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幼儿教师对话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与幼儿教师对话》。其中有关“学习的气质”这一章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幼儿要学什么”、“气质的定义是怎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课程至少要包含四个学习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绪,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不单单在学校里,也可以在其他场所有意识无意识的发生,而气质往往需通过学校来培养,最重要的气质是继续学习的气质。
关于“气质”的概念,作者认为,气质是一种不经强迫而时常出现的行为模式,形成一种可受个人意志及意愿控制的心理习惯。它的出现是有意图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
反思如今的幼儿教育,学校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技巧和情感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幼儿良好气质的培养。教师追求的是活动内容幼儿是否感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很流畅等等,其实幼儿学习的气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如科学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索机会,就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幼儿就具备了探索的气质。相反,幼儿时期过早的教会识字和书写,幼儿的各方面还没有达到书写的要求,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幼儿对书写和阅读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有些气质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时,光是学会知识和技巧并不能保证幼儿会使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而传授知识和技巧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伤害使用该知识和技巧的气质。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与教学策略时就需考虑如何增强想要的气质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气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部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应借助课堂这一形式,培养幼儿探索、阅读、动手、主动与人交往、友善、自学等气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笔(在好范 文 网搜索更多的文章:www.bsmz.netiddot;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第三篇:《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笔记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笔记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第四篇:读《与幼儿教师对话》有感
为幼儿教师教育技能寻根溯源——读《与幼儿教师对话》有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幼教领域的关注,成为大家研究与讨论的核心话题。在假期我认真拜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撰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在这本书中为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寻根溯源。
一、观察从何处入手。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做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通过对我们一线教师平时工作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大多数幼儿教师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好多时候的观察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确实,也只有通过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去努力实践的。
二、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
幼儿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如何来有效地处理这些行为,还必须探究产生这些行为的根源。本书以“幼儿的扰乱行为”为例,分析了行为起因的三种类型: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并分别论述了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治标又治本”的改善。对制约型的幼儿,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即当孩子出现扰乱 1
行为时,成人忽视他的行为,或改在他出现良好行为时,才赞赏或鼓励他。对情感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成人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也要提供机会让幼儿习得新的技巧与信心。对社会型的幼儿,直接教他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就足够了。
其实幼儿的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缘由,或复杂,或单纯,当我们的教师面对这些行为时,专业的技能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分析幼儿的表现,思考产生行为的原因,实施“对症下药”的策略。
三、坚持教育适量的原则。
凯茨教授认为,在讨论促进幼儿发展的要素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这就是教育的适量原则。适用此原则的例子包括:对孩子的注意、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的选择等。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她还举了很多实例,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注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等等。教育的“适量原则”对我们日常的幼教工作应该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如: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不等于把墙面贴满,空间挂满;要让幼儿有适度的自我肯定(即自信心),但过度自信就会使幼儿自傲狂妄;教学活动中要让幼儿有一定的兴奋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但过度的兴奋就是烦躁,就如凯茨博士书中所说:“(过度)兴奋是毒瘾反应模式,把师生之间的关系局限于永无止境的提供与接受上??一个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或游戏,应该能长期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能鼓舞幼儿参与的热忱??而不是仅仅引起幼儿的兴奋与趣味。”;对孩子的爱也要适度,过分的爱就是溺爱。教师在教育中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适可而止”,切忌“矫枉过正”,这也许很难,但教育的水平也许就体现在这个“度”上。
四、什么是适宜的教学。
凯茨教授对适宜性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等都有全面而深刻的分析。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一直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幼儿园的园长、老师该如何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幼儿园、自己幼儿园孩子的课程与教学呢?凯茨教授有关适宜性教学的识别的论述对我们很有启示。凯茨教授认为,要识别适宜性教
