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雷梦拉八岁》读后感(精选多篇)

《雷梦拉八岁》读后感(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10:21:21 | 移动端:《雷梦拉八岁》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雷梦拉八岁》读后感

《雷梦拉八岁》读后感

雷梦拉是一个活泼、开朗、可爱,喜欢捉弄人而且又很听话的小女孩,还有他的自尊心,《雷梦拉八岁》读后感。他姐姐碧翠西和他一样也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她是不喜欢捉弄人的。不过姐姐是个很有自尊的女孩。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她们两个小淘气鬼。不过,这里面也包括她们的父母昆比太太和昆比先生,其他都是配角,有:"大腕儿"(她们家的狗)、肯普太太(下学后负责照顾雷梦拉)、小琴(肯普太太的孙女,一个上托儿所的小女孩)、惠利太太(她的三年级新老师)、安妮(他的同学)、"校园猩猩"(她的同学兼"死对头")等。

在这个故事里讲述了雷梦拉八岁了,在上三年级时经过的事情和成长的过程,有一次她用鸡蛋敲头,没想到妈妈给她误带了生鸡蛋,害的雷梦拉去拉森太太的办公室洗头,惠利太太还说她是讨厌的东西和爱出风头,这几句话深深的刺进了他的心;姐妹俩觉得家里的食物不好吃,所以总是挑来挑去,就被爸爸妈妈罚做晚餐,第二天,她们装做乖孩子让爸妈忘记晚餐的事,结果没得逞,她们因为生气而把所有的菜拿出来混在一起加一点乱七八糟的调料做了一道菜,令她们出乎意料的是,爸爸妈妈竟然还表扬她们说晚餐做的非常好吃;雷梦拉很聪明,她想了个办法来让她的读书报告额外的有趣,结果闹的大家在下面笑得肚子疼;她又一次生病了,雷梦拉决定显得很虚弱让大家都来关注她,这样她就可以感到有很多人都关心她了…总之,雷梦拉这个女孩有很多优点,不过她还是有一些缺点的哦,读后感《《雷梦拉八岁》读后感》。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生动、很有趣,它讲述了雷梦拉的八岁的生活,而且记录了许多她的心事和很好玩的事情。我觉得昆比先生和昆比太太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了,他们很负责任,让女儿们感到幸福、快乐。

另外,我要给八岁的雷梦拉提一个小建议:你以后可不可以不用老套的撅着小嘴做鬼脸的方式来告诉别人你不高兴?呵呵,其实雷梦拉这个小女孩是个跟我一样的小女孩,她天生聪明、活泼,而且喜欢捉弄人!哈哈哈哈哈!

第二篇:《雷梦拉八岁》读后感

《雷梦拉八岁》读后感

东湄小学:黄康

雷梦拉是一个活泼、开朗、可爱,喜欢捉弄人而且又很听话的小女孩。她姐姐碧翠西和他一样也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她是不喜欢捉弄人的,他们俩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她们两个小淘气鬼。不过,这里面也包括她们的父母昆比太太和昆比先生,其他都是配角,有:“大腕儿”(她们家的狗)、肯普太太(下学后负责照顾雷梦拉)、小琴(肯普太太的孙女,一个上托儿所的小女孩)、惠利太太(她的三年级新老师)、安妮(她的同学)、“校园猩猩”(她的同学兼“死对头”)等。

在这个故事里讲述了雷梦拉八岁了,在上三年级时经过的事情和成长的过程,有一次她用鸡蛋敲头,没想到妈妈给她误带了生鸡蛋,害得雷梦拉去拉森太太的办公室洗头,惠利太太还说她是讨厌的东西和爱出风头,这几句话深深的刺进了她的心;姐妹俩觉得家里的食物不好吃,所以总是挑来挑去,就被爸爸妈妈罚做晚餐,第二天,她们装做乖孩子让爸妈忘记晚餐的事,结果没得逞,她们因为生气而把所有的菜拿出来混在一起加一点乱七八糟的调料做了一道菜,令她们出乎意料的是,爸爸妈妈竟然还表扬她们说晚餐做的非常好吃;雷梦拉很聪明,她想了个办法来让她的读书报告额外的有趣,结果闹得大家在下面笑得肚子疼;她有一次生病了,雷梦拉决定显得很虚弱让大家都来关注她,这样她就可以感到有很多人都关心她了…总之,雷梦拉这个女孩有很多优点,非常有趣!

