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的读后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教育部网站201*年2月28日终于公布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1*年)》征求意见稿全文,正式启动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征求意见时间截至3月28日,公平的允许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和去函形式提出意见建议。这样开放式的集思广益制定政策的方式很新颖,我相信也会非常实用,因为第一这教育改革是涉及到每一位国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大家都会愿意设身处地的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对于一个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一件顶级重要的事情,绝对不能朝令夕改,所以一定要特别慎重,努力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是正确制定政策的基础;第三是根据现在我国致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力求在了解各个层面各个角色教学人等的情况基础上,真正去斟酌建立一种可监督可制约可执行可持久的评测制度分配制度,也许国人们都太过于期待了,期待着一个成熟公平会领导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入良性循环的可行新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1*年)》征求意见稿全文我可以说是迫不及待读完的,这个纲要的每一条我感觉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等等。很多内容都是我一直在特别关注的,因为条目众多,内容丰富,不可能一一赘述,我在此就着重把我比较有感触的几点做一下阐述,完全是我个人的观点。
1.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这的确是解决择校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本身有三个潜在问题,一个是老师们的工资报酬校际间要至少保持相同水平;第二个是对于不同区域内的教师校长要有统一的管理调配可能,也许对于一个教育学区可以内部调配,对于一个市可能,那么城市间的差异呢,省际的距离呢。前面提到规划学校布局,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那么异地政府又怎么协调这种调配,我们都知道这种调配也是需要的;第三交流的时间多长为合适呢?短期可能还没有达到效果,中期或者长期,交流教师的生活起居家庭生活如何协调?
2.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这一段话,我理解为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力求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个实现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和考试次数就能做到的。首先,请翻开孩子们的课本,告诉我你看着有什么兴趣,我们的教材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应试”--不是么?看那些内容、理论、课后的题目,现在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比我们20年前更新了多少?是不是只是从“来,来上学”改变成了“去,去上学”?也许我们应该考虑重新认真根据新科技的发展来编排一组更新知识的有趣味的实用教材了。其次,多样的作业形式,联系实际的考察方式,或许可以动摇应试教育的根本,如果还只是要用100分的笔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一切都不会有大的改变。大学里追求的科研创新,我认为主要是让大家都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科学的步伐,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上大学之前都不需要知道这个道理?
3.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我觉得对于残疾学生,特别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好还是让他们在特殊教师的帮助下系统的学习,因为在普通的学校里他们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国家应该想办法多提供一些适合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机构供他们选择,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投入我可以预见,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努力发展这项福利,这是人性的直观体现。
4.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提议非常美好,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呢?我打个比方,现在很多知名高校对应聘学生的要求是第一学历是211的大学,如果不是,即使他后面读完硕士,甚至博士,还是不予录取。这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典范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出身论?经过努力,一个人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但是谁能改变自己的过去呢?没有触及法律和道德,仅仅因为曾经不够优秀,如何弥补都被永远的三振出局,这不公平。教育不仅对那些正在求学的孩子要实施公平,对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业的孩子也要实施公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制度。其实教育之所以伟大,就是它不会嘲笑一个人的愚昧无知,而是宽容慈祥地俯身去帮助这个人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如果教育轻易根据一个人的过去就否定他的一切,那么谁会认为教育是一种善行呢?
