学步车让宝宝学走路,会带来很多弊端。
首先,频用学步车损伤孩子的平衡能力(分析)。
   另外,过早使用学步车,也剥夺孩子的爬行能力。“三翻六坐九爬爬”,婴儿一岁前的爬行对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计表明,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不同程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胆小、内向、手脚笨拙、爱哭等症状,这是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某些功能不协调所致,医学上称为“感觉统和失调”。
  感觉统和失调的儿童90%以上在婴儿期不会爬或爬行时间短,而爬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觉统和失调的最佳手段。
  再次,依赖学步车影响孩子的腿形发育。(“X”或“O”型腿、足关节变形,形成趾外翻,甚至扁平足)
三、结束:引用名人语: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儿童都应有机会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安南

第二讲: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智力能力开发【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家长认识到进行早期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婴幼儿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促进各种潜能的发展。【教学重点】了解婴幼儿期大脑发育进程特点及指导家长在这期间如何培养孩子各种潜能的发展。【教学难点】指导家长善于抓住孩子各敏感期的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家长、教师谈话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PPT、早期教育教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以名人对话引题) 许多父母都已经认识到,婴幼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能够对孩子的智力进行开发,还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和教育打下基础。(众多家长在孩子刚刚会说话时就教他们唱儿歌、背诗等,进行早期教育,希望早日开发智力。其实,这还不算早,在孩子处于婴儿期,只知道吃和睡的时候就应该进行智力开发了)。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是我们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与一名妇人的对话:
一位母亲问达尔文:我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孩子?
达尔文:你的孩子多大了?
母亲:我的孩子还小,才两岁半。
达尔文叹气说道:你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
(母亲很不解两岁半以前的孩子根本就什么都不懂,只要让宝宝吃好,睡好不就行了吗?教了那么多他什么都不懂,长大了自然不就懂了吗?)其实孩子的教育是从他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二、新授课:1、以科研举例说明:0—3岁是智力能力开发的“黄金期” 0—3岁是婴幼儿脑重量的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脑重量图)到3岁的时候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孩子的大脑发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孩子的大脑发育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无数神经元突触等待着被连接,从而形成意识。(以美国一名神经学教授研究爱婴斯坦的神经元为例,证明3岁前是孩子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可塑性也是最强的。)
在这期间是否对孩子进行语言、运动、社会交往等各种能力的早期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观察来举例说明)。2、提出问题,故事启发、对话互动交流(1)什么是敏感期 人的潜能发展只存在于生命过程中某一特定时期,也就是0~3岁阶段。在这个时期,大脑发展、言语发展、感觉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形成(人格培养)都是敏感期(即关键期),只有在此时期,以适合于婴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方法施以适宜的教育和训练,才能使婴儿获得最佳发展。(提问与互动----)敏感期又称为机会之窗。(2)九大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文化敏感期、对细小事物感兴趣敏感期、阅读敏感期、书写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以众所周知的“狼孩”卡玛拉的故事,证明如果我们错过某个时期的敏感期,孩子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就算是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弥补不了)。3、怎样注重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孩子虽然小,但是并不表示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学不了。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注重:(1)训练婴幼儿的动作技能 可以训练孩子手脚和协调自己身体的能力和前庭平衡系统,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胆量。如:在房间的地上放一条带子,让孩子沿着带子走。(2 )经常带孩子接触自然环境经常提供孩子广泛地、多方面地、积极地接触人和事物,使孩子的空间知觉得到发展,认识范围得以扩大,为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条件。例举到大自然里去学习,促进了他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3)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阅读有益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在智力、感情、身体上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词汇和概念,并填饱孩子的大脑,刺激大脑的发育。(4)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有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法,让他们在自然的学习游戏中无拘无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鼓励与帮助,让他们在每个游戏里尽情发挥。(以事例说明,科学研究表明:早期的学习不仅不会损害大脑,相反,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那种担心早期教育会引起大脑“超负荷”而损伤大脑,影响健康的论调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有个别的神童早夭,是一种偶然的事情,从中根本寻找不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与此相反,倒是有大量的事例表明早慧的“神童”平均寿命高于一般人。) 三、结束语: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却是社会的大事。”我们家长要把养育孩子当成是一项事业的高度来做,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真正感受到教育好孩子是体现出自己的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



