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于永正《教海漫记》读后感(精选多篇)

于永正《教海漫记》读后感(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10:17:36 | 移动端:于永正《教海漫记》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老师。在课堂上,我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出于崇拜,在活动结束后,我也买了一本于老师写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一下目录,然后随便翻翻而已。由于自身内在的要求,本学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读完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第二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

夏持利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老师。在课堂上,我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出于崇拜,在活动结束后,我也买了一本于老师写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一下目录,然后随便翻翻而已。由于自身内在的要求,本学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读完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第三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

官屯中学 曹营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第四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让自己成为一本书

——读《教海漫记》

暑假里,仔仔细细地把《教海漫记》读了两遍。第一遍时囫囵吞枣,想全面地了解于老师——一个在我心中丰碑一样的人。第二遍则是细加揣摩,细细品味,想从于老师的案例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提高自己。两遍读完,获益匪浅。于老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好学和善思——“我从小喜欢读书看报。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的风格,飘飘然竟萌发了当第二个老舍的念头,更是读的如痴如醉。除了读,就是写,咬着笔杆瞎琢磨《月牙儿》式的故事。不允许眼皮打架,一旦出现打架的苗头,毫不客气的拧开自来水龙头,让凉凉的自来水冲在脑袋上。星期天不允许自己逛街,只允许去图书馆硬是跟自己过不去。退稿信攒了一大箱,还是扶着脑袋写呀,读呀,读呀,写呀。直到1980年,才在《徐州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没脑子的人》,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第一篇教学论文《选材与命题》,那时我已经39岁。”于老师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他长期以来坚持读、写是分不开的。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人们说:学高为师。可见,当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至少是学高,能传道授业解惑。具备这些也许只能做一个称职的教师,而能否做一个出色的、有成就的教师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做一名出色的、有成就的教师,更应具备现代意识,读书,则是提高自己很重要的一个途径。现在的社

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作为教师,要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更需要的就是读书了。

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谈到读书的乐趣时说道:“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赏析文字的风景,感受文字的灵性,天地都在眼前,风景都在心怀,这就是读书最大的乐趣。的确,读书可以明智,可以培养一个人健康的生活态度。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相知的朋友促膝长谈,她知道你的苦恼、快乐,她陪你周游世界,带你穿越历史,解答你的疑惑,指给你前进的方向。想一想,忙碌了一天之后,打开床头的台灯,黄黄的灯光下,拿起一本书,徜徉在那些或凄美,或感性的文字中,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读什么?可以是语文教学的专业书籍,还可以是消闲的小说、推荐学生阅读的儿童读物??总之,开卷有益。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想象,当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文化底蕴达到丰厚的时候,那他个人本身就是一本书,值得学生去静心体会;他的出口成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氛围、一种感染,值得每一个学生去用心体会;他举手投足间所展现出的文学修养会每让一个学生深深为之折服。课堂上老师或讲解或感慨或旁征博引或引经据典,对学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书已经成为一名教师紧随时代步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愿更多的教师像于永正老师一样多读书,愿更多的老师成为于永正老师一样的隽永深刻厚厚的书!

第五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读《教海漫记》有感

前段时间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 说实话,在踏入教育岗位近20年的我,竟然还真的不知道于永正这个人。当我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的时候,许多文章让我受益良多,也开阔了眼界,不禁被这位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也为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叫好。可以想象在他手下学习的学生该有多幸福啊!我也庆幸自己拜读了《教海漫记》这本书,它将对我以后的教育工作有更多的帮助。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Wwww.bsmz.net)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微笑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

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的确,我真切地涌起了相形见绌之感,不由深思自己的教育状况,深思自己的内在品质??也许,我不仅仅遇事缺乏耐心,还缺乏宽容心,无法容忍我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无法容忍他们触犯我观念中的“原则性”错误,也许,这正是我所欠缺的耐心与宽容心!今后,我将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微笑面对学生,包括那些经常惹老师生气的孩子。我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于永正《教海漫记》读后感(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7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