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鸿门宴的读后感
成王败寇,这是人们历来所遵循(信奉)的“真理”。惟有千年前的楚汉之争好像是个例外。这场战争最终是以项羽命断乌江而告终,刘邦才是最后的胜利者。然而,后人往往是不为刘邦喝彩而为项羽惋惜。
众人皆知,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善带兵打仗,乃一代枭雄。他身上无处不透露着慑人心魂的威严、虎虎生风的气势和与生俱来的英雄魅力。他一出现,似乎其他人立刻变得渺小了。而刘邦,出身寒微,举止粗俗,为(是)公认的地痞无赖。想当初,西楚霸王项羽无敌于天下,有谁能想到刘邦会这么快地战胜他呢?但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如同一盘棋局,项羽善于勇往直前,大砍大杀,当他把刘邦逼得就要满盘皆输的时候,刘邦突然妙手转动,最后竟反败为胜。
鸿门宴被认为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正如宴后范增碎玉所言:无知短视之辈,不足共谋大事。天下,终归要落入刘邦手中。天意,这是天意!正所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往今来,多少人感叹:如若鸿门宴上项羽狠下心来置刘邦于死地,哪里还会再有后顾之忧;如若战败时项羽横渡乌江东山再起,哪里还会落得如此下场;如若……可我想说的是,如若这一切统统实现的话,那他就不是项羽了,而是另一个“刘邦”。没错,比起戎马一生的大英雄项羽,刘邦是个十足的小人,阴谋家。但他却有着精明的政治头脑和笼络人心的技巧,这恰恰是项羽所不具备的,而这又恰恰是在乱世争雄中独占鳌头的锐利武器。
所以,刘邦最终获得了胜利,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礼义廉耻,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阴谋诡计、权术厚黑。这也正诠释了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即使是这样的结果,后人还是一味地敬佩项羽的一身正气,而将刘邦视为阴险狡诈的反面典型,但是,作为开创西汉王朝二百多年霸业的帝王,令人敬佩不如令人畏惧。
再看这最后的失败对于项羽未尝不是一种公平。以他的性格,注定不会成为真正的王者。然而踏上了这条不归路,项羽必须为自己的妇人之仁和自大狂妄埋单,就算代价是死亡。可怜项羽和虞姬的生离死别,也不过是其悲壮结局的序曲!而项羽的傲骨和正气必将流芳百世,只不过,是以一种失败者的姿态。
这就是历史。
成王败寇,刘邦与项羽也无法例外。
第二篇:《鸿门宴》读后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第三篇:《鸿门宴》读后感
偶然在《鸿门宴》的电影预告里看到我们可亲可敬的渣叔(张涵予),心血来潮的、屁颠屁颠的去购书中心买了一本《鸿门宴》,没想到真有渣叔的图片(开心~),渣叔饰演的是刘邦的军师张良,《鸿门宴》读后感。看完以后….老难受了……tat
勾心斗角的,最后什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刘邦假面以仁得天下,虽建立了汉朝,可最后自己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
虞姬和项羽的爱情感天动地,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读后感《《鸿门宴》读后感》。
至于最后那盘棋,确实如范增死前所说: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输。
范增临走前留给项羽一个锦囊,他知道按照项羽性格绝对不会打开,这个锦囊在项羽死后到了刘邦的手中,锦囊中描写了范增联合韩信、张良的人,反刘邦,分天下,共享富贵,希望项羽忍辱负重,等候韩信援军。结果刘邦杀了韩信;张良(渣叔)深中一箭,死里逃生;樊哙不明白刘邦到底为什么这么做,最后自尽而亡。,
这其中的玄机,在曲终人散之后终于解开——谋算别人的也终究被别人谋算在内,人生没有永恒的赢家,鸿门宴,即为此。
第四篇:《鸿门宴》读后感
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读后感
朱小红
摘要:项羽最终痛失江山,不是因为鸿门宴上错放刘邦,而是项羽鲁莽轻信、自大轻敌、不善用人的性格弱点所致,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
关键词:性格;鸿门宴;项羽
