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范文汇编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范文汇编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4-08 14:48:25 | 移动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范文汇编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范文汇编 本文简介:

?学习资料这里找+每周一次老秘分享会  一、心得体会:理想信念是支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对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加以强调的。他是这样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范文汇编 本文内容:

?学习资料这里找+每周一次老秘分享会

  一、心得体会:理想信念是支柱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对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加以强调的。他是这样要求全党同志的,更是在自己长期工作实践中这样身体力行的。这一点,从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知青岁月中就能找到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上山下乡,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故事的一条红线,就是他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更为感人至深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政治追求。对于常人来说,只要现实表现好,就容易被组织接纳。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现实表现广受称赞。但因为所谓“家庭问题”,入团入党对他来说是那样的希望渺茫。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面对组织上的冷遇,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他先后写了好几份入团申请书,才在1972年秋天入了团。同样,他反反复复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最终在1974年春天入了党。

  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还能不急不躁。他从容自问:“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这一问,让他找到了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脚下的青春答案。当他下定决心留下来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是要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青年习近平:他跟社员一起用挑子挑着羊粪和牛粪往山上送,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就用衣服垫着继续挑;他顶着炎炎烈日在地里割麦锄草,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蜕皮、仍然坚持活不干完不休息;他带领社员打井,率先跳到冰面上,用老?和镐头使劲地挖残冰冻土。他带领群众治沟打坝、植树造林、大办沼气,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代销点、办磨坊,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因为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并外化成“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的昂扬斗志,体现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他才能“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

  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的奋斗,成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动力,也由此成为我们党百年历程中最可宝贵的红色基因。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代人的上山下乡早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但他和无数像他一样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却是历久弥新、久而弥坚,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今天,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长征路上。这同样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对每一个共产党人都是现实的考验。我们必须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保持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唯有如此,才能在胜利时和顺境中不骄傲不自满,在困难时和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赞誉和诱惑考验,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现在依然需要吃苦精神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吃苦,是青年习近平面对困难的勇敢选择。

  在全国普遍贫穷的年代,又是在黄土高原山大沟深的穷乡僻壤,自然环境之严酷,生活条件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当时的梁家河,土地贫瘠,缺吃少用,老百姓吃水、烧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难。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的粮食还填不饱肚子,每天吃的是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这些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个本来可以在亲人面前承欢的少年,一下子从中国的首都来到四顾茫茫的黄土高坡,面对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心理上确实一下子难以适应。但当时的习近平很快融入乡亲,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梁家河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从来不惜力,从来不“撒尖儿”。

  一位村民回忆打淤地坝时的一个细节: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连手套都没有,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青年习近平的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疼多苦,他都一直拼命干。关键在于,这样的苦活累活,他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乡亲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

  世间万物总是充满着辩证法。苦,会使一些人消弭意志、选择回避,丧失抗争和奋斗的勇气。苦,同样也会使一个勇敢者昂起头颅,激发出他的潜能和斗志。青年习近平选择的,就是面对现实之苦,就是与乡亲们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是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就是在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长。他后来说:“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是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尽自己所能,带领乡亲们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为大家伙争取美好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总是给勇敢者丰厚的回报。一个人经历的艰难困苦,会成为他一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经历了艰苦岁月的磨砺,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回过头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今天,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吃穿用度已然无忧,再也不用过当年那样的苦日子了,那段苦难岁月也已成为恍如隔世的记忆。但这并不意味着吃苦的精神过时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际遇和机缘,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从大环境上说,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对个人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都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知青岁月为当代青年树立价值标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该书记录了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期间的故事。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作为祖国的青年,我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在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楷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敢于吃苦,勇于克服苦难。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作为祖国的青年只有坚持好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用青春浇灌梦想之花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正式出版,吸引众多读者争相购买。书里讲述了习总书记扎根农村、扎根农民,展现了一代领导人在农村艰苦历练,坚韧成长的奋斗历程。通过书中的精彩刻画,让人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受到感染。青春因为汗水而精彩,因为坚持而无悔。我们许多年轻人更应该对照自身,发现自己的问题,展现新时代青年风貌,无愧美好年华。

  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这是士兵突击中“呆兵”许三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他却在军营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而如今许多年轻人把心思都花在游戏攻略,玩耍聚会上面,很少去思考年轻人做哪些事情更有意义。很多人觉得青春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流逝,最好的年华就应该做“我最想做的事”。有太多的年轻人心态和思想的成熟速度远远比不上身体的发育。

