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读了《地震中的父子》,我被文中的父爱深深地感动了。多么伟大的父爱啊!我好羡慕!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我那不曾谋过面的爸爸。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在想象中感受爸爸的爱,我羡慕有爸爸的孩子,渴望爸爸的抚爱!可是,我的爸爸在天国,我想:如果他还健在的话,他一定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爱我,让我沐浴在无尽的父爱中……
我亲爱的爸爸,告诉我,您在天国还好吗?我相信您一定在天国关注着我每一天的成长。不过,请您放心,虽然您不能在我身边照顾我,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爱我的视我为掌上明珠的妈妈,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妈妈总在我身边。
亲爱的爸爸,您安息吧!我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石家庄市新华区赵二街小学四年级:孙海琳曼
第二篇:《包氏父子》读后感
由《包氏父子》所引发的有关当代家庭教育的感想“速写三篇”是张天翼的代表作,然而在我看来,《包氏父子》却是写得尤为精彩。从刻画的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我明显感觉到一种教育的失败。且借一家之言,结合《包氏父子》表述一下我对现代教育的认识。
《包氏父子》集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刘公馆三十多年的佣人老包和他的在中学读书的儿子包国维。父亲省吃俭用,辛苦积蓄,而且还用三分利的高息向人借贷全力供养儿子。儿子却无心读书,成绩极坏,追求物质享受,向“阔少爷”看齐。
老包梦寐以求的是儿子能够飞黄腾达,在他面前态度卑微,说尽好话,耐心劝慰。然而,作为对老包的回报,包国维却捧回了五个“丁”一个“乙”的成绩单。整个作品笼罩着一种温情脉脉却略显悲哀的气氛。尤其是当想象到老包在儿子面前低三下四的样子,而包国维对父亲却不体谅并有过分的要求,甚至是对他发脾气,我总是感到一种心酸,欲哭无泪。同时,对老包的隐忍退让,我总是在同情之中又有怒其不争的愤慨。有一个细节记得很清楚,那是老包的内心独白:“可是有时候觉得包国维可怜:要买这样没钱,要买那样没钱。这小伙子永远在这么一间霉味儿的屋子里用功,永远只(更多请关注:www.bsmz.net)有这么一张方桌给他看书写字。功课上用的东西那么多,可是永远,只有这么三个抽屉给他放——做老子的还要把眼镜占他一点地方。”这种甘为“奴才”的心态,我实在是接受不了。看看他的儿子是怎样对他的吧:包国维的同学问那个老头是谁时,他回答说不相干。这种对比,实在更能凸显教育的失败。 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现在看开,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几次与宿舍管理员的闲谈中,她每每抱怨说犯愁孩子不好好学习,饮食只吃零食,脾气大的管不了。这种现象绝对是普遍性的。而我只能以“树大自直”来安慰她,但是心里却总是隐藏着一种忧患意识。我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的成长是大人一点点教化的,何以到了不能管制的地步?包括网络上的新闻,很多90后为了出名采取了很让人费解的方式——上传自己的黄色图片或是视频,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毋庸置疑这些孩子的价值观是出了问题,但是是何种家庭教育造成了这种认识,是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了。
我一向不认为孩子是未来的主人这句话。因为,我所见到或是听到的孩子的形象,早已是现在的主人。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生活中,孩子俨然成为主人,成为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最好的东西是要呈献给孩子的,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要起惶恐了,就像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一样。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以前的所谓“孝子”,是指孝敬父母的子女,现在的所谓“孝子”,有向指代孝顺其孩子的父母的发展趋势。孩子成为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顺他!凡是孩子的意志,为父母者宜多方体贴,务使稍受挫折。虽然现代儿童教育学家提倡所谓“个性”,但是我想这种个性应该是适可而止的。就像是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一样的。那些将父母看做“奴隶”和“工具”的个性,不提倡也罢。
不可否认,很多家长打着“爱”的旗号,给子女造成很大的压力。那种亲情捆绑我们是不提倡的,不能背上爱的枷锁。但至少,对那种爱,做子女的要学会用心体会。对父母的回报,不是称之为义务,是一种良心。纵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这和我们的家庭条件差异不无关系。但是,个人的能力却是要靠自己的。要赢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不仅仅是看家庭条件的。包国维在同龄人面前深深的自卑感,虽然是源于自己家庭的贫穷和寒酸,但是如果他能够有一项特长为别人所佩服,那么情况将远不是这样的。人不能根据家庭条件定位自己的价值,更不能将这种因为家庭产生的自卑感和内心潜在的愤怒转嫁到父母身上。 父母和儿女相互体谅,互相关爱,达到一种平衡关系,这才是一种正确的家庭关系。即不受束缚,也没有压力,各得其所。
第三篇:包氏父子读后感
注定的命运
