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生活、生活~!为了“生存”而活,似乎这样的活法儿很累,很沉重,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现实,因为学会生存是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条件,也只有学会了生存,一个人才能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我们不得不为了掌握一项技能而去努力的学习,不得不为了衣食住行而去努力的工作,不得不为了生存而生活等等。显然这样的生存状态是艰辛的、曲折的、充满着困惑的。我不禁要问,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呢?也正是带着这种疑问我观看了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以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阅历来解读论语的时候,所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圣贤的敬仰与推崇,更多的是让我们领略到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和智慧,并且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怎样才能过上自己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翻开“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页,我们便可以看到易中天先生为于丹这本书所做的序,题目是《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也不会陌生,他也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曾主讲过《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其学术理论水平很高,个人魅力很强,深受文化人的推崇与喜爱。《序》中谈到的与于丹谈话的场景,是《百家讲坛》制作的一期特别节目的一个画面,易中天做为嘉宾出场后问了于丹这样一个问题,他问:“于丹,你在节目里讲到的孔子是真实的孔子吗?”于丹回答说:“越是真理越明了!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在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它自己的色彩。”由此可见于丹对于论语有着他自己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是朴素的、温暖的。
于丹以《天地人之道》为主题做为解读《论语》的开篇,她首先便讲到:孔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然后又在“子贡问政”的事例里强调: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是啊,信仰的力量是无尽的,它不同于宗教,宗教往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比如现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正是由于宗教分歧的原因,造成两个国家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与动乱,而信仰恰恰相反,它具备着能够将一切事物凝聚起来的力量。我认为,一个国家的信仰就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它能令国家繁荣富强;一个企业也有信仰,企业的信仰就是企业文化,它能令这个企业团结发展;每一个人也应具备自己的信仰,它给予一个人克服种种外界困难的信心,并达到人生目标的坚定信念等等,但这种信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探寻,它来源来人的内心对于未来世界的向往与仲憬,并不会受到环境的变迁而改变,简单的来讲,一个人对于快乐幸福生活的追求便是一种信仰。
讲到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快乐幸福的生活是什么呢?仅仅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就是真正的幸福快乐的生活了吗?于丹告诉我们: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我们会问,为什么呢?于丹总结为四个字:自得其乐!进一步去讲就是,一个人处在贫困环境中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天,神对一个名人说:“你的车子、房子等所有的财产都是我给你的,今天我要全部取回。”既然神意不可违,只好交还了所有的财产,成了两手空空的穷人。几天后,神又来讲:“你的妻子、孩子、朋友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收回。”无奈,名人只能从命。变得孤苦伶仃。又过了几天,神再次到来,说:“你的身体、血液、骨髓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取回去。”名人诧异地问:“那什么才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呢?”神答道:“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永远都无法取走的,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那就是你生命中曾经爱过、恨过的人和经历过的所有事。而这些,才是真正永久属于你的幸福。
有时候我觉得,一个人应该对人和事看得悲观、透彻些儿,从而会对人和事的期望值就低,很容易满足和快乐。反之如果总是把一切想象得太完美,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对人和事更容易期望甚高,所以也更容易失望和伤感。正如于丹所说: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从自身修养做起,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守属于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