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一位瑞典孩子的答卷读后感(精选多篇)

一位瑞典孩子的答卷读后感(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10:20:36 | 移动端:一位瑞典孩子的答卷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一位孩子父亲的演讲

一位孩子父亲的演讲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几位家长朋友一定是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所以我的讲话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是检讨。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我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的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先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了呵斥、不满和哭泣。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暴躁,黔驴技穷时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每当打过孩子,尤其是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的时候,每到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跟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自己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

爸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打一个古典文化的底子的时候,我连续两年的寒暑假,哪里也不去,陪孩子背论语,背三字经,背千字文,他背我也背,当时没有看到什么效果,现在孩子再看电视时,特别爱看文化类节目,看到经典内容有一种亲切,有一种自豪,我知道,当年的功夫起了作用。去年带他和朋友的几个孩子一起去旅游,别的孩子爱去游乐场,我的孩子喜欢跟我欣赏名园,能安静的喝茶,默默的欣赏苏州评弹,去伍子胥死难的胥门,他有凭吊的忧伤。这些细微的变化,别人不可能注意到,每当此时,我都为孩子身上有了些文化的影子而欣慰,仿佛也是一种收获。

孩子二年级时候,开始写作文,写作文特别吃力,一憋就是半天,过上半小时去看看,本子上也写不了一行字,怎么办呢?每到他有作文的作业,我都如临大敌地紧张。后来在写作文之前,我先给孩子聊,确定作文的素材,听他聊活动的经历,感兴趣的场景,往往绘声绘色,充满童趣,有时对某个细节的关注,出乎大人的预料,往往又让我欣喜快慰。我告诉孩子,你说的话就是很妙的一篇作文。结果,想不到的是,写出来还是干巴巴,寥寥几行,我意识到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书写能力,没有协调发展,说话的时候好歹有我的目光我的问话给他鼓励和引导,当他独立写作时,书写的速度赶不上语言的流动,等写到那里时,已经忘了刚才想的什么了。如果学校进行的是说作文,而不是写作文,他的作文一定是出色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改变学校的传统呢?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再给孩子聊的时候,我用铅笔悄悄的记录,由于匆匆记录,书写潦草,孩子看不懂,我再用正楷字重新誊写,写完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十分兴奋,根本就想不到,他能构思出这么好的文章。告诉孩子这就是你的作文,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字不落的抄下来,交给老师一定会让老师满意的。如我所料想的一样,课堂作文评点时,破天荒的被老师在全班范读,直到放学回家孩子的兴奋劲都没有消退。这样坚持了一年,他的作文一直保持了很高的范读率,后来即使我不再干预,也没有明显的退步。在遇到老师规定的题目,他感到无处下笔时,我会搬着我的手提电脑坐

在他的旁边,约定他用钢笔在本子上写,我用键盘在电脑上写,然后互相交换阅读,看能否有启发。我的有几篇能拿得出去的散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我的孩子现在虽然在写作上比很多更优秀的孩子比并不见得有优势,但毕竟不再怕写作文,前几天在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时,虽然只要求写六百字,他居然洋洋洒洒千余言,直到没有地方可写,成就感溢于言表,反复问:“爸爸,你觉得能比得上你的文章了吗?至少能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了吧?”

对孩子的写作的辅导,已经取得的效果,让我认识到,孩子未必是很差,他只是跟别人不同?可是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他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适合他的教育,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成人世界对不起他吗?

在千万个不如意中,能使我稍感欣慰的是,我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太大的障碍,我们可以一起散步,他入睡前,如果我有时间,能坐在他的床边说会话,他甚至跟我们两口子一样有了喝茶的爱好,周末一家人,摆上功夫茶,漫不经心的闲聊也是我们交流的方式。

虽然呵斥还是有,但更多的还是提醒,当说话不爱听的时候,我就写了放在他的书包边。放假时,写张小条提醒制定他学习和娱乐的计划;当跟同学、老师有冲突时,请他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怎么总是我?当他认为别人在践踏他的自尊的时候,我告诉他:“尊严,是自己用行动长期树立的,不是哭着叫着给别人要的”。当在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堆成堆,他已经熟视无睹时,我写信、我写文章,也会就听来的新闻,看到的报纸有意思的信息,彼此深度交换看法,有时他的见解也会高于我的认识,这样就能形成我对他欣赏的文章,我的博客上就有这样的篇目。孩子能看的进去我的文章,爸爸会写文章也算是他的一点小骄傲,这恐怕不是因为爸爸写得多好,也不是爸爸讲了多少道理,而是里面不仅有我对他的失望和无奈,也有孩子带给我的快乐以及我对他的真正的赏识。

