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悦然小说《樱桃之远》读后感
~-8-23 字数:3407
打开书,就随着她轻盈流畅的叙述,走近只有她们这代人才有的成长足迹,仿佛走进另外一个世界。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小伙伴到同学,从友谊到爱情,在我们这代人眼里,她们这代人似乎就只有这么简单的经历,简单的人际关系,简单的故事。但在张悦然笔下,在这简单中展开的却是一个斑驳陆离的世界,铺排的是看似偏执简单、实则同样艰难的心路历程。正如小说主人公杜宛宛的作画风格:“线条总是粗而壮硕,它们带着颤抖的病态,毁坏了画面的纯净”,所以“只能画水彩画或者油画,用厚厚的颜色盖住那些心虚而彷徨的线条”,因此“画总是大块大块淤积的颜色,一副不知所云的样子”。
小说讲述了两个息息相关的女孩——杜宛宛和段小沐从小到大,由敌为友,面对友谊、爱情、生存和死亡的心路历程。通过她们和纪言、小杰子、唐晓、管道工等人的爱恨情仇,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故事告诉我们,由苦难到平静、由恶到善的桥梁是皈依宗教。虽然宗教不能阻止人生悲剧的发生,但却可帮助悲剧的生命平静生存,不会因过度恐惧而心智迷狂,不会因过度憎恨而施暴于人,在逆境中同样可以去寻找幸福。这样的思想尽管是有所本依,但我认为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张悦然个人的印记。这是一代新人对困扰人类灵魂的基本问题艰难思索后得出的答案,这里已经基本上散尽神学的光环,闪烁着的是一种人性的光芒,是一种悲悯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成为了在这个原本是虚空和扑风的世界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撑。这种情怀,在当今这个怨怨相报、永无止息的世界,更显得宽宏大量,犹如大教堂管风琴发出的质朴浑厚的回音。
张悦然不同于那些少年作家,她所讲述的显然不仅仅是青春放纵、反叛传统,而是在成长的迷惘中,小心翼翼地梦想和求证,思索和感悟。她的小说中,没有了大多数少年作家作品中那种已经变成了时髦套路的愤世嫉俗,没有了那种贫嘴饶舌和不着边际的喧嚣浮躁,没有了那种仅仅在字面的意义上玩弄文字的小技巧——那其实还是一种学生腔调,而这一切,是与她思想的深度分不开的。她的思考,总使我感到超出了她的年龄,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许多基本问题,而这些问题,尽管先贤圣哲也不可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思想的触角,只要伸展到这个层次,文学,也就贴近了本质。
张悦然耽于幻想的禀赋与忧伤的气质,使她的小说浪漫而神秘,婉约而典雅。她感官敏锐,多才多艺,在诸多领域尝试探索,并因之使自己的青春斑驳绚烂。她轻灵精巧地捕捉这个时代赋予的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息符号,而后完美细致地将之整合在自己的小说中。在故事的框架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电影、港台言情小说、世界经典童话等的影响。在小说形象和场景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动漫的清峻脱俗,简约纯粹;可以看到西方油画浓烈的色彩与雅静的光晕;时尚服饰的新潮的朴素与自由的品位;芭蕾舞优雅的造型和哥特式建筑惊悚的矗立。在小说语言上,她有流行歌曲的贴近和煽情,诗歌的意境和简洁,电影经典对白悠长的意蕴和广阔的心灵空间。这代青少年所接触的所有有关的文化形式,基本被她照单全收,成为她的庞杂的资源,然后在这共享性的资源上,经过个性禀赋的熔炉,熔铸出闪烁着个性光彩的艺术特征。
应该说,张悦然是幸运的,是勤奋的,她有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写作才华:超凡的感觉,卓然的思维,对结构和文字的驾驭能力,而这正随着她的成长而日益枝繁叶茂。她对文学创作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成就了这些点点滴滴的收获。读完《樱桃之远》,我就有这种感觉,而且同作者一样,不时也在品味这种收获带来的愉悦。作者对于事物的感觉是纤细的,敏锐的,带有她那个年龄段的一种深入和执着。生活中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引发她产生感觉产生联想的触点。不用说书中的秋千、教堂、樱桃——这是一种特有的情结,成为书中人物固有的一部分。看见的,听到的,想起的,她都可以对其进行感觉刻画和心理剖析,这也许同大多数人喜欢从阅读中进行品味思考的接受习惯并不一样。
