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1世纪教子方法》心得体会 近来,我读了一本名叫《21世纪教子方法》的书,作者是王志刚。这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重点介绍了教子方法和教子技巧;下册则把成功学和家庭教育学融为一体进行阐述,指导家长怎样成功教育孩子。
读了这书,确实令我受益匪浅,兴奋不已!因为站在母亲的角度,看了这书,对教子方法和教子技巧上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指导内涵。
其实,这书所阐述的分论点很多,但让我心泛涟漪、感触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树立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对这一点,作者非常强调,在每一章节里几乎都有提到。而每看到这,它总会让我的心隐隐作痛,难受之极。它逼我反思:在“树立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方面,我们作出了多少努力?二是赏识教育。以前,总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加激励,而并没有批评。而今,读了这书,才豁然开朗,原来赏识教育并非如此。它是以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为原则,还要有及时的批评和耐心的纠正。而这里所说的批评并不是声色俱厉,而是让孩子在不知道受教育的情况下已接受了批评。这“赏识教育”唤回了我的记忆,让我想起当初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教育。那时,孩子说话含糊不清,走路歪斜难看,但父母没有责骂,只有鼓励,表扬,微笑。孩子在欢乐中学,父母在欣赏中教,结果孩子进步特快。反之,要是当初父母发脾气,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又会怎么样呢?不成哑巴或结巴才怪!这就是心态造就能力啊!心情好,一好百好,心情不好,一了百了。三是快速记忆。书中描述一个有生理缺陷的聋孩周婷婷,采用了这种快速记忆,在三、四分钟内,能快速地一字不漏地把十多个生词背记出来。读到这里,能不惊骇万分,感慨万千!这还得了?天哪!为何我们四肢齐备,五官健全的孩子却不能?我们的教育错在哪儿?我不由自主地陷进了苦思冥想中……脑海里一次次出现了快速记忆的概念和好处。很快,我的心中有数了!我的心舒畅多了。
读书是为了学以至用!尽信其书不如无。读书就得学会灵活贯通,做到举一反三,去伪存真。更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无益于身心的书莫读。只有这样敏而好学,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然,读书的滋味,一言难尽。其味像饮斋啡,如品好茶,似吸牛奶,是喝苦药。但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呀!生命的短暂,知识的无穷。我们只好用这有限的生命,心系书香,灵飘书海,魂游书山,寻觅睿智,盛满智囊,令自己独具慧根。这样,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为人的最高价值!为此,苦也得读。这就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二篇:21世纪父母教子必须具备的六素质21世纪父母教子必须具备的六素质
在21世纪,家长要对子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明确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无法对子女实施素质教育。
对于人个体的发展,不论是什么时代的儿童都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智力发达、情趣高雅的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存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社会成员个体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成员在素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对新一代社会成员在素质上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有哪些本质的特征。这些本质特征,决定社会成员的素质。考察一个人的素质是高还是低,不是看他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也不单是看他的文凭,最权威的衡量标准是看他能不能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就是高素质;反之,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就是低素质。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子女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从市场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出发,认识未来对孩子在素质上提出的新要求。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培养孩子的素质,那是盲目的,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材来,孩子进入未来的社会,将难以生存,更何谈有什么自我发展能力。
那么,21世纪的人们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应当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
第一,21世纪是开放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社会交往的能力。
21世纪,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对内对外的开放为前提。开放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开放”,就是沟通、交流。从内容上说,包括物质、精神、文化、科技诸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地域上说,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沟通与交流。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未来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具备社会交往能力。不仅要善于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要善于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为此,家长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家庭以外的人沟通、交流,比如,要打开家庭“城堡”的大门,请进来,走出去,让孩子早一点儿进入社会群体,在和别人交往的实践中增长交往能力。
第二,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21世纪的社会生活中,竞争不仅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非常激烈的、尖锐的。竞争,对于任何人来说将是不可能逃避的。只有积极参与竞争,才有可能生存。所谓“竞争”就是相互争胜。而要取得竞争的胜利,除了需要增强个人的竞争实力以外,善于与别人合作将是至关重要的。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不会在事业上有什么作为和成就的。竞争就会有胜利有失败。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勇敢地迎接21世纪市场经济社会竞争的挑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长要从小鼓励孩子争强好胜、拼搏进取,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训练他们能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品质。
