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法制的进步与发展,取得今天的骄人成果,是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勇于创新、实践,攻坚克难,倾尽毕生精力换来的。被誉为“中国法学界的良心”的法学泰斗江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假期有幸拜读由江平老师口述、陈夏红整理的《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一书,被老先生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所触动,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仍在为法制呐喊,为中国的发展呐喊,为中国的年轻人呐喊,他几经波折后的淡定与从容令人钦佩,他忠于内心的平和和坦诚令人仰慕,他只向真理低头的执着与坚定令人感叹。
全书记录了江平先生的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他的幼年,介绍了他的家庭,叙述了他求学之之路。第二部分,讲述了在整风运动、文革期间他遭遇的各种打击,面对的各种逆境。第三部分,讲述了在平反后,他如何参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介绍了各项法律出台的背景,指定的理念,颁布过程中克服的困难以及如何顺利的推行。
年轻时的江平先生远走他乡、异国求学,满腔热血回国后却因知青下乡到了农村,而后遭遇政治右派导致新婚又离婚,车祸、文革、免职,江平先生的经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我无法想象当年是如何的艰辛。而在通读全书,却只看到了江平老先生面对各种考验和困难,仍积极参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构建中国法律体系、潜心教学的从容淡定与豁达。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是的,这份从容与豁达正是我们年轻人所缺少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压力与日俱增,很多人变得浮躁、抱怨,遇到挫折就会丧失斗志,如此心态,如何积淀又如何成长呢?我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但可以改变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蜕变,所有的逆境都会隐含着机遇,所有的成长都是为今后继续力量。作为一名法律人,这种从容与豁达尤为重要,我们才能更好的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的繁杂事务,不纷扰不抱怨,怀一颗平和之心,勇敢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和困难。如林语堂在《生活的一书》中说:“平和的心能顶住最坏”的境遇,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从江平先生身上,我更看到了知识分子的骨气,对真理的信仰和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他的一生沉浮与枯荣,不仅是他一生治学的历程,更是新中国法治进程的印记。法制发展的历程中障碍重重,江平先生却在各种阻力面前仍积极建言献策。在他看来,创意思维是人们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营造创造性的意念,以达到妥善处理新问题,化解新矛盾开创新局面的目的。江平先生在书中提到:《行政诉讼法》是一部开创改革道路的法律,突破了中国的传统,是一种创新。没有《行政诉讼法》就没有任何行政诉讼的时间和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政诉讼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部法律创造了新的制度,一个崭新的制度启动了崭新的实践。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路上,敢于挑战、勇于承担、积极创新,我看到了法律人应具备的崇高且执着的品格。我们的法学界,我们的司法实践,正缺少着这份执着和冷静,很多学者做学问依附权贵,文章不敢直接面对社会深层次矛盾,受到各种政治社会因素干扰......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信仰的缺失,对真理的执着,是我们当今社会该重视的问题。
读过江平先生一生的沉浮枯荣,我备受鼓舞,只有越来越多像江平先生那样向真理低头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们应该相信真理,信仰法律,坚守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知识为人民服务,用我们的人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