《鸿门宴》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鸿门是地名,位于新丰以东,即今陕西临潼东。宴是宴请。“鸿门宴”是项羽举行的一场暗藏杀机的宴会,因项羽与刘邦这个历史典故,被用来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见其史学价值和文学地位之高。《鸿门宴》一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很多读者认为项羽因刚愎自用,不肯采纳范增的意见,在鸿门宴上错放刘邦,放虎归山,才导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后果。我觉得不然。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最后的命运。即使在鸿门宴上顺利除去了刘邦,不久也会出现另外一个刘邦。鸿门宴是历史的一个偶然,而项羽的性格才是命运的必然。
一、鲁莽轻信
曹无伤派人打小报告,项羽一听即信,不去分析事情的真假,即使消息可靠无误,也不能大张声势,泄露军事秘密,从而让刘邦有所防备。马上犒劳士兵,第二天就要“为击破沛公军”。果然项伯跑去救张良,无意把消息泄露给了刘邦,让刘邦有时间、有机会为自己狡辩。轻信的项羽自然又相信了刘邦的狡辩。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既然有人说刘邦“欲王关中”,又怎能轻易听信刘邦几句狡辩就冰释前嫌?所谓兵不厌诈,人心隔肚皮,难道项羽不知道吗?
二、自大轻敌
项羽当然知道这些话,但是他从没想过谁会欺骗他,谁敢欺骗他。因为他是一个自大轻敌的人。曾经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固然英雄霸气,但世上没有不败的神话,秦始皇就是例子。虽然兵力多于刘邦,就一定能战胜刘邦吗?即使很有把握也不能鲁莽草率,仅仅是“飨士卒”,就“为击破沛公军”了,当然还要考察敌情,拟定作战计划,严守消息等慎重对待。鸿门宴刘邦带百来个人前往赴宴,个个以一挡百。而樊哙闯宴时,“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足见项羽未对宴会作任何特殊防备,完全信任刘邦对他的忠诚,也完全信任自己要击败刘邦易如反掌。正是项羽这一自大轻信的弱点,给了刘邦以示弱而蓄强的机会。所以即使这次鸿门宴杀掉了刘邦,项羽的这一性格也会成全第二、第三个刘邦。
三、不善用人
范增是个老谋深算、远见卓识之才,他断言刘邦“志不在小”,有帝王之相;鸿门宴上果断召项庄杀刘邦;碎玉斗,“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只可惜项羽不肯听信他的意见。刘邦在关键时刻,善于用人善于信人。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除范增外,项羽不善用人的表现还有很多。韩信、陈平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却不为项羽所用。最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良才智士的辅助,又岂能成就帝王霸业?
所以说,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历史的偶然,项羽的性格特点才是其命运的必然。当然如果撇开帝王霸业,项羽的性格是最好的性格,项羽是最可爱的人,项羽的人格是大人格。大战当前,不忌讳项伯私见刘邦。刘邦前来谢罪,不怀疑其真假,尽弃前嫌。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因为相信刘邦,所以不怀疑樊哙,宽容他的鲁莽无礼。因为相信刘邦,所以不怀疑刘邦逃席的真相,“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论江山霸业,项羽就是最可爱、最美好的人。
参考文献:
赵曙光,程相崧。项羽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作者单位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鸿门宴读后感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读后感
1、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鸿门宴读后感。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
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2、
鸿门宴读后感
项羽就好比一个有些怪才的考生,潇洒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难度附加题,却在10道正式题中交了白卷,考试砸锅,能怨谁呢?打江山这门大考,可是不太有机会复读的啊!
