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四世同堂》是在自己小学时代第一次读的,不过那时候体会不是很深,很多情节已经不记得了。现在中央电视一台正在热播《四世同堂》,勾起我许多感想,决定重读一遍原著。花了3天时间,终于把《四世同堂》读完了,很受感触。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固执,每次和朋友争论对日本人或美国人的看法的时候,我的说辞会那么偏激。尽管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使用他们的产品,但是想要从我嘴里吐出一句赞美他们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没说过他们一句好话,因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热血的纯粹的中国青年。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让我明白了我们自己民族所受耻辱的历史,记住了自己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会让自己的下一代明白这段历史,记住这种仇恨。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想我们国家都不要大意,永远不要相信敌人的眼泪和巴结的笑脸。利用和平时代,把自己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打造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样,就算我们没有侵略别人之心,也要有足够的力量保护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防止别人侵略,防止悲剧重演。
第二篇:四世同堂读后感读《四世同堂》有感
《四世同堂》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能磨练毅力的时光。
这段历史中的一个关键词自然是被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鬼子。他们所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以及他们近乎变态的心理,使每一个描写他们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齿、紧缩双眉,但使我钦佩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写,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通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
这本书的另一个重点,便是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冠晓荷,我一直觉得他对日本人照了魔,无论何时何地,他对他们永远是必恭必敬,鞠大于九十度的腰,对他们笑脸相应,他对日本人就像当初臣民对皇帝,就连提起都会心惊肉跳。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日本官宾查他档案的时候,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一等良民”。祁瑞丰,蓝东洋,胖菊.,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而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当中国没有被侵略的时候,他们无权无势,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国,俘虏中国,他们知道只有凭借汉奸的贪婪以及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达到目的。这样便给了汉奸们升官发财的机会,而汉奸们又意识到了是日本人给他们带来了钱与权,理所当然他们更加拥护日本人,而还没得到这些的,便更会使劲各种手段去讨好日本人,这样便奠定了中国汉奸前赴后继的情况。“君.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奸们对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不仅是汉奸,当今社会那些腐败官员都是对自身的放纵,仅一“贪”字,便可至人于死地!
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招弟注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纯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爱国的女人;在妈妈的引导和妓女们鬼魂的日.中,她堕落了,她不在懂得.惜自己甚至引以为荣;妈妈的惨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在是那个纯洁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变之前,招弟的任务是监视西洋人,她干这种事很在行。套用一句老舍先生的话:她不光能盯住美国人、英国人,还能弄得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俄国人,一古脑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体已经国际化了。 ”正所谓“时代
造英雄”,同样的,时代也可以灭英雄。所谓的爱国者,心地善良的人都因为金钱权利的诱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堕落!野求,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有知识的.国志士,可为了维持生计,给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两难境地,家离子散,自我堕落,钱先生说得好,他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就连金三爷这种打过汉奸的人,也因为自己的生意渐渐好转而喜欢起日本人……钱与权对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随着整本书临近尾声,心中不禁感叹人的本性在经历那样一个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练后,展现得如此真实,区区一个小羊胡同,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已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影,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慢慢吁了一口气,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背负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自己正置身于这个颠倒是非,硝烟弥漫的北平;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厚善良的天佑老人,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热血青年瑞全,任劳任怨的大嫂韵梅,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毒辣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
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 虽然老舍先生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但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
老舍先生在揭示当时一些人性的堕落的同时,也反思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欺辱?作者把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国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祁老人、韵梅他们都是受这种观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虽然是个博士,但在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思想不免会受之波及,这应该就是他后来一直生活在自责与痛苦之中的原因吧!
《四世同堂》再一次让我臣服于老舍先生的文字驾驭能力,不得不说,他那不着痕迹的幽默让我彻底折服,他笔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画肖像,看似夸张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却又发现如此神似。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可是却也会一代代遗传到今天的我们身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笔下,总会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让人掩卷深思......