5.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这是每个人的心声,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一点,具体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来实施?由学生全权做主,还是加入一部分领导同事测评?网上投票还是问卷调查?是以表扬信为主还是以举报信为主?一个严谨笃学的老师可能会爱之深责之切,会不会被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视为不够爱学生?我们都经历过这个成长的过程,对我们的父母师长我们每个成人都或多或少都有过相似的错觉和误会,而这些以后就会写在老师们的评语中么?那么当这些孩子意识觉醒了,他们会回来改写我们的评价么?如果把老师对学生的不可量化的爱变成评语变成和利益挂钩的奖励,我无法想象,我更倾向于把这爱看做一种(更多文章请关注:www.bsmz.net)至高无上的荣誉。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只当抛砖引玉。虽然身为一个小人物,我也要认真考虑说出我想说的,因为我爱我的职业,我的孩子,我的祖国,所以我尤其关心这个政策的出台,我希望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第二篇: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读后感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感暑假中,认真阅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说或颇丰。通过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纲要》的重要意义。我将认真落实好《纲要》精神,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
第三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在党的十七大上,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本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到201*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国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其中终身教育中特别指出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应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教育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以个体特点为核心,兴趣为导向,实施导师制教育模式。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导师,更多的是以学生兴趣为引导,着重培养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未来社会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主动思维和探索的再学习能力等。
其次扩大社会合作。开展妥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在与企业合作中,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和要求,就企业文化、专项技能、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等信息通过授课方式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再次,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提议非常美好,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呢?我打个比方,现在很多知名高校对应聘学生的要求是第一学历是211的大学,如果不是,即使他后面读完硕士,甚至博士,还是不予录取。这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典范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出身论?经过努力,一个人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但是谁能改变自己的过去呢?没有触及法律和道德,仅仅因为曾经不够优秀,如何弥补都被永远的三振出局,这不公平。教育不仅对那些正在求学的孩子要实施公平,对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业的孩子也要实施公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制度。其实教育之所以伟大,就是它不会嘲笑一个人的愚昧无知,而是宽容慈祥地俯身去帮助这个人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如果教育轻易根据一个人的过去就否定他的一切,那么谁会认为教育是一种善行呢?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这是每个人的心声,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一点,具体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来实施?由学生全权做主,还是加入一部分领导同事测评?网上投票还是问卷调查?是以表扬信为主还是
以举报信为主?一个严谨笃学的老师可能会爱之深责之切,会不会被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视为不够爱学生?我们都经历过这个成长的过程,对我们的父母师长我们每个成人都或多或少都有过相似的错觉和误会,而这些以后就会写在老师们的评语中么?那么当这些孩子意识觉醒了,他们会回来改写我们的评价么?如果把老师对学生的不可量化的爱变成评语变成和利益挂钩的奖励,我无法想象,我更倾向于把这爱看做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只当抛砖引玉。虽然身为一个小人物,我也要认真考虑说出我想说的,因为我爱我的职业,我的孩子,我的祖国,所以我尤其关心这个政策的出台,我希望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第四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我看了纲要以后有许多感慨。首先这个纲要从201*年就正式启动,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且纲要颁布后大范围的征求全社会的意见,这样开放式的集思广益制定政策的方式很新颖,我相信也会非常实用,教育改革是涉及到每一位国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大家都会愿意设身处地的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纲要制定的过程当中,国家考虑到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而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1*年)》征求意见稿全文中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等等。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八项发展任务。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
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
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看完纲要我最大的感触是纲要有三大特点:惠民、传承、创新。
惠民大家都知道,惠民是颁布纲要的根本目的, 教育是牵扯到千家万户,谈起教育是千言万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是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使我们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力。 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今天,来制定这个纲要,它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对30多年的成果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在传承3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注重了创新,不管是在改革方面也好,还是在发展方面也好,还有在管理方面也好,都有很多创新点。比如说在基
础教育方面,实际上是提出了今后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普及15年的教育(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另外职业教育阶段,对整个大职业教育提出一些新的举措,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怎么样使我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还有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要逐步的取消行政级别。另外在民办教育方面,国家支持民办教育,提出了要进一步使我们的民办学校要与公办教育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对民办教育那些管理方面,还有学位授予方面都有一些新的举措。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有一个数字引起大家的关注,到201*年我们大学毕业生人数要达到2亿人,整个国家素质教育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同时大家很关心一个问题,现在没有达到2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等到10年之后毕业生已经过2亿人,岂不是就业有更加有压力?
