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找幸福的源泉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大连市第十九中学郭成龙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听起来好象挺难回答。其实,不仅如此,即使自己真的经历了,有时也是未曾觉察。幸福是美丽的,是默默无闻的,是悄无声息的,是人生中最短暂而又漫长的,最平凡又难忘的片段。一缕和讯的春风拂过了一江春水,一声清脆的莺啼奏响一树蝉鸣,一杯清香的淡茶,一朵绽放的花,一个对故乡深爱又思念的夜色里的回眸……每一个对幸福的美好的回忆,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中最精华的一个剪辑,却又都是那样的让人倍感幸福。
智者说,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浓缩着幸福,每天都笼罩在幸福的美丽的之中,只是你要珍惜。在《幸福是什么》本书里,作者首先指出了幸福既非来自满足眼前的欲望,也不是无止境地追求长远目标。他把人划分为四种类型:(1) 忙碌奔波型:不能体会任何生活中当下的快乐,生活只为了目标实现的那一刻,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成功后,幸福就随之出现;(2) 享乐主义型:只看重眼前,满足当前的欲求,认为只要不
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沉迷于过去,可以得到幸福;(3)虚无主义型:放弃现在和未来,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放弃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4)幸福型:认为眼前的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
那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
泰勒?本沙哈尔告诉我们西方国家有关幸福的研究往往深度不够,而且所开出的药方也没有什么效果。相反中国的古老哲学和智慧,所指出的方法其实很有效。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在他的《道德经》当中就告诉我们,“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一个人最幸福的人生源泉或者说基础是”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要尊重人的生理、人的心理必然规律,无论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喜悦的一刻还是悲伤的一刻,无论是我们生命当中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他都是我们一个人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接受、接纳这样的一个现实。那么根据你的研究,决定现代人是否幸福的元素是什么?:
泰勒?本沙哈尔在本书阐述了幸福指数。你知道世界上哪一些国家的人们是最幸福的吗?答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像哥伦比亚、以色列、澳大利亚、丹麦、荷兰、多米
尼加共和国,都是属于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的行列。事实上,这些国家有的发生战争、有的很贫穷,有的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是全世界领先的,数一数二的。可是,人们研究了上述最幸福的国家,然后发现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非常重视一种人际的关系,我说的人际的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和所在的社区的关系,包括如何在企业内部处理好关系,也包括在学校内部如何打造一种良好的人际的关系。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幸福的重要指标和保证。其实中国古老的文化当中一直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以及社区参与精神的,比如说孔子他的哲学。但不幸的是似乎这种集体主义在中国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西方那一种的个人主义。
我记得有一个四叶草的传 说 , 四叶草是夏娃从天国伊甸园带到大地上 的 , 四叶草的花语是幸 福 , 而 四片 叶子分别 代表 着 获得幸福的方法 ,谁能够读懂并摘下这四片叶子 , 谁就拥有 了幸 福 的人 生 。 读了《 福 的方 法 》之后,我想我读懂了这四片叶幸子的含义。四叶草 , 代表幸福 的第一 片绿叶 , 便是爱自己。在这个世界上 , 我们要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 的存在 , 并学会爱护自己,就像 广告中所言 , 坚持每天都对自己好一点 。每天站 在镜子前 , 告诉 自己 , 我是独一无二的 , 我是 最棒的 。幸福是通 过这一点一滴的 “爱自己 ” 积累而 成 的 , 与其被自己的自卑捆绑着 , 不如学会去珍惜当前的自己,也唯有真正地从心底自己,我们才能摘下幸福的第 一片叶子 。
第二篇:《幸福》读后感《幸福》读后感
威廉·施密德(德国)的《幸福》一书,读了三遍,总算感觉消化了它。文字流畅,装帧精美,插图也很有味道。第一遍,一口气读完,感觉有所触动,很多智慧与远古的一些智慧书相通,穿成了一条完整的珠链,自成体系。但由于多年以来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和浏览所形成的习惯,想在自己脑中把内容过一遍,却有些茫然,阅读能力退化了——想起葛优说过的一句话:“不敢说看书,只是没事时看些句子”。现在体会到了这种感觉。因此,觉得有必要再读一遍,第二遍,零零碎碎地看完,觉得每句话都有咀嚼回味的必要,与读过的儒释道犹太等经典相印证,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好再读第三遍。第三遍先把目录看仔细了再看内容,纲举目张,总算能把全书说什么搞清楚了。