但的确是这样,对事物的感觉,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和笔墨。在这方面,她细致描绘,悉心经营,有的甚至达到了铺张的程度。爱情和友情是需要心与心的互相感知的,穿插其间的各种猜忌和误会,纠缠与逃避,背叛与反抗,以及因爱而使人物性格发生的转变,个性的张扬凸显等都被作者一笔一笔地如雕刻刀一般削开,剥启,显示出其真实透彻的一面,无需再掩卷长思,虽然作者也事先埋下一点伏笔,设置些悬念,但在这快速阅读的时代,这一切都不足以形成阅读的障碍。而在手段上,不断变换叙述角度是最直接的方法,作品多是以杜宛宛第一人称倾诉,间或以段小沐的角度把段的心理感知表白出来,加上作者巧妙地把两位女主人公精心设置成心存感应互有你我的关系,为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叙述空间。另外,利用看纪言的日记,阅读管道工的写作也都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其心理行踪。这是张悦然敏锐的感觉,她善于利用感觉,描述和玩味感觉,在《葵花走失在1890》里是这样,在《樱桃之远》中她依然发挥着这种非同一般的感觉,收获着描绘感觉所带来的愉悦。象她这样的年轻人是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的。
成长中有收获,也有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对于张悦然小说中的人物而言是这样,作者在《樱桃之远》中就为这种代价做出了很好的注脚。所以书中人物都无一例外地咀嚼着生活带来的苦涩,怀着一种无奈的忧伤,都在为成长中的无知和浅薄付出代价。忧伤是张悦然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旋律,或许这是她对生活的思考,并在小说中给予了合情合理的安排和解释,每个人的忧伤都有它的来源,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例如爱情。爱情在本书中,都是无可奈何的,仅有爱是不够的,有一种力量,如天河一般阻隔着所谓的爱情。杜宛宛和纪言的爱情是真挚的,刻骨铭心的,她与小杰子的交易是为拯救段小沐,同时也是在拯救自己。正如她策划摔断了段小沐的右腿并因此造成自己右腿的疼痛一样。是毁灭,还是拯救,谁
第二篇:樱桃读后感
《樱桃》观后感----母爱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在处长的号召下和科长的宣传下,我看了这个名为《樱桃》的电影,认认真真的从头看到尾,看完后内心非常激动,就像是被春雨洗礼一番,那种触动心灵的感觉不知道用什么言语能表达出来母亲伟大的母爱,并且一种想回家看看母亲的冲动悠然而升。
现在步入工作岗位,回家的时间就少了,而感觉母亲对盼望我回家的那种意愿更加浓烈了,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增大,现在我是他们唯一的财富的原因吧,所以他们盼儿回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樱桃》这是个故事没有华丽的服装,也没有精致的面孔,却有这世上最真挚的感情——母爱。电影中的母亲樱桃是一个傻子,头发蓬乱,手脚笨拙,父亲葛望是一个瘸子。樱桃喜欢孩子,迫切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在一个暗夜里,樱桃发现了弃婴红红,于是抱回家,待之如同亲生。
红红开始上学,有了少女亭亭玉立的模样与莫名的惆怅。而樱桃还是那个头
发蓬乱,讲话不清的傻子,她在红红的作业上涂鸦,害她在心仪的男生面前丢脸,于是,红红开始嫌弃樱桃。
拍良心想一想自己,从自己呱呱坠地开始,是谁怀胎十月忍着疼痛让我们降
生到这个世界上?是谁,一双温暖的双手抱着自己,一个温馨的笑容便开始了我的人生?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顾一切,不惜任何代价的真心对待自己?没错,那个人就是妈妈,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在此我想说一句,谢谢您我的妈妈。
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看到影片里红红嫌弃樱桃,我为之心痛,一个这
样的母亲,虽然天生有缺陷,但是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你,哺育你长大,抚养你成人。他们给我们疼宠,就像铭刻在红红记忆深处的樱桃,多年后回想,怕是这一世再也遇不见一个人,可以不管你美丑或胖瘦可以这样纯粹地爱你。你确这么对他,让人看得心痛。
后来,红红考上医科大学,讲述了这个故事,却再也寻不回她的母亲。樱
桃为给红红摘她爱吃的樱桃,跌落水中,一去不返。红红挣脱别人阻拦扑向河边大喊:“妈妈回来!我不吃樱桃了,我再也不说樱桃好吃了!”声音凄烈,嚎啕
大哭。而我早已泪流满面,却不禁暗想:若待失去后才觉爱之深是否太可悲了呢?