近来,我切实感觉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他不想去做,是他约束不了自己,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欠账太多,没有能力赶上,他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关于作业,我们从小就要求,注意整齐、洁净,要求多少年,他不洁净不整齐多少年,是因为听的时候知道,做的时候忘记;要求务必把老师指出的错误及时改正,又能做到几回呢?是因为其实要么课上没听懂,要么没有好好听,总之没有能力改,做了多少年无效的作业!于是这个学期我改变了策略,从每天的作业抓起。他的数学、物理作业,他做完后,我一定要重新做一遍,给他一一指正,什么地方应该加细节,什么地方应该完善步骤给他圈注出来;讲给他听,让他重做,重做的结果是,第二天的课堂讲评,他反应比别人快,经常获得代替老师给别人讲的机会,这对他又是巩固的机会,他也从这里收获快乐。半个学期以来,我几乎没有一天耽误,一直坚持着,即便是有非去不可的应酬,我也要让孩子把作业放到桌子上,先睡觉,我回去再批改,让他次日早起再订正。

现在孩子有了些进步,我在意的不是名次的变化,而是他有了坚定的追求。 地理、生物结业考试,我告诉他要考到b等,才能有升高中的机会,孩子想了一会说:“爸爸,我不能把目标定为b,那样有考到c的危险,把目标定为a,努上力,最坏也是个b”。作为孩子的爸爸,经过了这样的一些艰难历程,还有比听到这样的表述更高兴的吗?

我急切地给杨老师发短信,表达我的喜悦。一直以来,我都非常真诚的感谢杨老师,是她一直在忍受、在鼓励、在不放弃他。于是我在饭桌上给孩子说:“你杨老师多好,不管你过去多差,多讨厌,多麻烦,都没有放弃过你。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跟你妈妈要跟杨老师保持联系,要成为好朋友”。

没有想到,孩子立刻纠正我:“也要跟陈老师、常老师保持联系,他们都很好

孩子说的对,老师们真的很好,他们几乎每天都跟我或者孩子的妈妈发短信,不是群发的那种,提醒作业,表扬他的一点点进步,孩子终于懂得感受了。都说十三四的孩子叛逆,欣慰的是这个时候的我的孩子内心已经知道感恩了。

谁说我的教育没有收获,这可能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1、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稳定;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就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的范围内,我们只有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好 范文网:www.bsmz.net)爱她(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2、也许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言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3、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4、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5、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

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教之道,贵以专。既做了人家的父亲,只有执着的对孩子,别无选择。

第二篇:一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孩子上幼儿园了,作为母亲,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这位母亲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是一个“愚顽不化”的人。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她说宝宝很棒,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人喂。

儿子上小学了,又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9名。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你很棒,只要能细心些,准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喜悦的光芒,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告诉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希望不大。”她怀着忧虑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便告诉儿子:“班主任说你很棒,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当儿子把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母亲手里时,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泪水滴落在手中那份录取通知书上。

第三篇:一位伟大的母亲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一位伟大的母亲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家长们应该读这篇文章

在孩子遭受不负责任的教师和现时只注重应试教育的摧残时,家长博大的、朴实的、撼人心灵的爱拯救了孩子,值得所有家长一读,现推荐如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座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是家长就应该读这篇文章

第四篇:瑞典——世界最高福利国家,孩子们的天堂

天下的父母皆爱自己的孩子,有妈的孩子是个宝。不过到了瑞典,这个说法也许要稍稍加以修正,有妈没妈孩子都是宝。瑞典作父母的也承认,从根本上切实关爱孩子的首先不是父母,而是国家。整个一个孩子工程,父母只负责生育这一阶段的有关事宜,其余一切便都交给国家了。这个国家是要把它的每一个公民从摇篮关怀到坟墓的。事实上在孩子落入摇篮之前,还在母腹之中,祖国的巨大关怀就已光临,表现在对母亲的特别照顾上。作妈妈的可以享受九十六周的产假,也就是整整两年不用上班,呆在家里拿着工资休息,实际上当然不能休息,她要照料自己的孩子。瑞典的父母绝对是天下最负责任的父母,他们生了孩子,就把巨大的爱给予孩子,要为孩子创造尽可能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首先表现在只要生了孩子,都是亲自抚养,而不是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自己的父母了事。因为亲自带孩子,就可以时时倾注自己的爱,时时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政府鼓励这种做法,也因此国家规定母亲在产假期间可以继续领取相当原薪80%的工资,这也就是政府出钱,请母亲照料孩子。美国一家咨询公司最近对全球各国的产假福利做了一番调查以后,得出结论:瑞典的产假福利是全球最高的。

