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归来》有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
终于在youtube上看到了巩俐和陈道明主演的《归来》,从头哭到尾,对这种走心的片子我向来没有抵抗力。
记得当年看《忠犬哈奇》也是哭的稀里哗啦,《归来》更多了历史沉重感。前者是人和爱犬的情感故事,主人去世多年,忠犬一直延续在火车站等候主人的习惯,直到有一天老死在等候主人的地方。《归来》是讲一对夫妻文革中的遭遇,以及那段历史给他们的生命留下的烙印。
不知是剧本本身好,还是巩俐的演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概二者兼而有之,张艺谋和巩俐阔别多年后的这次合作不能不让人拍案。
巩俐饰演冯婉瑜,人称冯老师,陈道明饰演陆焉识,是大学的教授。那是一个破四旧,知识分子被喊做臭老九的年代,这部戏那个年代的人看了,一定有比我更深的感触。
失忆的妻子,每天坚持去火车站接丈夫,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丈夫平反回家,妻子因病竟不认得自己的丈夫。丈夫充当读信人来接近妻子,一摞摞用旧烟盒和破纸屑写的信,装满整整一木头箱子。丈夫一封封念给妻子听,企图唤起妻子的记忆。
为了进入妻子的世界,陆焉识又新添了一些信,在他的努力下,冯婉瑜终于同意女儿回家住。
陆焉识和冯婉瑜的女儿是文革时期年轻人的代表,为了获得红舞剧中主角的位置,不惜大义灭亲,出卖自己的父亲,最后搭上自己的母亲。
父亲被人抓走,母亲也因此不能原谅女儿,这位女儿最终还是没能出演主角,一个有着舞蹈天分的孩子,最后成了棉纺厂的女工。题外话:女儿的扮演者,新谋女郎张慧雯,长得很像我侄女,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说。
该电影还有一个隐藏的人物,那就是文革办的方主任,虽然荧幕上此人始终没有现身,但在冯婉瑜的悲剧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侩子手。就像诗歌有留白处,戏剧有潜台词,电影这段隐藏的情节处理得很秒,可谓是别具匠心。
当陆焉识拿着一把大勺,来到方主任家准备兴师问罪时,开门的却只有跟陆焉识要人的方主任的老婆,由此观众知道,此人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影片这种处理方法,实质上是省去了多余情节,以一种留白的方式,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重头戏上,我觉得这点处理得很好。
最后,《归来》是一颗走心的子弹,呼啸而来直击人的心脏,没有过多煽情的语言,接近白描的情节,环境的变换和矛盾冲突的改变,是唯一推动电影的因素,人物心里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该剧的出彩之处。
第二篇:观《归来》有感
观《归来》有感
这部戏上映的时候,正值工作最忙的时候,大约从上映前一周开始我就想着要去品味一下这部电影,可直到最后下线,我也没能去成。现在想想,幸好是没有去,不然在电影里如何放声的从头哭到尾......
这是一部年代戏,而且那是一个我完全没有经历的年代,那个年代是光怪陆离的,是妖孽横行的,以前上学的时候,学到那个年代的历史时,是很难理解的。它离我那么近,我的父母都曾走过那个年代,比我年龄稍长的哥哥姐姐,也曾捉住那个时代的尾巴。但它又是离我如此的遥远,我问父母那是怎么样的生活,父母说记不清了,那时候还小,我问哥哥姐姐那是什么样的生活,哥哥姐姐说,当他们记事起,就总是在用那个年代开玩笑了。只有爷爷奶奶有时会说起那段日子,爷爷的毛笔字很漂亮,所以被领导调去写大字报,我问爷爷,记得写的都是些什么吗?爷爷说,不记得了,每天要写很多,谁还记得,只想着工工整整写完,就很不错了。有时爷爷也会加一句,还得感谢大字报呢,我才好更快的转正,升迁。 在影片开始之前,我对于那个年代所有的记忆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教科书里对它更是三缄其口,只言片语便一带而过。所以,当我被影片所震撼时,我同时也被惊诧了,因为那样一个对我来说,模模糊糊的年代却真的随着影片戳中我所有泪点。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一个知识分子,在文革初期被打倒,文革末期曾回来一次,可最后不仅被捉回去,还使得妻子得了失忆症,等文革结束,再回来时,他就走上了唤醒妻子记忆的不归路。
说实话,陈道明老师扮演的男主角是我观看这部电影的第一原因,我相信不论是什么样的剧情,只要有陈老师在,一定是一部有观赏性的电影,果然这一次也没有辜负观众们的期望,从影片刚开始的隐忍和那满脸的邋遢,憔悴,到平反回家之后的清风傲骨,就他个人来说,人物是立起来的,二十年的时间,他被岁月折磨了太久,在脸上可以看见深深的印迹,可是他的骨头还是硬的,当他再回到家,过上正常生活的时候,那股知识分子的精神气又回到他的身上,而且为了老伴的病症,他仿佛又再活了一次,将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再走了一边,将那些没有共同经历的日子用信件弥补上了。始终觉得陈老师身上是有一种精气神的,那种知识分子的脾气秉性,他根本不用演就能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气节,屹立在那里,傲视一切,所以电影里,每当看见他的眼中有泪水在打转的时候,总是觉得很难受,这样的人,生活的挫折是无法将其打倒,在最艰难的日子,没见他流泪,在他只能用粗粝充饥,用地上的雨水洗脸时,也没见他流泪,只有在他与妻子分别,相聚了却无法相认时,才见他有泪水,可即便是如此,泪水也只是在眼睛里打转。
