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清河日志》后感
清河,一听这名字,便能想像到一条清澈的小河平和地流淌,不必问其源头,不必问其归处,那种不急不缓的水流本身与自然和谐相生,与岁月相安无事。
清河空间共存文43篇,小集名字取得蛮好听。如《文化之旅》、《社会万象》、《无语泪流》等,一个小集像我们传递一种思想,情感的、生活感悟的、对社会现象思考的。我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看清河的空间。那个十多年前与我相互讨论文学的男子的印象zhu渐明晰起来。
感伤的清河。据清河自己说,《路遇——为xhm而作》是他目前最满意的一篇文字,不光这篇,《今夜,我想流泪》、《我的忧郁》等文章都有一份浓浓的悲伤。“那缺少生命幻想的枯涩土壤,怎随得了多年的寸断肝肠”、“在无比幸福的你的家里,脉脉的温情比之于我的清秋冷冷的相思更加温暖。”等句子,将一个敏感而多情的邻家大男孩完整地展露在我们面前,并非无病呻吟,没有娇柔造作,这和清河平时走路慢吞吞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了解一个人不能光看表象,深入内心,发现的又能是另一方天地。清河的情感文章显得很深情,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可以这样说,没有深厚的感情断然写不出如此深情的文字。感伤的清河并非是想占有某个人的感情,而是用发自肺腑的,真诚的,不求回报的情感,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以此来安慰多情的魂灵。
深刻的清河。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清河的随笔。《桌子上放着一瓶二锅头》、《灯下漫笔》、《周末随笔》(其实这篇应该换个标题,比如《余秋雨开博》或者《余秋雨,好好地写你的书》)这几篇文章我至少看过三遍。在写国家级优秀教师唐映祥的两段话里,我是拍案叫好。他穷经皓首,苦心孤诣的吟哦,抵不过超级男声的一声尖叫。但他那么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哪怕一句并不得体的奉承,也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只是,没有人给他,他注定卑微地活着,活在别人的难以理解的痛苦与寂寞里。”“没有任何人会关注他,没有任何人会真正同情他,他所有的痛苦如同风过湖面,在别人心里波纹都不会留下一个。所以,他注定本能地活着,木讷地接受着别人的掌声。”因是我与清河都是教师出身的缘故,我非常能体恤清河写这段文字里内心的悲悯。博学多才的清河注定有他自己的思想,评余秋雨那话:“最后,说说我的观点,不希望余秋雨开博,也不希望他在凤凰卫视搞什么《秋雨时刻》,只希望他好好写书。”这话似乎赌气,却是一句天大的实话,我欣赏清河这种率性而为的坦诚。
纵观清河日志,总的感觉像是在萧瑟的秋天的树丛中漫步。不时有些暗红的、深黄的叶片从树枝上飘零,但那些叶片脉络清晰,色泽鲜亮,具有鲜活的生命,绝非是干枯的树叶。每看清河的文章,恍然与一个多情的智者对话,对话的时候,内心空灵,仿佛步入太虚幻境,回到万物原生态之初。在清河的文字里,我常常能找到与之共鸣的东西,在清河的文字里,我常常梳理自己、反省自己,因而能感受到“真我”的存在。
除了有些伤感之外,清河的文章是耐读的。而这感伤、深刻便是清河的风格。
第二篇:行动日志读后感
近一月,我院行政科室全体人员观看李践《行动日志》讲座光盘,自己一次也没有遗漏,感受颇深,行动日志读后感。因为观看这样的讲座光盘,一可以感受授课人的激情演讲,感受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二可以学到很多管理知识;三可以学到很多生活的哲理;四给平淡的思维注入新鲜元素;五反复听可以给人洗脑。
我们不能主宰生命的长短,但可以主宰每天的时间安排,用海绵挤水的方式把时间拉宽,为自己设计好目标管理,也即有计划的规化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美好人生。
制定每天的目标后,方向更明确,但作为我们来讲,做这样的设计不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如对医保部来讲,把需要与各科室和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沟通和解决的问题非常简洁的记录在记事本上,能当天完成的不拖延到明天,需要各窗口人员解决的问题,逐项安排完成,并有完成反馈。
完成一件注明一件,需要时间来完成的事情,要注明时间并反复翻阅,以提醒自己及时完成,在本职工作完成后空余时间,用看专业书来填充,实际现在自己也是这样在做;心态管理也很重要,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与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多了些许工作激情和心境的平和,少了浮躁、阴暗的心理,无论对工作、人际关系、生活都充满了阳光气息,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采取逆向逻辑思维来考虑此件事情;在8小时以外的时间里多参加一些有益身体的锻炼项目,把身体锻炼好,也是为保证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
博览群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各方面知识都很丰富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善待和关心身边的每位同事、亲人、和朋友,对任何人不要充满敌意,使大家处在一种和谐、友善的氛围中学习、工作、生活,读后感《行动日志读后感》。
成功始于心动,终于行动!把最普通的每件事情做好就是事业的成功!