爱上这本书,是因为看到故事中的雷梦拉,就仿佛看到了我的那些学生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看似幼稚,但对我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有很大的帮助。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对我们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低段班主任也应该看看这本书!

第三篇:《雷梦拉8岁》一书读后感

我今天读完了《雷梦拉八岁》这本书,这本书是主要讲了雷梦拉在学校、平常生活里的趣事。先说雷梦拉在学校的趣事吧,一直光招惹他或早到篮球场的那个人叫“校园猩猩”,“校园猩猩”一直招惹他,还有雷梦拉有时候会出其不意,想出一些机灵古怪的方法。

再说他平常生活的趣事吧,他生活有很多趣事。书中最后一集《下雨的星期天》,雷梦拉一家很穷,有一次到大王汉堡店去吃饭,可是由一位老人给他们付了账,因为这位老人说:“他们一家是一个十分温馨、饱满的家庭。”他们运气真好。还有一次雷梦拉对家里的饭菜总是挑挑拣拣,他妈妈罚他做一次饭。但是,妈妈也有温和的一面,那天雷梦拉生病了,妈妈就请了假,在家安心地照顾雷梦拉。

这本书我觉得很好,因为他有很多插图,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有很多的含义,如:不能挑食...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在平时吃饭时不能太挑食,因为妈妈做饭也很辛苦。可是我现在还是挑挑拣拣、光想吃肉,我以后要改改挑食的习惯,多体谅妈妈的辛苦,要多吃菜、少吃肉。

第四篇:中国梦之美雷兰

中国梦之美

杨家中心学校201*级3班雷兰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为亲近……”多么雄壮的歌词,多么感人心田的话语,这首歌曲承载着多少流落异国他乡的同胞的爱国情啊!我们为祖国欢喜,为祖国哭泣,也以祖国为荣,为了祖国,一切都可以放下,无论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爱国心。

淘宝网的创始人马云,“试飞英雄”李中华,“草根”明星王旭,刘刚……他们都登上了梦想的舞台,他们的成功都是从一次次实践出来的。他们的梦想也是在眼泪和汗水下诞生的。我的梦想也一定和汗水和眼泪离不开的。我的梦,中国梦!

当我看到那些科学家创造出一件又一件令全国人民眼前一亮的发明的时候,我震惊了。从那时起,我就有想过长大以后也要和这些科学家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的发明,为人类造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我想发明一个“自动追踪器”,只要主人想要找一样东西,它就能显示出这个东西在哪里,而且很清楚,在哪个国家,哪个省份,哪个县,哪个区,那栋楼,哪个房间……这个“自动追踪器”都能找到,而且可以帮助找人呢!虽然这是我的一个梦想,但是长大以后我希望可以把它实现。

在许多人眼里,我的这个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我会坚持、努力、不放弃,就算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碰钉子,摔跟头,我也会爬起来,继续前行。

我的梦是当科学家,是为中国造福,为人类造福,为世界造福!

我的梦,中国梦!

第五篇:雷夫读后感

一本好书,读过之后必然要对原有的观念有所影响,这样才不枉确确实实读过此书。但观念方面,是认识到,却仍然不太容易改的,所以,在提出我主要收获三个方面的同时,我还写出自己打算如何做来切实让自己拥有这种好的观念:

(一) 全心全意投入教学

这是我读过此书后,最大的感触。书的原名就叫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是自序《教室里的火》的主题提炼。雷夫老师自己也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中。”

作为新老师,我非常想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们。雷夫老师给我指明了这条路,即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在后文中,他也提到了,每每听歌的时候,都在思考学生演奏这首歌的可能性,他妻子也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突然抓住他:“××歌可用来当××幕的配乐??”这样处处为孩子着想,想着如何能让孩子全面发展,即使先天略有不足,相信也是可以弥补的。

入迷,是一种境界,即便如茅盾先生说的,像“香菱学诗”那样功利地入迷,也会带来一个美好的结局。

所以,我打算,在教学之中,时时提醒自己:“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注意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和表情”。从而了解孩子,并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帮助他们。在课外,如果能够无论在做什么的时候都想着:“孩子们会不会喜欢这个;这个能不能辅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么我相信自己能够逐渐把握住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这样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别扭,但习惯一段时间,我相信自己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而做每一件事。

