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工作留痕”成为形式主义
近年来,在基层工作中,“痕迹管理”悄然兴起,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别忘了拍照留记录,上面检查的时候要用,不然工作就白干了”。干工作留痕迹做记录,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以记录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备开展其他工作时作为参考。但是,随着工作头绪的增多,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凡事都要求“工作留痕”的做法,却背离了我们工作的初衷,工作被过分追求留痕,而忽视了工作实效,成了基层开展工作的一种束缚,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这种凡事都要求“工作留痕”的工作方式表面上看似有存在的必要,实则危害重重。被过分追求痕迹化的工作,在基层看来,由于众多工作的叠加,本应有序开展的工作,为了“留痕”,向上级报告工作落实情况,不得不出奇招“瞒天过海”。比如组织一次集中会议,除了各种会标会轮流上阵外,参会人员在这个会议室拍完照后再到另一个会议室拍照,俨如“群演”一般,到处串场子。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现象,还有诸多像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等,图文并茂、逻辑严谨、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的检查材料数不胜数,检查一项工作,似乎在文件材料里就能“一决高下”。这种过于“留痕”的工作方式长期下去会极大增加基层的负担,使基层产生疲于应付的心理,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留痕”上,而忽视了工作实效,为了工作而工作,偏颇了工作重点,长此以往,也会打消对工作的积极性。对上级而言,上级领导得到的往往是一些纸上谈兵的“成果”,缺少对基层的实际调研,导致不能很好的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而最受损失的就当属人民群众了,基层干部每天只是应付上级的留痕检查,在政策落实上打了折扣,使人民群众得不到应有的实惠。
产生“工作留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上级的原因,也有基层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从上级层面来讲,不健全的检查考核机制是催生“工作留痕”的根源,日常工作中,每到年中和年终两个节点,上级的检查考核接踵而至,基层的工作成绩从何体现?空口无凭,有痕为证,多数的检查考核重点就落在了档案资料上,一切工作的落实情况从纸面上体现,一项工作的好坏最后由板板正正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来说明,检查考核就成了拿着考评表,翻着档案盒,看着文件材料,考核分数就出来了,却忽视了对工作实际的考评,没有深入基层,下到田间地头去听取群众的意见。更为甚者,检查考核人员都会侧面给予基层要做好“工作留痕”的错误导向,即一项工作只要有相关记录就不扣分,而缺少相关记录就不得分,却不考虑工作实效如何,久而久之,基层自然就熟悉了这种检查考核套路,被迫处处“工作留痕”,工作中想的不是如何干好工作,而是想着如何应对检查考核不出问题。从基层来讲,虽有迫于上级要求,不得不“工作留痕”,但实际上还是缺乏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存在重安排部署,轻落实跟进的不良工作作风,片面认为只要工作有痕迹就万无一失,缺乏真正为民谋福祉的群众观念。从社会层面来讲,当前由于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个别群众因考虑自身利益对党和政府还稍有偏见,认为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这个时候,作为有苦难言,心酸鼻涕泪一把的基层干部来讲,不得不留下自己的工作痕迹,把自己真实的工作写照记录下来,一定程度上也让“工作留痕”成为一种常态。
如何避免过于“工作留痕”的工作方式呢?首先,要把握好度,“工作留痕”的初衷是通过保存下来的文字、影像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一些好的经验性的总结和过程梳理可以作为今后开展其他工作的他山之石,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所以,对有必要的工作还是要做好留痕工作,但不可过分追求。其次,作为上级部门,要充分斟酌,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考核机制,尤其是对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常态,穿针引线干工作,只有“执针人”引好线,针才能走得正,花才能绣得好,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所以,在考核中要多以实际工作成效和群众的口碑作为考核依据,坚持以实绩论英雄,不以纸上较高下的原则,摒弃纸堆里考核的方式。第三,作为干部自身,要树立务求实效、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多些实干精神,少些虚头巴脑,要把工作痕迹永远留在群众心里,而不是永远留在纸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