感受有三,一、古今中外道相同,但科技的、人心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二、出发点仍然是“空”,落脚点在于意义——即关联,仍然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三、接受一切,自强不息,获得一种“开朗的镇定”,即心安。
先讲感受一,即“古今中外道相同,但科技的、人心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如对好运的认识,可遇而不可求,关键在于对好运的态度。一个是封闭自己,拒绝一切好运及坏运,另一个是开放自己,“主动地关注、敏锐地感觉到并抓住有利时机,加之平时为迎接良机做足准备”,并且“好运爱去欢迎它的地方”,类似对待好运的方法,东西方古典智慧的意见是一致的,特别是这两年流行的一种说法,所谓心想事成的正能量,更是将这个发展到了极致。作为对好运应对态度的补充,书中谈到了“好运虽然可以改善生活的外在条件,却会削弱我们内心改善生活的意志。因此时间可能最终证明一次好运竟是厄运,而厄运或许倒是好运”,与老子的“祸福相倚”的智慧是一致的。对快乐的认识也是一样的,“佳肴可口,连吃三份之后就感到难受了;美酒甘甜,快乐却不会随着杯数增加而增加”,即行为经济学所说的边际效应递减。包括对物质财富的认识、超验及信仰、人生的终极意义等等,与古人认识都是一致的。说明:无论时代和地域,道依然是一样的。
但是“道可道,非恒道”,经过了两三千年的演变,有些形式已经产生了变化,不是古代智人所说的“道”了。本书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指出了新时代人的一些变化,如“若是恐惧、悲伤、沮丧等造成低谷的缘由无法祛除,新时代人就认为必须竭尽全力走出低谷,而且越快越好,因此不妨借助速效药品。新时代人认为不快乐是一种病,即所谓?快感缺乏症?,必须想方设法治愈,否则就有死亡的危险,主要是社交死亡,因为没人愿意跟?兴致不高?的人来往。”其实这样是“标准定得过高,用之来衡量生活,则生活别无选择,只能失败。这种新时代幸福观正是这样一个把人一步步逼入不幸的概念”,早些年,虽然物质生活匮乏,很多人觉得日子过得痛苦,但自我恢复能力很好,当时我心里就有些疑惑,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而如今国内也到处都是抑郁症患者了,原因之一在于此。另外,如书中所说,“新时代却带来了一个使知觉缺失的大问题:世界技术化导致知觉衰退乃至丧失,从而导致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关联消失。我们不再视、听、嗅、动,而是长时间坐在屏幕前面,知觉被缩减为视觉一种,而且视觉还被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视野。”确实,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有更多的亲近、与亲友有更多的交流,各种知觉赋予我们的当下的、即时的快乐将更多,而且我们的生活也将更为丰富,然而,新时代中很多宅男宅女似乎在网络中满足了与外界联系的需求,其实他们已经选择了一种单调而虚幻的联系,丢弃了更多的知觉功能。还有,“在新时代的富裕社会里,人类经过奋斗?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而种种历来坚实的关联随之变得支离破碎”,“留下陷入孤独的个人”,“于是乎产生了人人痛心却无力战胜的内心空虚
和外在冷漠”。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现象,也基本推导出经济发展与自由、自由与孤独空虚的逻辑关系,对个人与外界的关联的认识不是很清晰,看完书后,豁然开朗,人存在的真实性即基于与外界的联系,责任和情谊都是一种关联,很多人都在追求一种无牵无挂的自由,一旦丧失了各种牵挂而拥有了完全的自由,巨大的空虚和孤独感就将自己包围,没有修行到一个境界的人是无法安于这种“空”的,佛教僧徒修行就是要断六根以达到这种境界,观自性,获超验,大多数世俗之人则是误入歧途,不小心走到了“空”的边缘,因为他们没有支持“空”的强大内心,就像杞人忧天一样,不能不害怕天要塌了。书中尚有多处对新时代的审视,颇受启发。
感受二,出发点仍然是“空”,落脚点在于意义——即关联,仍然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从对幸运、快乐、充实等幸福形态的分析,最后指出,所有这些都是“片段式”的,不可持续,物极必反,从人类的经验而言,喜乐和悲愁总是相伴的,因此幸福说到底还是“空”。而且从生命的有限、空间的狭窄与人心、思维的无限之间的矛盾,生命之渺小、幸福之短暂等等很容易推导出如梦幻泡影般的“空”。总算还好,作者仍然积极地推出了“意义”的说法,并指出:“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所有层面的意义:身体察觉的意义、心灵感受的意义、精神思考的意义和超验的意义。”关于意义的认识更是充满智慧,书的最后部分对此阐述的非常精彩,对现阶段的幸福矛盾和诉求、全球化冲突的关键问题、新自由的解答、可能产生的结果都做出了说明,文字简洁而思维清晰。
感受三,接受一切,自强不息,获得一种“开朗的镇定”,即心安。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好运还是坏运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之一,无法逃避,因此要有一份镇定,坦然接受;既然无法逃避,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做好各种准备去战胜人生中不好的一面,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去敏感、主动获取人生中好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多一些幸福,才能获取一种“开朗的镇定”。“而每项事业,哪怕再平淡,只要我们从事它不仅是为了物质追求,也是为了精神追求,这项事业就有意义。而如果我们因此获得了意义,我们就能经受并克服新时代生活的种种挑战。”多数人首先是物质追求,在物质追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将会进入一个意义缺失的空虚中,因此,确实应该像冯仑所说的在追求梦想的同时把钱挣了。