(二) 要有长远的眼光

拥有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激情和方向,还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把孩子向某个方向引导。单靠自己的经验积累,是不能够完全教育好孩子的,甚至会把孩子局限在自己的框架内,在这种程度上,投入越多,危害也就越大,可能尽管在短时期内,会出现很好的成绩。

从雷夫老师教给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技巧、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学习乐理知识以及经济学的常识等等,可以看出他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基础。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在知识量迅速发展的今天,单纯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会他们如果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事实上,在我们经验之外,很多专家都在探索怎样能够让孩子们学会更好地学习、学会更好地生存,探索怎样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甚至探索人类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各种因素,我们对此知之尚少,造成我们可能历尽千辛万苦,还在走别人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弯路是必要的,但教育不比其他的活动,它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一旦错了一步,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我们有生之年,应该尽可能选择符合孩子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技能,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所以,我打算既要

阅读教学相关的书籍,也要阅读国内外教育理论的相关书籍,看国内外教育思想走过的路——任何现象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对比我国的教育现状,把握应该把孩子们引向什么样的道路。另外,很多书籍本身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育内容转递给孩子们——比如要教给孩子们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老师首先应该知道这六个阶段,并且知道哪些阶段是必须经历的,哪些是可以跳跃的,如何达到最高阶段是最有效的??博览群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修养,更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并且这和第一条结合起来,为它的思考提供内容。

(三) 其他

书中还有很多观念对我有一定的启发,但之前看过些书,再加上自己在实习和反思过程中积累过相关的经验,这里只作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没有比孩子更重要的。如果追溯源头,这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观点,原话是“存在先于本质”,运用到教育方面是,教育是学生培养自我的手段,应该鼓励学生无论学习什么,都把他自己从理智和情感上投入进去,必须把他所进行的任何练习或研究的任何问题都结合着整个自我实现的要求。像雷夫老师,协助落后(请您支持www.bsmz.net)的学生寻找问题的解答,给爱好电影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这要求我应该蹲下身来看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提供我尽可能提供的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建立其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让每个孩子都有信心学习,有兴趣学习,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中学习。停止尝试才是失败。不仅是孩子,老师也要记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身可能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不要放弃——生命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在超越中成长——要尝试各种方法教育孩子,与前两条相结合,时时刻刻思考某些东西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多看书,看看前人有没有相关的经验,只要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孩子总有一天能够超乎我们想象的优秀的。同时,教师要让孩子们优秀,就应该让他们懂得如何面对失败,在成功的路上,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教会学生只要尝试,就不算是失败,比教给他们单纯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我觉得这不是让我们去功利地争一些什么或与他人比较结果,而是尽力去完成每一件任务,好与不好,只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改正错误,不断超越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充满激情地对待我们遇到的每件事、每个人,有些事,如果避免不了,就愉快地接受,那样会收获很多——把这种激情带给学生,那么收获就更多了!时时提醒自己这三句话,并且告诉学生,我们共同进步。我想这是让我拥有此观念的最好方法了。

二、 方法方面

这部分就是我直接从书上学到的东西了,也可以是照搬的吧,我知道很多东西如果现在用到教学中还太早——因为我本身没有相应的驾驭能力,但我相信有一天我能慢慢达到的。

(四) 消除恐惧对于强制性纪律的恐惧,可能会让孩子们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很踏实,但这却是造成人格分裂的根源之一,让孩子们从小就仅仅懂得服从,以暂时的压力压制他们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好动。如大禹治水,疏导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疏导的第一步,我想应该就是撤除已设置的障碍——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习的恐惧。

这里雷夫老师提出了四件事:1. 以信任取代恐惧

首先让孩子们接受以信任取代恐惧。我想这是每个孩子都愿意的,在一个没有强制力的环境中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愿望,至少我就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其次让他们知道,破坏了的信任是不容易修复的,这样才能懂得珍惜,在珍惜这种信任中,自己主动发展人性的光辉。再次,即使孩子真的破坏了信任,也要给他赢回的机会,只是需要很长时间,这能使孩子在破坏信任后还有希望,不至于破罐子破摔,而且在赢回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信任的可贵。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付出耐心:耐心地告诉孩子们,耐心地看他们遵守,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耐心地看他们改正,缺一不可。说起来很容易,但要抛开急功近利的成绩统计,需要前两大项作为基础——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发展更重要的了,懂得怎样发展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直起腰做人,让他们在信任中成长,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耐下心来!2.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言语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爱他们的,尽管不知道是否真有此事,但一句短短的“我爱你”改变两代人的故事太多了,随处见于各种文摘杂志,所以我相信简短的表达感情的词还是可以用的。但太多了,就会让孩子们产生内疚感,内疚感和自发的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动机不同,它更容易让人受到挫折并且不能很好地走出挫折。而且说太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本身就不是为了孩子们考虑,而是在自我抱怨。更为重要的是老师的行为不要和言语产生偏差,那样将起到比我们的沉默更糟糕的作用。没有孩子会

