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待戈多的读后感
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等待戈多的读后感。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读后感《等待戈多的读后感》。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悲剧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
第二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
第三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无关“戈多”,我们只是“等待”
——论《等待戈多》之“等待”的意义
摘要:从文本的角度解读等待戈多,放弃对“戈多”形象的过多探究,谈论了“等待”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这部剧作对于人类的普遍意义。
关键词:等待戈多 上帝 现实意义 普遍意义
《等待戈多》这部剧也许看过的人不一定多,但是知道的人一定不少。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这部戏剧的诞生确立了荒诞派戏剧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意义。但是正是它的荒诞性与意识流,使得许多人都放弃了阅读,不得不说我曾经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我们只是知道,它以荒诞的形式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真理:人只要活着,就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需求,那就是对希望的渴求和等待。
《等待戈多》表现了人类在几乎永恒而无比的无望中等待着不知身在何方的希望的现代悲剧。但这悲剧性的表现并不是昭然可见的。我们也许会纠结于它的情节:乡间一条人烟稀少的路,一棵枯树,不变的黄昏,两个无聊的流浪汉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树下等待着戈多。他们既不是戈多是谁,也不知他是谁。第二天依旧是同样的场景,戈多依旧没有来。时间流逝,场景一幕幕变,还是原来的景,戈多始终没有现身。可以想见,不论戈多最终会不会来,他们能做的便是等待。那么,戈多究竟是谁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有太多太多。有人在剧中找,戈多就是出场过的波卓;有人在其他著作中找,戈多是巴尔扎克剧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个统一在剧中不出现的人物“戈杜”。从具体来猜,有人说那是一个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从虚幻的象征来理解,有人说戈多就是象征死亡。其实,我更相信更愿意理解的说法,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更提出西蒙娜·韦尔的《等待上帝》为证。其实我倒并不是这么详细的考证之后得出结论,只是上帝这个寓意,更能便于理解等待的含义。
一个连作者也不不知道的形象,不管是故弄玄虚还是确实如此,这样的安排却正好丰富了该剧的一层内涵。我们对于生存对于命运,始终还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戈多是谁,从作品中都能明显感觉到,这样一个可以让人无止境等待下去的人,他的到来,将带给等待者的,必然是如同新生一般的改变。不然何以让人放下所有的生活,只执着于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行为。
然后即便戈多即是上帝,但上帝最终抛弃了他的某些信徒,就像戈多永远不会出现一样。两
个流浪汉一幕幕的只记得重复坚持等待这个行为,于是,等待上帝就是后上帝时代部分人的宿命和使命,以两个流浪汉为代表。
简单来说,戈多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打碎了世界秩序的同时,也打碎了不少西方人心中信念。我们都曾经有信仰有梦想。可是崩塌的世界同时带走了我们关于生活的全部向往。于是,我们等待着上帝的拯救,将手放在圣经上默念主的恩赐,但是上帝的救赎迟迟不来,在一片黑暗之中等不到希望之光的招摇。于是,戈多也不是那个上帝,上帝已死,人们倔强的把命运交给戈多,等待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是希望是憧憬,是我们在痛苦和失望中的曙光。
那么,我们所作所为到底有何意义,上帝不存在,戈多更不会来,如果要赋予“等待戈多”一种意义,意义只能在于“等待”本身。“戈多”只是我们为了自我救赎制造的幻影而已,等待他毫无意义。上帝也并不能拯救世人,磨难重重的人类史得以发展,靠的是人类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所以但其实,等待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救赎了,自我的救赎。
等待戈多就是获得救赎的方式,但戈多不来,救赎不来,人生的意义便只在于“等待”本身。如果消极而直白的来看待我们的生命旅程,每一次生命过程于我们而言都是一次流浪。我们在这世上流浪,找到一个地方开始扎根。就像两个流浪汉找到一个地方开始等待戈多一样,我们则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戈多对我们而言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终其一生也许都在寻找的就是生命的意义,而且不一定就能找到。就像是一场无望的等待。
在作品中,两个流浪汉通过上吊、相骂等一些荒唐无聊的手段来打发“等待戈多”的过程,消磨时间。我并不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手段,相反,这正是必须的。如果将寻找生命的意义作为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并不能一开始就找到它,所以在这漫长的旅途当中,我们所需要的是尽力来充实我们的生活。
就如同这幕剧,尽管观众的初衷是为了看戈多的出现,但是最终看见的,还是流浪汉的自娱自乐。也许看到最后还是念念不忘戈多,但是这幕剧的主角已经毫无疑问的是这两个流浪汉。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让所谓生命的意义来主宰我们的生活呢?难道每一天的生活不该才是主角吗?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戈多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为了它而等待而坚持,最终忘掉了初衷。
的确,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能自主的被动,死亡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永远高悬于头顶。等待过程中所玩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游戏都是上吊,面对着死亡这样一个同样的重点,我们在小频率的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在剧中,第一、二幕在时间、地点、内容几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内容,到了最后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这不就是人生的重复性和无奈吗?生在这样的循环中,我们不能自已。但是生活也会时不时给我们惊喜,就像第二幕中,那棵树长出了几片叶子,这正是一点微不可察的惊喜和改变啊。在单调、刻板的人中里,在没有尽头的煎熬里,我们也应该也