第三篇:四世同堂读后感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故事
————读《四世同堂》有感
关于老舍
早在初中时就知道“老舍”这个名词,知道他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但我也仅知道这些。正如老师所说的,中学时期的语文更多的是对文学史的学习而不是针对文学作品本身。后来,接触到老舍的第一部作品并不是他最出名的《骆驼祥子》,而是《断魂枪》这篇短篇小说 。《断魂枪》给的我感觉是幽默中透着悲凉(后来陆续又看了些老舍的作品,比如《我这一辈子》,《不成问题的问题》等,发现,尽管老舍是要表达一个悲的事实,也在尽量用幽默的语气叙述,在笑里带着同情讲述一个个的悲剧,这种不纯粹的悲比单纯的悲更能感染我)。至今还记得《断魂枪》里对孙老者的描写“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杉……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略带戏谑语气的描写让孙老者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断》中的悲凉情感是无法被人忽视的,当沙子龙抚着枪,轻声说“不传,不传”时,是悲凉的。更深层次的悲是“中国”这个昔日的泱泱大国被践踏,被轻视。目前为止,老舍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四世同堂》,首先是因为它庞大的字数:50万字。总觉得看长篇小说是一件十分费精力的事,但《四世同堂》却让我看得很轻松,尽管它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轻松是因为它语言的幽默但更缘于它对于抗日的不同视角,这个视角使《四》似乎又游离在抗战之外,因为在我印象中的抗日作品的主题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对于中日战争本身的描写,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平民的迫害,但在《四》里两个都不靠边:没有一个真正的战争场面的描写,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甚至,里面还有一个善良的日本老太太,这一切因素都使《四》不像一部抗日题材的作品。但是后来听了老师对于老舍的分析,知道他的创作都是发自内心,受他少年时代经历影响,而不是来源于五四,不是来源于革命。这些奇怪就不奇怪了,甚至于老舍要是不这么写《四》才是奇怪的。
关于《四世同堂》
一直以来,对于抗日战争,了解的而且被介绍得对多的是四种人:战场上的英雄;战场上的敌人;生活里向敌人叛变的汉奸以及那些被敌人残害的平民。那些既做不了英雄又成不了汉奸的人似乎被历史遗忘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年代,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是占绝大多数的。忽略了他们所思所想的历史是不完整的(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四世同堂》弥补了我关于抗日历史所残缺的那一大块。
《四世同堂》里没有大人物,写的全是些低到尘埃里的小人物。其中最典型的小人物:祈老太爷。祈老太爷是老北京的代表。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小日子,所以当国将亡了,传言北京城将陷落了时,祈老太爷关心的不是日本鬼子是否打得进城,而是自己家中的咸菜等食物是否准备了三个月的。笑,是他们保护自己的面具,逆来顺受是他们为自己铸造的安全岛,这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固有的奴性,但如果真的就一味忍受,那么中国也不会有朝代的更替了,是的,尽管逆来顺受已经根深蒂固,但反抗仍然是存在的,大部分中国人就如兔子,只有被逼急了才咬人。所以不管祈老太爷如何和气做人,在认清了不管如何谦让仍然会被无理地欺负后,他也会愤怒,也会正面同日本人发生冲突。《四》里最让我钦佩的是钱默吟。钱默吟是《四》里性格转变最大的一个人。一开始他给小羊圈以及读者的感觉都是神秘的,经过故事的层层推进,才发现他的神秘的真面目:只不过是一个迂腐的中国老式诗人,生活清贫,每天闭门在家就是吟诗作对,摆弄花草。但从不问世事的他却是小羊圈最先被“世事”波及的一个,下狱,出狱,转变,成了一个最“新式”的革命者。因为有了他的鼓励,瑞全的出走才不显得那么盲目,因为有了他的教导尤桐芳才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不是供人玩弄,任人摆布,而是做一个真正的国民),也因为他的顽强斗争瑞宣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似乎他做的并不多,是的,这些事要是一个至始至终为革命而努力奋斗的人做的,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只是小打小闹,并不敢正面同敌人较量。但钱默吟不是,他从来都没想过要做一名英雄(尽管后来他被小羊圈的人们被看做是英雄),他的一系列“革命行为”是被动的,是忍无可忍的反击。就如古老的中国,打仗并不是因为好斗,只是为了生存而战。
《四》的平民化还在于对那些小小人物的刻画上。比如七号大杂院里那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人,他们因穷而让人觉得可怜,但也因穷逼出的刻薄而让人生厌 。在为人上,这些人是“健忘”的,他们从不记得他人的好,所以尽管李四爷平时不计回报地帮过他们,但在交铁这件事上,他们并没有对李四爷口下留情,
他们骂他,如泼妇骂街般。看着书中他们对善良热心的李四爷的诋毁,同情李四爷,但却又对他们恨不起来。都是一群为生活所迫的人,对与错一旦沾上俗事就永远不再是单纯的“right” 或者“wrong”了。
书中有一个情节是很“不符合革命的”。小文夫妇是满清贵族,但书中对他们的描写却并不刻薄,甚至可以说有一种隐晦的赞扬: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在小羊圈好心人给钱默吟办丧事时,却拿出了他们当时手上所有的钱。唱戏是他们的全部,能唱就好好地唱,不能随心所欲的唱,就有尊严的死,不带丝毫的犹豫。