第三,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社会生活的开放,国内国外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将大大加强。传播信息的渠道增多,传播的信息量增大,人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交通、
通讯的高度现代化,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还会不断提高。社会的信息化,也促使家庭的信息化,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接触到许多信息。家长要培养、训练孩子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能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在大量信息潮水般涌来的时候,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同时涌向孩子们。而孩子们对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却很差,这样就很容易对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兼收并蓄,受到不良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毒害。因此,家长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对他们进行道德观、价值现、伦理观的教育,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抵制腐蚀的能力。
第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
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科技之争。商品的质量、经营管理水平,都可以说是文化科学的显现。就个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也是文化科学素质的竞争。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才会拥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有的家长看到社会上有的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发了财时,就误认为市场经济社会不需要文化科学知识;看到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倒挂的现象,就对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这是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社会本质特征的反映。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用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并且培养他们好学的精神和会学的能力,以增强他们在竞争中的实力。
第五,21世纪将是充满生机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发展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市场经济实行的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新生事物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是不可战胜的。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不断地发展、创新、开拓、进取。任何保守、僵化、停滞不前、固步自封,都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也要人们具有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因此,家长们从孩子小时候,就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培养爱学习、终生学习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第六,21世纪是法制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职能作用越来越小,而代之以进行调控的是法律,人们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法制越来越健全、完善。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要想自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将会四处碰壁、寸步难行。
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起着约束和调节的作用。它们的区别在于:道德强调的是自觉,法律带有强制性,要做到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必须具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我们做父母的,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对他们进行法律和道德教育,要他们知法、守法,自觉地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道德高尚、知法守法的现代人。
第三篇:21世纪技能读后感《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读后感
沂源第二实验小学唐秀
最近,按照上级要求我认真阅读了《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一书,书中主要介绍了:近几十年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直在发生巨变——先进的技术与交流手段、迅猛的经济发展与激烈的竞争、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加剧的全球性挑战(从金融危机到全球变暖等)。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保持不变,那我们该如何应付未来的世纪挑战?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个21世纪学习的框架,提出了生活于这一复杂而相互关联密切的21世纪必备的技能。21世纪的教育,不仅包括传统教育科目,如阅读、写作、算术等,更应注重适应现代社会的主题,如全球化意识、金融/经济、健康与环境保护素养等。一句话,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
这些挑战对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使学生具备时代变化所需要的能力,学校教育必须主动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21世纪中国教育的理论架构中“儿童发展”将真正成为一个关键词。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知识获得,强调“美德袋”的灌输,强调成人中心主义的师生关系等等。应试教育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教育模式。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素质教育思潮便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发的。素质教育最初反对的是应试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但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对应试教育背后的原因──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理论的反思,进而使素质教育思潮逐步发展为一场反对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运动。