学,首先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一是“要学什么?”,二是“什么时候学好?”,三是“如何学最好?”。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第二个问题则与儿童发展相关,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与知识可以协助幼儿园解决“什么时候该教什么”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了解儿童发展理论,特别是各个阶段的动作、语言、思维等发展特点及相对应的学习方式);第三个问题则与教学方法有关,必须考虑整个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以达成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在“要学什么”中,凯茨教授提出了四种学习目标,即:知识、技巧、气质、情感,这里的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相当持久的心智习性或在不同场合中所表现的典型回应方式,如对工作的坚持、好奇、慷慨、尖酸、阅读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等。可以看出,凯茨提出的四种学习目标与我们新课程中的三位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吻合的,也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相一致的。凯茨教授认为,“原则上,如果教学能平等地且同时涵盖上述四种目标,就属于适宜的教学;如果教学只强调习得知识和掌握技巧,而忽略须同时加强儿童使用该知识与技巧的气质,就属于不适宜的教学。同样的,如果知识与技巧的学习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于该知识与技巧或学校的厌恶与排斥,且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累积,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不适宜的。类似的,如果教学能成功地带给儿童喜悦、欢愉、有趣、好玩、兴奋的感觉,但是却没有习得我们想要的知识和技巧,也不能算是适宜的教学。”这段话论述得多精辟、多清楚啊!看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华师大李季湄教授所说的一段话:“教育就必须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是因此变得越来越热爱学习还是越来越厌恶学习?是越来越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还是越来越依赖教师、懒于思索?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还是变得越来越自卑、消极、自我中心?是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不断增长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还是变得越来越悲观、畏缩、情感冷漠?这些都必须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标准之一。”这四种学习目标,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四方兼顾,可以说,四项缺一,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为零和负数。
对于“什么时候学做好”,凯茨教授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发展的常模层面,另一个是发展的动态层面。发展的常模描述的是有关儿童在某个年龄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如什么时候了解时间概念、守恒概念等。发展的动态层面则并不把儿童与同年龄层儿童的行为做比较,而是比较儿童自己在不同时间的成长,它又可细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次层面:第一个次层面处理有关个人如何
随时间与经验改变的部分;第二个次层面是有关延宕的影响,也就是早期经验如何影响幼儿日后发展;第三个次层面是有关重复或经常经历的经验长期累积所造成的影响。“延宕影响”和“累积经验影响”值得引起我们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例如,幼儿偶尔几次对学习中的问题感到困惑,如果反复经历,就会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幼儿偶尔和同伴一起玩几次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最多产生一点点的效果,但如果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游戏,就会对他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由此又想到,一个孩子能做什么并不表示他就应该做什么,决定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做什么”的是属于常模的评量,而决定某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什么”则应视对于个别孩子可能产生的动态的长期的影响而定。现在好多家长,甚至个别幼儿园提早教孩子进行读写识字等活动,也许孩子能学得很好,有时似乎还很感兴趣,但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又有什么良好的影响呢?凯茨指出,以儿童的意愿与愉悦作为判断教学是否适宜的标准有其潜在的危险,我们必须思考教学与活动所可能产生的延宕的影响与累积的影响。??原则上,适宜的教学应该在考虑如何教授某种知识与技巧时,同时考虑如何加强儿童使用该知识与技巧的气质和对该知识与技巧的喜爱。看来,像“教学活动只要幼儿开心就行”之类的想法是值得推敲的。
对于“如何学最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法,包括教学所用的方法、活动、材料及其一切为达到学习目标并考虑儿童发展后所涉及的事宜。凯茨认为,知识与技能可以经由教导与其它过程促进,但是,气质与情感确无法由直接教导中习得,气质与情感可以看成是“附带的学习”。凯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良好气质和情感通常是在学习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它不可能通过单独的“教”传授给幼儿,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的培养而得。幼儿年龄越小,越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花在非正式活动的时间应该越多。
五、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在幼教改革中,我们关注最多的、谈论最多的、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莫过于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什么是 “专业的幼儿教师?”“专业的幼儿教师有哪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怎样区分幼儿教师专业与非专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这一章里,凯茨教授为我们做了独到的阐述。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进行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幼儿园中一个教师经常会碰到的事例(两名幼儿同时抢骑一辆三轮车,其实这个例子在《幼儿教师与专业发展》一书中已经看过),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专业幼儿
教师的行为标准,并以非专业人员的行为反应,从反面来说明非专业人员的行为问题。当两个孩子都要抢一辆三轮车骑时,老师会作何反应的?凯茨例举了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整个判断思考即反应的过程,此过程牵涉到三个相关的问题,包括:“1.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2.老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
3.课程与管理应如何处理?”思考问题一,专业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此事件教导幼儿下列技巧: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社交技巧;明确的词语、对话等语言技巧;社交认知、正义观念、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等社交知识;同情心、助人、避免抱怨和搬弄是非等气质的培养。思考问题二,专业的幼儿教师可以做很多临床诊断,即拿幼儿在事件中的行为与他们以往的行为作比较:宝宝的行为在过去是否经常发生?宝宝在这个时候能接受的挫折有多少?如果让两个幼儿自行处理这件事,他们会不会学到“适当的概念或行为”???争抢玩具的事件在幼儿园经常发生,但很多时候,我们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怎样马上搞定这件事?”由此就采用或大声喝止,或拿走三轮车“谁也别玩”,或威胁,或将幼儿隔离,或许诺给予某种好处,或说教等方法,这样简单的方法多么缺少专业性啊,因为一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都会使用这些方法。凯茨教授说,专业包括: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作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三个反面??在处理事件上,专业人员的反应包含了运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见解来作判断,其目的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教师专业不专业,就体现在很多细小的事件中。