相信整体讽刺挖苦他的老师,在微笑着说“我爱你”的时候是真心喜欢他的。所以,当我们爱的时候,要用简单的言语提示孩子,用实在的行动表现出来;当我们并没有从心里爱孩子的时候,不要说太多,慢慢试着从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角度说服自己从心底去爱。

3.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不合乎逻辑的惩罚,不能达成任务。”重视过程,是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言的,而不可用在老师惩罚的过程中。惩罚,唯一的目的就是是孩子们变得更好,如果有一丝变质,那么即使孩子们改正了某个错误,这造成的危害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惩罚之前,先在心里默数十下,让自己冷静下来——也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再想想,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有没有会使结果变得更糟的可能。惩罚是学生成长的支柱,而不是压制学生挺胸抬头的枷锁,更不应该是教师泄怒的工具。

“对于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句话给我很大启示,让我知道惩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惩罚才是有效的——的确既然惩罚被融入到教育领域内这么久,也应该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既然是一门艺术,惩罚自然也是了。所以,对于惩罚的方法,我还不敢这么快就下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4. 你就是榜样

这是我一直信奉的格言:“身教重于言传。”要孩子们做到什么,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他们能做到,这需要有人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给孩子们提出一大堆要求,当要求出现的时候,必然会有人怀疑其可行性,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身体力行,告诉孩子们他已经做到了。

我在支教的时候就写过:“如果自己不爱学习,怎么能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如果自己不爱教学,怎么能让孩子们爱上课堂;如果自己不爱锻炼,怎么能让孩子们重视体育??”那时因为没有经验,我犯了很多错误,但我有最自豪的事,就是升旗时我们班的纪律是最好的,而且根本不用我去管。我之前跟他们说,在升旗的时候,我没有时间看你们,我必须严肃地行注目礼。他们开始时会笑话我,后来他们就学我一样站着。来到这里以后,我希望能将我这一习惯保持下来,并且我相信我能做到。

“一天下来,老师有数千个可以树立榜样的机会,其中有些机会是特别难得的。把握好机会,可以让原本往坏处发展的事情朝好处发展。”当我们用宽容和谅解对待孩子们多错误时,当我们用理解与支持对待孩子们的挫折时,他们也会用体谅还对待别人。纵容是一种不负责任,而宽容与之具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一直耐心地陪着孩子,让他知道他的行为对与不对。老师,自己先做自己理想中的学生吧,那样才会拥有更多这样的追随者。

(五) 告诉孩子们目标和阶段

有些东西,我们总以为孩子们不理解、做不到,就独自扛起来所有重担。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把目标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试着自己去实现,比我们费尽心机地设计孩子的发展路线更有效。如一个故事所说,建好的公园不知道如何在草坪上修小路,就让游客在草坪上走,踩出的那条小路就是最好的途径。告诉孩子已经有了那六个阶段,让孩子们自己去对照,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学论的实验研究也表明,是否给学生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相关。那么为什么不在道德发展方面也告诉孩子们呢。我想,除了“六阶段”以外,还有很多可以告诉孩子们的目标,或者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自己的目标,大家相互鼓励来实现它。

(六) 阅读教学的四个目标:爱上阅读、读到好书、读懂好书、联系生活

看过本书关于“阅读”那一章后,我提出了这四点,但我只知道它是目标,至于怎么达标,这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这四个目标在我看来,无疑是非常全面而且相互联系的,这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5. 爱上阅读

当前,随着多媒体发达,阅读早已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关注文化的人们也会去看一些文化快餐节目。专家们对人类左右脑发展不平衡的猜想,再过若干年怕是就要反过来说不平衡了。很明显,多媒体较之阅读来说,更容易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学习本来就是全身心的事,却被庸俗化到头部以上的事了——方块字当然不及鲜活的声音画面吸收得容易。