  在今年征兵体检中,各市体检淘汰率创史上新高。淘汰率“爆表”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经过一番查找,不良的生活习惯,沉溺游戏,缺乏锻炼等原因即为最直接的“病根”。这种不流血,甚至不流汗的青春就是某些年轻人真实的写照。试问,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保证未来的工作,如何挑起生活的重担。

  这一代年轻人,生活的顺风顺水,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然而缺乏苦难的经历,缺乏对社会深刻思考。但是同时,却又处于伟大历史性变革的时代,国家和人民的给年轻人以足够的激励与鞭策。不需扬鞭自奋蹄,年轻人更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锻炼,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向习总书记一样,奋斗出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接班人。

  青年是树立远大目标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最好的时期。时代在呼唤,我辈没有理由不向前。做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强健身体素质的青年人。风劲帆满,远航正当时!

  以青春的名义弘扬主人翁精神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近日,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知道,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陈杂的青春岁月,有苦、有泪、有辛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青春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青年干部,我们尽管未曾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相反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基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乱象,经受工作、婚姻、生活等现实问题的考验。这就要求青年干部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砺,要敢于吃苦、勇挑重担。

  首先要讲正气,做立场坚定的明白人。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积极响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带头反对不正之风、勇于与突出问题斗争、敢于向潜规则说不,自觉营造并维护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其次要接地气,做脚踏实地的暖心人。作为基层青年干部,工作在基层,基础在基层,最天然优势就是贴近群众。通过脚步丈量民情,切身感受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多群众考虑,带着对老百姓浓厚的感情投入工作,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还要有朝气,做想事干事的带头人。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锐气。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气馁,不回避,积极想办法、谋出路,保持向上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工作中敢于自我挑战,敢于尝试,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美国总统杜鲁门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责任到此,请勿推辞!”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弘扬主人翁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一名优秀的基层青年干部。

  青年榜样知青习近平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怎么样国家就怎么样。1919年,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人民饱经屈辱之时,是青年人走上街头,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呼喊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将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动力;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是青年人汇聚一堂,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烦恼与忧愁。当前,我们这代青年人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正处于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征程中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重要机遇期,这无疑是我们的幸运与机遇;但同时,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中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榜样,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也是我们的烦恼与困惑。纵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或许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展现了知青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为当代青年人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知青习近平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曾有同期知青回忆说,“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了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这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近平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来的,但是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爱学习,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坚定自己的脚步,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青春,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2013年五月四日,习近平与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指出,“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陕北老乡曾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坚持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同时,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付诸实践,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从兴办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到带领群众打坝子,挖水井、从创立铁业社到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青年习近平在严谨把握当时政策的条件下办成了便民惠民的好事,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村民武晖现在提起这些事都感慨地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

  梁家河的乡亲们至今还感念村支书习近平,“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知青习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当代青年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自觉选择服务人民的事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勇往直前的智慧和力量。

  知青习近平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我们广大青年一定努力学习知青习近平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青年干部要敢于担当乐于奉献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给青年党员干部指明了青春努力作为奋斗的方向。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青年干部作为青年人中的排头兵,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青年干部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激发自身特有的朝气和活力,坚定崇高的人生理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善于“抬头”总结反思,又要勤于“埋头”实干耕耘,力争做一个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青年干部。

  把勇于担当作为行动。勇气,是一种坚韧的精神品质。担当,彰显对职守的忠诚、追求的执着。播种勇气,收获当担;播种当担,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青年党员干部要敢于做勇于担当的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如此,勇字当头、以干为先、以当担为盾,方能有为之实。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做到敢于担当,能够担当,直向困难和问题,主动迎接挑战,在脱贫攻坚战中做出一个共产党员的贡献。

  把无私奉献作为追求。生而为人,应有所追求。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境界,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况青年党员干部正是青春奋斗之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将“奉献”上下而求索追求,方是有为之本。