我们很多人都经过这一切。当我们如花朵般绽放,拥有美好的腰身与光洁的
脸庞,而父母已进入中年,有了臃肿的身材与褶皱的面颊。父母对我们来说那么自然平常。我们有时甚至懒得打电话给他们,讨厌他们的喋喋不休,以为只要我们愿意,回首便会发现他们温暖的笑脸,他们会一直在那儿等待,不会离开。只是我们都忘了,时光流转,我们朝气蓬勃,他们却已老态龙钟。别当你拨通电话
却再也听不到他们熟悉的回答,才蓦然发现你有多么爱他,别当你驻足回首时发现老屋已空,欲孝无亲时,才慨叹流年似水,后悔莫及。
葛望对红红说:“没有你妈就没有你的今天。”是的,没有父母的关爱照料,就不会有今日我们的青春年少。许多人在喧嚣繁华的都市里浮躁麻木,不懂感恩,不知若没有那些不体面的父母,就没有今天我们的荣耀光鲜。
对于我,如今儿子已长大,现今您已变老,曾经的沧桑与汗水,哺育了儿子的成长,年少轻狂,不知让您为儿子留下多少辛酸泪,步入中年,深深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与不易,母亲,请您放心,儿子长大了,从今以后,会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人,不忘您的教诲,以前是您为孩儿遮风挡雨,以后儿子会用自己的双手为您支起一片蓝天。
第三篇:看《樱桃》读后感
原以为赵本山拍的都是喜剧片,没有想到《樱桃》这部片是个悲情剧,我的我都流泪了,看《樱桃》读后感。确实很感人的,演绎的是一个贫困家庭,最平凡的爱,乡里乡亲的帮助照顾,一对平凡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那是天低下最纯洁的爱,伟大的爱,但是做儿女的有时候不知道去体会,还是那种莫名的虚荣,在作祟(本站向你推荐:www.bsmz.net)呢,总是忽略了自己的父母的爱,我们自己的心其实有时候很爱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自己的虚荣于那份骄傲,在我们内心挣扎,人生中有许多许多的人和事,总是不如意,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有很多时候有选择,未必比没有选择的好。最主要是我们自己不要,为了自己的那所谓的虚荣,骄傲伤害到自己的父母,亲人,和所以关心你的人,我曾经在网上砍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你的眼神伤害了我,读后感《看《樱桃》读后感》。 有人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你的一个眼神都有可能伤害到别人,别说你说的过分的语言了,我们跟父母顶嘴会伤害到他们。可能是我们的面子,还是虚荣让我们说出那样的话,不是所有犯过的错都可以弥补的,有些错你根本弥补不了。我们应该多想想自己的父母,在他们那个年代,累死累活的连饭都吃不饱,但是父母总是给你最好的。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的钱都用在买房子。所以很少买肉回家,即使买了也比别人的少。那是我就天真的问,爸爸为什么我们家的肉比人家的少啊。爸爸当时的眼睛红了、他跟我说孩子以后会好的,为了我能读到书他们操碎了心。因为我的不听话,我爸爸堂堂一个男子汉,竟然流下眼泪。都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为了我他们哭了,哭的像个孩子。现在的我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想想这个事对他们有没有伤害。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那么自己就得先去爱别人。同时也要爱自己,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时候他们的行为有可能伤害到你自尊,或者没有顾及到你的面子。但是无论怎么样他们都是出于爱你的前提下才会那样做。所以这篇文章献给天下所以父母,希望你们健康快乐,
第四篇:《伊甸樱桃》读后感
多数人死于贪婪
——读《伊甸樱桃》有感
一年五班司维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这是古希腊的那个睿智的奴隶伊索在他的那本著名的寓言集中写下的一段话。把已经流传了千年的话语置于一篇21世纪的文章之中,似乎有不合时宜之嫌,然而,在阅读了《伊甸樱桃》之后,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对这句古老的格言心有戚戚——贪婪,不仅正在毁坏着我们的现在,预支着我们的将来,甚至,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令我们成为过去——这决非耸人听闻。