但对于思维发展、文化扩展,包括时间在内的一切因素来说,阅读应该是最好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读书的人,在部分人眼里会成为另类,这种风气也不利于培养人的阅读兴趣。说实话,相比看电视来说,我也不喜欢看书;相比看小说来说,我也不喜欢看理论著作。但两两比较之下,我都选择后者,因为我认为后者更节约时间。我自认为我的阅读速度还是不慢的,至少比播音员的语速要快,那样,我看完一本小说,就能比看完一部电视剧节约很多时间,对于时间这么紧的信息社会,选择书毕竟是一个更经济实惠的选择。而且书比视频更廉价。之所以读理论著作,是因为它比小说更直白地揭露一些在我这个水平直接看小说读不出来的东西,所以,我希望通过看理论著作,来使我摆脱看小说只注重情节而不注重人性、社会主题的缺陷。我看书的初衷,只是因为书更省钱、更省时间。

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们来爱上阅读,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多得很,更何况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看来,可能会有看书本身是工作,而看多媒体则是休闲的观念——尽管这只是我臆测的,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不乏此现象——要克服这一点,大概要让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他们还有太多的东西去获得。书看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了,那样就会有新的休闲方式了。

所以,我认为爱上阅读必须与后三者相结合。读到好书了,自然就爱读了,能读懂、能运用,便如同关心动画片的人物命运一样把自己融入了。那时才会真正的爱上阅读。单纯讲兴趣,确实很空。但谈到后三者,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所以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那样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引导。

6. 读到好书

在孩子童年期,要读到好书,除了运气以外,应该就是老师的推荐了。如果老师本身都没看过什么书,那么让学生读到好书便成了一个偶然事件。我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喜欢上语文,是因为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读书笔记和名著摘要任务。我当时每天都坚持写,尽管我读起来很费力,但我坚持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当时只注重文采。后来看过一些了,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跟着提高了。

不过我真的认为书的选择很重要——我当初读名著的时候也因为青春期的懵懂而良莠不分,也走过弯路,也许是兼听则明,我走出了那段迷雾——所以,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在了解孩子们发展心理的基础上,自己选择适合孩子们读的读物,“少不读《水浒》”,过早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名著未必是件好事。一些童话和寓言是不错的选择,国外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诗,我都看过一些,其中很多都可以推荐给小学生自主阅读,慢慢从阅读中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再强调一遍,在给孩子推荐书之前,老师必须了解孩子们的发展心理,推荐给他们自己看过的,适合他们看的书。

7. 读懂好书

如上一段所说,名著本身因其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有很多糟粕或者暂时不适合孩子们接受的内容。这时候,如果不能适当地进行删减或摘录,就要教会孩子们怎么来读这些书。如很多教育家所说,当前的教育之一大弊病就是不能教会孩子怎样筛选信息,甚至连收集信息的水平都值得怀疑。尽管如此,我仍不打算在小学中年级段就冒这个险,告诉孩子如何认出假的,这最早也要在高年级段开始。

我宁可自己多花些工夫,挑选出适合孩子们看的片段,也不会如雷夫老师所说前后讲解背景和意义那样带领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就读大部头的名著,原因很简单,我自己都还没有驾驭名著的能力。而事实上,很多书是不需要的筛选太多的。比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爱的教育》、《叶圣陶童话》等,这些书,能够伴随他们读到高年级。那时,他们对词语组块意义有一定的掌握,也学会了略读,再慢慢选择像《老人与海》这样的中篇小说或较短的长篇小说。我希望通过选择稍高于课文和《金苹果阅读》水平的、大量的阅读先打开他们的视野,给他们自由讨论的时间。这时,我可以挑起一个话头,然后参与他们的自由讨论——我认为老师不必“以身作则”地说太多,而是然他们感觉到你和他们在一起就行——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就可以把书中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这时间,我打算选在午饭过后的时间。我下载了很多书,开学以后,我想买个打印机,给孩子们打印看——我在大学的经验是,自己有打印机打印,成本很低,不到一毛钱,就能打一页a4纸,而一天,全班不到三十人,只需要十五张纸就够了,一个月才四十五块钱,而起到的效果我想应该是很明显的。至于一些插图书,字数很少的,我可以在电脑上给他们放着看。