书中有一群让人不知道该以何种心情看待。恨么?谈不上,比起历史上最“著名”的汉奸汪精卫的卖国行为,他们是何等的可悲,汪精卫起码有做汉奸的自由,但他们做汉奸都得像选美似的——必须长得有汉奸样,否则“不予录取”书中的蓝东阳是最有资格做汉奸的:“蓝东阳的相貌首先引起试官的注意,他长得三分像人,七分倒像鬼。日本人觉得他的相貌是一种资格与保证——这样的人,是地道的汉奸胎子,永远忠于他的主人,而且最会欺压良善。东阳的脸已足以引起注意,恰好他的举止与态度又是那么卑贱得出众”至于大赤包这类人却是连汉奸都做得不是那么通透(想要卖国,想要为日本人做事都找不到门路)尤其是冠晓荷,整日念着日本人的好,连死了都在吹捧日本人,但事实上,他连一个日本人也不认识。这就是小人物,卖国无门,汉奸无路。
《 四世同堂》就是老舍笑里带着同情地讲述抗战时期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这就是我眼中的《四世同堂》
第四篇:四世同堂读后感《四世同堂》读后感
姓名:余丽华班级:09普(2)学号:39号
花了几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四世同堂》。脑中满是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无悔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中国作家,之前也不过看过他的话剧茶馆和几个短篇,‘马裤先生’、‘抱孙’、‘眼镜’ ... 他那不着痕迹的幽默让我彻底折服,他笔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画肖像,看似夸张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却又发现如此神似。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可是却也会一代代遗传到今天的我们身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笔下,总会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让人掩卷深思......
《四世同堂》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其中一个关键词自然是被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鬼子,他们所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以及他们近乎变态的心理,使每一个描写他们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齿、紧缩双眉,但使我钦佩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写,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通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书的另一个重点,便是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冠晓荷,我一直觉得他对日本人照了魔,无论何时何地,他对他们永远是必恭必敬,鞠大于九十度的腰,对他们笑脸相应,他对日本人就像当初臣民对皇帝,就连提起都会心惊肉跳。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日本官宾查他档案的时候,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祁瑞丰,蓝东洋,胖菊子,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而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
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当中国没有被侵略的时候,他们无权无势,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国,俘虏中国,他们知道只有凭借汉奸的贪婪以及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达到目的。这样便给了汉奸们升官发财的机会,而汉奸们又意识到了是日本人给他们带来了钱与权,理所当然他们更加拥护日本人,而还没得到这些的,便更会使劲各种手段去讨好日本人,这样便奠定了中国汉奸前赴后继的情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奸们对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不仅是汉奸,当今社会那些腐败官员都是对自身的放纵,仅一“贪”字,便可至人于死地! 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她注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纯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爱国的女人!在妈妈的引导和妓女们鬼魂的日子中,她堕落了,她不在懂得爱惜自己甚至引以为荣!在妈妈的惨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在是那个纯洁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变之前,招弟的任务是监视西洋人,她干这种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国人、英国人,还能弄得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俄国人,一古脑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体已经国际化了。 ”正所谓“时代造英雄”,时代也可以灭英雄,多少所谓的爱国者,心地善良的人都因为金钱权利的诱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堕落!野求,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有知识的爱国志士,可为了维持生计,给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两难境地,家离子散,自我堕落,钱先生说得好,他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就连金三爷这种打过汉奸的人,就因自己的生意渐渐好转而喜欢起日本人?