在中国要谈失败英雄,谈败将中最有脸面的,那得说是楚霸王项羽了,刘邦虽拿了他的人头跟江山,却好歹给开了个追悼会,修了个规格不低的陵园,司马迁更是一篇本纪,把这位失意英雄提到了跟汉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如今老刘家的纪念碑、纪念堂早已荡然无存,可乌江的项王庙依旧香火鼎盛,为当地搭着文化的台,唱着经济的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败了就是败了,项羽如果在天有灵,望着满大殿缭绕香烟,一地善男信女,一定咬牙切齿:哪怕当一年皇上,也比当这201*年神仙滋润许多不是?
您看到这儿心里八成幸灾乐祸--活该,谁让您老鸿门宴上心慈手软放跑了刘邦?上天给你一次机会你不抓住,能当神仙就算运气不错,认命吧您!
其实项羽真的好冤,因为鸿门宴上那一出,他实在没做错,半点都没错。
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中灭秦,项羽带了40万大军入关问罪,跟刘邦的10万人马对峙,刘邦带了个慰问团跑到项羽大营开"心连心"晚会,在经过项伯、项庄半真半假的真人pk,和张良、樊哙的一系列行为艺术之后,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之大吉,而项羽始终对参谋长范增的种种暗示装聋作哑,最终放跑了刘邦。
许多人看到这儿,一定跟范增一样捶胸顿足,骂一声"竖子不足与谋":您把刘邦砍了,不就啥事没有?活该!
可项羽并不是白痴,至少这次不白痴。您甭看项羽带了40万大军浩浩荡荡,这些人马中真正属于自个儿的嫡系,只怕连1/4都不到,其他都是各路军阀的盟军,有些还是挂名顶头上司楚怀王的部队,"先入关为王"的约定可是人人都听见的,天下这么大,真正牢牢掌握项羽手里的根据地,又有几个郡?这会儿冒着鼠肚鸡肠、背信弃义的名头宰了刘邦,盟军的人心一散,前面是被他屠杀了几十万父兄子弟、仇深似海的关中秦地,后面是乱作一团,都想自个儿称王称霸的六国故土,他那日子难道就好过得了?
反过来看,不杀刘邦又如何?论兵力,刘邦只是项羽的1/4;论名望声势,被天下人当作中了头彩才侥幸先到关中的刘邦,如何比得硬碰硬歼灭秦军主力的项羽?更何况楚怀王还在老项家手里攥着呢。他让刘邦来慰问,刘邦不就老老实实来了?后来他撵刘邦去四川开荒,刘邦不也乖乖地去了?实力对比在那儿搁着,刘邦住在鸿门项羽大营也好,住在咸阳城里也罢,那脑袋还不就在他项羽刀口前搁着么?不杀刘邦,刘邦还是攥在手心,不但可以收买、安抚盟军人心,名正言顺地建立绝对领导权,还可以趁机巩固内部秩序,为自个儿搞一块实实在在的大基业。
可见,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精彩手笔,比起范增,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
既然不杀没错,那么为何刘邦做了皇帝,可以隆重追悼掉了脑袋的项羽,甚至大方地让项家后人改姓他的刘,而项羽却只能凄凄惨惨地去做神仙?
这打江山坐江山,好比是参加一次考试,要做的是一整套考题,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社会的,不能说每道题都不能错,但全套做下来,怎么也得拿个85分以上,才算有点把握。
项羽在鸿门宴这道大题上答得固然精彩,可整套考卷里他拿零分甚至负分的题目实在太多:没把关东诸侯搞定就匆匆杀进关中啦,愣头愣脑杀了几十万投降的秦兵啦,鸿门宴后把刘邦放到天高皇帝远、自己鞭长莫及的汉中啦,楚怀王还有价值啦,扔下关中、洛阳,莫名其妙跑到徐州建都啦等,前面说了,他的政治头脑其实比范增强得多,因为他犯这些错的时候,没听见范增提一句不同意见,可在鸿门宴上范增提的意见,却还没他本人的意见高明--只可惜,跟他争江山的不是装深沉的范增,而是偷狗肉的刘邦。
项羽就好比一个有些怪才的考生,潇洒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难度附加题,却在10道正式题中交了白卷,考试砸锅,能怨谁呢?打江山这门大考,可是不太有机会复读的啊!