该书的主要内容叙述一个青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一位神秘人物邂逅,获赠一支名贵的万宝龙水笔,随之便逐渐堕入一个“物质的陷阱”。在神秘人物的导引之下,他逐渐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奢侈品之中,生活里充满了高分贝的“欲望的呐喊”,在锦衣玉食、香车美女的簇拥之下,主人公的心灵渐被腐蚀,原本一息尚存的良知也在强烈的物欲的反复攻击之下不断崩溃,直至堕落到饮血、食人的地步。最终,当他发现四周在欲望雾霭笼罩下似真似幻的世界正随着自己一同腐坏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伊甸樱桃》中的财富世界就像金庸笔下的高手过招,招无巨细,一招一式全部拆给你看。“万宝龙、dior、劳力士……”等世人梦寐以求趋之若鹜的世界名牌被他解构换算成日常生活中的大米鸡蛋豆腐——这些符号化的产品实际是这个财富世界的代言人。他冷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破坏财富文明,甚至不惜在后记中撂下人类终将灭亡的预言——如果说作者对爱情友情理想之类的怀疑是一种主观怀疑,那么,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类财富等的巨大怀疑则是基于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出的,可以说,他的“狠话”是一种负责任的“盛世危言”。人类需要有人提这个醒。
《伊甸樱桃》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开了个“名牌博览会”——小说的每一章,从标题到后面的附录,都是用世界顶尖名牌产品串起来的。但如果以为慕容雪村只是满足于像其他小资作家一样为自己贴时尚标签,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每件名牌的介绍最后,慕容雪村都会不厌其烦地将名牌的价格进行换算。比如:在介绍意大利名牌阿玛尼(armani)的最后,慕容雪村说:“在中国大陆的专卖店中,一件含43%棉、57%混纺材料的阿玛尼t恤售价7900元,相当于中国内地一个蓝领工人全年的工资,如果买成铅笔捐助失学儿童,可以买40000支,每年用40支,可以让一个孩子用上1000年。”
如果人类终将灭亡,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只能是人类本身贪婪的人性。林语堂认为好的小说是描写人性的,尽管鲁迅曾经作过批驳,但是我认为林语堂是对的。慕容雪村在这本书里描写了这种几近疯狂的人性,他描写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式于连。“为一百万出卖情人”、“为钱杀弟”、“为钱杀父杀母”的疯狂故事读来让人不寒而栗,但是我们谁不也能说这是假的。谁都不敢保证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不会发生。
当然,小说《伊甸樱桃》绝非禁欲主义的枯燥说教,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聚焦在个体生命的遭际之上,无疑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事实上,无名青年及其短暂人生所折射出的是作为族群的人类的整体命运走向。日复一日的攫取,反复不停的索要,惊人的浪费与毁灭性的开发是物质条件极端富足的现代社会的痼疾,近几十年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共同的贪婪令人类在不断追求享乐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如果不适时的警醒,结局如何,自不待
言。
