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全文脉络清晰,语言生动简洁,让人如入画中。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沿途的美丽风光,外洞的高大宽敞,窄小惊险的孔隙和神秘奇异的内洞,一字一句无不激荡着作者对大自然伟大神奇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游记性文章孩子以前接触过,但游记的写作方法学生却没有接触过,尤其是本课的两条游览线索,更有让学生学习的地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能讲清入洞的方式和内洞的景象。
2、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游记的一些表达方法,初步掌握游记文章“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学习写游记的一些表达方法是难点。
感悟孔隙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师: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追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双龙洞!
上节课我们共同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呢?(作者从金华出发,行五公里左右到罗甸,由罗甸进山到洞口,进入外洞,从空隙进入内洞,然后出洞。)
9
这节课,我们就去和叶圣陶爷爷细游双龙洞。
二、品读课文
1、师:此时我们就身在浙江的金华,乘坐上开往双龙洞的汽车,怎样走才能到达双龙洞呢?
出金华城大约五千米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通过地点转移的词,简单一句话使读者知道路线。)
引导: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所见:理解句子“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引导: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用“时而??时而??”造句。 过渡: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洞口有什么特点呢?
2、洞口:
理解句子“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通过列数字和比喻突出了洞口宽大的特点。
过渡:叶圣陶爷爷是怎么从外洞进内洞的呢?
3、由外洞进内洞(孔隙):
孔隙有什么特点呢?(孔隙窄)由于孔隙窄所以进出孔隙的船又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哪里读出船小孔隙窄?
(1)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靠工人拉绳子;游人要贴紧船底。
出示句子:??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慢慢移动(到?? 到?? 到?? )
比较阅读:原句改为 “从头到脚都贴着” 行吗?为什么?(通过比较阅读,理解船小孔隙窄,体会用词的妙处。)
(2)有感情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及作者的感受,要感同身受。
过渡: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内洞: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2)双龙洞的由来及溪水的源头。
(3)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读完以后说说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关注详略
师:这么多景物,作者是怎么安排详略的?(孔隙与洞口详细写,洞内略写)你同意这样的安排吗?(阅读盲点:怎样入洞为什么写得很详细,而洞内的景物为什么没有具体写?)
小结:游记内容详略的依据是景物是否最有特点的,对游人是最有吸引力的。
6、总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三、拓展练习
(1)展开想象,说说内洞的景象。
(2)仿写课文,尝试运用移步换景写作手法写一篇游记。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 双龙洞》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吉水县文峰小学曾头兰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 游览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转载请注明来源:WWwww.bsmz.net)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
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小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内洞大 出洞
第三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第四篇:为《记金华的双龙洞》设计导游词为《记金华的双龙洞》设计导游词
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后,作者游览途中介绍的景点,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孔隙、内洞的情景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所以,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我选了四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同学们)再次游览双龙洞。
导游1:我叫刘艺旋,请叫我“刘导”好了。现在由我带领大家去游览沿途的风光。请大家坐好了,出发!游客朋友们,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请朋友们往窗外看,山上正开满了鲜艳的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多吧?(众答:是)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众:眼前是一片明艳。)请各位游客注意了,随着山势,我们的眼前是一条(众:溪流)。你发现溪流有什么变化么?(众:溪流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会儿缓,一会儿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大家真聪明!好,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双龙洞口到了,请看,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我的解说到此结束了,请下一位导游继续带领大家游玩并解说!(掌声)
导游2:大家好,我叫赵晶晶,你们就叫我“赵导”好了,下面由我带领大家游外洞。请大家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
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像什么?(众人:桥洞,很宽。)让我们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你们看,这儿像不像个大会堂?(众:像—)大家请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同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好啦,我的解说就到此为止,下面请另一位导游带领大家进孔隙。谢谢大家!(掌声)
导游3:大家好!我叫尚江涛,你们叫我“尚导”好了。在进孔隙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大家看,在外洞厅北面有一挂黄色石瀑,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 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好了,孔隙到了。(众:这么小啊!我们怎么过呢?)别着急,这儿有小船呢!平时我们是坐船,来到这儿,可就不是“坐”了,而是“躺”。(众:那我们躺在船上,怎么划啊?)不用你们划,内洞有工作人员往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出来了船的另一头由外洞人员拉绳子。大家不用担心。
船上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每一处都要贴着船底。大家一定要记住,过孔隙的时候,头千万不敢稍微抬起一点,要不然准会撞破你的额角,擦伤鼻子。准备好的游客出发吧!大约有两三丈的水程就登陆了。(众:好吧,躺船喽!)请过来的游客慢慢下船,谈谈感觉如何?(众:太刺激了,太心跳了。里面太昏暗了,总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也有这种感觉啊!不过想想也很神奇吧?(众:是)好了,这就是内洞。我的解说也到此为止了,下面由另一位导游继续带领大家游内洞。祝你们玩儿的高兴,谢谢!(掌声)
导游4:大家好,欢迎来内洞参观。我叫张雄,叫我“张导”吧。在内洞中有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这回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吧?(众:知道了)请往这边看,这些是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也可以依据形象自由想象,给他们起起名字吧!(众:大象、乌龟、兔子、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聪明!大家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即使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欣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的多。快找一找,泉水的源头在哪?(众:在深黑的石洞里。)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游览完后排队
等候出洞,我在洞口那儿等候大家。祝您玩儿的高兴,谢谢!(掌声)
第五篇:记金华的双龙洞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方案。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本课,通过“欣赏──美读──想象”,把“双龙洞”的美丽景色传递给学生,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双龙洞的神奇。在欣赏中读,在读中感,在感中创。问题导学—创设情境—学生想象—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展示双龙洞的图片,学生自己想象双龙洞的样子;合作探究双龙洞景观带给我们的思考,归纳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的美与大自然的魅力。
1.学习任务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在游览的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本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2个课时进行学习。第1课时重点学习生字、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第2课时打下基础;第2课时对课文1、8进行粗略的分析,对2-7自然段进行具体讲解,详细说明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对文章中“随着山石,溪流时而??时而??. 时而??. 时而??.”和“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及“这些钟乳石和石笋??”出现的这三句话着重分析,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想象双龙洞的美景,体会课文描写的双龙洞的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1) 教学重点