第三讲 父母在早期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家长知道父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了解母婴关系发展过程及建立父母婴亲子关系的方法。【教学难点】对抗分离焦虑症的办法【教学方法】家长、教师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PPT、早期教育教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忙于工作,因此有很多宝宝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领。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固然是很放心的,但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因此,不管工作多忙,父母们也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担起教育宝宝的重担。
二、新授课:
1、提出问题 、互动交流,母婴亲子关系
(1) 母婴亲子关系 母亲是婴儿的主要抚养者,是婴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还是婴儿的“第一教师”。因此,母亲是婴儿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重要的人”。
母亲情绪是影响婴儿情绪、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母亲是婴儿接触最早、最多、最直接、最经常的刺激源,对于没有意识,而具有先天适应环境和模仿本能的婴儿的学习,主要是环境濡染和熏陶。而情绪是非常容易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处于教育地位的母亲,其情绪的好坏不仅影响亲子态度、亲子应答、教养方式、育儿知识的掌握运用,同时直接感染婴儿的情绪,直接影响婴儿学习和模仿的积极性,也影响母婴亲子关系的建立。
(2)了解母婴关系发展的过程
人在出生后的几年内,亲子关系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阶段共生期
出生后至3个月或6个月以内, 在这个阶段,婴儿与母亲是一体的,共生的。婴儿在心理上没有能力区分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人,而是把自己与母亲感受为一体的。比如,吃奶的时候,婴儿的口唇和妈妈的乳头是无法进行区分的。所以,mamma(儿语)有多重的含义:乳头(口唇触觉)、乳汁(味觉)、妈妈(整体认知)、美少女(替代:刚开始乳房发育的青春期少女)。
母婴关系的心理意义:
如果这时候,婴儿得到了妈妈的悉心呵护,孩子就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得到悉心呵护,而是受到冷落或拒绝,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孤僻而悲凉。
母亲的悉心照养,可以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全能感”或者说“无所不能感”。
在这一阶段,如果母婴关系发展得不好,孩子内心就会是一个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以至成年后,仍然难以相信生活是幸福的,因为他最早就没有感受过“吃着妈妈的奶酣睡过去”的幸福。这样的孩子,如果后来的母婴关系停滞在这里,就可能形成“孤僻、冷漠”的人格特点(举例说明)。
  第二阶段依恋与分离阶段
出生后6个月至18个月或36个月,这一阶段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分离焦虑”的概念。
  在这个阶段,随着孩子心理的发展,他逐步有能力区分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与妈妈的关系、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并最终以产生自我意识而完成这一发展阶段。其语言标志表现为会使用“我”或“I”这样的主格人称代词。(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不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心理访谈栏目的嘉宾杨凤池就接过一个个案进行说明 )
什么是分离焦虑——由于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而且自己还不能独立生存,婴儿在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怕妈妈一去不复返,怕自己遭到遗弃、痛苦、死亡。这种因为害怕遭到遗弃、与妈妈分离而形成的焦虑,叫做“分离焦虑”。
婴儿对抗分离焦虑有几种常用的办法:
 ①依恋与控制。即控制妈妈,不让她离开。为了增强控制能力,就要努力使自己更加独立。控制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依恋,可努力控制的结果却是增加了婴儿的独立性。婴儿与妈妈之间的相互控制与被控制可以理解为相互施虐与受虐。
 ②内射妈妈。虽然妈妈随时可能会离开自己,但如果婴儿先前有了一个“好妈妈”的感受,在真实的妈妈不在眼前的时候,会在内心通过经验和记忆,再现并保持一个好妈妈的形象来陪伴自己,让自己感到安全。
③向妈妈认同:虽然有好妈妈在心中,但婴儿还是会越来越清楚地知道妈妈不在眼前的事实。而且,在妈妈离开后,看到了自己的弱小,也看到了妈妈的强大。于是孩子就会想让自己将来也变得跟妈妈一样强大,向妈妈认同,把自己幻想得如妈妈一样强大(理想化)。
 在分离与依恋的过程中,进行着母婴间的人际关系互动。在这样的人际互动中,如果妈妈继续很好地呵护婴儿,婴儿的分离焦虑就会逐渐减轻,就会逐渐有勇气离开妈妈而独立生存,婴儿自己独处而不哭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举例)
母婴关系不良,会容易导致下面这些健康问题的发生:
 ①功能性消化不良。如果妈妈不能持续稳定地给孩子喂奶,婴儿会出现焦虑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到奶(伴随有消化液的分泌,消化道准备进食的生理反应,消化液的头期分泌),什么时候吃不到奶(消化道不反应,或者是反应了也是白反应)。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在心理上出现焦虑矛盾型依恋的人格特点,不善言语、忧郁不决、敏感多疑等。
 ②恶劣心境。如果孩子在共生期曾经得到了较好的养育,但是,在依恋阶段却突然失去了妈妈或者失去了妈妈的爱,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也会出现抑郁情绪。如果后来又没有受到良好养育的话,其长大后,这样的抑郁情绪经常出现并表现为“恶劣心境”。
 ③自恋性人格障碍。如果孩子内心仍然有好妈妈的经验记忆,曾经尝到过母爱的“甜头”,他就会对“好妈妈”有着无穷无尽的渴求,会在内心极端化的幻想一个绝对好的理想的妈妈,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永无休止地寻找他内心理想的“好妈妈”,而且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弱小感,会把自己幻想得十分可爱、美丽,对赞美会有无穷无尽的渴求。同时,由于未完成自己与母亲的分离,所以,他内心也无法清楚地区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外界,否认自己与他人是两个人,而是会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强求和过度控制(self-object)。这样就表现为“自恋性人格障碍”。