与其说《伊甸樱桃》是篇小说,不如说是个寓言,一个关于人类自取灭亡的寓言,就像末日审判的提前预演。第一次如此赞叹慕容雪村的文字,平白真实绝不矫揉造作,不时出现幽默的讽刺句子,是那样准确地让人苦笑一声,接下来却是揪心的疼痛。让人感到匠心独具的是,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以一种奢侈品来命名,初看时觉得好奇而赞叹,给人以小资情调的错觉。但到了中途却感到异常压抑和悲愤,慕容雪村不停地颠覆着我们的价值观,这些昂贵的天价品牌,并不能铺就某些人实现物质梦想的道路,反而将开启毁灭的地狱之门。
总之,全书反映了出一个观点:丑陋一旦被价值取向遮掩,它会比什么都美丽。这本书写出了人类贪婪疯狂的人性,写出了对巨大财富文明世界的讽刺和嘲讽。这是一本疯狂的书。这是一本沉重的书。这是一本荒诞的书。这是一本颤栗的书。
第五篇:《姥姥的樱桃》读后感
读了李肇星先生的诗作《姥姥的樱桃》,感慨万端,《姥姥的樱桃》读后感。李先生作为我国的前任外交部长,可谓权高位重,日理万机。然而,他竟能从看到美国华盛顿国会山上的“半块乌云”和国会山前的“几株杂草”中,引起对相隔万里的祖国故乡的回忆,思念起少年时代“悄然跃上枝杈/尽情地消受起姥姥的樱桃”快乐生活来。可见,李先生是一个颇有故园情节的“平民官员”。
李先生的诗作告诉我们,先生当年的家庭并不富裕:“姥姥家地少、钱少/只有谷子、地瓜、豆角/半亩小园和一棵红绿斑驳的樱桃”。为何有一棵樱桃?我想这是姥姥为孩子们有意栽下的一种慈爱,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夏日里樱桃成熟的季节,满足诗人小时候那种“当舌头能舔到绿叶/一滴馋诞/一粒樱桃”的幸福欲望。多么普通而心存大爱的姥姥呀!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对那位平凡而伟大的姥姥肃然起敬。
能够在平凡的日子为家人尤其是孩子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人是智慧的人。而李先生的姥姥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她代表了我国成千成万的妇女,千百年来传承着善良、慈爱的传统美德与以和为贵的中华文明。
我一直认为,“幸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概念:工人的幸福是上岗,农民的幸福是丰收,游子的幸福是回家,病人的幸福是康复,好人的幸福是奉献,坏人的幸福是掠夺……李先生的姥姥是个好人,她的幸福就是栽下一棵樱桃,为孩子们送去果实,让大家“在那些省鞋子、省衣裳的中午”的贫困日子里,享受生活的甘甜,读后感《《姥姥的樱桃》读后感》。
这是诗作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意境:诗人有一个善良的姥姥,慈爱的姥姥,智慧的姥姥,值得骄傲的姥姥!
我们知道,诗人是一个高级外交干部,公务繁忙,应接不暇,为何还有这番闲情逸致思念数十年前姥姥的樱桃呢?我以为,这并非是诗人的忙里偷闲,而是诗人孝心的自然流露。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人通过对姥姥的樱桃的回忆,寄托了对姥姥的孝敬之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种子发什么芽,正是因为姥姥对孙辈的慈爱,才孕育了诗人的栋梁之才,从而传承了晚辈对长辈爱戴的孝心。因此,诗中的“思念起姥姥的樱桃”,是怀念善良慈爱的姥姥、感恩姥姥的疼爱与教养的情感表达。懂得爱的人,他的精神必定是无限广阔;懂得孝的人,他的内心必定装着亲人和亲情。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诗句“鲜美甜嫩的记忆/总是姥姥的辛劳”中深层的含义。这应该是诗作的第二个意境。
慈爱的姥姥影响了诗人的品格,灵韵的故乡孕育了诗人的才华,伟大的祖国成就了诗人的未来。诗人的生命与灵魂与姥姥、与故乡、与祖国紧密相连,唇齿相依。一个人只有对家人的爱才能有对故乡的爱,只有对故乡的爱才有对祖国的爱,只有对祖国的爱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为建设自己的国家,维护人类的和平进步鞠躬尽瘁。我想,这应算是诗作的第三个意境。
李先生的《姥姥的樱桃》,不仅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义姥姥的形象,而且教育大家要懂得孝敬长辈,热爱祖国,维护世界和平。是一首情真意切、朴实自然、以小见大、启迪心扉的好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