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烛光之约》观后感
电影《烛光之约》观后感
那爱,是最温暖宁静的守候
一个小小的海岛,一群温暖的人。感动了我的心,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个纯净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这个躁动不安的世间重获一颗温暖宁静的心。
在一座叫獐子岛的海岛上,有一名叫杨爱军的老师。他是一位年轻的师范生,不肯留在大城市发展,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海岛任教,用青春和热血唱响了一曲乡村教师之歌。但不幸的是,最后杨老师患病离岛,杨老师的名字被学生用燃烧的蜡烛“刻”在沙滩上。这就是电影《烛光之约》,自始至终洋溢着真与爱,善与美。
我真的无法用言语去描摹杨爱军老师对孩子们的爱,他是用生命实践了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他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热爱家乡。他是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把青春以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令(来源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
第二篇:电影《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杨小庄小学冯津东
曾经有人说过,演电影的是疯子,看电影的人是傻子。我知道每一部电影都是一部虚构小说的演化,或者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带有主观色彩,带有虚构性。然而今天这部《烛光里的微笑》电影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这是一部挺老的电影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教育界普遍倡导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身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对孩子要有无私的爱,但前提是要爱自己!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老师也是人,不是神,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也会生病,也会累,也会发脾气。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教师神话了,他也是一位平凡的老百姓,但他会播撒更多的爱与责任给学生。
影片中的王双铃老师用自己纯洁的心、宽大的心、温柔的心默默地给每一位同学送去温暖;在平时教学中热爱并尊重后进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她有着一心只为孩子的忘我精神,她用自己最真挚、最炙热的爱温暖着孩子的心灵,也照耀着我们的灵魂。
王双铃老师的身体很不好患有心脏病,在开学的时候她依然坚持上班,毅然接手了一个新的差班一个班,而是默默地用她那炙热的爱温暖了每一位同学的心。最终默默的献身事业。
那位经常上学迟到而沉默无言的女学生,在她的热情关怀、帮助下,终于振作起来了,使她有了进步,重新有了欢乐。另一位同学,因在父母赌博的影响之下,亦开始走上了邪路。但还是在这位不辞辛
劳的园丁帮助、启示下正直的成长起来。
老师给予学生的帮助、关怀看起来是多么的平凡,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极大的鼓励,对于王老师来说,已是尽职尽责的了。由于为教育事业默默的操劳,使她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晚期病症。人的生命仅有一次,但为了事业,为了后一代的健康成长,她却把自己置之度外。终于由于过度劳累及病魔的无情,她倒下了,永久的倒下了。王双铃老师的一生,就是这样默默的、默默的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与学生们。
影片最后在银幕上现出了一片摇曳的烛光,这片烛光给人们的感觉温暖而楚痛,王双铃老师的学生们哭了,银幕前的观众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看过影片,我们感受到王双铃老师那对学生满腔的爱与高度的责任感。我认为正是这两点令她全心地为学生付出而无怨无悔。虽然她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但却有几十个孩子发自肺腑深情地叫她“妈妈”;尽管她仅是一位收入不高、地位也不太高的小学老师,但她却以其高度负责、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征服了所有的人;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她,但她无疑是幸福的、满足的。
同样身为人师,透过王双铃老师形象令我们不禁反思我们自身的工作:对待学生是否能再多点爱;对后进生是否能再耐心些;对工作是否能再多投入一些、忘我一些??
我立志当一名可爱的小学教师,当然,我会对我的学生负责到底的,让他们在家人、老师给予的爱的包围中,幸福健康。
第三篇:电影《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吴远霞中本103班201*01401320
前不久,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组织看了《烛光里的微笑》。通过这部影片,我深深地认识了王双玲老师,真正地感受到王双玲老师身上的伟大无私奉献精神。
该影片讲述的是上海一位普通教师王双玲的感人事迹。王双玲老师和蔼可亲,受人尊敬。王双铃老师接到一个班,但这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班级。这个班级不仅成绩差,课堂纪律也差。但她丝毫没有推辞、没有怨言,而是默默地用她那炙热的爱温暖着每一位同学的心,默默地献身事业。她在用自己纯洁、宽容、温柔的心默默地给每一位同学送去温暖的同时;也用她的可贵的精神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早上,当别的班都在读书,而王老师的班却是欢歌笑语、自由自在,王老师知道后,不是去责罚学生,而是耐心地跟学生说道理。全校都放学了,王老师为了解学生的情况,一做完工作就去学生家里家访。王老师有心脏病,医生说必须要在家里休息两个月,但王老师为了学生还是坚持去学校上课和家访。她首先进行了家访了解了小鹏、陆明、丽萍等家庭情况。在她看来,要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所以只有了解问题的根源、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王双铃老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且时刻呵护着学生幼小的心灵。有一天,小鹏的父母因非法盗卖黄碟被公安机关抓了,王老师把小鹏带到自己家里,像母亲般主动承担起照顾小鹏的责任。当小鹏擅自拿50元钱去还债时,她是先了解情况而不是一开始就认为他是偷的。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王老师即使在自己住院的情况下也不忘记给小鹏过11岁的生日,使小鹏真正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
此外,当丽萍经常迟到时,王老师也没有批评她,而是先进行家访,了解丽萍迟到的原因。后来丽萍考了76分,脱离了不及格,王老师就及时鼓励丽萍,同时还送给丽萍文具盒与书包作为奖励。她送丽萍书包、文具盒,一方面是鼓励丽萍好好学习,另一方面是对丽萍进行帮助。在王老师的热情关怀、帮助下,丽萍最终振作起来了,不仅有了进步,而且重新收获了欢乐。