----------------------
观看了李践的《行动日志——目标管理》,获益匪浅。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往往是有了工作才制定目标,听了李践的行动日志,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作为单位及个人应设定既定规划和目标,使每天的行动思路清晰,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的规化单位和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美好人生,即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作为员工的我们应为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实现目标管理?首先生命规划,要事第一,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每天把需要做的工作做一简单记录,逐项完成,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将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每日学习,每日进步,每日反省,每日改进;当然作为我们平民百姓,也不一定像企业老总那样每天事务拍得很满,所以规划好的事情尽量亲历亲为,把责任明确,划清关系,使我们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同单位总目标联系起来,激发我们关心单位目标的热情。
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来,提高单位工作成果。
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意志和愿望,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实行自我控制,改变了由上而下摊派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求每个员工在一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工作成果。目标管理不以行动表现为满足,而以实际成果为目的。工作成果对目标管理来说,既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根据,又是奖评和人事考核的主要依据。
通过听了此讲座,使我们对行动日记有个整体的了解,产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和坚持的心态,但是作为我们对于行动日记也不一定完全照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改进,改进适合我们单位的一整套《行动管理日志》
第三篇:女儿日志读后感
女儿空间里发了一篇新的日志“marry christmas寄一封情书”,一向很关心女儿的朋友看了问我:“孩子最近遇到什么事了?”我淡淡一笑:“你说的是她写的文章吧?很正常。这个年龄的正常表现。”
女儿的文章,让我也回到了中学时代:单纯带些许复杂、开心伴着些微无奈、明亮掺和点滴迷惑….无以言表的年龄,无法准确表露的情愫。和同学在一起诉说对老师对学校的不满;对某某同学的反感;对某事情的愤青;对爸爸妈妈的逆反;对学习时而充满信心时而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一切都是那样的纠结。
80年代的中学生,同桌要划“三八线”,男女生之间是不说话的。就因为一位男生借了我的字典,说了几句话,关系很铁的同桌就再也不理我了….当时真的是莫名其妙,又很生气,不理就不理,谁怕谁!此后在学校形影不离的一胖一瘦两人如同陌路人。