 ④边缘性人格障碍。如果在婴幼儿依恋阶段,当婴幼儿在心理上还没有形成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心理能力,其心理就“断乳”在“割裂”时期,婴儿将不能完成以后的心理“整合”,不能从幻想走向现实,就会深深感到自己是弱小的、不安全的,并继续保持内心的割裂状态,且倾向于把割裂极端化,如追求绝对强大,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巨人”,然而与此同时,婴幼儿总也无法摆脱内心的弱小感、无力感,所以时刻担心会有危险发生。当婴幼儿无法实现自己做“超人”、“巨人”的理想时,就会感到挫败、沮丧。其心理主要特点是“割裂”的防御机制,情绪经常摆动于激动兴奋和沮丧抑郁之间,时常会伴有一些盲目的冲动如酒药滥用、赌博、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他心中的口号经常是: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不能成为盖世无双的英雄,勿宁死!这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心理特点。
第三阶段俄底浦斯期3-5岁
由于我们的主题是关于婴儿期宝宝的,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小结:母婴关系是重要的。良好的母婴关系奠定了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不良的母婴关系是后来婴幼儿发生众多心理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好妈妈是婴幼儿内心的安全岛。婴儿阶段对爱的幸福体验,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今后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理健康资源。
(3)如何建立健康的母婴关系
①母亲要把养育孩子当成是一项事业的高度来做,真正感受到教育好孩子是体现出自己的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
②要从心底喜欢孩子,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当作对孩子好坏的尺度,孩子听自己的话,就对孩子好,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就对孩子不耐烦,甚至大叫大喊。
③真正细致地观察孩子,能够理解孩子所发出的非言语信号,及时给予孩子相应的应答。
④母婴关系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而自然调整,根据孩子的长大逐渐调整与孩子的关系。
⑤孩子的爸爸要支持母婴关系,使对养育投入很多的母亲不产生内疚感,也不要嫉妒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⑥使孩子能够感受到任何时候母亲都是喜欢自己的,就算不喜欢,也只是自己所做的事,这样,孩子才会对母亲形成安全依恋,常常微笑和手舞足蹈,不排斥、不粘人。
⑦母亲的育子困惑能通过方便的途径得到倾诉、交流和解答。
(4)了解母亲态度与孩子性格
使年轻妈妈们认识到不仅打心眼里爱孩子,并且懂得如何爱孩子,能够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母亲态度是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的;
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甚的,孩子的性格是幼稚、领带神经质、被动、胆怯的;
母亲的态度是保护型的,孩子的性格是缺乏社会性的、欠深思的,亲切的、非神经质的,情绪是安定的;
母亲的态度是溺爱的,孩子的性格是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的;
母亲的态度是忽视的,孩子的性格是社会性的,冷酷、攻击的,情绪不安定,但创造力强;
母亲的态度是拒绝的,孩子的性格是神经质的、反社会的、粗鲁的、冷淡的,企图引起人们的注意;
母亲的态度是残酷的,孩子的性格是执拗的、冷酷的、神经质的、逃避的、独立的;
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孩子的性格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
母亲的态度是专制的,孩子的性格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以我为中心、大胆的。
2、以问答、情景演译方式交流父婴亲子关系
(1)提出片面的认识问题:认为养育孩子是母亲的职责。以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说明父亲在早期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父婴关系建立
①父亲是婴儿游戏的伙伴。婴幼儿出生后,母亲承担着照料、抚育婴幼儿的任务,父亲则更多地和婴幼儿玩耍。不少父亲抱起婴幼儿,把孩子举得高高,放下,再举过头顶,通过身体运动和孩予接触。父亲常常逗得婴幼儿“咯咯“大笑”,帮助婴儿四肢活动,锻炼身体。父亲与孩子的游戏,动作幅度大,并且带有刺激性。而母亲与婴儿游戏更多是语言性、教导性的,父亲对婴儿动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情景演译)。
②父亲是诱导婴儿积极情感的源泉。父亲创设的游戏具多样化和重复性,能诱发婴幼儿兴趣,使婴幼儿感到高度的兴奋和快乐,游戏过程导致婴幼儿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婴幼儿和父亲在游戏中建立起感情,使父亲成为婴幼儿依恋的对象,并且产生安全感。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显示出勇敢、坚毅、强悍、意志坚强等特征,有更大的生命激情。
③父婴交往使婴儿主动、自信和积极进取。父亲常为婴幼儿提供直接探索的机会,让婴幼儿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学到更广阔的知识。
(3)父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以美国医学专家海兹员灵顿研究指出:孩子缺少父爱会阻碍认知发展,父母离异而缺少父爱的孩子,其认知能力和完整家庭孩子差异明显。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智商更高。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对女孩的影响大于对男孩的影晌,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孩长大后数学成绩更佳。相比之下,常与母亲在一起的孩子,其优势主耍表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长于社交。总之,父婴交往不仅影响孩子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与父亲接触少的婴儿,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于与父亲接触多的婴儿。
(4)父婴关系具有母婴关系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为人之父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父亲工作再忙,任务再重,每天必须抽1一2小时与孩子交往,一起游戏,一起玩耍。同时父亲要在孩子有进步时多表扬,多鼓励。平时多抱抱婴儿,多亲吻、抚摸婴儿,使他有更多的安全感。在孩子小时候,父亲的形象是异常高大的,就像百科全书一样,什么都知道。如果孩子问到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父亲要有耐心,尽量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由于宝宝的模仿能力很强,爸爸们一定要以身作则,示范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懂得如何做人,使孩子成为体质健壮、智力发达、情绪愉块、活泼开朗的新一代。