3、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4、
乌骓马一声长嘶,似闪电划破黑暗的时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乌江。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虚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呐喊嘶杀,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残塔…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号令三千铁甲的征战,但此刻,你已无力再拔心头的那缕悲伤。
那些因你在鸿门宴中释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声巨吼,扛起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你披甲上阵,任铁蹄踏遍关山万里的勇猛;长城内外,你挥臂奋斫,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景时的豪气万丈。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诡计阴谋未必只是小人伎俩,败为贼寇胜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会知道,猥琐小亭长也会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的霸王,你是个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战场上,没有道义,只有伎俩!在万骑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飞过沧海的蝴蝶,顷刻间,跌落在大海,腐烂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个在主帐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颤抖。只一瞬,一道银光划过。血如纱一般,杜撰在绝望的空气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来报你的满腔柔情。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万丈。宝马凄凄长鸣,泻你一世悲凉。你的一生中只有这两个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唤你回寂寞的岸边。你拔出长剑,最后一丝亮抖抖过楚歌飘扬的夜空。在西边的天空,一颗明星渐渐坠落,分解,崩溃,直至灰飞烟灭…
霸王,你的出现正如昙花一现,可昙花的美却无法使人忘却,即使只有一瞬间。所以我们忘不了那个拔山的勇士,那个原谅仇敌的君子,那个火烧阿房宫的英雄。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临江悼念,凭谁干杯?江水涛涛,千古文人抚剑长叹,泫然泪下!忘不了,忘不了,那么沉重,那么凄凉,让后人评述,让后人哀伤。我永远的西楚霸王!
5、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读后感《鸿门宴读后感》。
6、鸿门宴读后感
谈到楚汉之争,最出名的不外是鸿门宴,《鸿门宴》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毒霸天下的新,因此举办了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项伯-一个被长期忽略然却在鸿门宴起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通知了张良,项王对他的不满以及起来杀意,才让他有机会逃走。
张良--刘邦的智囊袋,然刘邦却不能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连刘邦想独霸天下的目地都不曾告诉过张良,但张良却不记前嫌,是他通知了张良,是他为张良出谋划策,是他在刘邦独自一人逃走时,镇定自若。
项王--唯我独尊,目光短浅,毫无心计,他的智囊袋范增告诉他,刘邦有独霸天下的心,一开始项羽很生气,且对刘邦起来杀意。然而却因为刘邦上门谢罪,而原谅,范增多次示意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羽的唯我独尊,不善用人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
范增--项羽的智囊袋,他说一个老奸巨猾,洞察敏锐,是他最先察觉到刘邦的霸心,他劝说项羽杀了刘邦,刘邦心软放过刘邦,导致最后被杀。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威风,多么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最终落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唯我独尊,犹豫不决的性格让他在鸿门宴上错失咯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错手可得的江山被他拱手送人,多么可悲啊?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之所以得江山。都是因为个人性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最后在乌江自刎,刘邦因为他的性格,让他广招贤士,统帅三军。
项羽,我崇拜,只是英雄短命。刘邦,我尊重,他们创造了历史。
7、
乌骓马一声长嘶似闪电划破黑暗的时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乌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虚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呐喊嘶杀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残塔…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号令三千铁甲的征战但此刻你已无力再拔心头的那缕悲伤。
那些因你在鸿门宴中释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声巨吼扛起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你披甲上阵任铁蹄踏遍关山万里的勇猛;长城内外你挥臂奋斫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景时的豪气万丈。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诡计阴谋未必只是小人伎俩败为贼寇胜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会知道猥琐小亭长也会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的霸王你是个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战场上没有道义只有伎俩!在万骑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飞过沧海的蝴蝶顷刻间跌落在大海腐烂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个在主帐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颤抖。只一瞬一道银光划过。血如纱一般杜撰在绝望的空气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来报你的满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万丈。
宝马凄凄长鸣泻你一世悲凉。
你的一生中只有这两个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唤你回寂寞的岸边。你拔出长剑最后一丝亮抖抖过楚歌飘扬的夜空。
8、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9、
纵观历史,楚汉之争,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实力相差颇大,可历史却是刘邦一统天下,成为汉高祖,项羽四面楚歌,于乌江拔剑自刎。这一切,难道只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吗?