到高年级,我希望在阅读里加上散文和诗,甚至包括我国古代的散文节选。节选类,我希望他们能够

背诵——多读几遍,是不难的——因为对于优秀散文,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背诵后的想象更有助于孩子们理解。优秀的散文作品,在背诵之前要求孩子们理解、读懂,我觉得是不现实的,最多只能让他知道老师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的感受。短的如《菜根谭》的片段,可以很容易就背下来;长的像《岳阳楼记》可以节选;全片都十分精彩的,如《滕王阁序》、《赤壁赋》可以分期分段背下来。

8. 联系生活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把阅读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很容易的。孩子所接受的语言材料少,书为他们开启了这扇门,只要他们能够想象他们所阅读的内容的情景和对话者的心情(三年级上册的朗读要求),他们就会在相似情境中说出类似的话,做出类似的事。着基本上不难做到。

所以,阅读四个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读到好书和读懂好书。能达到这两个目标,其他两个就自动生成了。

(二) 运用写作为生活服务:日记、日知(读书便签)

相比让学生学会掌握时间,我更倾向于让学生获得每天的简单记录。习作,我希望他们能从日记和日知中迅速提取出材料。我希望他们把习作当成应用,而日记和日知当成练习。

我更倾向于让孩子们每天用几句话、甚至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自己一天的生活,当孩子感到每天都说“今天我上学,然后回家”这句话厌烦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记录生活和心情,这样他们会对日记有兴趣的。对于写作,我认为还是不要一开始就提出目标的好,学习的第一目标,应该是兴趣,但打出兴趣的旗号,往往会适得其反,平常一些,应该会好些。我试一下吧。

日知,就是读书便签,是从顾炎武的故事想起来的名字,我觉得挺好听的,也挺形象的。让学生在每天发下的读书材料上,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写一下自己的心得,可以是对主题的提炼,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同样,我认为孩子不会总在纸条上写“好”,他们会追求更高的表达的。

(七) 重质不重量的练习题目

尽管不重量,但还是要有一定的量才能实现质。雷夫老师说的是数学,而语感相对数学的规律来说,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暑假期间,在备课同时,我粗看了一下《金苹果阅读》的三年级分册,我觉得书针对性很强,而且题量适中。我在教学进度中已经列入了对它的指导。这样说就够了。因为找打了不错的习题,就不必说太多了。

(八) 给学生看相应视频,进行社会学习

雷夫老师给学生放电影是个很好的教育方法,但我自己没怎么看过电影,他推荐的都是外国的片子,和我们的文化有所不符,孩子可能不太好理解。但给孩子看视频的提议还是挺好的。我想等我有了一定欣赏水平的时候,在选择好的电影给孩子们看。

社会学习是班杜拉的理论,是指孩子不必亲身经历,只要看到影片中人物的某种行为得到人们的肯定还是否定,就会自觉运用到自己在现实生活的相思情境中。我想这方面的影片,还是选择科普类的比较好,那样不会出现价值观的偏差。

(九) 闭上嘴巴,让孩子们自己摸索

这在读懂好书那条,我已经阐述过了。让孩子们知道你和他们在一起就够了,不要成为主角,教育的主角是学生——因为教育效果是落在学生身上的。

三、 一些设想(一) 两难故事讨论会

“六阶段”理论来源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其前身是皮亚杰的“自律-他律”理论,对对偶故事和两难故事的分析,则可为判断道德认知水平提供标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热爱学习,孩子们也会说热爱学习,但事实上有些孩子在说的同时并不喜欢学习,这样的认知是假的认知。真实情境中,很多问题都是有矛盾冲突的,只有让孩子学会处理这种冲突,才能提高其道德水平。

在《道德发展心理学》中,科尔伯格列举了九个问题,及相关延伸。把这些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做,以及原因,从原因中分析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会从不同趋于相同,这种相同是对新阶段的认识以及队旧阶段的扬弃,从而达到了道德进步的目的。

我想试验一下这个理论,在班队会的时候,进行相关讨论。

(二) 同读一本书

只让学生读名著的节选不是个好办法,但大家都读大部头的书实在是不太经济的选择,比如全班每个人都买一本《安徒生童话选》,看完之后,讨论过了,就放在一边了——倒不是不该放在一边,而是没有完全利用起来这本书的价值。

我在海淀图书城打折的时候,买了不少名著,其中有适合中年级看的《爱的教育》、《拉封丹寓言诗全集》这样的短篇集,非常便宜。我打算把这些书撕了,给学生读。因为第五册书有《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所以我想由此引入《爱的教育》。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介绍亚米契斯和《爱的教育》,然后把书出示给他们传看,问他们有没有读的兴趣——据说大多数孩子们都是非常喜欢读的,尽管远隔千里,但年龄相仿,情感比较相近——然后,把书撕开,先每个人两页,发一遍,因为一般两页都能包括完整的一篇。