三、结束语: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我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来结束:“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第四讲:早期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教学目的】通过讲座使家长了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教学重点】认识到独生子女的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问题。【教学难点】指导家长对隔代教育利与弊分析。 【教学方法】家长、教师谈话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PPT、早期教育教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伴随着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带来的是巨大的商业市场,市场上有关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教育用具、教育书籍五花八门,让家长们不知道选择哪一种才是正确的,致使许多家长对婴幼儿的教育不知所措,以至于陷入误区。早期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如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利与弊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二、新授课
1、提出问题、案例分析
(1)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四世同堂已趋减少,核心家庭日趋渐多,“421”型之家常见。独生子女在婴幼儿期,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不一样之处,其天性和童心完全处于一个水平线上。由于是独生,所以独生子女也就成了家庭成员中的核心,是父母双方共同倾注感情的焦点,是人生的唯一依靠,独生子女这一特殊位置与生长环境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的环境使在其性格、品德、习惯、心理素质等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上也反应了一些新的问题,所谓独生子女的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问题。目前出现的问题在家庭、在社会而不在独生子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养态度
溺爱性教育 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行为特点。 由于独生子女成了家中“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一切顺从孩子,为着孩子,父母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由此,渐渐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唯我为我,难与同伴相处,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胆小、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在父母的娇惯中滋生。
神童教育 家长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一味追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把自已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过早承担其不应该承担或超越了他的承担极限的东西。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父母为其设计的模子里成长,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欢乐与主动,进入学校后,同样接受程序化的教学,这能有创新的一代吗。
  ②错误思想
不少父母认为,要使孩子健康就要多增加营养,于是就给孩子增加了各种营养,让孩子增强体质,很少有父母会去劝说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有一些孩子虽然长的白胖,可身体素质很差,懂不懂就伤风感冒,甚至由于营养过剩导致了大量“肥胖儿”的出现,给孩子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举例)。
③ 智能中心教育 道德教育的匮乏。超限度的施教,忽视情感陶冶与人格培养,忽视道德教育。这样孩子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极端等不良心理现象。同时“一俊遮百丑”的晕轮效应充斥在家庭教育中,也忽视了对孩子不良品德的矫正。因此出现因高压而导致弑父杀母,违法犯罪的事件多有发生。一时社会呼吁关爱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2)如何解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①端正父母的教育态度 家长对独生子女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首先要端正父母的教育态度,在儿童生活的早期,有的性格特征经显露。在这个早期阶段,抓紧教育,就能够塑造出优良的性格品质。在此期间,让父母认识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自己肩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责。从而,端正教育态度,不溺爱孩子。父母必须为孩子做好榜样。(以卓娅的母亲话:“教育是在每一件琐事上,在你的每一个举动上,每一个脸色上,每一句话上,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连你怎样休息,怎样工作,怎样和朋友谈话,怎样和不和的人谈话,你在健康时是怎样的,在病中是怎样,在悲伤时怎样——这一切你们的孩子是都会注意到的,他是在这一切事情上模仿你的。”说明只有父母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子女做出榜样,才能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教育独生子女光有榜样和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所以建议父母要学点儿童教育心理学,卫生学等有关知识,它将有助于合理安排独生子女的生活,丰富他们的世界,使独生子女从小接受健康、优美、合理正确的多种多样的知识。
②加强独生子女的教育
爱子之心人人皆有,父母盼子成龙是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关心的大事,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有的家长不从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而是进行智力上的“填鸭式”教育。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注意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不要超越孩子的实际水平。要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心理现象及年龄特点由潜浅入深,循序渐进,启迪孩子的思维、观察、想象等能力,从小培养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举例)。父母不要对独生子女过度的教育限制,过分地照料。