  青年干部应该时刻怀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心态,强化实干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工作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从小事做起,迈稳步子,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面对心浮气躁的社会环境,要多一点沉稳和从容,真正把自身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向领导同事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基层实践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提升本领,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让青春之梦想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领导干部须下基层练就“真功夫”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我们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能否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衡量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方向标”。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由弱到强成为执政党,最大的法宝之一就是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群众的期盼。具体到工作实际,就是要真正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现在很多领导干部上任都会被鼓励多去基层的地方去。基层字面意思说,是指那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不怎么引人注目的人和事。不过我们都不应忽视甚至轻视基层,因为只有基层才是真正需要我们领导干部多帮助的地方。领导干部需要读书思考想问题,但更需要蹲在田埂察民情。

  福建政和县原县委书记廖俊波,不是热衷于跑“上头”,而是喜欢跑基层,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去。他交的朋友,绝大多数是无职无权的工人农民。他爱老百姓,所以老百姓也爱他。一位与廖俊波认识多年的农民动情地说:“他不是官,他是我老大哥,是和我们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习主席当年走遍梁家河的每个角落,与村民朝夕相处、相知相交的故事。这说明,基层不但不能不走,而且应该常去多去,使这些地方成为服务的方向、注意的重点。

  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不愿在基层工作。每年分配到乡镇工作的年轻公务员并不少,但真正有扎根基层、丰富学识、做一番事业的想法的年轻该干部并不多,大部分同志在深入接触基层工作后,便热情减退,心生“去意”。归根结底,是怕吃亏,不甘心。同批次的公务员,基层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与县级机关相去甚远;自负“满腹才学”得不到施展,晋升途径狭窄;急功近利的心态作祟,相互攀比风气浸染,使得年轻干部无心扎根基层。诚然,上有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苦,事情繁杂,但你很快就成为工作的“多面手”;基层累,工作繁重,周末也是加班日,但可以磨练坚韧意志,增强工作本领;基层烦,“民意”冗杂,事无巨细,但却可以丰富社会历练,收获群众认可。

  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不仅积累了丰厚的工作经验,重要的是对社会各个阶层的需要会有直接和感性的认识。基层的历练是干部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必经之路。安静地根植基层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信念;安静地根植基层,脚踏苍茫热土,事业方有坚实的根基;仰望广袤星空方知宇宙万象;登泰山之顶方能领会“一览众山小”的胸怀,安静地扎根基层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才能丰富自身的内涵,成长为参天大树。

  青年干部要有“安于现状”的耐心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青年干部要有“安于现状”的耐心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公开出版。这对于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它是一部党的理想信念的教科书、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经典、党的基层工作的指导书,更为进行实践锻炼和增进群众情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示范和榜样。青年干部要向习总书记学习七年在基层“安于现状”的耐心。“安于现状”不是让我们碌碌无为、庸庸度日,而是要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学习,不浮躁、不攀比,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要摆正心态。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工作上不拈轻怕重,对岗位不挑肥拣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尽心竭力、善始善终。要以群众利益为重。对于青年干部而言,要多到基层走走看看,了解和收集民声民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负责,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勤于学习。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牢记宗旨使命,紧跟方向“不跑偏”。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主动钻研业务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还要积极拓宽知识面,广泛涉猎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知识,不断适应新要求。

  要敢于担当。不管什么工作,都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和困难,这就需要青年干部去解决、去克服,这是责任,更是义务。在难题面前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责任感;在矛盾面前要有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的使命感;在风险面前要有敢作敢为,敢担责任的信心。要时刻保持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遇问题不回避,敢于向上级领导为民请示,坚持为民办好事。

  耐心呆在基层不断历练自己,耐心呆在平凡的岗位不断磨练自己,耐心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请相信,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

  脚踏实地才能前路宽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8月18日出版的学习时报用四个整版报道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出版。文章中描述了习近平在陕北插队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当时与习近平一同插人员的回忆记录,侧面真实的描写了习近平当时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即使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的磨练下,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除了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劳动强度的困难外,习近平的父母当时还处于被迫害、审查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在这样重重的身心压力下,他依旧没有放弃学习,在其他人都将精力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阅读和学习。同时他有一股“钻”劲儿,有想法,有思路,在当选梁家河的村支书后,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搞河桥治理,打坝地,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直到今天,梁家河村还在受益。

  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重要的是拥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年轻人,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看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就怨声载道,一味将责任全部推给社会和环境。面对成功人士,也仅仅是看到他们的光环与优势,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为例,他与同时代的青年一样,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磨练,他并没有沉溺于困难,而是在逆境中坚持学习提升自己、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在困境中升华,使这一段经历成为他日后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纵观其他行业的佼佼者,无一不是在磨练中成长、从困境中涅槃。作为当今的青年,更应当脚踏实地,珍惜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把每一次的困难当做提升自己的挑战。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力量给自己踏出一片宽广的前路!