不管是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角度,以及改变幼儿教师工作的现状,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至关重要。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第五篇: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
读《与幼儿教师的对话》有感
《与幼儿教师的对话》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丽莲·凯兹教授所著的著作。
本书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其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把握。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幼儿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直是幼儿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核心话题。书中的观点对目前我们幼儿教师的发展状态来说,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本书中,凯兹博士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一些生动、熟悉而简洁的例子,或是国内外一些幼教机构的做法来阐述她的观点,给我们建议,让我们读起来感觉亲切、轻松、自然,最重要的是受益匪浅。因为在阅读中我不仅了解到了许多专业名词的含义、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心灵有所触动,它促使我不断对照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与幼儿发展不符的现象和自己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等进行剖析,反思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做法——我的教育行为是不是专业的?是否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我真正了解和关注幼儿了吗??这些认识对于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幼儿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避免幼教实践中的失误,都富有很深的意义。现谈谈自己对这本书中某些章节的体会:
一、客观分析幼儿的行为,慎用“行为改变技术”
书第五章中指出:行为改变技术是幼教界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如果使用适当,它可以使幼儿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表现出预期的行为或学习成果。但是,虽然这项制约技术有效,并不表示我们可以盲目使用。我们应如何慎用“行为改变技术”呢?本书以“幼儿的扰乱行为”为例,分析了问题 1
行为产生的三种类型: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并分别论述了应该采用何种策略帮助幼儿改变行为。对制约型的幼儿,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很适用。即当孩子出现扰乱行为时,成人忽视他的行为,或在他出现良好行为时候, 才给予他赞赏或鼓励,促使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自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对情感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成人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也要提供机会让幼儿习得新的技巧与信心。对社会型的幼儿,直接教他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就足够了。
这一章节告诉我们:幼儿的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缘由,当幼儿出现问题行为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操之过急,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帮助其分析行为出现的原因,从分析幼儿的表现,思考产生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才能让幼儿更好的成长。
二、正确理解“兴奋”与“兴趣”,明确教育的宗旨,寻找适宜的教学。 以前评价一次活动的好坏,我们通常会把孩子是否感兴趣作为一个标准,这是没错的,可是感兴趣却常常理解为孩子是否开心、很兴奋的参与一个活动,认为这样就应该不错了。可是,这样的想法非常缺乏知性内容?,这是对“教育”与“兴奋”的混淆。在书中,凯兹博士给我们阐述了“兴奋”与“兴趣”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兴奋”指的是超出平常反应与活动常态的心智状态;“兴趣”是由个人生活经验中组织、积累、培养成的特殊气质。兴趣“会促使个人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东西,从事喜欢做的活动,寻求特别的技能、知识与目标,以获得注意和学习”;而兴奋因为需要更多更强的刺激,不可能引发幼儿主动地探索、延伸自己的经验,有阻碍这些特质发展的可能性。
我的反思:在我们的日常的教学中,也时常会伴随着刺激产生的兴奋现象,例如:我们会以奖励糖果、小红花、小贴纸的方式来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时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幼儿自身对活动的兴趣,仅仅是吸引了孩子对奖励物品的兴趣而已;又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教学导入:出示一个藏着物品的袋子,教师调动浑身解数让幼儿猜测,里面是什么,在幼儿焦急的企盼中,揭开了真面目,在揭开的一刹那,孩子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这时孩子是兴奋的,但随之而来的平淡的教学,又让幼儿的情绪低落了。还有老师频繁地出示各种新鲜好玩的教具,或用各种方法让幼儿开开心心上了一节课,但对于幼儿的学习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呢?这是需要反思的。我们要在幼儿产生兴奋的时候迅速找到幼儿兴趣的所在,让他的这种兴趣保持下来从而达到让幼儿喜欢学习喜欢探索的目的,为幼儿以后的爱学习、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在第六章:“是教育,还是让幼儿兴奋”中的收获。
同样的,如果教学能成功地带给幼儿喜悦、欢愉、有趣、好玩、兴奋的感觉,但是却没有习得我们想要的知识与技巧,也不能算是适宜的教学。幼儿老师应该设计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活动,要拒绝依赖外来现成的商业化统一教材,自己设计能培养幼儿兴趣并使其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要使设计的活动能让幼儿适度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及养成专心的学习态度,而这些活动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幼儿是投入的、有所收获的。
三、审视自己的教学和教育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中提到:“专业的幼儿教师所需的知识来自于发展心理学以及有关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当我遇到某件事情时,
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我应该首先考虑到三个问题:
1.此事可以教育幼儿什么,或者给幼儿带来什么?
2.教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
3.课程与管理上应如何处理?”
在工作中我时常面临这样的事情:在游戏中,幼儿常常会为一件玩具或者某个角色而争吵,有时我们会大声喝止,草草了事,并未考虑到对幼儿的影响。现在我看了此书,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利用这件事情鼓励幼儿发展社会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我可以先建议孩子先玩别的玩具,等会儿再去向别人协调交换,这样提出“让我玩”的要求比较容易成功。或者我还可以用就事论事的语气告诉孩子:“没关系,也许他一会就不玩了,我们还有别的好玩的玩具啊!”我能建议其他适合他的玩具,来协助他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学会了谦让。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很贫乏,很多东西都要慢慢地去学,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内涵,才能做一个专业地、合格的乃至专家型的幼儿教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