高二时,班里组织黄河边郊游野炊。因是骑自行车,爸爸妈妈竭力反对。我和另一位同学也是邻居(她的父母也反对)据理力争。最后出游的那天我们俩还是分别被各自的父母强留在了家里。我们两个那天都绝食以示抗议!过后我还和爸爸冷战了半年之久。
高中我所在那个班的同学非常活跃,班主任是个在当时比较前卫的年轻人,想让班里的问题表现出来,来了个欲擒故纵。在那个年代,我们班在学校校长及其他老师眼里是疯过头了--- 有早恋的、自行办杂志的、给老师起绰号的;班主任还没来得及“擒”就被换掉了。教导处主任亲自在我们班蹲班兼做我们的班主任。后来在分文理科时把我们办打散了。在分离之前,同学们设计了班徽还制作了班旗(这恐怕在学校里是少有的)。并自发组织了一次郊游,高唱着《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中学时代距今25年了,过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记忆。回想当年,有许多事的觉得好笑幼稚,但又是那样的真实。那时就觉得不被父母理解、不被老师理解,所以觉得和他们有代沟。那时就曾想过,如果将来自己有了孩子就要和孩子做好朋友。当年我不是个听话的孩子,没少惹爸爸妈妈生气。而今自己的女儿也出落成了青春美少女。我不想像太多的妈妈那样焦躁;不想过多的限制孩子。中学时代我就很喜欢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 ---《论孩子》 ,而今仍很喜欢: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我感谢上苍赐予我的这个女儿,才让我对生命有了酸甜苦辣的体验。所以我会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自己的女儿。她幼小时,我疼爱她、呵护她;如今她大了,有思想了,我尊重她、信任她。因为她应该有自己的经历和各种的人生体验。哪怕受到伤害,这样她的人生才是彩色的的。记得女儿出生时,在宝宝成长册中给女儿的寄语就是:希望女儿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女儿曾问我:“妈妈,我想烫头。”“我说:好呀”女儿略显惊讶:“好多妈妈都不会同意的”。我说:“女孩子爱美是对的,只是一点,烫头也好、染发也好,只要学校允许的,妈妈就不反对。”
女儿还问过:“妈妈,我要是早恋了,”你是什么态度会怎样反映?我笑了笑:“如果彼此鼓励着,都很上进,也不是件坏事。但如果是什么也不顾了,只管谈情说爱,那就坚决反对!不过我相信我们丫头的!”
女儿的人缘很好,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从小学到初中到现在的高中(推荐打开范文网:www.bsmz.net)。我一直鼓励女儿和同学多交往。我希望女儿开心快乐。
女儿在qq空间中经常很愤青地发牢骚,甚至骂骂咧咧。我看了,同样淡淡地笑笑。其实,女儿知道这些我都能看到,所以女儿并不避我。只是现在网络发达了,人们宣泄的通道多了,我是在初一时开始写日记的,在那里同样有牢骚、有谩骂式的发泄。
但我会和女儿做朋友,和她沟通交流,和她角色倒置(她扮妈妈我装女儿)。我会永远爱她、支持她、关注她,但不会过多干涉她。还是因为希望女儿的人生丰富多彩….
第四篇:一篇日志的读后感
如果静下心来读,的确是篇很不错的文章,一篇日志的读后感。
能结成夫妻,是一种缘分。也可以说,爱,本来就是一种恩情。但人性的缺点,恰恰在与,恩情总是容易被周而复始的生活给一点点消磨掉。
所以,当初再多的好,再多的恩,到最后也难免会感觉淡。正如女人为男人流的第一滴泪,可以瞬间把男人的铁石心肠都揉碎。可却抵不过日复一日的消磨,久了、惯了,也就不会再心疼、忘了去怜惜了。
我还记得一句话“人和人是不同的”,在现代这个越来越机械化的时代,太多的人是因为时间到了、厌倦孤单了、需要有个人依靠、能彼此嘘寒问暖,就步入那个所谓的殿堂了。如此同质化的需求,最终会找到什么呢?要找一个凑合的人很容易,不过,结局往往难逃岁月消磨下,淡如水的收场。还有谁,坚持宁缺勿滥,只要那个让ta从灵魂深处认可和融化的人?