  学会“动”起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最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党员干部读这本书就要向习近平学习,不论在任何环境、任何岗位,学会“动”起来,在服务人民中找到奋斗的方向和力量。

  “动”起来首要是开动脑筋来思考。思考决定人生的高度,思考成就生命的格调。“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面对新环境,新的际遇,习近平也曾经有过成长的烦恼。可“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从“近平教我写名字”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知青习近平的思考,他认真地想过如何在黄土地上扎根、生活。他从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中找到知青在农村扎根的土壤,体味底层群众的需要和期待,从中找到人生价值的坐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开动脑筋思考我们是谁、来自何方、走向哪里的问题。更应该思考我们每天面对的人群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问题。共产党人只有坚定信念,固守本心、不忘初心,把心思放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不是为自己,那么党员的人生价值就会得到升华。

  “动”起来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在实处”是习近平知青时期的优秀养成。会干,从群众需要出发,做一些给群众得好处的事,让群众认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办过扫盲班,把农民组织起来学文化;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当时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问题。敢干,勇于担当,看准了的事他能够主持公道带领群众干好,比如分救济粮,他能连夜到一家一户去查存粮。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是群众对习近平最简单而最有份量的评价。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战略。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的“四梁八柱”已全面确立。习总书记指出“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改革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不断向纵深推进。”把改革推向纵深关键是要把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把准,在工作中把老百姓关心、期盼的事办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分享的好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动”起来能够收获依靠的力量。从梁家河村一名普通知青到村支书,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看到了信任的力量,懂得了人民的珍贵。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党依靠人民挽救民族于危亡、发展国家于时艰,眼下,同样需要依靠人民造福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动”起来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引导群众认识自身利益并为之积极奋斗,从“吃、穿、住、行、医、学”等具体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总书记话,认真学习掌握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团结带领群众跟党走。“动”起来,我们会收获最广大人民的力量。

  “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学会“动”起来,积极思索,探索,勇敢地追求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我们的明天更加灿烂。

  双向挂职,勇于打破“身份壁垒”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7月17日,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与省区市双向交流挂职干部培训班在京举办。双向挂职,是一项“上挂下派”的干部交流制度,更是上级机关与基层干部相互交流、相互取经、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

  对于下派挂职锻炼的干部,要做到“沉下去”。身处基层,不是为履历“镀金”,更不是偷闲享乐,而是沉淀心境,为人民服务,接受群众监督。最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发行了,该书通过讲述人的回忆,真实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正是这段深入百姓的朴实经历,才锻炼出习总书记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我国的最高领导人,也是从基层一步步踏踏实实地摸索出治国理政之道。因此,下派干部只有扎根基层、融入基层,才能知民情、晓民意,避免“一拍大腿出主意”、“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真正将服务落到实处。

  对于上挂干部,则需抓住学习机会,让思想观念、行事方式“提上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新环境,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再也不是通过简单沟通便可解决,只有不断跟随上层经验者,从他们身上学习取经、概括提炼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才能提升政治洞察力,增强政治敏锐度,用更加凝练丰富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近年来,“年轻化”愈来愈成为干部挂职的发展趋势,青年干部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良好的领悟能力和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青年力量是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双向挂职,就是要让青年干部形成大局意识,深刻地理解大局,正确地把握大局,同时也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客观看待、全面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尽快融入适应未曾体验的新环境,积极摸索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既要熟悉手上业务,也要要学会自我管理,既要慷慨激昂、勇于创新,又要贴近现实、稳扎稳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拥有鲜明的个性,都拥有各自擅长和欠缺的领域。因此,双向挂职实际上也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和提升,只有在工作生活中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增长板补短板,才能汲取经验、理清思路、科学决策、落实工作,才能让各项能力全面发展。双向交流挂职,上下级干部之间的“身份壁垒”被勇敢打破,来挂职者的见识更广阔,眼光更长远,工作水平更先进,精神状态更饱满,在服务人民的同时也提升了人生境界,实现了自我超越。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这是见证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石春阳说的话。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践行的终生信念,在梁家河七年的时光他做到了,在离开梁家河此后的四十多年来他做到了,他不愧自称为“黄土地的儿子”。