当然,读书所得不止这些。此书还应反复读,每一遍都会有所感悟。读一本好书,有所收获,是一件欢喜的事。
第三篇:幸福读后感《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佘东敏
前段时间读了泰勒〃本-沙哈尔写的一本励志小说《幸福的方法》,读完之后我结合现在的工作生活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幸福到底是什么?”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心里面不禁浮现出这个问题。幸福听起来既飘渺又实在,好像空气的存在一样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但又怎么抓也抓不着,感觉自己天天在渴望着它,却无法理解它,在看了《幸福的方法》之后,想到许多,学到许多,我觉得这的确是一本让我们可以触摸到幸福的书。
首先,我认为幸福的定义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种定义,但我认为:想要得到幸福,必须要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获得幸福的首先要素。其次,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慢慢累积人生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尝试到成功与失败、开心与落寞等等,当你的人生经验累积到一定的程度,通过你自身的努力之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幸福就离你越来越近了。最后,我想说幸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我想还是应该像泰勒〃本-沙哈尔博士说的那样,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和美满婚姻是实 1
现幸福的基础与根本。
幸福是种感觉,幸福就是真心的感到快乐。其实真正的幸福与金钱无关,与高官厚禄无关,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安恬,精神的充实,和谐的情感,平静的生活。当我还是一名警校学生的时候,我认为好好的学习,顺利拿到毕业证走上工作岗位就是幸福;当我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认为幸福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的为公安事业奉献,为人民服务;当我成为了别人的丈夫和父亲之后,我认为幸福就是家人为你亮着的长明灯,是还在学着呀呀语的孩子叫你一声“爸爸”。我一直以来都是认为:我和我的家人永远在一起,我就会感到快乐,感到幸福,直到我读完《幸福的方法》这本励志书籍后,我对幸福又有了一层更深厚的理解。在书中,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提到幸福是建立在快乐工作的基础上,幸福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减弱,细细想来,的确如此。近日,为了给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我区公安机关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治安大防控行动,我积极投身到一线参加这次大防控活动之中。要做一名好警察不容易,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宁,公安民警们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流血牺牲。广大民警是在用辛勤和奉献换来万家的团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由于职责所在,我们往往亏欠最多的还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在这次治安大防控活动中,我们不但要随时打击路面犯罪,还要结合当前的“大走访”
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聆听群众对我们公安工作的意见,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有时候工作忙了,一两天加班不回家是常事,但我热爱我的工作,为我的职业感到自豪,当我看到群众对我投以赞许的目光,看到他们会心的笑容,我感觉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这就是幸福的所在。
最后,我想谈谈我心目中幸福的概念:我认为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一种体悟,是人们对生活、对人生所拥有态度的总结。只要我们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用坦然平静的心去体会,用知足常乐的意念去存储,对生活少一点抱怨,多一份坦然,幸福的感觉时刻就在身边,到那个时候,你,我,他,都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五日
第四篇:莫泊桑之《幸福》读后感
这是我看过的最平淡,但也最感人的故事了。它没有《泰坦尼克号》那么轰动,也没有《霸王别姬》的悲壮,它很普通——富家女苏珊爱上穷士兵,来到远离人烟的偏僻荒凉的岛屿上度过了五十年。