我在斯德哥尔摩期间,结识了几对华裔青年夫妇,他们现身说法地说明了瑞典确实是最适合生孩子的国度。他们都是手里牵着五六岁的,怀里抱着两三岁的,肚里孕着即将开始记岁的。不久前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一次非官方的怀孕比赛(大概也只有瑞典人会想到举行这样的比赛),得奖者中也有一对华裔青年夫妇。母亲生孩子住院,费用全免。产假中,可以继续领取原工资的八成,指的是原有工作的妇女,如果原本没有工作,那一生孩子就等于有了工作了,政府每月发工资或曰补贴给你,大约是六千克郎,生两个则加倍,生三个则不但再加倍,而且还有额外加钱,以此类推,你要能生一个幼儿园,国家就把办一个幼儿园的大笔经费都给你,还不用纳税。所以没有工作的育龄女士,集中精力生孩子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生活方式。在瑞典,做母亲是荣耀而幸福的。

瑞典是孩子们的天堂!孩子一出生,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把孩子登记在册,建立了档案,开始领取婴儿的补贴,开始享受一个瑞典公民所应该享受的一切福利待遇。上幼儿园是免费的,国家早已把你上幼儿园的经费拨给了幼儿园,不用父母操心。社民党领导的政府,曾规定如果你的孩子不上幼儿园,则这笔补贴就取消,而今年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则规定如果孩子不上幼儿园,则这笔补贴就直接发给父母,但是必须用在孩子身上。新的中右派执政的政府,宣布要减税,也就预示着要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待遇,瑞典福利国家的美名也许要改变,但是,惟独孩子们不在此例,对孩子的关爱永不改变。

瑞典如果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也必是最早的制订了这样的法律:不许虐待儿童,父母打骂孩子就是违法,孩子可以报警,严重的,父母将被剥夺对孩子的监护权。不过我在斯德哥尔摩期间,未闻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倒是曾见这样的景象:一般的家庭,无论父母怎么忙,每天早上,必亲自送孩子上幼儿园,交代给老师,晚上也必亲自去接。瑞典的孩子,一般都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有更多的玩具,在幼儿园比在家里玩得快活多了。幼儿园里的老师,许多都是受过大学教育的,而且绝对比咱国同样数量的孩子的幼儿园的老师要多上好几倍,平均一个老师只管理三四个五六个孩子。是管理而不是管束,老师绝对不拘管孩子。大概每一个幼儿园里,最主要的设施,就是院子里一个大沙坑,铺着厚厚的沙子,而孩子们一天有大半的时间,就是在这沙坑里玩,或堆沙,或挖坑,或拿了小铲子小水桶从这里运到那里,或蹦蹦跳跳,耍把式竖蜻蜓,摸爬滚打,总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老师绝不管。此外还有木马、滑梯、大积木、三轮车等大型玩具,还有工具式的玩具如手推车、小铁锹、锅碗瓢盆等等,在玩耍中学习劳动。每过几天,老师就带孩子们出外旅游,自带干粮,夏天赏雨,冬天踏雪,然后一身泥水的回来。有时候也学学认字母,学学画画,要在老师诱导起孩子们的兴趣来才行,也是半玩半学,绝不强迫。在他们看来,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孩子们的权利,幼儿期间主要的生活就是玩儿。幼儿园的老师其实就是大孩子,领着小孩子玩。所以每天父母来接,孩子都是一身的沙子泥水,每天换一套衣服,习以为常。这样的玩了一天,似乎还不够,父母接了孩子以后,先不回家,而是推着孩子到街区的儿童玩乐场再去玩。这样的玩乐场每个街区都有好几处,相隔不远。这样的玩乐场里有更多更大的玩具,光是秋千就有好几种,有站着荡的坐着荡的还有躺在一个网底大圆盘里荡的。还有可以踢球也可以投篮的球场等等。父母们则守着婴儿车看着孩子玩或陪着孩子一起玩,滑滑梯,走天桥钻山洞开火车什么的。直到孩子尽兴才回家。有一次我看见在一个人行道下坡的地方,台阶旁边竟是一座磨得光亮的宽大的滑梯,成年的孩子一溜就下去,真是别出心裁。我不知道瑞典是否有法律规定,父母在下班后或休假期,必须抽时间陪孩子玩,反正他们都是这么干的,尤其是到野外去玩,到公园广场,设施齐全的体育活动场,到森林里去,到海边去,既有利于孩子的健康,也有利于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我在斯德哥尔摩期间,无论走到哪里,都看到推着婴儿车的父母或单父单母。有一次在一个皇家花园,看到某一家幼儿园全体出游。足有二十辆婴儿车成单列穿过花园,都是带棚的双人的豪华婴儿车。每辆车上端坐两位,女士男士各一,有的在亲密交谈,有的在互相纠缠,有的只顾自东看西看,有的手舞足蹈,大声喊叫,有的含着奶嘴作沉思状玩深沉,有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已呼呼大睡。这些真正的洋娃娃个个衣着光鲜,头脸粉嫩,煞是惹人疼爱,而那推车的人,同样惹人爱慕,都是二十来岁大姑娘,一般儿高挑身材,美如天仙,各自推一辆车,骄傲地