影片里,每当近景给到陈老师,给到他满含眼泪的双眼时,我总是忍不住的落泪,二十年的皮肉之苦可以弹指一挥间,可是心灵上的摧残真的让人难以接受,有些难以诉说清楚的感情在这泪水中一泻千里。
人总是这样,生活的环境也许不同,遇到的遭遇也许不同,各自的性格也许不同,可是情感是相通的,我们或许不能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不能理解当时的思想烙印,但是主人公的无奈,在失望中不断寻找希望,总是这样的寻寻觅觅,泪哭干了就把脸挡起来,心碎了就把头低下来,这样的事好像我也总是在做,那种无奈我是那么的清晰,一秒钟就可以把自己带入到角色里面。
也不知道在谁出场的时候(更多请关注:www.bsmz.net),我停止流泪了,一边看着电影,一边不想去考虑
剧情的发展,就这么也好,觉得每一幕戏的进展都是一次折磨,不如就到这里吧。
不如就到这里吧,归来好像也不那么重要了,能看着你安好,陪着你苍老,比什么都珍贵,以后的路不想去想,就这么样吧,起码我回来的时候,你还没有离开,我的归来不算晚。
第三篇:反腐倡廉情景剧:观梦醒归来有感
观情景剧《梦醒归来》有感
舞台上,一幕精彩的情景剧正在上演:身为某副区长的马本轼,面对经济社会环境的诱惑,一步一步逐渐丧失党性原则,违反组织纪律,与不法承建商沆瀣一气,搞权钱交易,暗箱操作,最终走向堕落,梦醒归来,只能揽镜自照,寻找丢失的自我??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震撼着每一位在座的观众,警示着每一位党员干部。
身未动,心已远。一千多年前,唐太宗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是非。而一千年后的今天,舞台上,主人公揽镜自照,是对自身良心和灵魂的拷问!
如果说为母亲祝寿、送孩子出国、追捧奢侈品、项目审批是马本轼腐败堕落的阶梯,那么党组织代表人物纪委书记青峰,就是马本轼在滑向深渊时始终伸出援手的人,更是清晰映照出主人公的党性与人性的一面明镜!从科员到科长,从科长到副区长,每一个阶段,青峰时刻在生活上和工作上提醒和监督着马本轼。更在他大错已铸时,纠正他的思想和行为偏差,帮助他通过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提供廉政账户给他改正错误机会。人生能得这一明镜,何其幸运?而若能时时照镜,又怎会锒铛入狱!
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镜子从来不会说谎。凝神自问: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又何尝不需照镜呢?
照一照镜子,是为律己。作为一名教育者,欲育人,必先育己。欲育己,那就必须正视自我。面对镜子,除去伪饰,照出“真容”、 穿过表面、直达深层,审视自己,露出“真像”, 深刻挖掘,反省自我:
我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我还有哪些做得不足?我应该如何解决?通过小问题背后折射出的大问题,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摆出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标本兼治。
照一照镜子,是为修身。曾子曾“吾日三省吾身”,党员干部更需照镜子三省吾身!通过自省、自警、自勉,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警醒自我身份,勇于解剖自己,纯洁自我,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照一照镜子,是为思贤。古人云,加强自身修养要“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镜子不仅映照自身,也投射出先进人物榜样。见贤思齐,经常用先进人物的精神和事迹“照一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切实查找差距和不足,自觉向先进看齐。
照一照镜子,是为进步。不关起门来自照而自我欣赏,借群众雪亮的眼睛看看自己的真实形象。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吹嘘,只有深入群众,体察疾苦,倾听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盼,才能得民心,顺民意。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常听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以此为参照,对照整改,才能得以进步。
在经济社会环境复杂的今天,党员干部面对的诱惑愈来愈多,无数的腐败案例证明,官员堕落腐败最主要的内因,即腐败的思想根源就是贪,对权力、对金钱和对美色的贪欲。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唯有多照镜,审视自我,剖析自我,求真务实,才能多一份淡定,多一份从容,不为权利所累,不为名利
所累,不为私情所累,真真正正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第四篇:迷途——观情景剧《梦醒归来》有感
迷途
——观情景剧《梦醒归来》有感
