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
法治中国的理想必将照进现实
------观《十二公民》有感
春节假期窝在家里,拟出一份观影名单,准备顺序观看以弥补平时疏于关注高品质文艺小众电影的缺憾。但整整七天时间,自己的观影记录却始终止步于名单上排名第一的《十二公民》。整部电影场景单一但却张力十足,让观影的人一气呵成看完,甚至在观影完毕后也不允许大脑出现丝毫空闲:人艺的何冰、韩童生等一班老戏骨的精湛表演会不断回放,片中完美得几近无懈可击的法律实质推理过程会不停重现,而8号陪审员面对集体无意识而始终坚持、捍卫刑事司法规律及个人意识的勇敢和果决更是让人震撼不已。
《十二公民》由新锐导演徐昂执导,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12 Angry Man》。影片的故事梗概:某政法大学学生模拟西方法庭,审理一桩真实发生而检察院以证据存疑不提起公诉引来社会广泛关注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件。犯罪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却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嫌疑人长年与生父不和。案发当晚,有证人听到富二代与其生父发生激烈争吵且富二代扬言要杀死其生父,有证人看到富二代杀人,随后其生父的尸体在家中被发现。学生们围绕案情展开辩论,而他们的父亲则组成陪审团观摩整个庭审过程。休庭后,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展开讨论,他们必须就嫌疑人是否有罪达到一致意见才能结束审判。这些陪审员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大家互不认识,绝大多数人希望尽快得出结论,谁知第一轮投票后,11人认为现有证据已足以证明 “富二代”有罪,8号陪审员却认为其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人则冷眼旁观。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意见。于是,投票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所有证据被逐一分析、犯罪动机被着重论证、犯罪情景被真实再现,伴随法律实质推理的不断演进,疑点不能完全被排除。同时,每个陪审员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11位作出有罪认定的陪审员,因为与子女不睦而自然产生心理学上的移情效应想当然认为有罪的有之,因为从众心理而认为有罪的有之,因为被舆论绑架不能独立思考的有之,因为事不关己敷衍了事的有之……在8号陪审员细致入微的分析、科学缜密的论证、大胆求真的推理下,11名陪审员据以认定有罪的事实和证据基础轰然坍塌。最终,12名陪审员形成嫌疑人无罪的一致意见。同时,银幕上出现“三个月后,真凶落网伏法”的字幕。至此,影片戛然而止。
豆瓣网上对《十二公民》的评价褒贬不一,网友们都在各抒己见。针对《十二公民》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恰恰证明这部影片相当成功地引起了观众们的思考与争论。我个人很难用豆瓣评分中客观得不带任何感情的数字来量化评价这部影片也无法用“好”或“不好”简单地将影片归类排序。只能说,当片中的8号陪审员振聋发馈地喊出“我们讨论的事,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往大了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否公正,难道不该吹毛求疵吗”?让我清楚地听到内心的声音---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法治中国的理想必将照进现实。
管子在《战国》里说“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所悬命也”。法律是特殊社会规则,是最低社会道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国家正常运转的保障,是公民维护权利的利器。古罗马帝国先后三次分别以武力、宗教、法律征服世界,武力随着古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的影响不断限缩,唯有用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永久的征服。由此可见,法律是被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所证明了的普世价值,它孔武有力又亘古流传,而它的力量恰恰来源于每一个普通公民对它的敬畏和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比较法学家伯尔曼的这句话言犹在耳。并且,只要阶级、国家不消亡,这一箴言就永远不会过时。回顾历史,新中国的法治进程有过曲折和坎坷,在一段特殊时间内,法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过基本不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的局面。党中央及时拨乱反正,自1997年首次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全党关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越来越坚定,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相关《决定》,更是开启了法治中国新时代。蓝图虽已绘制,但并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全体公民都将法律作为一种信仰,法治中国的理想才将照进现实。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需要司法人员尊重公民权利、敬畏个体生命、遵循司法规律、始终坚持法律。在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司法队伍良莠不齐、司法体制存在弊端、管理制度不够科学、执法活动有失规范,甚至冤假错案时有发生,诸多司法解难尚需破解,法律信仰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的法律人如大法官卡多佐所说那样:“为了某种直觉认为是最高尚伟大的东西,沉浸于理想的追求之中,准备完全奉献自己,慷慨地,不需要任何理由。他们在遭受迫害与傲慢无礼的对待时,仍然苦苦守候,或许一百年,或许一千年,虽然这些价值的成果他们可能无法得到。然而,他们仍然选择这些价值,毫不犹豫,毫无怨言,充满了欢乐与喜悦。一句话,要成为永恒价值的布道士”,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普罗大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保障权益、捍卫法律尊严、维护司法权威。只有将公正意识、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自觉融入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中,牢牢根植于每个公民的血液和骨髓里,只有当《十二公民》里最初认定嫌疑人有罪的11位陪审员不再因为裁判结果事关他人生死而漫不经心、不再因为个人的爱恨情愁而不能理性思考、不再因为内心的先入为主而有选择性的采纳证据、不再因为受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而不能独立判断的时候,法治社会的基石才真正牢固,法治中国的美好愿景才真正实现。
最后,我想以《甘肃日报》一篇评论文章的标题---《几代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 数十载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也以此向那些曾经或者正在为让法治中国的理想照进现实而殚精竭虑夙夜在公的人们表达最由衷的敬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