不,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奠定他二人的成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刘邦、项羽这两个决策者的性格特点。
项羽性格暴躁,一听刘邦在咸阳称王,也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便下令旦日伐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项羽是个贪图虚名的人。
刘邦则不然。他听说项羽准备攻打自己,并没有凭一时意气要去应战,而是谦虚地向张良请教,最后觅得良策。
项羽身边不乏精明能干的谋士,如范增,但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不听取范增的意见,所以纵使范增多谋善断,精通韬略,却无施展的空间。
刘邦则不然,他知人善任,以张良为佐,且听从其建议,足见他又善纳忠言。作为一名领导者,可如此对待谋臣,实属明君也。
项羽优柔寡断,宽恕了樊哙的闯帐之罪;刘邦立诛曹无伤,可见其果断英明。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可见,因为两人性格的差异,胜负从一开始就已定下。
10、
刚刚学完了《鸿门宴》一课,感受颇深,在此浅谈几句。
"鸿门宴"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也被作为日常用语,广为流传。在这个故事中,不只是描述了发生在刘邦、项羽间的一个故事,更是楚汉之争的分水岭,表现出刘邦、项羽的种种特点。"鸿门宴"上项羽的失败令无数人惋惜,却在其中有更多的历史必然。
(一)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军事实力比刘邦强得多,却没有在最佳时期干掉刘邦,后患无穷,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
项羽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奇才,他带领士兵们进入"反秦"的浪潮,"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成就了奇迹。但也正因为这些,才使得他骄傲自大、草率鲁莽。当和刘邦会面时没有清醒的头脑,被花言巧语所蒙蔽,竟然供出了自己在刘邦内部的奸细曹无伤;更是在宴会上没有听从范增的劝谏果断的下达杀掉刘邦的命令,使其逃脱,成为后患。
而刘邦恰好与项羽相反,他不但能虚心纳谏、随机应变,更重要的是善于用人。他好像有一种魔力一样,能让朋友与之同生共死,为人忠诚。他对项伯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能将项羽的叔父收买,他的"魔力"真是不小,这也使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与分析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应该站在项羽一边,而今却与刘邦"约为婚姻",其中自有刘邦拉拢项伯之意,但项伯怎么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呢?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但与历史联系起来,这个事情就不难解释了。项伯是项家仅存的元老之一,是与项羽竞争最有利的对手。而项羽胜利后,权力的分配出现了问题,使项伯感到不公,而(更多内容请访问首页www.bsmz.net)刘邦未尝不是一个强大的外援,那么投靠刘邦也就不见怪了。
总之,"鸿门宴"的失败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连环性的,值得我们细细研究。但项羽这个悲剧对我们是个告诫。
真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啊!