  15岁,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名头来到偏远的陕北革命老区梁家河村,正如习近平自己所说,他是迷茫和彷徨的。艰苦的环境还是次要,被歧视、扣帽子,还要忍受父亲被“迫害”、母亲被批斗审查的残酷现实,习近平精神上受到的折磨远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深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目睹梁家河村极度贫困的现实,习近平毅然决定扎根于此,带领村民大搞生产,让梁家河不再外出乞讨成了他的奋斗目标,让人人有饭吃、户户有衣穿成了他的“大任”。

  村里柴火少,生火难,习近平想方法、找路子,听说四川建了个沼气池,立即前往四川学习沼气池建设技术,回到村里多方动员、发动群众紧密锣鼓开始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的开工建设。习近平不惧脏臭、不怕烦累,亲自带头干,亲自挥锄头、撒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沼气池成功落户陕北,而梁家河村也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建成沼气池的村落,不仅头疼的烧火取暖问题解决了,村子里的沼气池也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看着天天络绎不绝前来参观取经的“外地人”,大伙别提有多自豪。

  村里农具不够用?找几个铁匠,我们自己生产,解决了农具需求问题,还能赚工分;去公社置买物件,来回跑的辛苦?我们自己弄一个代销点,省去来回跑的功夫,一心一意搞生产;缝不了衣服?没关系,找几个“好手”帮你缝,“婆姨”在家缝衣赚工分,我在地里搞生产;家务事太多,磨面磨一天?弄台机器,一台柴油磨面机抵你千头小毛驴,人解放了,驴也解放了,安安心心抓生产、赚工分。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习近平“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的鲜活写照,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感受到的是劳动人民的真、善、美,还有千千万万个似梁家河般的体现中国贫困潦倒现状的小村庄,更多的是明白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真谛,而梁家河的人们只感受到习近平的“真善美”、国家及政府的“真善美”,这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

  22岁,离开梁家河之时,习近平看着那些哭成泪人的熟悉面孔,泪光闪现,转身迈向了更大的舞台,投身到更大的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福祉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此时不再迷茫和彷徨,而是充满了自信,他把心留在了这片黄土地,然后怀揣着更大的决心和信心向我们走来。

  寻梦,青春路上的赞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基层,是人生的练兵场,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人,才能沉得下心,走的更远;基层,是青春的逐梦台,挥洒过汗水,品尝过孤独,才能明白奉献的意义;基层,是梦想的百花园,承受住风雨,耐得住烈日,才能盛开出最美的青春之花。

  青春,意味着选择。每一个青年在大学毕业时,都要面临选择,而每一个选择将预示人生之路通向何方。选择考研,就要继续在学校学习,在选择的专业方向深造;选择创业,就要承受随时可能失败的风险,做好承担一切的准备;选择进入企业,就要马上熟悉业务,准备迎接一个个挑战;选择到基层志愿服务,就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基层一线栉风沐雨。每一种选择,都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只要干的是利国利民的事,就要无悔自己的选择,勇敢地走下去。只要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总可以收获一段美好的人生旅程。而选择基层,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在基层,关注的人少,付出的更多,面对的是普通群众,彼此之间的交流需要更用心,而基层的繁杂事务也可能会让你一头乱麻,基层的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待遇比不上国企外企,荣誉和奖励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坚定的信念支撑,还要耐得住性子,熬得住艰苦,但是有失就有得。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在基层,可以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说明了选择的重要性,而当初总书记选择了梁家河,也注定了他的人生不会平凡。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后选择来到湖南省衡山县贺家乡担任大学生村官,3年期满后,放弃提拔到机关工作的机会,继续选择留在基层,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他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美村官”。他是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成立这个公益组织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为中国的农村做点事,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青年人应有的时代使命,做出青年人应有的贡献。很多人都说他傻,明明有机会,年入百万,过更好的生活,但是他却选择回到农村当农民;更多的人说他优秀、严谨、有思想、有闯劲、有担当,渴望中国有更多的热爱基层,能在基层干事创业的人。青春的选择,决定了人生起航的方向,所以,这一步,必须要走好。秦玥飞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基层寻梦,便是青春最好的选择。