钱与权对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老舍在揭示当时一些人性的堕落的同时,也反思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欺辱?作者把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国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祁老人、韵梅他们都是受这种观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虽然是个博士,但在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思想不免会受之波及,这应该就是他后来一直生活在自责与痛苦之中的原因吧!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读罢此书,荡气回肠,心潮澎湃,实为一本好书!
第五篇:四世同堂读后感四世同堂读后感
读完《四世同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面对亡国北平城各社会阶层不同人物的反应(小说以小羊圈作为整个时代中国的缩影),以及在朴实的文字中折射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小说中既有不甘屈服的民族气节,也有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封闭、愚昧、妥协、敷衍、无聊、自私等社会心理中的陈腐部分。如: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其中,汉奸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他们既无德也无能,却寄希望于日本,他们渴望中国被他们早点吞噬,渴望日本的领导,渴望拥有日本人一样的生活模式。渴望总而言之,他们已然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们想当日本的走狗——“心甘情愿”的。他们如同中了日本人的蛊惑一般,即使到了临死也仍执迷不悟。其中,受蛊惑最深要数大赤包了,她就连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然后是冠晓荷,我一直觉得他对日本人照了魔,
无论何时何地,他对他们永远是必恭必敬,鞠大于九十度的腰,对他们笑脸相应,他对日本人就像当初臣民对皇帝,就连提起都会心惊肉跳。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日本官宾查他档案的时候,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祁瑞丰,蓝东洋,胖菊.,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他们的名字配不上和中国扯上关系,他们可耻的行为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当中国没有被侵略的时候,他们无权无势,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国,俘虏中国,他们知道只有凭借汉奸的贪婪以及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达到目的。这样便给了汉奸们升官发财的机会,全然不顾他们头顶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血液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民主的血。 古语说得好:“君.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人给他们带来了钱与权,理所当然他们更加拥护日本人,而还没得到这些的,便更会使劲各种手段去讨好日本人,这样便奠定了中国汉奸前赴后继的情况。,汉奸们对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她注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纯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国的女人!在妈妈的引导和妓女们鬼魂的日.中,她堕落了,她不在懂得.惜自己甚至引以为荣!在妈妈的惨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在是那个纯洁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变之前,招弟的任务是监视西洋人,她干这种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国
人、英国人,还能弄得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俄国人,一古脑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体已经国际化了。 ”正所谓“时代造英雄”,时代也可以灭英雄,多少所谓的.国者,心地善良的人都因为金钱权利的诱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堕落!野求,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有知识的.国志士,可为了维持生计,给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两难境地,家离.散,自我堕落,钱先生说得好,他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就连金三爷这种打过汉奸的人,就因自己的生意渐渐好转而喜欢起日本人…他们中的蛊不是别人下的,而是他们自己的贪念在作祟,随着贪念的日益加强,故从心脏“蔓延”至全身,到最后,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篇末革命者的胜利,小羊圈又重回八年前的平静,瑞宣又可以向学生们传播爱国思想,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我们向您整理了更多文章:《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