精神抖擞满面欢容地大步前进,一队天使人马,在众人注目下,浩浩荡荡招摇过市。我看着这一切时,心里大发感慨:瞧人家孩子们的童年,这才是幸福的童年啊!

让我奇怪的是,七八岁的孩子,一边背着书包上学,一边嘴里含着奶嘴,不停地吮吸。有的孩子不含奶嘴,即把自己的手指头塞进嘴里,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看见了总觉得不卫生,就帮他扯出来,还以为是做了好事,薇妮却告诉我别管。还有六七岁的孩子夹着尿片,均不以为奇。瑞典人认为吮吸奶嘴或手指,这是孩子的享受,也是孩子们的自由,父母和老师都不干预,是否一干预就成为虐待,未作深入了解,普遍的说法是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含奶嘴,他们想含到什么时候就含到什么时候,总有一天他们感到不需要那件东西了,或者再含着有碍自家形象了,他们自然就会抛弃。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无须考试即可进入小学和中学,当然更无须交学费。瑞典的学校规定,老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老师和学生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在瑞典当一个中、小学的老师是很不容易的,无论多么调皮捣蛋的学生,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老师都绝对不能用打骂等惩罚的手段,而必须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因此,老师花在一个学习不好,成绩落后的学生身上的精力,要比花在一个聪明好学的所谓尖子学生身上的精力多得多。有些学习特别困难或者特别难管理的学生,老师实在无能为力,就由学校另外花钱请专人来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不重视特别培养少数尖子学生,提高升学率,他们重视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他们讲究人人平等。全社会都在关爱孩子们,为孩子们的顺利成长创造最优越的环境。也是法律规定,父母不得把幼小孩子单独丢在家里或任何地方,必须有一人看护。有一次在海边,我看到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歪在童车里,嘴里含着奶嘴,一只胖乎乎小手捂着自己的眼睛遮挡着阳光睡着了,头上遮一把如一朵小喇叭花一般的小小阳伞,他的母亲则一身泳装坐在旁边看书。那母与子的图画真是动人极了,把我那妻心爱得不得了,立刻要给人家照一张相,又怕侵犯了人家肖像权。一会儿孩子的父亲游罢来守着孩子,母亲再下水去游。父母推着婴儿车上公共汽车或者一切的公交车,一律免费,就是说,孩子不用买票,推孩子的父母也沾光不用买票,一个小孩可带一个大人。每一辆公共汽车的中间都有特别开辟的宽敞的婴儿车停车场,汽车底与站台平齐,小车从中门轻易直推上汽车,旁边还有专为父母设的座位。所有的超市、商店、地铁站以及需要上下的地方,都有专供婴儿车上下的电梯,哪怕只有一米高的地方。甚至十字街头由马路上人行道的一段马路牙子,都要修成平坡,便于婴儿车以及轮椅的通行。在斯德哥尔摩街头,未见有抱小孩的人,据说对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健康不利,无论多小的孩子,出门就坐他自己的专车。专门的儿童电视台,从早上到晚上六点,连续播出儿童节目,卡通片,动慢片,动物片,童话片,各种知识和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斯德哥尔摩的市中心玻璃柱广场,有一座文化宫大楼,我常在这儿的三楼阅览室阅读人民日报(海外版)。而它的四楼就是孩子们的天地。从襁褓中的到七、八岁的孩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玩物或读物。这里有各种玩具,魔幻城堡,迷宫,都是启发智力的,有大量的儿童图书,也有学画的学手工的学照相的学电脑的等等。看那些婴儿在地毯上爬来爬去,追球,抓小兔子,那些两三岁的在书柜前选自己的图书,一些孩子则在魔幻城堡里爬上钻下,一片孩子的喜笑声,真是连自己都感到幸福。