① 学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②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③ 落实“分清文章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④ 欣赏双龙洞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2)教学难点
①感受孔隙部分“小”的特点。
②欣赏双龙洞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课前教师可作些调查,由于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没有了解,感受双龙洞的美可能有些困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欲强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新颖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对于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有一定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
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并理解词义。
b、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大意;
c、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d、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分小组讨论课文的游览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c、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溶洞的图片介绍,以及与课文相关的音频朗读和flash动
画。
5.教学课时:2课时
6.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物映山红油 桐沙 土新绿
↓
特点各 色白 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
第二课时
金华──罗甸──山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大低矮黑
窄小美
大
7.教学过程设计(分2个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浙江金华有个双龙洞吗?那里景色神奇秀丽,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沿着他的足迹一起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这个溶洞就是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从课题中大家知道了什么?【提示:这是一篇游记,游览的地方是金华的双龙洞。】
【新课教学】
一、简单介绍作者的情况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放音频)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理解字
义,一类生字要求会写。]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 指名读生字:抽读11张生字卡和7个词语。
② 正音:【放动画】
③ 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聚:下面部分要注意写正确。
郁:左边是“有”,右边是“右耳旁”,不能写颠倒。
④理解词语:(可用查字典法、近义词理解法、反义词理解法)
【提示: 映山红:本名杜鹃,常绿或落叶灌木,叶子呈圆形,花多为红色,供观赏。文中映山红是指这种植物的花。
油桐:落叶乔木,叶卵形,花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果实绿色,近球形,顶端尖。种子榨的油叫桐油。
明艳:本课指明亮而鲜艳的色彩。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耸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空隙:本课指极低矮窄小的洞。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石钟乳:本名钟乳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
石笋:石灰岩洞中直立的像笋一样的物体,常与钟乳石上下相对,是由洞顶滴下的水中含有碳酸钙沉淀堆积而成的。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的一宅之内分为前后两排,每一排称为一进。】
三、探究阅读,理清脉络[要求:带着问题读课文]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谢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7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境。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四、通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要求:先自读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班级交流]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提示: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并写下来。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爷爷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新课教学】
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一)、了解第一大段
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用了什么写作方法?(ppt)
【提示: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开门见山】
(二)、探究第二大段
(1)提问: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请同学们默读、思考并勾画出来且小组讨论、交流。(ppt)
【提示: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2)进一步提问:沿途看到的景物找到了,那么,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再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提示:特点分别是: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给作者的感受一片明】
(4)欣赏: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过渡: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找出描写我所听的相关句子。(ppt)
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
【提示: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三)、重点分析第三大段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双龙洞口,看到了什么呢,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提示:洞口:洞口宽像桥洞。外洞: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提示: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提示:(见ppt)】
学生模仿导游,介绍如何穿过双龙洞的孔隙。
【提示:看图片,看动画,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
过渡: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下面让我走进去看看。
想一想: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 提示: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接着看到洞顶的双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
谈一谈:自己对内洞的感受。【提示:黑、大、美】
看一看:内洞里有好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的形状变多端,颜色各异,光名目就有四多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里面的双龙,大家睁大眼睛,我们再来看看里面奇形怪状的石头。﹝看图片﹞你们能不能也来给它们取一些名字呢?
【提示: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编一编:大家都来给这些钟乳石取了一些名字,而且有些名字非常美,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你们取的名字,给它们编一个故事。先小组讨论一下,互相说说。 说一说:每小组选一名代表说说自己编的故事。
(四)、了解第四大段
过渡:让我们回顾前面的景点,看看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结束双龙洞之旅的。
【小结】
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
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这样的美景实在让我们向往。
8.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双龙洞的图片及课文的朗读音频。教师利用网络查找双龙洞的视频,并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做好上述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这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又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只有效的沟通和对话打下基础。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这样,既比以往的用语言导入新课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充分凸现学习内容的特点。利用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双龙洞孔隙“小”的特点,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也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提供了平台。
9.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双龙洞的特点,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变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小学生的好奇心易被激发。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提出思考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以及享受、感受双龙洞美景。这样,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进行主动学习和自主建构知识,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查阅更多范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读后感作文
方爱军《记金华的双龙洞》听课感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孔隙
4.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复习要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