《梦醒归来》是部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情景剧。刚听说的时候心中难免存了成见:“官样文章嘛,不过是那么回事!”及至舞台帷幕拉开、演员们粉墨登场,我却在不知不觉间被这样一部“政治戏”勾动了心神。剧情其实很简单,讲得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共产党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面对诱惑时的迷惑与选择。难得地是,在这样简单的剧情下,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灵魂:积极钻营、逢迎媚上却知错善改的司机,包藏祸心、助纣为虐却同时难掩良知的“小三”,贪慕虚荣却终究对丈夫不离不弃的妻子,爱子心切同时也深明大义的母亲,这样一群小人物却一下子让整个剧情丰满灵动起来。他们虽然是配角,却丝毫没有沦为主角的陪衬。随着剧中情节的发展,他们同样在迷惑、在反思、在选择,甚至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看到自己灵魂的缩影。
童大焕曾经在《新周刊》的采访中分析道:“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的出发点就是物质,就容易演化成‘一切以物质为中心’,这导致了一种急功近利。??大部分人疯狂走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精神层面甚至道德方面的很多东西都被抛在后面。”话虽有些极端,却也反映出当前社会上浮华与虚荣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难免会经受各种声色犬马的诱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选择。有的人选择了向内心的欲望妥协,将“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不过是些小事”当做借口,一步一步背离初衷、渐行渐远;有的人却将选择当成是对自己内心信念的锤炼,去伪存真,历久弥坚。剧中的马本轼是幸运的,他有慈祥明理的母亲,正直敢言的挚友,不离不弃的妻子,就连别有用心的“红颜”最终也不曾真的陷他于万劫不复。他的“归来”是众望所归,也是反复挣扎、痛定思痛后,对价值、对人生、对责任、对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明悟。
事实上,一时的迷途并不可怕,《梦醒归来》这部情景剧也并不是为了用严刑峻法来恫吓世人。然而迷途之后呢?在己之所欲面前,我们是否能及时的停下匆忙前行的脚步,等一等心底的理智与良知;是否能够摒弃满身的浮躁与贪婪,承担起自己的错误与责任;是否还有勇气找回曾经奋斗的方向,坚守信仰、重新起航?!
剧中高青峰的一句话让我深受感动。他说,我们都是党的孩子,而党和国家绝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孩子。话语中没有华丽的承诺、没有利害的权衡,却像寒冬中的热流,温暖人心。我相信,历史是沿着道德的轨迹前进的,公正与链接始终是时代的主题,人性中美好、光明的一面或许会因为外在的诱惑而被掩盖一时,却永远都不会真正消失。
第五篇: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观《禾虫归来》有感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观《禾虫归来》有感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来意,然而,又有谁把这句话真正以身作则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呢?
敬告今天,我满心愉快地打开了中山教育信息港的网站,看了环保记录片《禾虫归来》,但是,越看下去就越愤愤不乐。《禾虫归来》的主角是广东省中山市竹排沙的禾虫。禾虫是环节动物门沙蚕科,因为受到了大量的工业`生活三废和农田的农药污染而逐渐减少,禾虫价格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世纪个十年代,20公斤/亩;五年前,80公斤/亩;201*年,160公斤/亩。于是,中山市政府的对禾虫的栖息地实施了保护措施。201*年,竹排沙禾虫终于如期地恢复了原样。
用赞许的角度来看,市政府对禾虫的栖息地保护措施起到了作用。但是,再用另一种角度来看,中山人民政府做得确实不好,为什么不早点儿采取更好的保护行动呢?不早点提高更快更好的效率,怎样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保护环境?一定要到绝种的地步,人们才重视这种类似禾虫可怜的小动物吗?早知现在,何必当初,难道一定要稀少的动物才值得我们关注,那其他的小动物,就要等到我们后悔才醒悟过来吗?这样的亡羊补牢既投资大,又不实际,要是把后来投资的钱放到之前平时的保护,未雨绸缪,岂不是更完善更省心省力?听它们的哭诉,这样不是办法,因为那时全部动物都将会变更为稀少,或是离开人类。是的,人间的事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防患于未然必需未雨先绸缪。霍华德·亚当斯凯就直言:如果一家企业总是试图用亡羊补牢的方法来对待雇员,那么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留住优秀的人才的。亡羊补牢,有的时候并不一定能改变结果未雨绸缪,智者总是能在事发前,便做好应对的准备,使自己走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愚者总抱着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的生活态度,糊涂度日,但一旦牢破了之后,可能补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到处都是保护环境的名言,但却不见人们行动,因为我只听见到处是无奈的哭诉、悲愤的倾诉。哭声中不但有各类的植物、动物更有不可少的愚蠢人类。中山市纪念中学三鑫双语中学:廖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