  ③重视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在独生子女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向婴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需要顺应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行为特点,采取循序的、正面的、一贯的教育措施,特别是现在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传播社会影响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婴幼儿接受社会行为的影响也随之提高,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步懂得好与坏,鼓励孩子做好事,同时也要培养独生子女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定别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情绪体验,培养孩子的道德感情要结合年龄特点从身边做起。如:教孩子尊敬长辈,作父母的必须尊敬老人,经常引导孩子尊敬老人,让孩子给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给予鼓励,这样建立了孩子的正确道德情感。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推动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意志。  
2、提出问题,隔代教育
(1)什么是隔代教育
隔代家庭或祖孙家庭,是指小孩因种种原因无法与父母亲同住,只得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由祖父母代为照顾子女及负担教养责任的家庭。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2)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
以民调数据图显示,我国城镇有近五成多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那么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 3)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原因二: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三: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原因四: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4)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孩子该不该由老人来带,各位家长意见不一,大部分家长认为隔代教育可能更容易宠坏孩子,那么隔代教育有什么利与弊呢,下面我给大家读一篇小学男生的作文《爷爷是我的保护伞》---
①管教问题
祖父母在对孩子的抚养上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容易忽略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通常采取简单的、直接满足的方式,而忽视了在引导孩子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经受锻炼。 
隔代教育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育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 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
②语言沟通问题
3岁以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期间。许多祖父母根本没有语言教育的意识,觉得孩子只要能说话就是正常的,他们一直用方言和孩子说话,从来不教孩子普通话。此阶段孩子如果没有接触到规范的语言,将会影响他们语言的发展。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③扬长避短好处多
老年人带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好处。有人曾经总结出隔代教育的三大优点: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因得到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接去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减少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提供机会。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大有裨益。
老人带孩子也可以增加亲子的亲密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差异并不完全以年龄为界限。老人的观念未落伍,年轻人的观念未必现代,因此,两代人完全可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
(5)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① 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
环境和时代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宝宝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宝宝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会给宝宝更多的约束。在教育宝宝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宝宝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②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祖辈在养育宝宝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宝宝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宝宝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宝宝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宝宝,积极创造机会,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③承担必要的责任
  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宝宝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宝宝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宝宝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当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最好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发生冲突。宝宝虽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就会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另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那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对他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结束语: 父母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父母—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要经常与祖辈父母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与人的一生(教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7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