不是任何千金小姐都能放弃高雅舒适的生活的。从一个高贵的千金小姐到一个普通的农妇,吃着甘蓝土豆加肥肉的浓汤,睡在草褥上一下就是五十年。“一位女士说道:‘她的理想太浅薄,需求太低级,愿望太简单!’另一位女士说道:‘这有什么关系,只要她幸福就行了。’”苏珊当然感到很满足,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完美无缺了,她放弃了她不留恋的富贵和她留恋的亲情。
没有什么诗句,词语可以用来形容这个故事,因为它太平凡,一点都不出众;也没有什么可以与之相比,因为永恒没有极限。平平淡淡生活才是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越来越只追求物质生活的社会里,只向“钱”看的社会里,看到这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幸福观了。
有人会觉得苏珊太可怜了,但是----也许她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她很幸福就足够了。就像文章最后说到“一对简朴卑微的爱人”,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简朴和卑微!
最后,我突然想到赵咏华在《最浪漫的事》中所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第五篇:《低头找幸福》读后感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老师们聚在一起,听到的很多都是抱怨。的确,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总是那么不成正比,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个社会,我们都觉得做老师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很多名师都是经过千催百炼才出来的,但愈老师却没有,他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他甚至就把别人刚上的课,也可以上的让你折服,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
我佩服的是俞老师竟然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上课也经常因为课堂纪律而大伤脑筋,总有个别孩子不听话而让老师不得不停止教学进程来维持纪律,我们也经常会因此而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班级的荣誉分、通告班主任、通告家长等。俞老师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给学生立了这样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们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否则就让孩子们在放学后静坐15分钟。当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上的一位同学给俞老师提意见了,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时的俞老师并不以为然,还理直气壮地跟这个学生说:“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第二天,这个学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让俞老师陷入了沉思:“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视学生为老师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它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学生,在很多时候,从学生那里的来的信息的却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印象特别深的是俞正强老师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看法,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俞正强老师“清晰立序,朴素选材”,把一节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很平常的课教得富有智慧,给学生(请你继续关注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以轻松、以深刻的感觉和认识,按照他的教学设计,把数学抽象性特点表达得非常清楚,我看后有一种绝妙无比的感受。
在他的“谬论”中,我最欣赏的是关于工作责任心的描述。我们经常在总结、专业评定中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如何忠诚于教育事业、如何热爱自己的学生,从来都没有提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俞老师认为对待工作,“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他自己本身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成为老师的,而是在已经为人师时才激发他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
当一个人行将结束其行程的时候,终于无力地低下头高昂的头,突然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能不潸然泪下吗?让我们一起低头找幸福吧。
请留意以下其他相关内容:《牵手幸福》读后感
你可以幸福读后感
牵手幸福的读后感
牵手幸福读后感
回归教师的幸福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