11、
司马迁的《鸿门宴》是《史记》中流传弥久、广为传颂的名篇之一,对当世和后世的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之大,不可估量。特别是刘邦的人格暗示意义,更是如此。我认为,刘邦人格影响力是极大的,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人格史的一座分水岭。刘邦把民族的性格引导到另一个方向,引到功利之途,势利之途,而不是导向之前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贵族化人格理想。
刘邦被作为民族成功形象的第一个平民典范,在当时已产生轰动效应,更被后人不断的研究,甚至作为怎样做人的范本。刘邦所作所为也成了很多人励志人生走向成功的人生指南。换句话说,那就是,具有什么样性格的人更能适应这个社会,更容易出人头地,实现成功梦想。我想,这可能是《鸿门宴》弥久不衰常读常新的原因之一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楚汉战争就不只是一场军事政治上的较量,更是人格力量上的较量,是项羽和刘邦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的殊死较量。历史钟情于刘邦,而抛弃了项羽。项羽是一个楚国贵族后裔,极具君子作风,代表了具有审美意义的贵族化人格理想。这样的人格梦在后世诗人心灵的天空不断地回响。李清照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人格只是在审美的意义上才是成功的,事实上,他就是一个失败者,说的好听一点,是一个失败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他贵族化的人格在起作用,而不是什么优柔寡断。"优柔寡断"只是功利主义的评价。项羽的意思,我要杀你刘邦,我不用这样阴险狡诈的手段,完全可以凭借实力来击倒对方。有一次,项羽叫阵,要和刘邦单挑,而刘邦不干。这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所以,历史抛弃了项羽,同时也抛弃了我们民族的人格梦想。历史从梦想走向了功利。
孔子是较早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一个人。我们看一看《论语》,就明白了。《论语》中的那些话是可以说的,可以说给别人听的,但是大多不能做,一做就不行了。孔子也意思到了,他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他志在恢复一个有君子之风的国度,使历史不至于大滑坡,所以他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然而,事实上,历史确实在迅速的滑坡。孔子啊,你老人家能挡得住吗?就连雄兵百万的项羽也悲壮的倒下了,何况手无寸铁的一介书生呢?孔子和项羽都是为即将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的一种文化而奋斗,而抗争,而死去,就像后来的王国维一样。两者的区别只是为了不同的文化而已。历史的长河,文化的长河,民族人格之河,最终经过刘邦一搏,而改变了航道,浩浩汤汤,一泻千里,绵延千年。
项羽死了,刘邦昂然"履至尊而制六合"。同时,项羽背后的文化也像一阵风一样随他而去,刘邦却带领世人走向一个新世界,一个虚伪而又功利的世界。"君子"已去,"小人"横行无忌了。封建主义就是小人当道,流氓无赖主政。看一看《红楼梦》就再明白不过了,封建主义,一个烂泥塘,一个肮脏的世界。曹雪芹云"欲洁何曾洁",也无可奈何了。
12、
鸿门宴读后感
鸿门宴之时,众多实权派并立。
刘邦、项羽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在众多实权派眼中,如果刘邦敢挑战项羽的霸主地位,那项羽杀刘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该。
但是如果刘邦对项羽俯首称臣,项羽只因猜忌刘邦就杀刘邦。在众多实权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项羽固然可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刘邦的军队呢?项羽却显然不可能马上消灭。众多诸侯的实力,他显然了无法消除。
项羽不杀刘邦,那他当时已是无人能挑战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杀了刘邦,众多实权派必然马上人人自危。项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马上就会丧失。
项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谋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庞统劝刘备杀刘璋,程昱等人劝曹操杀刘备,刘备与曹操都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很简单,政治利益决定的。项羽不听范增的劝说杀刘邦,也是基于政治利益。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为什么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为什么蒋介石在北代成功后,不敢杀冯、李、阎任何一个人,情景大约也是如此吧!