儿童总要成为成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因而,儿童教育是不可能回避社会对儿童的种种要求的。而儿童中心论者则认为这种社会需要无可厚非,但欲实现这一需要,仍然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相应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儿童中心论者的这一认识并没有错。
在21世纪,在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强调“儿童发展”这一概念,让人们重视这一概念,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教师就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来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并教会他们熟练运用。主要表现在:
(一)责任感和适应性 —— 在个人、工作和社会环境中既能够承担
责任,又表现出灵活性;能够为自己和他人确立高标准或重要目标并实现它们;能够忍耐不确定性。
(二)沟通技能——在各种情境下,以各种形式理解、应对和进行有效的口头、书面和多媒体形式的交流。
(三)发展信息与交流技能。善于运用通讯、信息加工与研究工具(如电子邮件、文字处理软件、群件、呈现工具、网页设计、网络搜索工具),以获取、处理、综合、评估、创建和交流信息。
(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技能。(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决策制定,理解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联;(2)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提出、实施和交流新的思想,理解并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来源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dash;—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适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能与他人高效合作;富有同情心;尊重不同意见。
(六)自我指导——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获取合适的资源,将学习由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
(七)社会责任感——行事负责,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公私场合中的行动都符合人伦常理。
总之,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让我们一起携起手,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素质,为更好的服务学生打好基础,为自己今后发展铺就道路,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努力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
第四篇:《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
———————新时代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21世纪学习的革命》这本书的作者抛给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整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程度的开发出学生的潜力。本书作者对教育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批判,并身体力行地在美国创办了瑟谷学校,在那里的学习全是自发进行的,学生们有足够的动力探究世界、学习知识。
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只要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学习兴趣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内在动力发展成为积极的爱好,而非成年人企图以自己希望学生所具有的动力,来替代学生身上本来带有的那些内在动力,让学生自身的潜能得以最大化发挥,那么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然而这样的境界在教育体系相对完善的美国尚未达到,在中国更是相距甚远,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我们更强调“学”而非“教”。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这是因为学生不仅是有生命的动物,更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个体。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观能动性的素质会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的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与提高,这是教育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的学生特点,是现代教育者必须树立的科学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特点相对应的,应该是教师的启发、引导、促进的工作特点。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应该是想尽办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充分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地位。
第五篇: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我读《21世纪的管理挑战》之随想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时代在变,可是它哪些方面在变,这些变化需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却不甚了解。这本《21世纪的管理挑战》,让我惊讶的是它可以把如此宏大的话题讲得清晰而又醍醐灌顶。
在书中,德鲁克认为21世纪最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变化不是在经济领域,也不是技术领域,而是社会和政治层面上的变化。包括越来越低的出生率,可支配收入上的变化,对绩效的认识,竞争全球化与政治分裂的不协调。这些变化可能使得现在处于高度增长的行业逐渐走向衰退,而一些细微的现象也可能暗示着巨大的机会和潜力。作者认为,企业管理不仅仅是关于内部的管理,而是对外部机会和威胁的管理,任何组织的绩效都只能在外部反映过来。因此,革新是一种必然。
但是,作者有一句非常鼓励人心的话:“创新不是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艰苦卓绝的工作,它也遵循很多原则”。
第一个原则:创造未来、放弃昨天的原则。我们的非理性决策中,有很多都是因为我们不能放下昨天。