王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还关心学生精神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王老师偶尔还会带学生去郊游。也许老师给予学生的帮助、关怀在别人看来是平凡的,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极大的鼓励。对于王老师来说,更是尽职尽责了。由于为教育事业默默的长期操劳,使她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晚期病症。人的生命仅有一次,但为了事业,为了后一代的健康成长,她还是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与幸福置之度外。最后由于过度劳累以及无情的病魔的袭击,王老师倒下了,永远的倒下了。王双铃老师的一生,就是这样默默地、默默地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与学生们。
孩子们满怀悲痛,自发地在班里举行了追悼会。在王老师生前最喜欢的烛光里,孩子们仿佛再一次看到了王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王老师虽然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但却有几十个孩子发自肺腑深情地叫她“妈妈”。尽管她仅是一位收入不高、地位也不太高的小学老师,但她却以其高度负责、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影片最后在银幕上现出了一片摇曳的烛光,这片烛光给人们感觉温暖而心痛。
王老师很平凡,没有豪言壮语,但英雄正是来自平凡,崇高的师德正体现在平时点点滴滴平凡的教育事业中。她深爱着自己的讲台和学生。在她眼里,没有工作的苦和累,只有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孩子的顽皮、捣蛋,只有孩子的可爱和活力。这正是当老师的所最应具有的精神。感动之余,我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王教师,更重要的是学习她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透过影片,我们感受到王双铃老师对学生满腔的爱与高度的责任感。我认为正是这两点令她全心地为学生付出而无怨无悔。王老师是一位平凡的小学教师,但她在平凡的岗位上进行着不平凡的事业,她是真正的伟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王老师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还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作为师范类的学生的我,看了影片中王老师的事迹后,我陷入了沉思:以后我们若当了老师,当我们面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是否有王老师那样的耐心?当学生面临困难时,我们会不会像她那样无私奉献?我们能否真正热爱自己的岗位?我们能不能做到忠于职守而尽职尽责?我们能不能像王老师那样把爱心撒向人间,像清泉一样去滋润人们的心田?
看完《烛光里的微笑》这部影片后,我下定决心,以后我若是踏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我一定要以王老师为榜样, 像王老师那样在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把我们的关爱、敬业、责任,无私地撒向学生,用最实在的行动来完满地诠释“师爱”的真谛,重塑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为了学生,奉献一切,把对事业、对学生的真爱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自身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人,做一名称职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
——好教师,请为了孩子爱惜自己
王德耀
这部电影反映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教育界普遍倡导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教师因此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就会被大力颂扬,以此告诉大家牺牲的高尚。但是在看完整部影片的过程,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清华园的一句话:“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一个人如果真正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事业,他就一定想好好地活着,因为只有活着,并且活得健康有精神,做事才会有充沛的精力,才会做出更多的事来。影片中的王双玲老师不能不说是对学生充满了爱,不能不说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她却早早的离开了孩子们,离开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位对自己像母亲一样充满爱的好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品德高尚、技艺精湛、对事业充满无限热忱的优秀的教师。这种巨大的损失再也无法弥补。如果她不死,将会有多少孩子在她的关爱教育下健康成长,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将因她的存在而更精彩。可是,她不知想到了这些没有,明知道自己有严重的病,却不去积极治疗,坐等死亡的到来,让人不禁为他的“自私”而叹惋。所以,我认为,王双玲老师的精神确实值得人尊敬,却不值得的我们提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而不是英年早逝。
诸葛亮如果不是53岁就死去,蜀国就不会衰败的那么快,就不会最早被魏国所灭;雷锋如果不是22岁就牺牲,将会为人民做多少好事。所以每一位有志于祖国建设的优秀教师们,为了做出更多的贡献,请爱惜自己吧!
第五篇:《万年烛光》观后感
《万年烛光》观后感
星期二,我们看了一部电影《万年烛光》。对我感受很深。
电影主要讲了一位名叫何子策的老师,他总共收留了一百多名小学生。影片从何老师接回的第九十五个孩子开始,选其退休前抚养这五个贫寒学子成才的故事片断,集中展示了上善若水,大爱无边,令人荡气回肠的师表力量。这五个学子中,有过少管所,被学校评为最差生的刘飞;遭贪财父亲逼迫差点被嫁,订婚礼上被何老师抢回学校的李珊;有因家庭变故而面临缀学的李宏;有面临进福利院的孤儿小武;还有外创业者弟子浩明。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频临缀学,在逆境中被何老师教育成才。刘飞成为长跑冠军,李珊考取了导游资格,浩明多次考了满分。为了把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培养成才,拥有快乐的少年时光,何子策饱受坎坷辛苦:工资入不敷出,课余开荒种菜;宁苦自家孩子何家,也要让接收的孩子吃饱穿暖;晚上在夜灯下,潜心探索差生变优的道路。何子策一辈子节衣缩食,资助百余名贫困学子,这是何等的艰难!虽然他唯一的儿子在为了帮助同学补身子钓鱼时溺水身亡,但他赢得了百余名孩子亲切的称呼他“爸爸”;何子策像一支红烛发出的光芒,虽然他是何等的微弱,但他点燃了百余名孩子的光辉梦想。
《万年烛光》是一部体现了何老师上善若水,爱大无边的精神,他犹如火烛长燃万年,他发出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
五年级:万琪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