能够找到快乐的。
在没有等到戈多之前,生存没有方向,即使想要远行,也不知道将去向何方。戈多的出现,必将颠覆两人的生活,由此可以堵上现有的生活来寻求一个结果。多少人为生命意义这个问题所困,或者碌碌无为的终其一生,或者选择宁要真相不要平庸。而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死亡以外的标点,总是能爆发出无限的动力去达到。我认为,这才是等待戈多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般的文学评论,总是强调戈多强调等待体现出的西方社会的人们的迷惘、绝望与茫然的痛苦。但是,人类的困惑总是一体的,不会因为地域和种族而有本质区别。因此,这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缩影,一个源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在质问,在寻求真相,因此他们将获得拯救或者走向毁灭。尽管他们身上散发着口臭和脚臭,但等待戈多这个神圣的行动却使他们有权利以人类的名义说话:“可是在这地方,在现在这一刻时间,全人类就是咱们,不管咱们喜不喜欢。”代表全人类等待戈多是孤独,也是一种冒险。但是在他人还在纠缠于世俗的关系时,他们已经做这样一件可以自豪骄傲的事情了:“咱们尽了自己的职责。”
每个人都怀抱着希望而生活。因为人必须有所追求有所希冀才能使得个人的活着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剧中两个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就是因为有希望地等待着,在希望中等待所等的东西使得他们的等待和等待的人生有意义。他们选择了一个痛苦的过程,用兼着血泪与痛苦的过程来证明自己等待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人要有信仰才会有所畏惧,等待戈多是一种坚守,在浮躁中坚守内心的那一份沉净,即使做了最坏的人,也要坚守内心的那一份纯净的心灵。是啊,大家都说,没有戈多的,你看你等了这么久,有见过吗,没有的,但是我依然等待着,等待着。等待戈多就是在浮躁、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保持住最基本的纯真,那是一块柔弱的心。等待是一种状态 ,戈多代表一种可能从不会出现的东西 ,等待戈多是一颗满怀期望却注定失望的心。等待是希望与幻灭的结合体,人类应该怀抱希望,相信幸福就在等待里藏着,像一枚果核,在果子里面默默地守候发芽的日子。
“戈多”不来,那是他的选择,但是我仍能坚持我等待的选择。我等的不是戈多,我只是等待我内心想要追寻的一个答案,汲汲一生,我寻求的也只是这样一个救赎而已。跟“戈多”无关,我们有权利选择我们是否“等待”。
第四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
---《等待戈多》读后感
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等待戈多》这部戏剧,其作者萨缪尔·贝克特凭着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一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看完了这部剧。
这部戏剧分为两幕。第一幕中,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来到了一条空荡荡的村中小路上,周围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在树的附近等待戈多的到来。但是戈多是谁、什么时候来、为何要等待戈多,两个人都无法说明缘由,但是他们又执意要等下去。在等待的过程中,两个流浪汉各自做着无聊的动作,并且进行着杂乱无序、逻辑不通的对话,一会聊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一会说自己做了个梦。这时候来了一对主仆---波卓和幸运儿,主人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幸运儿拿着沉重的行李、唯唯诺诺。两个流浪汉一开始把波卓错认为戈多,随后与波卓发生了一系列无聊的对话,最后他们等来了戈多的使者---一个男孩,男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第二幕中,场景几乎相同,只是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依旧在等待戈多,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他们一起说些无聊的话、做些荒唐可笑的动作,这时,波卓和幸运儿再次出现了。仅仅过了一晚,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变成了聋子。最后,昨天出现的那个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两个流浪汉戈多今晚不能来了,明晚准来。至此,两个流浪汉十分的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最后却都站着不动。
整部剧没有明确的主旨和情节,不论从戏剧的结构、人物的语言还是情节的发展来看,都十分地荒诞可笑。戏剧只有两幕,而事实上第二幕几乎是重复第一幕的情节,两者只在细微处有些许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的话,那也应该是对第一、第二幕的重复。
在剧中,戈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他却并未出现,作为读者,我们永远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而该剧作者贝克特也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在这部剧中能看到的是两个流浪汉,他们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麻木地生活着,他们不停地絮絮叨叨,想以此来感受自己的存在,支撑着他们的是戈多,他们希望戈多的到来能拯救自己。戈多最后并没有来,也没有人知道戈多到底会不会来,但是流浪汉
最终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似乎还是想继续等下去。另外,我们在剧中还能看到那几乎不变的场景,包括波卓和幸运儿。虽然在第二幕中,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聋了,但是从某种更高的角度来看,外在场景其实几乎未变,叶子可以再次掉落,这也就是说,两个流浪汉几乎可以看作是在重复前一天所做的事,这件事就是等待戈多,也正是这件事支撑着他们生存下去。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贝克特本人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而他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把情节和动作降到了最低。剧中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带上了些许喜剧的色彩,尤其是两个流浪汉,他们极尽荒诞的可能,疯疯癫癫,比如一开始脱靴子的爱斯特拉冈、掸帽子的弗拉基米尔,观众看到这些会忍俊不禁;但是随着第二幕的结束,观众们很可能就无法再轻松一笑了,因为他们在这部剧中感受到了“生无趣,死亦无趣”的观念。