比如,我们无法停止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的事情,即使它被证明是不明智的,这就是决策中应该放弃考虑的沉默成本。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件事情已经开始出现异样,但是我们不敢去正视它,而是要等到它已经赤裸裸地被证明是错误或失败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后悔。有的人明知道感情已经出了问题,但还是痛苦地经营着,想到都为他付出了这么多年,如果分手,那么这些年的感情不都白费了么?要想一个人承认自己做了一件错的事情,比抗拒地球的引力还要困难。在企业中,一件产品或部门已经奄奄一息,但是很多人舍不得对他进行必要的清理,都会辩解说它尚有一点价值。于是,那个产品还继续占用库存、销售人员和推广费用。而如果认识到机会成本的存在,将维持这奄奄一息的产品用来开发一个新产品,我们就是在创造未来。因此,要想变革,首先是需要对变革的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需要一种敢于变革的魄力。我们需要问自己,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做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决策吗,如果我事先知道了现在的情况和信息,我是否会坚持之前的决策,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变革的时机到了。
重要假设:任何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途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任何最终用途都不是任何产品或服务所特有的。
想到刚刚传出前ceo乔布斯去世的苹果公司,可以说,乔布斯是硅谷高科技商业主义的代表,以不断的创新和变革,抗拒被新力量边缘化的危险,而不断遭遇错误,又不断奇迹般的复苏。他用30十年时间创作出影响一世纪甚至更久的产品以及服务。乔布斯创造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将pc机的个人化凸显至极致。个人笔记本的收藏、爱好可以快速的与其手机、音乐播放器等电子设备同步化,这样一个“同步化”的过程,超越了其他手机,而使顾客从拥有一件苹果产品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多件苹果产品的使用者。
这句带有辩证意味的假设和苹果的这个案例给我的启发简言之,非客户或没有成为客户的人群和客户一样重要,甚至比客户更重要。这里又要提出大师德鲁克的另一句话“要找出自己有什么优势,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反馈分析法’。”也许苹果平板电脑在发明出来并未有如今如此多的功能和应用,客户比较或者使用后的反馈,给了设计师更多的灵感源泉,让“最终用途”的定义总是在由清晰变模糊的过程中。我想,现如今ipad普遍应用于医疗、办公等公共事业是乔布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但同时他的前瞻性也是由他总是害怕产品边缘化的性格决定的。德鲁克的观点也很好的印证了他的正确性,他认为:“管理层的出发点不再是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出发点应该落在客户认定有价值的方面。”
重要结论:企业联盟的基础不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是供应商的依附关系。
德鲁克先生认为最成功的企业联盟案例是玛莎百货的联盟模式,几乎所有向其供货的企业都被纳入到它自己的管理系统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维系它们之间关系的不是靠控股权或对所有权的控制,而只是一纸合同。
这是典型的靠零售商和供应商合作关系取胜的案例,而放在如今的组织中,我想到了地方提及的“联合营销”。如果说零售业的基础是供应商的买方地位,那么对于“无边界组织”的基础是价值创新和市场趋势。新的成功因素不再是“规模,角色清晰,专业化,控制”,而是“速度,灵活性,整合,创新”。“联合营销”模式是企业对传统市场观念与竞争行为的创新变革,是基于组织之间深度合作及长远利益的价值创新联盟。成功且长久盈利的企业逐渐将自己的核心资源定位为品牌价值,因此联盟者能成为有机整体,并不是靠的股权控制,也不是所谓的一纸合同,而是核心资源的互补性,而形成的深度合作。正如德鲁克所说“变革的一种方法是,将持久的关系建立在不断变化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耳熟能详的案例有联想和可口可乐的合作,久久鸭脖和青岛啤酒,绿盛牛肉干和动漫游戏。当双方都把自己的核心资源交予对方进行合作时,关系必定是合作平等的,因为谁也不会不把自己的品牌当回事,相反他们都会更加期待这样的合作能为他们的品牌赋予更多的含义,
挖掘更多的潜在人群。
重要结论:国家疆界主要作为约束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管理实践的不是政治,而是经营方式。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多次强调“国家边界”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管理人员必须学会管理外汇风险”,“企业不再有可能将经济的发展寄托在廉价的进口劳动力上”。运用国际贸易的知识,资源禀赋的优势只是暂时可以利用的,随着资源优势逐渐减弱,只有凭借独一无二的经营模式才能在同类竞争者中跳脱出来。
我想起昨年日本7级大地震,国际原油、农产品、铁矿石等都受到很大影响,对中国高科技影响也很大,推动资金回流日本,对全球的资金将有所缩减,资产品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会有向下压制作用。这样的外汇风险是无可预料的,如何应该则是各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正验证了德鲁克的一句话:“外部信息可能是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所需的最重要的信息。”
重要结论:维系人际关系是一种责任。
当然,他在这里讲的人际关系,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朋友之间出去喝喝酒聊聊天的那种人际关系,而是工作中与相关者的关系。德鲁克认为,因为每一个别人都和我们自己一样,有着自己的优势,做事方式和价值观,因此,了解、尊重与我们共事的每一个人是我们的一种责任。由于组织中,上级需要向下级了解信息和知识来做决定,下级从上级那里接受目标和任务,同事发挥需要协同作用而不是单打独斗。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其维护人际关系和沟通的责任。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主动走到同事身旁,告诉他:“这就是我擅长做的事情,这就是我工作的方式。”这不会很突兀,相反,让别人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别人是受欢迎的。
在这本书中,德鲁克非常强调知识工作者管理下半生的重要性,由于寿命的增加以及竞争的加剧,知识工作者的寿命往往比他所在的组织寿命更长,因此,知识工作者应该尽早为下半生做好规划和准备。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一些社区机构中做志愿者或兼职,或者去进修。这样,当他们退休或者失业时,他们也能很快地找到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组织。
看德鲁克的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愿意并且能够与他有很多对话,没看到一些看起来
朴实的句子,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思想和祭奠。柯林斯终生的都在验证德鲁克的经典理论,而我,作为管理学的本科生,但愿能在这样的对话和反思中悟出些许的真谛。
推荐相关范文:《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
21世纪的重要问题
21世纪通知
21世纪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