人和人是不同的。和对的人,怎么做都会是对的,因为心里的爱是盈满的,所以总能彼此克服荆棘、不断在人生之路上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心灵契合点。而和错的人,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当初再多的恩情,到头来也抵不过岁月无情的点滴消磨。
文中的那个母亲,说的都很对,那样的妻子,的确会让男人感动和疼惜。但如果要天长地久的幸福,没有心灵契合的爱,做再多又能如何呢?不过是一句“平平淡淡才是真”罢了,这是唯有那些浓不起来,只能无可奈何淡了下去的人,才会找来自我安慰的借口而已。
文中的那个父亲,说的也都很对,读后感《一篇日志的读后感》。丈夫是该念着妻子的恩情,可是仅有恩情,又能坚持多久呢?再大的恩,天天念着、挂着,自然也会有腻了、烦了的一天。两个人在一起,固然有恩,但根本是爱。谁都没有欠着谁,不是心甘情愿,又何必走到一起;若是心甘情愿,又岂会忘了别人曾经有的恩或总记着自己付出过的情?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仅仅只是为了恩情、为了责任、为了义务、为了安全感、为了逃离孤寂才匆匆的找了个看上去差不多的人。在感情的世界里,差不多与差很多和差太多在本质上几乎没有区别。最后只会是同床异梦,陷入更加没有安全感、更加孤独冰冷的怀抱中去。
幸福的方法有一千条,恩爱的心得亦有一万个。我们当然无须全部领悟、也无须全部去用上这一万条、一万个这么多。只要记得一条,“人和人是不同的”。找到让你灵魂认可的那个人,就会心肝情愿地和ta一道踏上没有止境的心灵成长之旅,相互搀扶着一路幸福到底。除了ta,没有第二个人会让你如此心甘情愿地忘了得失、不离不弃;也没有第二个人会让你用全心全意的热情去不断迈向新的自我,一道感悟人生路上一场又一场新的体验、登上一重又一重新的境界,并衷心感激ta一路风雨同行的陪伴。
是要灵魂的爱,还是要义务的爱、惯性的爱?如果心里面,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晰而又坚定的答案。那么即使用上了一千条幸福的方法、领悟了一万个恩爱的心得,又有何用呢?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心欺骗上一辈子,“差不多”是多么苍白无力的妥协和安慰啊!现在的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细节知道的太少(相反可能更明了“巧劲”的用途);而是忘了真爱和幸福,其实本该回归到最本真的心灵层面,那才是开启天堂大门的钥匙。
有谁爱真正的那个你,又有谁爱真正的那个ta?什么改变、什么念恩、什么让步、什么互信?灵魂若是发出共鸣、心的每一寸都被真诚而又温情的抚摸,那么这些还会是问题吗?(倘若不是,那么一切今朝所谓的“差不多”,早晚都会成为明宵两人之间怎么也跨不过去的相望鸿沟)如果你能做真正的那个你自己,你越是发光,ta就只会越是由衷地爱你,你不断唤醒的自我,就是ta不竭爱你的源泉,只因“你我皆自己”才能“你我心相惜”。遗憾的是,差不多先生/女士们真正的不幸在于,ta们不能完全做回ta自己、ta们无法把灵魂里的那个自己带到共同的生活中来,于是便只能孤独无力地面对这永远残缺的生命。
第五篇:任正非日志读后感
企业的“行动指南”—读《任正非管理日志》有感 作为中国最有思想,最有号召力、领导力和影响力的ceo之一,华为总裁任正非已经成为中国本土企业家竞相学习的标杆。任正非的经营管理思想已经为华为20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所证明。本书全面梳理、总结了任正非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国际视野对任正非的经营实践进行分析、评述,回顾了任正非在华为发展的每个关键时期所发表的观点及背景,探索了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并针对其他企业给出了具有实战意义的“行动指南”。
中国的社会开放和经济活跃造就了不少成功的企业和优秀的经营者,其中华为和任正非的业绩尤为抢眼。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为成长的强劲趋势已经发轫。记得201*年年底我接手中国建设银行全行的骨干网络改造项目时,就和华为有了业务上的密切接触。当时的商业银行基于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妥的要求,骨干网络设备无不选用美国思科公司的产品。其他有素质的厂商如ibm、摩托罗拉及日本公司纷纷放弃自己的市场,或彻底退出竞争,或加盟思科,而北电、朗讯等的竞争力十分疲软,全球路由器、交换机等关键设备竟有落人思科一家之手的趋向。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更有野火燎原之势,几乎把在网络设备热潮里淘金的大小厂商“焚烧殆尽”。然而,就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华为却能逆势上扬。它在201*年和201*年给自己确定的战略和指标显示着它勃勃的雄心,市场上所有的人都难以相信。201*年华为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高端路由设备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到了201*年,华为更成为世界级品牌,也成为令思科公司寝食难安的主要竞争对手,这让所有的人对华为刮目相看。