我认为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财富是人创造的,最终消费还是有人来消费,多培养大学生不会给就业带来什么问题,不培养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提高素质,那么财富的创造力还是不高。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加快发展,即要抓速度、规模,更加要抓结构、方式、质量,就是五位一体来发展我们的教育。全面发展一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包括《纲要》提到民办学校、特殊教育,全面的教育。我们是人口大国向人口资源强国迈进,高等教育就是即要抓规模、又要抓提高,又要抓质量,2亿不多,不会给就业带来多少压力。10年后,我们国家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产业规模的扩张,特别是产业质量的提升,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整个产业到那时候都会提高。特别劳动者素质提高了,它创造财富机会更多了,它发展产业的机遇更多了,工作岗位就增多了,所以我想这不仅不会增加就业压力,反而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
第五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吕国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国方强盛。改革开放以来,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可是依据中国现有国情,综合当代我国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因此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综合本人寒假调研所得,针对以下列出的两个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1.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资比例失调
1) 区域差距
在全国201*个县(县级市)中,1999年有1021个县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即教师的“人头费”以外的机动经费)不足10 元———与北京市的757.6元和上海市的747.4 元形成鲜明对照———几乎到了什么都不能干的地步。 (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1*) 区域差距无法平衡,教育平衡的说法就永远无法实现,因此维护教育平衡的首要步骤就是缩短教育的区域差距,同一间屋檐,同一个梦想!
2) 城乡差距
窥视全国的教育投资数目,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 元,而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7.1 元,而农村为472.8 元,差距分别为1.9 倍和2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进一步扩大到3.1 倍,绝对金额分别为1492.2 元,476.1元和2671.2 元,861.6 元. (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1*)
同时,据201*年2月13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201*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而城市为10.2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 (陈虹全, 201*.04) 由此可见, 中国的教育的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要想维护教育公平,必须加大力度投入农村的教育建设中。
当然,为了避免教育资源流失,应当以人的个数为单位,确保投入的教育资源每个人能享受。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教育经费大打折扣。
3) 发展中下等地区的落寞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同时,也先后开设多方试验田。同时,富余省市的教育得到飞速提升。为了避免上述的区域差距,富有的区域的教育在高质量高数量投入,加入贫困的地区的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在按着一定的比例增长,那么若干年过后,教育资源仍是不均衡的,当年教育发展中下等地区的教育随着时间的增长,反而会变成未来的教育贫困区。
所以,我建议在缩短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同时,对于教育发展中下等仍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使得中国的教育差距能够尽可能地缩减,而不是缩减了这个,有出现了那个。
2. 高考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地区情况持续恶化
高考,作为一名学生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过门槛,“一局定胜负”的人生抉择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饱受寒窗苦读多年之痛,坚忍名落孙山却无力回天的无助。
以河南省为例,201*年考生达98.8百万人,201*年考生虽然比去年减少2.9万人,但95.9万人的庞大基数,仍让河南省的高考变成一场激励的“学业竞争”。 56万人的录取规模,比54.9万人的招生计划还多出了万余人。其中录取的普通类考生达到50.1万人,包括本科21.4万人,专科28.7万人;另外,对口招生共计3.2万人,专升本2.3万人,单考单招录取0.3万人。也就是说,还有39.9万的人必定要承受高考落榜的现实,再加上即使成功升学,但因对学校不满意而不愿升学的学生人数,必然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就是说,这些人想要继续考学的人必然要加在下一届的毕业生中。
而作为复习生,必然在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上要强于应届生,让他们应同样的资格,同样的条件进行竞争,复习生必然会占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他们会占掉当年应届生的升学名额,更多的应届毕业生也将会变成下年的复习生,如此往复循环,合适才能到尽头?
尽管现在各省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严令“禁止”高中复读,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地区并没有采纳此“禁制令”,幅度现象仍然因为升学的压力而“任意施虐”。
当然,想要取消复读的相关条例,在当今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局定终生”的现实必然会使部分同学走向如意的高等学府。而让复习生和应届生同台竞争,也是对广大应届生的不公。
我建议,采用分类高考制度,给复习生开辟另一条光明正大的升学道路,使复习生内部进行竞争,与应届生区分开来,这样,既可以维护复习生升学的权利,又可以让应届生的升序机会得以保障,而且这样,部分学校也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收复习生进行复习,而不是背地里偷偷做事,有辱学生学习的“尊严”。
强国之根本在于教育的发展,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在于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
(个人观点,不涉及任何政治或利益问题,有失偏颇之处,敬请见谅!)
向您推荐更多范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1*年)读后感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几点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改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