这部戏剧旨在反应生活的毫无意义和存在的荒谬思想,它与传统戏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非理性的结构以及毫无逻辑的语言,观众不能从荒诞的语言和对话中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那么是不是观众就很难理解这部作品了呢?不是的,不同层次、阶级的观众看过这部剧后几乎都能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论他们理解的戈多是谁,似乎都是有意义的。他们可以把戈多理解为社会、希望、局外人等等,戏剧的作者贝克特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我不能明确地说明戈多到底代表了什么,但是我在这部剧中看到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满怀希望的开始等待,然后中途有所迷茫---怀疑戈多是否存在、会不会来,最后得知戈多不来时绝望透顶,这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结束之后,第二天来临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新循环又开始进行,周而复始,从不停止。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把戈多看成希望,也就预示着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希望---迷茫---失望---绝望中循环,没有人能跳出这个圈,谁也不会是例外。但是,希望是存在的,只是无人能告诉你需要等多久、你的等待是否有意义。我觉得贝克特在写作这部作品时用了一个极其诡异的手法,先给观众蒙上眼睛,最后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丝光亮,使得我们不至于压抑苦闷到绝望。说到这里,可以用戏剧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心情---“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
-----行政0902曹露学号:090230218
第五篇:《等待戈多》读后感
于绝望中等待希望——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虽然只有两幕,却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义非凡,是荒诞派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第一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进行了一系列无聊的谈话和无意义的举动,等到傍晚,一个小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来。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最后仍旧是以小孩子相同的传话结尾。戈多究竟是谁,能做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贝克特这部戏剧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战后的世界混乱无序,荒谬丑恶,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在剧本中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就表现了出来,荒原、沼泽、枯树、黑夜等等,都体现出了凄凉、孤独、恐怖的生存环境。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地位卑微,行为荒唐,精神状态恍惚迷离,整日浑浑噩噩,百无聊赖。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剧中也体现出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了,人必须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理由。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却每天都在等待着所谓的“戈多”,这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仿佛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会被解救,从此结束如今这痛苦的生活,他们热切地盼望着,等待着。然而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荒诞的生活一次次打击着他们的希望,他们能等来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绝望。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却毫无希望的等待反映了当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放眼望去,现今的社会上像戈戈和狄狄这般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度日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纵使物质世界的发展再迅速,也弥补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剧中的戈戈和狄狄虽是两个有些神经质的流浪汉,却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生存在荒谬混乱的环境中,于孤立无援、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里渴望着、等待着一份不曾谋面也不知何时出现的希望来将我们救赎。我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茫然而不知所措,忍受着生与死的痛苦折磨,默默等待着遥不可知的命运中的希望。
贝克特没有告诉我们戈多是谁,是什么,但每个人对于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戈多。因为戈多并不特指某个人或某种事物,可以说他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造出来的幻想,是人们在精神迷茫状态下的一种寄托,就像是即将掉入悬崖时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哪怕再微弱,再渺小,那也是支持着人们坚持活下去的希望。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等待的事物也尽不相同,所以才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戈多。然而这样的戈多实在是太渺茫了,那种无法抓住的感觉有时会令人感到绝望,于是人们认识到等待只能换来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结局。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吗?或许是等待一件事物,或许是等待一个人,甚至也可能是等待死亡,这个等待的过程正是荒诞的人生所经历的过程,于无尽的等待中渐渐走向毁灭的黑暗。
希望在神话中是潘多拉(在好范 文 网搜索更多的文章:WWwww.bsmz.net)魔盒打开后最后出来的事物,这正意味着希望是绝对存在的,然而要等待希望的实现却是未知而不可控制的,等待只能意味着幻灭。所以我们不能在原地傻傻地等待着希望的到来,而应该鼓起勇气朝前方探索,或许希望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那么,我们就不要等了,开始动身去寻找戈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