本书大部分内容是任正非对企业经营价值观的表述。他深知一个企业的治理若要持续有效,必须依赖企业的“文化”,即本企业特有的经营价值观和员工们的行为模式。为此,任正非倾注心力关注研究,不断探索和反复指导,试图铸就华为人及华为的行为规范。应该说,任正非的努力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建树。
组织的转型,尤其是当今我国企业正经历着的和即将面对的,既是根本性的,同时又是非常急剧的,领导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举足轻重的。转型怎样才能持续下去,怎样才能水到渠成,这些都非常富有挑战性。虽然国内的管理界对企业的文化价值已有足够的重视,也每每强调之,但在现实中,如何形成稳定有效的企业文化,常常依存于主要领导人的胸襟、手腕和个人魅力,属于个案,
因而难免存在人亡政息的弊病。大体讲来,现阶段的中国企业仍需要在变革的大势中摸索前行,我们确实没有现成的楷模可供依傍。不过,管理学界多年的经验和观察表明,要塑造一种有效的企业转型的文化,亦即形成一种新的企业行为模式,能为大多数员工所长期认同并自觉追循的,需要在转型的目标、价值、理念提出和表述的同时,着眼几个条件,以形成操作环境和氛围,使价值目标得以孕育其中、建构其上,使目标的实施依托其下。许多所谓的文化建造,多谈价值和目标的设定,鲜少能据以贯彻的工具方法和渠道途径,结果徒然把企业文化高高挂起,沦为“望之弥高,行之弥远”的摆设,潜规则的“狗肉”反倒畅销无阻。这几个条件包括:
提供切实的工具 对于任何人,在工具和方法帮助下的理解都比茫然被动地执行更具内生的动力,更容易产生效率,更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尤其对处于转型中的企业,新的目标及价值观与固有的心理模式和惰性相抵触,合适的工具可以减少学习的成本,尤其是心理上的抵触。因此,在转型过程加强培训投入的力度和引进先进技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重整合理的流程 根据转型的要求而设计的新流程在重塑员工行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流程作为技术中性的规范,既体现了新形势下转型的强制要求,而且有助于避免或减轻人际的摩擦。克服人们在以往作业中形成的习惯向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怎样结合流程和工具很重要。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常见的偏差是急于购置硬的新设备、引进新技术,而疏于改换过时的流程,无效或低效的教训不少,很值得深刻检讨。
推行考评的机制 绝大多数人是根据组织的考评而非组织的期望来工作,来做投入取舍的。考核不到位,员工长期的工作投入就不会到位,多半会导致敷衍搪塞。各类考评又以用人机制最为核心。什么样的人能够得到重用和提拔、什么行为得到奖赏的讯号最为强烈,对此员工的眼睛最为雪亮。假如企业的领导者反复强调一种企业价值,但在任职和升迁上采用的是另外一套准则,而自己所亲近的人士的行为也同所宣扬的企业价值全不靠谱甚至背道而驰的话,那么,他期待员工认同其所标榜的企业文化就无异缘木求鱼。员工在这方面的洞察力绝对难以蒙蔽。
如同一种价值的认同、一项政策的落实,需要经常反复地讲一样,流程和考
评机制也要反复实施、不断完善,才能够形成良性的正反馈,凝聚人心,增加士气,强化企业的文化价值。任正非谈管理,他不但反反复复地强调文化塑造和价值观建设的意义,也一再提到技术引进、员工培训、流程改造和人事制度的重要性,这表明他能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了真知灼见。
最后,我想简短地探讨一下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源头。显而易见,任正非的精神导师是毛泽东。从理念到概念,乃至行文风格和词句表述,毛泽东的直接影响无处不在。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家正在自觉或下意识地运用毛泽东的管理哲学、方法、风格,任正非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怎样与时俱进地运用毛泽东的管理精神来为改革和转型效力,应该成为我国有特色的管理学尤其是群体管理的一大课题。任正非的案例以及东升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开端,希望不断有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整理,加以融会和引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