《包氏父子》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以包氏父子为代表,描写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这些人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渴望。生活的艰辛以及社会的压迫,老包将希望都寄托给他的儿子,包国维,希望他能够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大老爷。于是老包省吃俭用、借债求人,供养儿子包国维上学。但是包国维根本无心学习,三次留级,爱慕虚荣,喜欢跟富贵人家攀比,向往富贵的生活却从不从实际出发,并且还抱有幻想从富贵人家那得到些好处或者说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虚幻的满足感。这种对比的讽刺手法,表现了创作者对包氏父子所怀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同时有一种更深沉的悲哀,给人一种压抑感。
小包就读的学校是一种富贵和希望的代表,里面的学生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学习环境优美。当然这所学校的学费也是相当的贵的,一年算上所有的费用需要51.5块,而对于一个月只有7块钱收入的老包是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小包在富贵的学校上学,里面的都是些富家子弟,他们常常向家里要零花钱就是1百、两百的甚至更多。于是小包产生了自卑感以及想谋求认同感的心理,于是他只跟富贵人玩,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事实上他的那些同学完全没把小包放在眼里,他根本就是个替死鬼,出事时就找他做替死鬼,玩的时候对他的态度可有可无,这种阶级分化的表现尤为深刻。
小说中,小包猛地把牙刷抽出来大叫着,喷了老包一脸白星子。 “我要的是司丹康!司丹康!司丹康!懂吧,司丹康!”, “拿开!我用不着这种油!——多寒伧!”包国维一直忿忿着,一洗了脸就冲了出去。老包手里还拿着那个瓶子:他想把它放在桌子上,可是怕儿子回来了又得发脾气,摔掉可又舍不得。他开开瓶塞子闻了闻。他摸着下巴。他怎么也想不出包国维干么那么发火。这一场景可以看出老包对待自己的儿子十分的小心谨慎,但是小包却对自己的父子粗声粗气。我认为小包的性格就是老包给惯出来的,这种 “父不父,子不子”现状让我们着实为老包感到悲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所体现的悲哀情感。
最后,小包被退学,老包希望破碎。这一结局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一心想往上爬的底层人民,去最终仍与穷困结伴。这一注定的命运对中国民众的病态生存和奴性意识给予了犀利的讽刺和批判,尤其是中国人传统的望子成龙或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在作者的笔下,描绘得非常可悲。恶性循环从来就是一代传一代的,父辈无自由,子辈亦无,子辈不争气,父辈徒伤悲。由此可改变的命运也变成注定的结局。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三(3)班林峥
今天,我看了《地震中的父子》这个故事,文中的父子亲情,深深地感动了我,《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美国的一个城市发生地震,父亲不顾危险赶到学校,当时学校倒塌,儿子被救出的希望很小,别人都放弃寻找儿女,只有这位伟大的父亲相信儿子还活着。满脸是泥的父亲在学校倒塌的瓦片里不停地挖啊挖,终于听到儿子的声音,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挖了一个大洞救出了儿子,读后感《《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伟大的父爱让父亲不顾安全和危险去挖废墟里的儿子。最令人惊讶的是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爸爸都会和我在一起。"一个七岁的男孩,竟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他相信爸爸一定回来。相比之下,我是多么需要向这对父子学习。记得有一次别人好心帮我,我怕把事情搞糟,所以不领情。还有一次,我病了,想吃糖,妈妈说以后给我买,但我不信,硬要她当时买。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要对别人信任,在危险时,要给予大家鼓励。
第五篇:《小故事大道理——老鼠父子》读后感
《小故事大道理——老鼠父子》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要争取看完《小故事大道理》,翻开书,每一篇文章都尽收眼底,看着看着,一篇名叫《老鼠父子》的文章映入我的眼帘,看完后,我明白了:坚持,在你陷入绝境之时,出现转机,在遇到挫折时,也不要忘记坚持,它往往能起到峰回路转的效果,《小故事大道理——老鼠父子》读后感。
鼠爸爸和他的儿子掉进了一桶牛奶里,为了求生,它们不停的挣扎,但还是看不到希望,读后感《《小故事大道理——老鼠父子》读后感》。 鼠爸爸说自己不行了但儿子仍然鼓励着爸爸,可是,半个钟头过后,鼠爸爸的动作慢了下来,沉进了牛奶桶里,但鼠儿子却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被搅拌的牛奶形成了一个黄油球,过了一会儿,黄油球变硬了鼠儿子把黄油球当做平台跳了出去。它说,自己幸亏坚持了一会儿。
奥维德曾说过;“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鼠爸爸没有坚持下来,他已经不相信自己,他坚信自己逃不出死神的魔爪了。而鼠儿子,他有一份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凭借超常的毅力逃出了奶油桶。大家想一想“危机”这一个词,从表面意思看,就是危险加转机,因此可见,危险的背后总有一个转机,但怎样激活它呢?有两样,坚持和自信,有了它们俩这个好帮手,你最终总会化险为夷的。
坚持是在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道具。在爬山时,你若像要把山踩在脚底下,你就必须先坚持的爬上山去。滴水能够穿透石头,是因为它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小故事大道理——老鼠父子》读后感》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