瑞典社会的高福利,重点体现在孩子、老人身上。小孩看病不花钱,而且要不使孩子感到痛苦。小孩怕打针,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在我们那里,凡是小孩打针的地方,必是哭声一片,凄惨无比!而在瑞典医院,假如打针把小孩打哭了,就算不以虐待儿童罪受到起诉,那执针者的护士心里,首先就觉得自己有罪,至少不是一个称职的护士。我认识的一位华裔夫妇的孩子,不到两岁,自从到医院打了一次针,后来就上了瘾,以后每过医院大门,都嚷着要到医院去找护士姐姐打针。医院里特设玩具室,我的朋友的孩子永远记得玩具室里的大白熊,小火车,小汽车,和机器人等等,打针之前,打针的护士先带孩子在玩具室玩一会,这玩的一会时间,护士已经不是护士了,是孩子的开心姐姐,姐姐一边装猫装狗装小白兔逗孩子玩儿,逗得孩子开心,取得信任,就给孩子讲清楚,过一会她要给他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玩得很兴奋的孩子一听这姐姐亲切地说“可能有点疼,不过在勇敢的孩子看来那种感觉妙极了,你要不要试试?”孩子便巴不得赶快打针,试试勇敢的感觉,再加以护士手法高明,孩子还未来得及感到疼痛,已打完了,还要称赞孩子勇敢,让孩子挑一个小贴画贴在自己脑门上作为奖励,孩子离开医院,就一路念叨脑门上的小贴画,并问妈妈什么时候再来打针。我家的贝贝两岁,在家里好好地玩着,会忽然说他肚子疼,要到医院去看病,可他装得又不像,他的妈妈就揭穿他的鬼把戏说,又想上医院听姐姐讲金鱼的故事了吧?斯德哥尔摩的儿童医院里,摆着各种盆花盆景,各种图书画册,各种大小玩具,大的热带鱼缸,还有各种好吃的零食,浓浓的咖啡香味。更不用说那些可爱的医生阿姨护士姐姐。这样美好的地方,怎不叫孩子念念不忘。

瑞典孩子,身在天堂,幸福的事儿说不完。或有人会说,那瑞典小孩不是太娇生惯养了吗?no!优越的健康的生长环境和娇生惯养完全是两码事。瑞典的孩子们不受父母和大人的打骂,也绝不娇生惯养。首先让我吃一惊的,是孩子一生下来就单独睡自己的卧室,而不是和父母或保姆睡在一起。幼儿园老师们领了孩子们到海边,到林中,甚至到更荒野的地方去玩“拉练”,去野餐。在那些地方,一切都由老师和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张罗吃自己的东西,有个小姑娘牙疼,吃东西非常痛苦,老师看见了只当没看见,绝不过问,而小姑娘也只

默默咀嚼,不诉苦更不哭闹。

瑞典人就是这样从小锻炼孩子们的强健体魄和强健神经,培养自强独立的精神。很少有父母强迫孩子课余时间再去学这学那,“望子成龙”。到了十八岁,基本 “赶”出家门,自谋生路,自己租房去独立生活,如果还要住在父母家里,就得交纳房租。这时候,还是国家继续把这个孩子管起来,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国家的福利待遇早就为他准备好了,吃喝穿戴,生病医疗,全不用担心。父母不管国家管,此之谓爹亲娘亲不如国家亲。

第五篇:家长必读:一位母亲拯救孩子的故事

家长必读:一位母亲拯救孩子的故事

第一次看到下面这个故事时,我被感动的热泪盈眶。一个孩子几次遇到变态的教师,是孩子的母亲用博大而朴实的爱拯救了孩子,在这里我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各位家长朋友,大家一定要读一读,相信每位家长都会有所收获。

一位母亲拯救孩子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座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孩子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在故事的末尾,我想对各位家长朋友们说的是:学会欣赏你的孩子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一位瑞典孩子的答卷读后感(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7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