项羽不杀刘邦,却被人们人们却说项羽妇人之仁,项羽真的会有妇人之仁吗?最初会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觉势单力孤于是就找项氏叔侄做帮手。项氏叔侄想当老大,于是项羽就拿刀把都尉杀了。有人不服,于是项羽拿刀一口气杀了好几十个,直到没有敢表示不服。项羽才住手。(这可是合作伙伴)
后来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后,下令屠城。当时的人都说,项羽打仗从来都是这样子的。太野蛮太残忍了。
再后来项羽给宋义当副手。项羽不满意宋义的指挥,于是拿刀就把宋义给杀了。从此他成楚国最高的军事长官。(这可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再后来项羽大败秦军,俘虏了二十万秦军。感觉这些秦兵留下来实是祸害。于是一黑夜把他们全活埋了。
再后来有人说项羽没有一点政治头脑,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于是项羽把他扔到锅里煮了。
再后来,项羽感觉义帝对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于是派人杀了他。
这种人如果都称得上妇人之仁,那杀人不眨眼该是什么样子?!项羽绝对是一个举手不留情的人。
他为什么不杀刘邦,时也、势也!是迫于时势。这种时势,刘邦、张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则?凭刘邦那种雄才,张良那种智谋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项羽这号人的测隐之心上。
13、
鸿门宴读后感
《鸿门宴》一文中有一个重要细节:项羽出卖曹无伤。事实上,只要一个人不是白痴,就应当知道自己说出曹无伤的名字。那曹无伤就必死无疑!但项羽为什么要说出这个名字?您也许认为这是他天真无邪或头脑简单?
这根本就是项羽为了推卸责任,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
本来项羽想杀刘邦,这全是出于政治利益的思考。和曹无伤有多大关系呢?范增不是也一个劲的劝项羽杀刘邦吗?甚至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气得大骂竖子不得与谋!项庄舞剑不是也意在沛公吗?项羽也是在患得患失之间想杀刘邦,只是刘邦一意俯首称臣的作法。使项羽无法轻举妄动罢了!因为如此背景下杀刘邦,政治失分太多!
但项羽为了掩盖自己杀刘邦是出于自己政治利益的思考,为了向天下人推卸责任。才不顾曹无伤的死活,把自己想杀刘邦归于曹无伤的挑拨!于是曹无伤遂死!
他无心机吗?
唐高宗想废武后,被武后责问的哑口无言。就说我本无心废你,只是上官仪劝我罢了!于是上官满门流血。高宗这种做法叫天真吗?
如果这种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叫天真。那司马昭杀成济全家,岂非就是出于对曹魏忠心无二的态度?当年成济死时,大骂司马用自己全家人的鲜血以掩盖自己不臣之心。其实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曹无伤有语,在死前肯定也是大骂项羽为了推脱自己责任而且不牺牲自己。其实呢?他项羽想杀刘邦与否,哪是曹无伤挑拨的结果?
明明是自己一肚子肮脏的想法,却偏偏极力装做清白之状。把责任全推给别人,虽然一切早已长眼睛的人都知道!但他们就假装自己清白。这根本是政治家的卑劣伎俩!这怎么算得上天真呢?
至于有人说,项羽嗜杀是不错,但他从来不杀比他弱的人。《通鉴》中说项羽屠城,但死于屠城的人,有几个是强者?《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入某城,因为费了很大力气攻了这座城,所以项羽要把城中15岁以上的人都活埋。幸好有个勇敢的小孩子劝项羽说,您如果屠城,以后哪座池还敢投降,他们岂非都要拼命替彭越卖命。于是一城生灵才得以解救。假如果真要屠戮15岁以上人,他们难道都是强者吗?肆意屠城者,秦末唯有项羽。
至于一夜活埋20万人的事,整个中国历史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白起比他厉害,被秦王逼死时说:我死也是老天要报应我,因为我曾活埋了30万人。李广一生未封侯,曾哀叹再三,却说自己曾活埋900个降卒,大约是老天报应自己吧!可见这两个人,还多少有点天良存在。
项羽呢?临死前,就高呼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连一丝忏悔也没有!这种冷血的人,这种杀人不眨眼的人。难道也配称英雄?
把刘邦的父亲绑到肉案子上,向刘邦要求单挑。固然幼稚近于白痴,但他这也看出他不择手段的态度。只因知道杀了刘太公实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杀罢了!就好象不杀刘邦,意义差不多吧!
如果细看项羽的众多所为,其实都是有着极深的政治远见,哪点象没有政治头脑的所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