  青春,意味着成长。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们的回信中写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生在这样的时代,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1934年到1936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央红军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投入大小战斗300多次,谱写了震撼世界的英雄史诗。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恰恰是一帮年轻人。当时的红军,军级干部平均年龄仅为29岁,师级干部仅为25岁,即便是毛泽东,也刚刚40出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生命力和智力最佳时期,也是成长最快的时期。毛主席曾鼓励青年要到农村去,因为农村有广阔的土地,到农村一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习近平在15岁时,就插队去了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是当年400万“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也是在农村带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七年的知青岁月,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后来又带着乡亲们修淤地坝,搞科学种田;创办农村铁匠铺子,自己生产小农具;创建陕西首个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全省能自行解决照明供热的第一村。七年间,他几乎没有歇过。到1974年10月,梁家河就只剩下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变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变成了冰房冷灶。他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完全是一副“卯足劲扎根干”的心态。七年的知青岁月承载了他最美的青春,艰苦的磨砺,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梁家河,是他走向社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七年,便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的至高境界,并最终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党领袖和国家领导人。

  青春,意味着可能。大凡创业者,无不是从青春时期开始创业,因为青春可以容许失败,青春,也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戴威,ofo创始人兼CEO,ofo党委书记。2013年北大毕业后去青海支教,一年后回北大读研,同年与4名合伙人创立ofo共享单车。他是优秀青年代表,热衷公益,在青海支教期间,发起西部愿望教育促进会,以推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先后启动了“西部愿望足球计划”、“希望中国引擎计划”,开启了人才教育扶贫新模式。2014年,他提出“以共享经济+职能硬件,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理念,创立了国内首家以平台共享方式运营校园自行车业务的新型互联网科技公司,致力于满足城市居民短途出行需求的同时,推动共享经济和环境保护发展,被《财富》杂志评为“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他相信,终有一天,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2019年7月1日,ofo公司党委成立,戴威当选为党委书记。正是因为他心怀大爱,热衷公益,让他更加坚定,要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造福更多的人。作为一个青年创业者,他眼光长远、目标远大,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不忘奉献。他的奋斗,让中国迈入了共享经济时代,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高效。毋庸置疑,他正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走向,这就是一个青年的脚步和信仰。一个正在读书的研究生,能做成一家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司,确实伟大。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创业者和科技创新人才,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青年参与到中国的发展中来,而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这一步可能面临失败,但是却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路,看到别样的风景,而艰苦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青春,意味着梦想。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特别是青少年。梦想之于青少年,如同火炬之于黑暗,灯塔之于航船。毛泽东17岁时就写出“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周恩来12岁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岁时,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的求学机会,归国加入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所以,在青年时期,一定要多奋斗,多追梦。俞敏洪在《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中写到,人的一生不能只为物质而活,要有更大的格局和心胸。一个梦想改变世界的人,一定会勇于修正自己,一定比他们更有冲破黑暗的决心和毅力。我们的存在,应该让这个世界更为美好,不是吗?俞敏洪作为梦想导师,经常这样鼓励青年要有梦想,要敢于追梦。而他自己就是一个青年追梦典范,从两次高考失败,到意外考上北大,从大学患上肺结核,到毕业后留校任教,而后从北大辞职,白手起家创办新东方,俞敏洪的人生奋斗历程充满了青春励志的梦想故事。俞敏洪、秦玥飞、戴威……他们都在朝着梦想勇敢前行,为了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自己的人生。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一带一路”全面铺就,深化改革如火如荼,大众创业百花绽放,正需要有知识、有梦想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到西部去志愿服务,到基层去改变农村,到祖国的海疆大漠去保家卫国,到各行各业去钻研创造,他们是祖国长治久安的新生力量,也是这个国家繁荣昌盛不可或缺的永恒支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奋斗,让青春无悔;梦想,让青春更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青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错过了,将永远遗憾。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要有梦想、肯奋斗,即使在最基层,在平凡路上,依旧可以开拓出一片天地。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经过基层的磨砺,才能成长的更快,走的更扎实;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寻梦,既是寻每一个人的梦,也是寻一个国家的梦。中国梦的追寻,必将刻印着青年的足迹和担当,这是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更是青春路上最美的赞歌。惟愿更多的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范文汇编 本文关键词:学习体会,知青,汇编,岁月,习近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范文汇编》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8046.html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