接着,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两页站在一起,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篇日记就属于他了。他先看几遍,想象一下情境,然后在自己名字下面写上日知。

然后,写过三条日知之后,就可以与你喜欢的同学交换看了,看过之后,用便签纸写上自己的日知,再还给主人。这样反复交换。直到页面上被慢慢地贴上了日知,孩子们的交流就完成了一次。这样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在快乐的交流中,读过了六十页的书。不必拿很厚的一本,却读得丝毫不比每个人买一本少。

用这种方法,可以读遍好的故事选,以后的散文选也可以这样读。而且这还对他们写日记有帮助,每天看一篇日记,自己再结合当天经历写一篇,和亚米契斯比赛,其乐无穷。

(三) 共写一故事

这是对上一段的延续,其实早有老师实践过,据说效果还不错。具体方案是:

老师和学生开几个故事的头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开头,找到和自己喜欢相同开头的同学,进行续写故事。每人每天写二百字左右,写完后传给下一个人。其他组的成员也可以申请加入。

这样每天都有几个人在写,有很多人可以构思,可以猜测,也可以按自己的版本续写。这样一学期下来,至少就有一两本两万字的故事了。中年级的学生能完成这样的工程,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按照杜威的“共同体理论”,这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才是真正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我想他们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当然,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有限,可能会出现后来没得写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节发展,予以适当的提示,给出几条思路,让孩子们继续写下去。

(四) 午饭时间的运用

和雷夫老师能利用早晨、下午放学的时间不同,由于我将带的班是走读班,有些同学家离校较远,所以一切课外活动除了在班队会或语文活动课搞,剩下的常规时间,只有午饭时间了。

一般来说,12:00下课,学生排队打饭,12:10差不多能回到教室,吃饭,这时候给他们放一下《学问猫教汉字》看,每集十分钟,每天放一集。一共五十二集,能过期中。现在正在出《学问猫说历史》网上刚出二十多集,相信等过了期中,会出更多。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学问猫》系列,我对文字学的最开始的兴趣就是因为看《学问猫教汉字》,这对学生了解汉字字源很有帮助,内容很丰富,也很有趣。第四册已经介绍过《汉字》,但内容很少,这时放这个动画片,是对孩子们汉子知识的一个扩充。每天十分钟,积少成多。

然后,孩子们吃完饭,到教室外坐一下,呼吸一下室外的空气。12:40回教室,给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读的书。然后进入午休时间,睡不着的同学可以看书,或做续写故事。老师可以看一下学生写的日知和故事,适当提一下建议。

四、 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东西仅凭本书和已有经验还不能让我想出一些方法。这里记录下来以后有时间的话,再作研究。

(一) 惩罚的艺术

前面已经说了,惩罚和教育一样是一门艺术,但我认为不仅仅只是“对于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么简单。若孩子不写作业,剥夺他上课或写作业的权利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究竟应该怎样使用惩罚,我仍没有想清楚。也许真的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吧。我相信只要我总想着这件事,遇到什么事都思考与这件事的联系,并且多看书,多与学生接触,就会找到这艺术的窍门的。

(二) 阅读兴趣

前面讨论说,阅读兴趣是由读到好书、读懂好书来的,但有没有比这更直接的方法呢?关于其他学习方面的兴趣又有什么好的培养方法呢?这还需要继续学习。

(三) 孩子适合看什么电影

我对电影一窍不通,而好的电影往往能起到其他媒体起不到的作用,到底我国,或者具体到我们班的孩子应该看什么电影?这需要我对电影、发展心理和我们班孩子的三方面了解。

五、 结语

写完摘录笔记,我就知道这篇心得会超过一万字,结果删掉了一部分内容,还是这么多。就这样一路依照提纲而又跟着感觉写了下来。为了便于阅读和看出全文的框架,我做了个目录。

心得中有些想法是我之前就有的,看了这书之后重新激发出来,让我迫不及待地写了上去。有些仅仅是设想,如果能够如我想象的那样实现,就更好了,即使不能,我也希望自己能尝试一下。其实,最大的心得,还是:

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像《教室里的火》一样;多读书、多观察,提高自己的境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雷梦拉八岁》读后感(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7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